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欲”字之又是希求,“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唯识论》五)。希望获得快乐,努力追求快乐,这就是人的欲望。一股认为佛教否定人的欲望.否定人世间的快乐,这是失之于片面的,山是人们误解佛教为“悲观”、“消极’的一个原因。事实上,佛教既不否定快乐,也不否定人类追求快乐的欲望。避苦趋乐.是人的本能,也是人之常情。佛陀出世,宏法利生.正是为了让人离苦得乐。对于人类追求快乐的欲望,佛教是如实认知,善加引导。这就是佛教对欲望的基本态度。一、佛教对五欲入生的认识一般世问学问认为.人类乃是一种“社会性动物”…  相似文献   

2.
快乐,人的思想处于愉悦时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乐观的人常常热情洋溢、精力充沛,且人缘极佳。人们也常把快乐与健康相联:在二千多年前,所罗门就曾说过:“快乐的心犹如一剂良药,破碎的心却吸干骨髓。”西方也流传着“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的谚语、因此,人们常把祝你快乐作为一种美好的祝愿送给亲朋好友.拥有快乐生活也是每个人内心最真诚的期盼,  相似文献   

3.
智慧语丝     
正很多人分不清理想与欲望,理想就是当你想它时,你是快乐的;欲望就是当你想它时,你是痛苦的。——高晓松生活,不是等暴风雨过去,而是学会在风雨中起舞。——宫崎骏身外再精彩,他人再美好,都与你无甚关系,你就是你,只须梳理自己的羽毛,飞你想去的地方;世界再冷漠,别人再虚伪,这些也与你无甚关系,  相似文献   

4.
张曦 《世界哲学》2016,(4):136-144
欲望满足理论是解释"人类福祉"概念的主要理论策略。相对于替代理论方案来说,欲望满足理论具有优势。它既不像快乐主义理论那样承诺了一种纯粹的主观主义,又不像客观主义理论那样屈从于"家长制"的批评。通过"欲望"概念所兼有的命题性涵义和态度性涵义,欲望满足理论同时能够说明"生活之善"的"真实性"和"个体性"。但是,"欲望满足"受制于某种第一人称界定的"受益条件",从而存在自身的理论困难。为了克服这些困难,一些学者试图发展出"信息充分条件下的欲望满足理论"。这个表面看起来是一种修正方案的论证策略,却将欲望满足理论带向了彻底失败的境地。  相似文献   

5.
“善,吉也”,美好的意思。从字的结构分析,羊用口吃的是草,给予人的是什么?总的来说,索取少,给予多,是人们公认的美好品德。天下谁不想自己生活得快乐,但怎样才能快乐呢?人世间谁不想享受呢,可是到底该怎样享受呢?古语有句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有一定的哲理,这就是“为善最乐”。就像是比尔·盖茨把巨额财产捐献给慈善事业,并把它当做最大的快乐一样。  相似文献   

6.
爱与欲望     
正1爱与欲望是相伴而生的。欲望的血脉里,奔涌着动物性,也流淌着人性。欲望本身,并无卑鄙和高尚之分。美好的欲望,只是表现在分寸上的一种得体和合适。剥离了欲望的爱,首先是剥离了爱的动物性,其次是剥离了爱的人性。爱的动物性是爱的原本属性,而爱的人性,升华了这种动物性,彰显着人类自身爱的华美和尊贵。要说明的一点是,爱的动物性,不是兽性。兽性是对这种属性的玷污和颠覆。当然了,在欲望上只表现为兽性的人,是不配说爱的。  相似文献   

7.
名言懿行     
人生充满着欲望。无庸讳言,这其中有许许多多是不合理的欲望冲动,于是,为了抑制这些不合理的欲望,人类的理性便产生了节制。 费尔巴哈把追求快乐视为人的天性,但他同时也指出,满足快乐的欲望必须遵循“自我节制,对人以爱”的道德准则。的确,我们在追求自己的幸  相似文献   

8.
人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总是留给无拘无束的少年时代,少年犹如小溪,清澈是少年的特性,快乐的少年的专利。可是成长过程却是注定要添加越来越多的“烦恼”,让快乐慢慢消减、褪色。然而无论如何,涓涓小溪终将汇流成大河,我们终究无权剥夺属于孩子时代的快乐,无论家长还是社会。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关注少年、关注快乐、关注成长。  相似文献   

9.
贪欲的警示     
蔡毅 《美与时代》2006,(5):29-30
巴尔扎克用一张驴皮来象征瓦仑丹无法逃避的悲剧命运,象征人的欲望和现实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他严正指出:人类为了谋求生存,尚且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而如果想要追求某种大的快乐,满足某种强烈的欲望,无疑要付出更大的生命代价《。驴皮记》就是巴尔扎克依据近代科学对人类生活作出的一份生理判决,一张警示通告,它用彻入骨髓的醒世之言昭告人类,必须克制欲望,检点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免糊里糊涂地走向自我毁灭之道路。  相似文献   

10.
《尼各马可伦理学》卷一,幸福是最高的善与合德性的灵魂活动,卷十,则仅与智慧同一。这是对立的两种。对此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亚氏对快乐与幸福的讨论具有连续性。他认为一种快乐与欲望有关;另一种与自身值得欲求的活动有关。每一活动有相应的快乐,故快乐有多种。完善活动的快乐是整体的、完成  相似文献   

