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尘世一粒米     
一位母亲,和她深爱的儿子相依为命,过得平静而且幸福。可老天无眼,让她儿子在一场瘟疫中离开了人世。她伤心欲绝,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朝佛,希望能拯救她的儿子。佛说: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的儿子起死回生,解脱你的痛苦,你向任何一个没有失去亲人的人要一粒米就行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诗经·关雎>是孔子及早期儒家最重视的篇章之一,但西汉以来后儒所言<关雎>主旨却是说法纷纭.新出土的郭店楚简<孔子诗论>言<诗经·关雎>主旨是"改",即由"好色之愿"到"返纳于礼"的转变.孔子及早期儒家对<关雎>的重视,反映了孔子希望"正夫妇"之礼的愿望,以及要求人们"克己复礼"并重视婚姻家庭伦理教化的观念.  相似文献   

3.
作为《诗经》首篇,《周南·关雎》具有明大旨的意义,因而其解释历来为注家重视。《论语》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语对于学者理解《关雎》诗旨具有指导性。《毛诗正义》化用《论语》此语解释诗旨,体现出以礼制美德说诗的倾向,这也是《毛诗》系统叙说诗旨的一贯风格,朱熹突破这一传统,从《论语》“乐而不淫”之语中提炼出不同的诠释原则——说明“性情之正”。本文从经学史的角度梳理并比较《毛诗正义》与朱熹《诗集传》关于“《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解释,进而展现朱熹对毛诗的突破及其《诗》学建构,最后指明这种转变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韩诗外传》融合了多家思想,其中,与《周易》更是密切相关,在强调行有所止、卑己虚怀、简朴平夷、迁善改过、推己及人、损盈益谦、困用贤人、穷变通达、恒守其德、慎始有终、反求诸己、颐养安命的思想上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其中占总数四分之一的婚恋诗更是对后代的有关爱情题材的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些婚恋诗中最特别最感人的当属“弃妇诗”.  相似文献   

6.
笙诗考论     
今本《毛诗·小雅》中收有六篇有义无辞的诗作,由于它们在表演之时以笙为演奏工具,故被称为"笙诗".自宋代以来,学界提出笙诗没有本辞的说法,并进一步指出《毛诗序》记载的六则笙诗小序皆为汉儒就诗题附会而成.此说深远地影响了后世学者对笙诗相关问题的判断.本文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就关涉笙诗的两个核心问题——《毛诗序》所载笙诗小序是...  相似文献   

7.
有一次,我的心情很糟糕,我发现,我所有的心思都在这件糟糕的事情上,放不下,挣不脱。  相似文献   

8.
林海 《管子学刊》2009,(4):89-92,105
本文对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华夏歌唱史进行了初步梳理,撷取其独具特色的鲁、齐、楚文化语境中的歌唱艺术予以分析,并确立其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中的典型意义。同时,对歌舞作为一种行为艺术,其在人类早期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历史价值,作者也予以初步考量与评析。  相似文献   

9.
张荣明 《管子学刊》2005,(1):74-76,105
《尚书》和《诗经》中有“哲”观念,旧释或为“智慧”,或为“智慧之人”。仔细考察则会发现,“哲”在上述文献的不同篇章中分别表示神圣意志、帝王的聪明才智、社会人群的聪明才智。其内涵的扩大,可能意味着上述不同篇章文献完成于不同时代;其内涵的变迁,则反映了“哲”观念在西周早期、中晚期、春秋时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芮良夫毖》中的"圣人"特指有威权的诸侯大臣,"彼人"指周厉王,"君子"指普通卿大夫,"君"、"元君"指世族伯长,诸词汇的使用均具早期特点,非战国时之泛称。竹书"和德定刑"的提法与西周早期"明德慎刑"观念一脉相承,且其散韵结合、"诗""书"合体的文体特点反映了部分"诗"类作品的早期传述状态。竹书当作于西周晚期厉王出奔之后,共和行政之前。学界针对楚简"诗"类文献所提出的"战国虚构说"尚可商榷。竹书主旨直斥周厉王已无资格为王,主张征召有威权的诸侯伯长入主朝政,实为"共和行政"张本。竹书反映了西周晚期世族势力勃兴,家臣制度完善,世族之间矛盾丛生的历史情实,同时反映了西周晚期王权观念的重大改变。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诗歌发展过程中,《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辑。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的诗歌305篇。春秋后期至战国末期前,则没有如此成型的诗歌集。但这并不是说,社会生活中没有诗歌,特别是战国末期,我们从《史记》及有关史籍的零星记载中知道,诗歌不仅存在,而且和人们的社会生活,特别是人们的政治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并成为社会生活的一大色彩。  相似文献   

