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台里正在直播一道抢答题:一根蚕丝怎样才能穿过千回百转的“迷路”?主持人还补充说,“迷路”是有机玻璃做的,孔很细,也很曲折。听众的电话把主持人累得够呛,有的人说用一根很细很细的针—但这样的针到哪里去找,即使找到了,谁又有本事让它不断地“委曲求全”,一根不会兜圈子的针,凭什么带领一根蚕  相似文献   

2.
会走路的树     
南美洲有一种奇特的植物:卷柏。说它奇特,是因为它会走。为什么植物会走呢?是因为生存的需要。卷柏的生存需要充足的水分,当水分不充足的时候,它就会自己把根从土壤里拔出来,让整个身体缩卷成一个圆球状,由于体轻,只要稍有一点儿风,它就会随风在地面上滚动。一旦滚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圆球就会迅速地打开,根重新钻到土壤里,安居下来。当水分不足,住的  相似文献   

3.
我插嘴说:“这样限制了它,它会活得很痛苦吧?”总监笑了:“完全相反。因为它打定了心思不走,便将根深深地扎进土壤里,长得比任何一段时间都要好。因为,根扎得越深,水分就越充分。”  相似文献   

4.
小时候,每当雨过天晴,我们就到村后的山上去堵大坝。在淙淙的溪水流过的地方,把它拦腰截住,用手捧来一堆泥土筑一条属于自己的大坝,在山里头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小水库。为了让大坝坚固耐用,固若金汤,总是让大坝更宽更高,因为山上的溪水,太急,太多,过不了多时,大坝便会被溪水冲倒,辛辛苦苦白忙活了。不得已,大家就在大坝的底部按下了一根大葱杆子,让一部分溪水从“桥洞”里流出去,  相似文献   

5.
人生与市场     
一场风暴把巷口的两棵法国梧桐树刮倒了。绿化部门一番修剪之后,再用吊车把树拉起,培上土让它重新站在那儿。当工人要修剪第二棵树时,周围的居民说,这儿是我们乘凉的地方,你们既然有吊车,这棵树就别剪了。于是,第二棵树就带着树冠被吊车“扶”了起来,旁边多了一根撑着它的大木头。  相似文献   

6.
嘉历 《思维与智慧》2008,(12):24-25
有一则寓言:狐狸和刺猬住在相距不远的地方。狐狸不但狡猾,而且反应灵敏、行动迅速,哪里有什么好事也落不下它,抢尽了风光;刺猬就不行了,它又蠢又笨,不但走起路来慢慢腾腾,而且稍有风吹草动,它就像个与世无争的胆小鬼,马上把身体蜷缩起来“装死”。  相似文献   

7.
有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叫风滚草。风滚草在水分充足的地方能够安心地生长,枝叶舒展,翠绿可人。一旦干旱缺水,风滚草就自己将根从土壤中挣脱出来,将枝叶蜷曲抱团,缩成一个草球随风飘滚,遇上多水的地方,草球就会展开成原状,在土壤中扎下根来。因此人们常常赞叹:风滚草简直就是植物中的奇迹!它虽然不能像人类一样改变环境,但它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身体,让自己找到所需的环境并在那里生活下来,再次绽放生命的美丽。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求职心理问题,可以用十句话来表达。第一句是,“我一定要在某地找一家单位!”他说,除了上海、北京、广州,我肯定不到其他的地方去找工作。这些学生,把择业目标定在一个地方,期望值非常高。如果这些地方没有用人单位录用他,他就会感到沮丧,感到受挫。  相似文献   

9.
一部《圣经》,谈到“家”的地方寥寥无几,更不用说“国”了——它只谈“天国”。“我的国不属于这个世界。”《圣经》谈到兄弟的地方很多,但指的是“人人皆兄弟”。 基督教在西方淡化了家庭观念。《马太福音》说:“弟兄要把弟兄,父亲要把儿子送到死地;儿女要与父亲为  相似文献   

10.
严锡禹 《天风》2008,(10):26-27
说到《创世记》前3章,凡是读过圣经的人,都会马上联想到伊甸园。伊甸园是一个地方,这个地方肯定在地球上,因为圣经上说出了这个地方的大致范围,“耶和华上帝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创2:8)根据《创世记》2章10到14节提到的那些地名,河流名,大致可以把伊甸这个地方定位在今天的中东,或称西亚。伊甸园是美丽的,充满生机的。这里有“各样的树”,有可作食物的各样果子,有不同种类的飞禽走兽,总之,伊甸园中充满了和谐。  相似文献   

