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的"静思"     
一位78岁的老弟兄,在享受儿孙为他祝寿的天伦之乐后,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对自己走过的人生进行"静思",值得我们思想. 一个人存在世上,其价值与意义如何,不在于寿命长短,而在于他的品德好坏和对社会的贡献多少;一幅图画的意义与价值,不在于它的大小,而在于它是否优美;一个故事的意义与价值不在于它的长短,而在于它是否精彩.  相似文献   

2.
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学"这个术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学界目前出现的为"马克思学"正名的运动既存在"是"也存在"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要进行术语考辨,而在于是否以正确的方式开展这种考辨.从学术史上看,"马克思学"术语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内涵,不能无条件地套用.在国内学界,它已经得到某种程度的正名.  相似文献   

3.
一 这个题目充满着悖谬,它由某些未曾有过的思想连线组成,考验着有史以来人类智力活动的有效性.例如,它竟然肯定浪漫主义精神是理性的甚至是科学的.这个立场的科学根源,竟在于追溯数学真理的形式主义与直觉主义"起源"过程中的两难.  相似文献   

4.
曼德 《天风》2008,(16):8-9
"世界就是我们的修道院".而人的职业就是我们在世界这个"修道院"中"修道"的方式,工作具有无比崇高和神圣的价值. 工作的首要意义在于,它是一个安身立命、确证自己生命价值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论人类中心论的本质——关于生态伦理学论争的一个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伦理学中的人类中心论是一个价值论命题,它与人类沙文主义没有本质区别.人类中心论通常以维护人类利益特别是其长远整体利益自居,以此作为自己的本质,但"维护人类利益"并不是人类中心论的特质,这是它与非人类中心论的共通之处.两者的本质区别并不是由"对人类单方面利益的态度"所决定的,而是由它们对其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的解答所决定的.人类中心论认为人是唯一价值主体,其本质就在于它是一种绝对主体主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的进展及理论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国健康城市的建设走过了探索和实质性发展两个阶段.它以健康促进的理念为指导,以"健康社会、健康环境、健康人群"为主线,成为了当前开展健康促进的典范.健康城市能呈现实质且快速发展的势头,政府主导是其重要的特点.它既符合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和现状,也是以"上游策略"来解决全人群健康问题创新性举措.中国健康城市推行的深远意义在于,它为当前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赋予了先进的内涵,与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健康促进曼谷宪章"的核心精神是完全相符的,成为了引领中国公共卫生汇入国际现代公共卫生运动的领头兵.但是,它的茁壮成长仍需要有远见的政治家的呵护和支持.  相似文献   

7.
本文描述了一种作者称为"3B"立场的普遍主义观点.这种立场能够既解释命题对环境的超越性,又不否认环境的多元性和对命题的建构性.作者没有采纳把形式和内容分开以便协调普遍主义和多元主义的作法,而是用"范例的力量"轴枢其间,得到一种以重新解释了的"共通感"概念为核心的实质性的普遍主义.它与其他普遍主义的区别在于,它承认后现代对基础主义的质疑;对现代哲学中无法落实的普遍主义原则,它的解决方案是诉诸人类对自我生命力的确证和提升的普遍的直觉,而不在乎他们是否拥有不同的文化环境和历史.  相似文献   

8.
医学本体论,是指"关于医学的"最根本的根据、本质和基础的理论,它是医学赖以存在的本质基础和逻辑根据.当代医学本体论的转向是从人体学本体论向人学本体论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主要途径在于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而其前提性问题,则是建构人学本体论思想.  相似文献   

9.
向死而生     
正老天对世间所有人的最大公平是"死亡",死亡是必然的,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在于它的唯一性,复杂在于它的多样性。海德格尔从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反推"向死而生"。我国圣哲孔老先生的"未知生,焉知死"的人生追问也充满了对于生与死关系向度的哲学考量。将其辩证的逻辑换位"未知死,焉知生"实际上也是"向死而生"的另外  相似文献   

10.
《管子·心术上》中"因"的独特性在于,其于显题化的进程中伴随着哲学化的进程。有别于认识论的解释向度,本文以为,此篇的核心范畴"因"意在叙说一种施政的模式,它以因应之道系统地演绎早期道家的无为、不言之旨,它关切的是"无为之为"和"不言之言"的现实性原则。"因"的哲学化与显题化象征着"无为"、"不言"原则同政行(一种为)、政令(一种言)相衔接的一种理论形态,它实质地关乎某种政治哲学,当然也在治国与治身的相关性中容纳了心性的成分。"黄老独盛,压倒百家",其所以能压倒百家即在于作为黄老之精华的稷下道家,其所以为精华又在于"因循为用"的精义。在思想的逻辑上,它延展性地诠释《老子》,齐学之于老学既一脉相承又叠置了新的意涵,思想的生命力耀动于其间;在现实的逻辑上,它应运而生,适为一种大国的愿景储备潜能。  相似文献   