12.
一 一个橘子,有人几口就囫囵吃完,结果什么滋味也没有吃出来;而有人却先欣赏它美丽的外表,然后再慢慢地剥开,一小瓣一小瓣地吃,在细嚼慢咽中品味着橘子的甘甜。  相似文献   

13.
以《天作》篇与《我将》篇为例,《诗经》中的"天"是可以给有德的为政者带来幸运、给无德的为政者带来灾祸的。"天"是具有善的意识的人格神,是一种宗教性的存在。《荀子》以其天人分离的思想理论为基础,排除了"天"的人格神的要素,强调其自然性的一面。《荀子》否定了到孟子为止世代沿袭继承下来的"天"的宗教性,开始以一种新的自然的天道观念来诠释《诗经》。  相似文献   

14.
陆贾对《诗经》进行阐释:以仁解《鹿鸣》,进而提出普遍原则;以义解《关雎》,赋予政治哲学内涵。他强调《诗经》的仁义观,使《诗经》具有强烈的仁义政教功能,同时为自己的政治理论寻找经典的根据。他认为《诗经》有"情得以利"之效,兼重诗情、诗志,继承了孔子《诗论》说。他结合时代背景来阐释具体《诗》篇,使《诗》义的内涵更丰富、更有时代感。  相似文献   

15.
如果时光倒流,回到先秦时代,我想最美妙的事情一定是在萋萋芳草里谈场恋爱。那时,出其东门,有女如云,有女如玉,有伊人在水之湄,在水一方,让君子寤寐思服。那时的北方也是江河湖泊,水草丰茂。我若是当时那个美丽的女子,一定会在江河里采莲采萍,  相似文献   

16.
《诗经新义》在政治权力的托庇下,成为官方教学的教材和科举取士的标准。随着熙宁变法的失败,新学与新党失势,《诗经新义》也处于被诟病批评的舆论状态。其对《诗经》文本的穿凿附会与断章取义固然铁证如山,但其创作生成的背后动因则更值得关注。跳出尊《序》与疑《序》的二元划分,重新审视《诗经新义》与《毛诗序》的关系,把握荆公对诗歌本质是“法度”的认识以及“教化”的设计初衷,才能真正了解荆公的《诗》学观与政教思想,并对熙宁变法中《诗经新义》的角色定位和功能作用做出更为全面的评判。  相似文献   

17.
《邶风·谷风》中的"宴尔新昏,如兄如弟"一句,表明在《诗经》时代,兄弟亲密乃属社会共识,并且兄弟亲密程度在夫妇之上,这在《小雅·常棣》一诗中可以得到印证。究其原因,乃在于兄弟关系属天伦,夫妇关系属人伦,人伦不及天伦亲厚。从"宴尔新昏,如兄如弟"的伦理教化意义上讲,有一个从强调兄弟相亲的"亲亲"到强调尊卑等级的"尊尊"的嬗递过程,其背景在于战国晚期以来德性伦理向政治伦理的转换。  相似文献   

18.
遥远的田园     
在现代化的高楼里你会想起田园吗? 墙上是精美的画,书里是优美的文字。这已经是难得的小憩了,还是没有想起田园。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在山东省平原县一家农户里,住着一位老人和小孙子。每天早上,老人都坐在厨房的桌边带着他的小娃娃,摇头晃脑地读着《诗经》《春秋》《三国志》等古籍,书声琅琅。  相似文献   

20.
沈健 《现代哲学》2006,(2):90-94
文章从符号学角度,通过《诗》《易》比较,论述了《周易》的类艺术特征。在构成符号的综合性上,在篇章的结构、句式词语的使用上,在物象选择与深层意蕴上,《易》和《诗》具有异质同构的关系。后世艺术作品中出现的同类意象,其原型可溯到《诗》,更可求诸《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