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静拥月色     
正每当夜幕降临,心里便生出期待。那月色,静谧安详,如约来到我身边。静拥月色,我心释然。爱上美丽的月色,始于我的外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童年记忆的天空,明月皎洁,给大地披一层银辉。我在竹制的老式摇椅里,在晚风的轻拂中,听外婆讲那些可爱的传说。嫦娥奔月,外婆讲了许多遍,每一次那嫦娥奔月的原因都不同,可是我  相似文献   

2.
山路弯弯     
外婆今年已82岁了,她老人家一直住在我的故乡——江南的茶园乡五岭村。数日前,舅舅突然发来电报,告诉我们外婆去世的消息。悉此噩耗,我顿时泪如泉涌,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记忆如同潮水冲破了闸门,一下子又把我带回了那天真童稚的幼年时代。 小时候,我一直住在外婆家,和舅舅们生活在一起,在那里我度过了自己浪漫的童年和梦幻般的少年时期。我是外婆带着一步一步长大的,也是外婆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第一粒福音的种子。 故乡有一条绵延10里的山路,孩提时代,  相似文献   

3.
蒲扇伴我眠     
炎炎夏日,酷暑难当,就算是坐在家中,可还感觉燥热。每当这时,我总习惯手拿家中的那把外婆留下来的旧蒲扇,惬意地享受着它带来的自然清风,蒲扇轻轻地摇着,心情也慢慢平静下来。这把草黄的旧蒲扇,周边一圈,是外婆用细长的花布条仔细绞的边。扇叶道道褶皱,是外婆额头上沧桑的皱纹。我的记忆乘着蒲扇摇来的清风,回到了美好的童年。  相似文献   

4.
掌心的秘密     
正外婆的掌心有一颗痣,它顺从地躺在外婆的掌心,发出温和的光泽。小时候,爸爸妈妈忙于生计,无暇顾及我,于是把我送到外婆的身边。我每天从外婆那张温暖柔软的床上醒来,每当这时,外婆便会未卜先知似的从门外进来,笑着说道:"醒了,快去刷牙洗脸,今天的面条可真香哩!"当我狼吞虎咽地吃完那碗面条时,身上暖暖的。有时,外婆会突然把手伸到我面前,摊开,顿时几个红绿相间的枣子便映入  相似文献   

5.
外婆过世多年了,可和我聊天时,母亲常会说起外婆,说起外婆常说的几句话。 “家有黄金堆百斗,不如送儿上学堂。”外婆常常这样说。我的母亲,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初。在那样一个时代,在偏僻的苏北乡村,不要说女孩子,就连男孩子,能够上学的也不多。  相似文献   

6.
月下剪影     
正文人墨客多提起,对酒高歌忘情游。醉后休要痴痴守,清辉挑起忧和愁。——前言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每个轮回都有自己的阴晴圆缺。细细凝视儿时常望的月亮,猛然发现自己现在看月的时间越来越少,而月亮留给我的记忆却太重太多。"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不仅是童年李白眼中的月亮,更是我们所有人儿时的真切记忆。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今天当我  相似文献   

7.
刘凌维 《天风》2022,(10):37-38
福音种子 在信仰上对我影响最早的是我的外婆,我从小跟外婆生活在一起,她虽然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家庭主妇,但对信仰却非常虔诚,即使在十年动乱期间她也不肯放弃信仰.在上世纪80年代初,教会渐渐开始恢复后,外婆更是不辞辛苦地服侍弟兄姐妹:探访生病的人,扶持软弱的人,安慰伤心的人……外婆平时也很关爱亲友、邻里,热心向他们传讲上帝的福音.  相似文献   

8.
刘凌维 《天风》2017,(1):53-53
(一)外婆 上小学前很长一段时间我是和外婆一起生活的,儿时爱美的我坚持要留长发,外婆总是一边替我扎辫子一边念念有词:“我们家丫头的头发比丝线还软,以后一定是性子柔和的孩子!”  相似文献   

9.
外婆有部《金刚经》,是一种石版繁体的经书。这经书如同她的命,谁也不敢去摸一摸,碰一碰。其实全家压根就没有谁想去动一动它,只是外婆将书看得如此重罢了。全家跟随父亲的调动,从湖南到贵州,一路上外婆把《金刚经》捂在心口上,颠颠簸簸又是汽车又是火车,从不曾掉以轻心。外婆的珍宝唯独我可以随意动一动,例如她那几块光洋,就唯独我见过,还有她的一些金银首饰及玛瑙之类,也只有我开过眼界。即使是那本在她看来比命还贵重的《金刚经》,我也可以翻翻。外婆若看见我翻经书,脸上即刻露出少有的笑容:“翻一翻也好,那是要长功德的。”倘若家里其他人动。  相似文献   

10.
伤逝     
前不久在长途电话里,得知九十八高龄的外婆故世的消息。由于外婆视力不佳,加上长久不良于行,已卧床数年。每次我回故居访探外婆,意识越来越趋模糊不清的她,仍一次次地向我重申长期卧床、动弹不得,自己为什么活这么久的无奈与苦痛。  相似文献   

