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一家饭店看到这样一副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中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斟两壶酒来。  相似文献   

2.
买了新壶,比原先盈手一握的紫砂壶略大些。 放茶的时候,心下有些犹豫,茶量肯定要比平时一茶匙多一些,可是应该多多少呢?  相似文献   

3.
《天风》2018,(12)
正有一天,一个比较富有的信徒来问牧师:"我一生忙于赚钱,请问我应该赚多少才能满足?"牧师在桌上摆了一个杯子,拿一大壶茶注满杯子。茶水都溢满整张桌子了,牧师还继续倒茶,直到把整壶茶都倒光为止。牧师问:"你看懂了没有?"信徒说:"我不解,您这是什么意思?"牧师说:"整壶茶水是你一生想要赚的钱,  相似文献   

4.
茶与禅     
石晶 《思维与智慧》2005,(12):12-12
茶,一种蕴藏着香味的朴素文化;禅,一种包含着玄机的古朴文明。茶与禅之间的奇妙关联,使得二者的境界有了更深的意味。  相似文献   

5.
紫砂壶与茶     
正都说水是茶之母,壶是茶之父。如果说,水的灵性唤醒了茶的天然禀赋,那么,茶汤的孕育,则离不开壶的酝酿。在所有泡茶的器皿中,紫砂壶以其独特的材质、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受到追捧。小小的一把紫砂壶,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茶汤的色、香、味;小小的一把紫砂壶,能阐释阴阳与五行;小小的  相似文献   

6.
1972年夏季的一天,一个小伙子正在工地打工,看到一个人走了过来,向他借吊桶要打点儿水喝。这个小伙子便告诉他说,井里的水不能喝,因为有血吸虫病。然后,小伙子便把自己刚沏好的一壶茶端给那个人让他喝。在交谈中,小伙子得知那个人是福州人,在永泰呆了两天也没买到火车票,所以打算走回  相似文献   

7.
汤瓶来历不平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回家里三件宝,汤瓶盖碗白帽帽。”这是宁夏广为流传的回族谚语。汤瓶原为熬茶、熬汤之用,后来作为回族沐浴净身的专门用具,至少也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  “汤瓶”有很多名称,古时称唐壶、唐瓶壶,又称汤壶、汤瓶壶、君迟、洗壶等。汤瓶除了礼五时拜的老人作大、小净外,一般家庭都用它来洗浴净身,老人们说这样洗会清洁卫生、文明健康。关于它的传说很多。相传1400多年前的唐朝时期,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富裕强盛,人称“贞观之治”。有一天夜晚,唐王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金殿大梁倒塌了,他正在着急之中,突然看…  相似文献   

8.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家、诗人赵朴初喜好饮茶,还经常以茶入诗,深得饮茶真趣。在赵朴初的茶诗中,其中一首五绝《吃茶》(题为笔者所加)诗人尤为喜爱,曾多次写成条幅赠人或贺会: 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在这首诗中,赵朴初化用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诗意,引用唐代高僧从谂禅师  相似文献   

9.
茶·水·杯     
茶被人从山上采下来,经过炙热的烘烤等各种繁杂的工序,终于被制成了极品的香茗。它被装进了包装精美的茶盒里面,忍受着极其漫长的黑暗和寂寞,茶不希望自己整天呆在这样一个黑暗的小屋子里,它渴望着被理解,渴望着阳光和自由。有一天,茶被人从茶盒中取出来,放进了一个透明的玻璃杯中。片刻之后,滚烫的热水淹没了茶的身体,一股前所未有的温暖霎时将茶紧紧地包裹住了,茶在这透明的液体中忘情地起舞着,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它的叶片也慢慢地舒展开来,恢复了它原有的生机勃勃的绿色,它的汁液融进水里,使水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香味。杯子又将茶和水紧紧…  相似文献   

10.
饮茶与读书     
一缕茶香,一瓣书香,文人夫复何求?茶,清香扑鼻,给你提神醒脑;书,墨香轻飘,让你明理益智。坐在书案前,左手摩一壶,右手捧一书,神思随茶香书香升腾,就有了"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忘我之境。我之所以将茶与书放在一起,不只是人们喜欢读书时饮茶,饮茶时爱读书,实际上这两者脾性相同,神韵相通。  相似文献   