11.
中秋节刚过,次日的晚上,一场大风,把满寺盛开的桂花吹了个七零八落。之后的几天里,原本要来寺院里赏花品茶的市民和游客,也因这场风而少得可怜。 每个人一生的因缘际遇,就像这逢季节盛开的桂树一样,也讲个“运”和“巧”。如若开得其时,落得其地,潇潇洒洒的,谁会在乎它有多长久呢?谁又会计较它的宠辱去留呢?每到桂花开的时候,我就常常一个人,在寺中选个僻静的地方,挨着一株桂  相似文献   

12.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门上,一根铁棒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这时,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开了。铁棒奇怪地  相似文献   

13.
正漂浮在河边的一根木头上,趴着四只青蛙。突然水流变急,木头缓缓地顺流而下。青蛙们十分高兴,因为这是它们的首次航行。不多久,一只青蛙说话了:“这根木头实在是神奇,它会自己运动,就像有生命一样。这可真是闻所未闻啊!”第二只青蛙说道:“这根木头跟别的木头一样,是不会运动的。运动的是河水,它流向大海,从而带动了我们和木头。”第三只青蛙却说:“木头和河水都不会运动,运动的是我们的意识。假如没有意识,一切运动都将不会存在。”这三只青蛙开始为究竟是什么在运动而  相似文献   

14.
海洋是永不止息的,风从不会平,浪从不会静。但在海底深处,却有一个风吹不到浪打不到的地方,叫做“海底坐垫”。任狂风暴雨搅翻大海,任龙吟海啸波涌浪滚,那个地方从来不会被搅动。当科学家挖掘海底,把“海底坐垫”上的动植物遗骸拿上来检测时,证实了这些遗骸一动不动地被存放了数千年之久,从未受到过打扰。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生存论内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干成俊 《哲学动态》2006,1(9):15-20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马克思的这句话至少有三层含义,第一,以“解释世界”为宗旨的近代哲学,秉承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局限于认识论领域来谈主客体的同一性,它对存在的理解是无根的。以“改造世界”为宗旨的马克思哲学奠基于实践基石,着眼于实践来理解人的存在,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找到了人与感性世界同一性的真正基础,它对存在的理解则是有根的。第二,不能满足于在理论范围内谈现实问题,把现实问题仅仅归结为观念问题,而要着眼于“改变世界”,因为理论的根在现实之中,理论的问题仅仅在自身之内是解…  相似文献   

16.
对家     
相信每一个成年人都曾经玩过一种名为“打对家”的扑克牌游戏。 所谓“对家”,就是对方和自己是“一家人”,是同“生死”,共“荣辱”的兄弟姐妹。或者说是“一条线上拴着的两只蚂蚱”。 这种“打对家”的游戏,有些地方把它叫作“打百分”或“打老楷”。近两年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玩法,叫“打升级”,或者“打双升”。但不管是“打对家”还是“打升级”,都有一条游戏规则是必须严格遵守的,那就是“对家”之间必须相互帮助,密切配合,才有可能成为“赢家”。要赢得最终的牌局,你就得做到忘我无私,把“对家”真正当作是自己人,甚至当作…  相似文献   

17.
动物和人一样是需要交流、沟通的,所谓人们常说的“鸟有鸟语”就是这个道理吧,只是人类听不懂罢了。若将“动物会说话”广义的理解为“动物会交流”,那么,就会看到有的动物似乎是“通人性”的。与“动物交流”是有多种方式的,有的通过肢体来表达,比如,人类可通过动作来训养动物与它交流;有的通过气味来交流,如训练缉毒犬;自然界中有的通过皮肤颜色来交流等等。只是动物的有些交流是我们人类还没有彻底破解罢了!如果狭义地将“动物会说话”理解为“动物会说人话”,就更一针见血了,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到北京参加一个颁奖会,真是开了不少眼界。我发现竟然有那么多的人,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不该放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有一个小男孩,一次从同学家回来,伤心地哭了。他想,怎么别人家脚踩的地方都远远胜过自己睡觉的地方?回到家里,他向母亲哭诉了自己的感想。母亲听完孩子的哭诉后,平静地说:“孩子,我们不必羡慕别人家漂亮的地板,再漂亮的地板也是被人踩的,只要我们活着,不自卑地活着,有尊严地活着,任何漂亮的地板我们都可以把它踩在脚下。孩子记住,这世上只有一样东西叫人无法踩在脚下,那就是尊严。”  相似文献   

20.
前些时候走进天津东站,看到有这么一个标语牌: “严禁携带易燃品、爆炸品等危险品进站上车!”这条标语写得好,好就好在它用了一个“等”字,把“易燃品”、“爆炸品”和“危险品”等概念的关系弄清楚了。有些地方的这类标语却把“易燃品”、“爆炸品”、“腐蚀品”这些小概念和“危险品”这个大概念平列在一起,分不清楚逻辑的层次。这样,就可能给旅客造成一种错觉,似乎易燃品、爆炸品、腐蚀品不是“危险品”。当然,有思维能力的人,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