11.
外婆的家在穷乡僻壤的小山村。大二那年暑假,我陪同母亲去看望外婆。见到我,外婆便问长问短,说及城里与乡下的两重世界,她那苍老的脸上流露出对外界的陌生和无可企及的神色。末了,凄婉地说姨婆头戴金耳环,身穿新衣服,过着神仙样的日子,沟  相似文献   

12.
有你的地方便有我的遥望很沉也很淡沉的是一路的思绪淡的是回首的明月明月不在乎海潮汹涌明月不在乎乌云遮天依旧的明月东看是十五西望是初一身后——遵了尘之意而作@董继伟~~  相似文献   

13.
母亲的佛缘     
缘于母亲的信佛 ,我们兄弟姐妹从小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出生在五十年代 ,生长在六七十年代 ,当时农村极度贫困 ,温饱尚难解决 ,更无文化生活可言 ,因此 ,母亲所有的佛事活动 ,便成为家庭一道热闹的景观 ,也成为我们生活中最大的兴奋点。母亲与佛的结缘 ,最初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外婆的影响 ,二是生活的艰辛。外婆是最初的老师。母亲是长女 ,善良的外婆除了对他进行“三从四德”儒家思想教育外 ,更处处用佛教行因报果的观念影响她。外婆也是佛教徒 ,小时候母亲常常向我们谈起外婆。有时她也谈起我那早逝的祖母 ,但在母亲的心里 ,外婆…  相似文献   

14.
一、在中国了解伊斯兰教我是一个汉族人。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慢慢接触到了一些伊斯兰教的文化。首先是在家庭中,我外公三弟的妻子,我的三外婆是穆斯林。她是一个静默而自信的回族女人,也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女性。她一生勤奋刻苦,贤惠慈祥,深得同事和亲友的爱戴。在我1995年读大学后,三外婆推荐我看了一本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这本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缠绵悱恻的情感让人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15.
风吹麦浪     
房园 《天风》2014,(5):52-53
又一次骑单车路过这片麦田,闻着熟悉的泥土馨香,暖暖的风如绸缎般俏皮地拂过耳根,远处夕阳温暖的余晖透过绿油油的麦浪层层叠叠扑面而来,一如我的回忆。记忆里外婆总是在周日的早上,用她的红色小三轮车载着我去教会。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更年长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蹒跚而行。外婆总是很热心,把老姊妹扶到她的小车上,而我就跳下来在后边帮她推着。尽管那时的我力气很小,  相似文献   

16.
繁星满天     
她生在中国最北端的城市——黑龙江漠河的北极村,出生的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所以她还有一个乳名迎灯。父亲迟泽凤是小镇上的小学校长,因为非常喜欢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而曹植又名曹子建,因此给她取名迟子建。北极村,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每年有多半的时间白雪飘飘。村子里只有百余户人家,她家住的那条街上包括她在内只有3个小孩。她的童年记忆都和外婆的故事有关。每天晚上外婆就讲鬼故事,还有民间的传说,经常会把她吓得毛骨悚然或是听得悠然  相似文献   

17.
正在物资匮乏的上世纪90年代的某年,外婆送了我一份生日礼物,装在信封里的。我以为会是外公写的家书那一类,打开了居然是张整10元人民币,简直就是一笔巨款。幸福实在来得太突然,我捧着信封的手都有些微颤。 外婆抬手摸了摸我的头,笑说:"拿着买点好吃好玩的,别上缴给你妈妈咯。"我把钱攥在手里,心想才不会上缴给妈妈呢,我又不傻。 下午要和小朋友出去玩,一  相似文献   

18.
利百加 《天风》2012,(6):47-47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22:6)在我6岁以前,我们一家3口和外婆一起住在靠海的一个小半岛上。岛的名字叫"礐石",岛上有一座100多年历史的小教堂名叫"礐石堂"。外婆是教堂里的义工,妈妈是诗班的一员,每个礼拜天爸爸都会带着我做礼拜。  相似文献   

19.
风筝     
正入学前,每个年后,都有青黄不接的一段时间,我都会到外婆家打秋风。一个人走长长的山路,也不知害怕,因为憧憬着。外婆会做菜,外婆的稀饭熬得香,绿生生的,不用小菜都能吃几碗。何况,在村前,还有一片大晒场,在儿时我的眼里,可以用广阔来形容。除了秋收,晒场上可干的事情很多,比如说,春种前的戏班子,农闲里的电影,都是全村出动,我会在第一时间扛条长凳子,占一个好位子,外婆喜欢看戏。孩子们绕着晒场跑,跟着跑  相似文献   

20.
正没在深夜里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才女主持人柴静如是说。我想把柴静的话套用一下,没有一轮心上明月照耀着回到故乡的人,不足以谈论故乡。前年中秋节晚上,一轮明月的清辉,把天空清洗得如蓝色丝绸般微微荡漾,几个中年男人在楼顶小花园里喝着酒,喝到微醺,望头顶明月,一个男人突然伤感地说,这么好的月光,我们应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