11.
吾艾斯于唐初来华传教和病逝于路途的事迹为我国穆斯林世代传颂的佳话,其事迹传说具有一定可信度,至少有历史的影子在里面.在中国西北广大穆斯林中,对玉门吾艾斯及其拱北有着极大的认同感;但今天重要的不在于这种"历史记忆"完全真实,而在于长期以来其民族和群体成员集体赋予它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在于其民族溯源和群体认同中的特殊功能.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玉门惠回堡拱北应该受到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2.
在道德行为的分类中,关于"超越义务要求的行为"或者说"分外行为"能否单列的问题,一直都有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这种处于善与应当、价值与义务交集之中的分外行为是否存在及价值如何。尽管争论各方迄今为止都不能提供一锤定音的理据,但据此否定分外行为的存在及其特殊的道德价值似乎更难使人接受,一个道德上的"善"都被作为"应当"来要求的社会是难以想象的。分外行为的价值就在于,它为行为人保留了自由选择的空间。分外行为的意义则在于,它可以在义务之外促进"善"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经济人思想:经济伦理学的理论基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是古典经济学宝贵遗产中最重要部分的"经济人"思想,在经历了不断的被批评和被修正以后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经济人"思想之所以成为经济伦理学的理论基石,在于它实事求地回答了市场体制之下驱动人的行为的动机和经济活动为什么应遵循一定的伦理规则这一根本性问题.因此,经济伦理学的理论建构必须以"经济人"思想为立论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仁"作为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德目,其所具有的人本意蕴并非不言而喻、不证自明."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强调把人当人看,对社会各阶层都应持有起码的平等的同情心和爱心,"仁民爱物"意味着这一关爱之情由人类向自然万物的推及."仁"不远人、"为仁由己"、"推己及人"强化了人的道德自主和社会承担意识,同时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现世追求和内在超越的品格;"克己复礼为仁"标志着中国文化由神本向人本、由外向内的转型,它的首要意义在于对于人的发现,在于唤醒人类的"同类意识",在于凸显人的反省和自觉,将其从整体上理解为牺牲自我、人的独立人格的丧失、人的异化有失公允.  相似文献   

15.
尼采的"怨恨"精神指的是奴隶道德的隐型特质,其呈现样态多种多样,但它的本性却始终隐而不显。在尼采哲学中,怨恨精神与原初生命力的状态密切相关,其真正的发端在于"无力":生命力的匮乏状态;怨恨精神与生命力本身,这一原初的肯定性因素有着根本差异。怨恨精神的一大特征在于:它具有与生俱来的目的性,即"要战胜其它的力"。在这个目的的支配之下,它运用多种抗争策略,在与主人道德的抗争中一再取胜,即便如此,这却并不能真正改变它作为"力的匮乏"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16.
吴笑韬 《美与时代》2007,(12):32-34
柏林特在哲学基础、审美模式、审美感官三个层面上对审美无功利命题进行了批判,主张建立一种新的美学理论,即他所说的"介入美学".不过,这种新的美学理论与审美无功利命题在根本上是兼容的.审美无功利命题在"结合美学"中得以保留的价值在于它能为"介入美学"提供一条限制"介入"深度的底线.  相似文献   

17.
《管子·心术上》中"因"的独特性在于,其于显题化的进程中伴随着哲学化的进程。有别于认识论的解释向度,本文以为,此篇的核心范畴"因"意在叙说一种施政的模式,它以因应之道系统地演绎早期道家的无为、不言之旨,它关切的是"无为之为"和"不言之言"的现实性原则。"因"的哲学化与显题化象征着"无为"、"不言"原则同政行(一种为)、政令(一种言)相衔接的一种理论形态,它实质地关乎某种政治哲学,当然也在治国与治身的相关性中容纳了心性的成分。"黄老独盛,压倒百家",其所以能压倒百家即在于作为黄老之精华的稷下道家,其所以为精华又在于"因循为用"的精义。在思想的逻辑上,它延展性地诠释《老子》,齐学之于老学既一脉相承又叠置了新的意涵,思想的生命力耀动于其间;在现实的逻辑上,它应运而生,适为一种大国的愿景储备潜能。  相似文献   

18.
宗教学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宗教信仰,它应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宗教信仰之"虚"的方面在于其对象,即信仰对象具有"尚未证实"或"尚未实现"的属性;宗教信仰之"实"的方面在于其过程,即信仰过程中形成的观念、情感和行为、组织都是社会事实或文化事实。"宗教性"的实质在于"超越",而对"宗教形"的认知则应不拘一格。  相似文献   

19.
墨子"节用"在经济理论上可比拟于西尼尔的"节欲论",但与后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在内部缺乏有效的动力和约束条件。因此,墨子"节用"只能"俭而难遵"。而从制度变迁所需具备的三要素角度看,它也仅具备其中一个,所以,墨子"节用"最终只能沦为一个口号。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宗教治理观作为新时代指导共产党人认识宗教、处理和解决宗教问题的理论方法和政策体系,既具有革命性的一面,也具有建设性的一面,是革命性和建设性的辩证统一。它的革命性不同于其建设性,革命性主要在于"破",在于"否定、批判和斗争";而建设性主要在于"立",在于"肯定、维护和支持"。因此,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否则就易产生理论上的混乱,乃至出现实践中的偏差、失误和错误。即如果用革命的办法来解决建设中的问题,或用建设的办法来解决革命中的问题,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但不管是马克思主义宗教治理观的革命性,还是它的建设性,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民"。离开了"为民"这个宗旨和目标,那它自然就失去其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就会失去活力和生命力而走向自我消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