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功的人士往往都说是自己的运气好,失败的人一般都讲是自己的命运差。“运”成了成功者的谦词.“命”成了失败者的借口。  相似文献   

2.
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炼好两把利器。那就是“德”和“才”。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相似文献   

3.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艺术工作,是一种塑造人的心灵,雕琢人的感情与性格的伟大事业。工作中,我咀嚼过失败的苦涩,也品尝过成功的甘甜,深知工作的繁杂与艰辛,但我更清楚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于是我不敢懈怠,努力做好班主任的每一项工作。一、言传身教,用教师自己良好的行为去引导学生我总是把自己的班级比喻成我们的家,时刻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自己是这个“家”的主人,都会受到尊重,都有责任和义务为这个“家”做好一切事情。  相似文献   

4.
沃伦·哈定是一个喜欢说“是”的人,而克利夫兰则是一个喜欢说“不”的人,他们两人虽然性格迥异,但是,他们都以自己的奋斗方式,最终登上了美国总统的宝座。  相似文献   

5.
成功与失败的概率是一半对一半,人生谁都祈求避免失败,但是这如同祈求婴儿学步不要跌跤一样荒唐。心理学家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战胜挫折能力的人,就失去了成功的基本心理品质。因而怎样对待竞争过程中的失败,进而使失败真正成为“成功之母”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有人在你背后捅了“一刀”,使你没有评上该获得的职称,或使生意谈判失败,对于这种实际损失可能没有一个万全之策使你能立即补回。但本文却能告诉你怎样摆脱心理压抑,重新振奋拼搏,去争取新的胜利。 第一,别在懊丧中吞噬自己。一般来说,老实、善良的人,遇到了失败、挫折…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仁”属于一个伦理学范畴,也是一个政治学范畴,还是一个修身学的范畴,“仁”具有“爱一切人”的含义,这与孔子的出身和所处的社会地位有关。  相似文献   

7.
天下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态,而孩子时时不断的成功,则是“成龙”的基础。因此我说,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时时怀有成功感,而不要被失败和困惑阻止他向上的愿望。  相似文献   

8.
“状元”,一个让人激动人心的字眼:“状元”,代言了成功和优秀,高中状元,金榜题名,是封建社会众多读书人的梦想。时至如今,说到“状元”,依旧令人怦然心动,只因“状元”是个美好的字眼、美好的称誉,寄托了人们美好的心愿。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我做班主任工作不仅注重“管”,更注重“理”。“管”,强调制度化,以条条框框约束人,能培养更多听话的好学生;“理”,强调沟通,更人性化,能增强班级凝聚力。如果对一个班的学生,有“事”就“管”他们,没“事”就不“理”他们,这样当班主任不仅是不合格的,而且是很失败的。我是这样“管理”我的学生的:一、确立一批“能听话、会干活”的班干部。  相似文献   

10.
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想成功。不管是在仕途上已经取得成功的,还足让人仰慕的权贵,他们多数不减在成功的基础上更加进取的雄心;即使是在经济上财富多得只认为是一种符号的巨商大贾,也仍然少不了继续竞争的欲望;甚至在技术上有很高造诣的人,也是“学而不止”孜孜不倦,这似乎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1.
郑东 《管子学刊》2003,(4):15-21
《管子》是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蕴涵着丰富人学思想的不可多得的资料库。《管子》在人欲横流、思想动荡的大变革浪潮中完成了对人的价值的发现和挖掘。《管子》的人学意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思想,强调人的地位和尊严,从人与人的关系中发掘人的独立性价值;二是“人与天调”思想,提倡人的和与合,从人与自然(人与天)的关系中发掘人的完美性价值;三是“长年、长心、长德”思想,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养生,从人自身的发展中发掘人的主体性价值。  相似文献   

12.
“预期与非预期”矛盾是恩格斯晚年所特别阐发的一个重点,也是历史哲学历来关注的一个难题。这一问题并不像有神论者认为的那样,是神意和天命所为。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无神论看来,“非预期”根源于实践内蕴的历史规律与人的目的之间的冲突,而非神意所为;“预期”只是“现实的人”的“预期”,与神灵无关。“预期与非预期”矛盾的科学无神论诠释,将人民获得现实幸福的能力由神灵归还到人手中。  相似文献   