11.
快乐,是人们生活中无法回避的东西,实践哲学总是要对快乐有一个安置。然而,对快乐的评价总是处于快乐是善还是恶的争论之中,实践哲学也总是在快乐主义与禁欲主义之间摇摆。亚里士多德全面回应了这个问题,他展示了,在实践生活中既有用理性战胜快乐以培养美德的面向,也有美德自身就有快乐且理性与快乐和谐的面向。为了让快乐的这两个面向相互协调,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两种快乐,即作为对欲望满足的过程的感觉的偶然快乐和作为成全的自然快乐;并且亚里士多德从运动(过程)和成全这两个方面澄清了这两种快乐的存在性质。欲望满足式快乐的存在性质是运动,是较低的快乐,从而实现了对快乐主义的颠覆;成全式快乐的存在性质是成全,是较高的快乐,从而实现了对快乐主义的改造,拯救并高扬了快乐。  相似文献   

12.
修道成仙成真,是道教的信仰追求;获得生的快乐和幸福、成为长生久视之神仙,是修道者积极而美好的理想.成仙成真才是得道的标志,所以道教又称为神仙道教,尊称得道者为真人.  相似文献   

13.
每个人都希望和自己的妻子或丈夫生活得幸福快乐,这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该是多么美好和自然。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一些繁琐事务之中,要保持这种朴实的幸福和快乐,使爱情之花更加绚丽多彩,永不凋谢,又谈何容易。所以,单凭个人的主观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夫妻和睦相处的秘诀。  相似文献   

14.
欲望探究     
一“欲望”这个心理现象迄今仍是个谜。什么是欲望?我国古代思想家常常把欲望和情感并提。荀况认为“欲者,情之应也。”①欲望乃是情感对于外物的感应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刘昼也认为“情之所安者,欲也。”②欲望是情感处于静态时的一种表现。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S·Freud)把欲  相似文献   

15.
人人都有幸福和痛苦,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生活在这世界上痛苦总是多于快乐,这是人们所共知的。我们总发现快乐实质上并不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多,而痛苦却总是暗藏在人生的每个角落,等待着心灵的一次又一次的承受。人类与天主失去盟约之后,伴随罪恶的到来,人类免不了痛苦、灾难与死亡。苦难是人生的最好老师,因为主耶稣先为我们尝了苦爵。天主造人的时候,给人的欲望之心太大了,人的欲望永远满足不了自私的需求。人的每—个目标是瞬息而逝的,占有了一件东西,当对这件东西不再爱不释手时,便会对这件东西的欲求逐渐消失。于是,欲望又以新的形态出现,即新的痛苦就会伴随其它形式席卷而来。 人生像商品,谁都想在外表包上一点光彩的东西,以迷惑别人的眼目。人有痛苦的时候总想饰掩;反之,凡是出风头,凡是有值  相似文献   

16.
积极心理学领域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存在两种取向:享乐主义取向关注个人对自己整体生活的满意和幸福的评估,强调追求快乐和逃避痛苦:奉献主义取向则用实现人的全部潜能来诠释幸福和美好的生活。本文综述了与之相关的部分理论,提出了应针对不同年龄、婚姻、生育状况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研究取向的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倡导进一步提高我国对于新生儿家庭的社会支持,并开展相关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刘森林 《哲学研究》2022,(3):16-25+125
现代犬儒主义对启蒙秩序与价值理想的伤害,还有其定义自19世纪以来无甚根本变化的事实,使得马克思对犬儒主义的批判性分析更显重要。马克思对“犬儒主义”一词的使用,既有古典的意味,更具现代的意涵。自古典形态到现代形态,犬儒主义经历了从率真到伪善,从声称看透真相到声称看透一切真相并拒斥一切真与善,从德性自足到理性的工具化,从愤世嫉俗到玩世不恭,从蔑视快乐并追求灵魂之善到以物化敉平一切价值,从自然欲望的简单满足到以文饰形式遮掩世俗欲望,从知行合一到知行分裂等转变。这些转变充分展现了现代犬儒主义已被虚无主义吞噬的特征。现代犬儒主义者为了避免虚无而执著于物化,又在物化追求中进一步虚无化。现代犬儒主义是启蒙的怪胎、病变和异化。现代启蒙必须克服这种病变,才能确保走向正轨。  相似文献   

18.
生活叨语     
人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欲望是动力之源,没有欲望的人,便毫无希望可言,有欲望才有进步,有大欲望才有实现大理想的可能。但欲望的弹性极大,无法用标尺去度量,欲望一旦无限膨胀,就是贪婪,这时的欲望就成了罪恶和悲剧之母。对欲望火候的拿捏调节,全在于我们自己。  相似文献   

19.
苏婧 《天风》2002,(3):42-44
我们的孩子在初中.高中时有一段困惑期.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因为这段时期他们的视线从自我逐渐延伸向了社会,他们向往美好的事物.却不知如何发现美:他们追求美好的形象,却不知如何塑造美:他们崇尚美好的心灵,却不知如何拥有美。他们需要有人点拨,需要有人教他们一些方法,给他们一些引导.走出困惑。  相似文献   

20.
世人都知道:人一简单就快乐,但快乐的人却寥寥无几;人一复杂就痛苦,可痛苦的人却熙熙攘攘。为啥?因为人心太复杂、欲望值太高、利益分配更复杂。简单,是事物的本源,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具有永恒的魅力。简单,不是简陋,不是懒人的托词与固执,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任凭闹市熙熙攘攘,任凭诱惑纷纷扰扰,都会恬然淡定卓然独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