11.
正世间万物,与生俱来的喜爱茶。也许是天性使然,喜欢安静与清幽。慢下来的时光,泡一盏茶,让幽幽的茶香,溢满心湖,找一本书,于书中寻日月,或约一知己,轻酌慢饮,畅谈心语。不用担心,外面的喧嚣扰了心性,也不用烦心,窗外的阳光,会掠夺了清凉。所有的繁华都被挡在了把盏之外,所有的燥热都被隔在了茶烟之末,只在安静中,用一壶温凉,闲煮时光。与茶相  相似文献   

12.
做壶与做人     
壶是器皿界的儒者,它最能通人性。 常吧人任书房里把玩一把小小的紫砂壶,一只手托蕾,另一只手细细摩挲,或是两手把壶托住手心里,焐热壶身,仿佛细心呵护一个娇弱的情人。  相似文献   

13.
我喜欢在寂静的雨夜,泡一壶清茶,独坐窗前,观万家灯火, 听雨敲窗棂,在氤氲的茶雾中,嗅着淡淡的茶香,涤尽一切疲惫与落寞。历代文人雅士,把喝茶谓之品茗。一个“品”字真是巧夺天工。  相似文献   

14.
单枞     
《佛教文化》2011,(3):101-102
单枞是去年错失的一个约会。其实以前也喝过,但粗枝大叶的味蕾分不清她和武夷岩茶的面貌。似乎都是酒红色,似乎都很有劲道。直到谷雨访茶.在武夷山徜徉,终于领略了岩茶的遒劲和韵致,岩骨花香深入我心。秋天一过,同修送来两种单枞,据说一个是蜜兰香,一个是芝兰香。名字都很好听,仿佛两个娇俏的姊妹。掌灯时分,坐下来读书,便泡上一壶。却...  相似文献   

15.
反效果定律     
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哪壶不开提哪壶,真是点儿背。 生活的墙面总体来说是好的,但是也有少数几个洞。而风正好就从这些有漏洞的地方吹过。你惊讶地说,怎么偏偏那么巧,就这么几个洞,居然刚好风就从这些洞处吹进来。  相似文献   

16.
正有时我固执地认为,熬茶也是解读青海的密码。几百年中,熬茶浸透了整个青海大地,平川谷地、深山低壑、村头巷尾、田间地头,都有熬茶的影子。民族的发展史、民族的交流史、民族的交通史,甚至整个青海的近代史都与熬茶有关。善舞的藏族、好客的回族、英俊的撒拉族、忠厚的土族们都与熬茶相伴一生,熬茶的味道深深渗进各民族的骨头里。然而同一种茯茶,熬出来的味道却不一样,如藏族的熬茶中飘着酥油香味,回族、撒拉族的熬茶中飘着红枣的味道,土  相似文献   

17.
书香·茶香     
中国文人,大多爱书好茶,从古至今莫不如此。 闲暇的时候,我也读点书写点文章,和大多数文人一样爱书好茶,尽管我知道,作为真正的文人,我还远远不够资格。 在一家不温不火的事业单位供职,收入自然有限,除去日常柴米油盐家用开销,手里的余钱也就寥寥无几了,而这些余钱,几乎全都花在书与茶上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一壶月光     
正月下品茗,壶内有月亮的明朗、皎洁、恬淡,有岁月静好的淡泊祥和。偶尔,还会想起"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天真。在家乡,到了夏天,家家户户都在天井里摆一小桌,置茶壶一把,茶杯数盏。常常,茶壶口开着,袅袅浮动着茶香,  相似文献   

19.
宜兴紫砂艺壶以器形、泥色。以及儒雅的风采在中国艺术史上绽放出了卓绝的光彩,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的讲究,社会交往的礼仪.民族文明意识的升华,它敲敲地步入了千万爱好者们的心口,砂壶品茗的域地愈来愈广,茶友壶侣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历经五百多年的风雨洗礼,宜兴紫砂艺意正向我们款款走来,展示着它的魅力和优雅,  相似文献   

20.
正我喜欢茶,不过都喝得非常随意,直到从鲁迅先生的文字间获悉: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选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悠闲日子,认认真真地为自己沏上一盏茶,也学学文人雅士细细地品一回茶,去体味一下茶的另一种喝法。文人喝茶,盖碗是必不可少的,这个看似常见的茶具其实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