13.
每一个身在职场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在“场”上游刃有余,精彩纷呈。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呢?诀窍无它——过好五道“关”。  相似文献   

14.
移花接木  蚕丝是中国的特产,但目前面临着日本的挑战。日本人培养出新型的蚕种不吃桑叶改吃苹果、胡萝卜,创造了奇迹,被称之为“日本蚕”。好个“移花接木”之术,这就是日本人的聪明。  “移花接木”的要诀,首先是敢于“拿来”、“引进”;其次是善于“改造”、“超越”,决不是“依葫芦画瓢”。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新产品的开发与试制,往往是在“移花接木”的思路下进行的,将“花”与“木”的两种功能结合一体,从而嫁接成新的东西。相反相成相反相成,是对旧观念的一种突破,是思维创新的一条门径。相…  相似文献   

15.
李伟 《孔子研究》2023,(5):68-74+158
“文”“儒”会通的文化基础在于对“人”的价值肯定与“人本”精神,这不仅是以儒学为主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实质,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价值底蕴。因此,其必然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基础。强调“文”“儒”会通,一方面可以促使我国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更加贴近“人民性”与“时代性”,进一步指明文艺创作的价值方向;另一方面则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开辟更为深广的实践道路,从文化传承、创作精神与人本价值等方面,真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参与到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与时代实践中。更为关键的是,立足于当代中国的“时代性”,坚持“人本”精神的“人民性”,贯穿文艺创作研究实践中的“创新性”,将这三者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更加高远的时代精神推动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和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云龙 《哲学动态》2023,(8):60-70
先秦儒家、道家哲学依“存在实现论”的个性特质,孕育出一种不同于西方哲学知识论意义上的原初“物”论论域。此论域可用《周易·系辞上》“曲成万物而不遗”一语来标示。它揭示出万物的成就与实现方式乃是在天人相通、互为中介的关联中达成的。此一原初“物”论论域规定了,“物”在本原上并不是外于人的现成对象,而是经由人之修为工夫所转出的整体性的境域显象。儒家、道家哲学中的为学工夫论与境界论由此被收摄其中。在修为工夫方面,儒家、道家两家工夫的具体进路虽有所不同,但最终都落实为“复”“反”“归”“止”的“曲成”工夫。循此修为工夫,“曲成万物”最终指向一个“人”“物”各成其所是而又“独”立超越的“道”境:一方面它是“人”之“道”,是经由“人”“物”相接的修为工夫所转出的人格气象境界;另一方面它又是“物”之“道”,是“物”自身的本真成就与开显。先秦儒家、道家哲学“合外内”“一天人”的精神特质在此独立超越的道境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7.
书法家给一个人题词,两个字:知止。 结果呢,“知”字写得硕大,“止”字略显卑琐,总之,凑在一起,有些不和谐。那个人一脸的不高兴,说,还书法家呢,写得这是个啥!  相似文献   

18.
转识成智     
《佛教文化》2007,(3):124-125
佛教的“转识成智”,是一种通权达变、灵活变通的智慧思想。比如从人生的“苦”中发现积极的一面,予以承担,并且从中解脱出来,转苦得乐。现代成功心理学的“挫折、失败正是成功的机遇”;“贫穷是发愤图强的催化剂”;把学习的艰苦和压力当作磨炼心志的甘露,开发学习潜能等。这就是转识成智。佛教的“转识成智”,与现代心理学的转视法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19.
人是在比较中生活的,总会产生相互攀比的心理。因为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发展。但怎么比、比什么,却是一门大学问。有位名人说过:人生的快乐和痛苦是比出来的,人生的成功与失败也是比出来的。这话颇有道理。古往今来,许多名人伟人正是由于比的态度端正,比的方法正确,比的境界高尚,所以,才比出了知足的心态、健康的身心、拼搏的劲头、人生的辉煌![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毕业10年,同学聚会,谈得最多的是事业上的成功与失败。让人想不到的是,当初班上一位聪明伶俐、多才多艺的绝对“才子”,如今在一个小单位里默默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