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乐文 《天风》2005,(8):27-27
在一次感恩见证会上,一位老姊妹作了这样一个见证:说她儿媳怀孕了,她便为她祷告,求神让她生一个男孩,千万别生女孩。结果产期一到,儿媳果然生了一个男孩,她为此而感恩。类似这样的见证,我在别的教会也听到过,但每次听后总感到不舒服,因为它暴露出某些信徒重男轻女的旧思想、旧观念,违背了圣经真道。  相似文献   

2.
社会性别伦理是一定社会道德文化对男女性别角色及其责任的期待和评价标准。社会性别伦理的分析就是从人的基本权利出发,从影响两性发展的性别价值观念及其行为规范入手来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和政策,消除不利于两性发展的障碍。"全面二孩"时期,生育的男孩偏好将有所缓和,加之女性在家庭养老中的特殊作用,会出现"一儿一女"的生育偏好,促进性别平等;生育已从私人领域的事务转变为公共领域应给予干预的事务,政府及社会应为生育提供各项制度支持;女性在孩子抚养和家务劳动上的负担将加重,家庭与工作的责任难以平衡,亟需促进性别平等的家庭政策保障女性的就业权益,从而提升生育率;女性的催生压力将增加,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但女性的生育主体意识应受到尊重,生育应回归理性和自主。  相似文献   

3.
以653名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母亲为被试,通过问卷法探讨了母亲男孩偏好和母子亲子沟通的关系,并考察子女性别在其中可能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子女为非独生、流动儿童;受教育水平较低、家中有2个及以上孩子以及所测查的孩子排名第2及以上孩子的母亲具有较高水平的男孩偏好;(2)子女性别对于母亲男孩偏好和母子亲子沟通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对女生而言,亲子沟通随着母亲男孩偏好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对男生而言,母亲男孩偏好并不能显著预测亲子沟通。结果揭示了母亲男孩偏好对于母女亲子沟通的负面影响,提示了在强调男女平等的背景下,男孩偏好依旧值得重视并着力改善,特别是在孩子人格塑造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作为主要照料者的母亲更应得到关注。  相似文献   

4.
明代惠州,有一对亲姐妹嫁在同一村庄,互为邻居。姐姐没有生育,其夫又娶了个小老婆。正巧,妹妹生了个男孩,姐夫的小老婆同时生了个女孩,但他们对外诡称生的是儿子。一天晚上,村上一家失火。姐姐及家人乘村上人慌乱之际,偷偷将自家的女孩与妹妹的儿子互换衣着,用女换男。妹妹发觉后,前去索要,姐姐不肯,于是告到官府请求决断。  相似文献   

5.
儿童性别意识的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儿童的性别意识什么时候产生?如何发展?是发展心理学家和性别差异心理学家共同关心的课题。在儿童性别意识的发展过程中,儿童的性别自认和性别偏好是性别意识发展的重要方面。一般认为儿童性别自认(即知道自己的性别)的开始年龄是3岁。布朗(1957)对儿童性别偏好的研表明,从幼儿团到小学五年级,男孩表现了偏爱男性的物体和职业的一致模式,而女孩在幼儿园年龄并不表现任何性别偏爱,接着突然转向偏爱男性,到五年级,  相似文献   

6.
采用眼动技术探究性别繁衍优势对性别偏爱的影响。实验一通过实验材料启动男性繁衍优势的高低,记录被试在不同启动条件下对男孩图片和女孩图片的注视时间,结果发现:当男性繁衍优势高时,被试注视男孩图片时间显著高于女孩图片,表现为男孩偏爱;而当男性繁衍优势低时则相反,表现为女孩偏爱;实验二通过实验材料启动女性繁衍优势的高低,记录被试在不同启动条件下对男孩图片和女孩图片的注视时间,结果发现两种启动条件下被试对女孩图片的注视时间均高于男孩图片,表现为女孩偏爱;然而,与女性繁衍优势低时相比,当女性繁衍优势高时,对女孩的偏爱程度更高。研究结果表明亲代对子代的性别偏爱可能是基于提高亲代自身繁衍效率的考虑,具有进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采用故事情境法探讨6~10岁儿童对损人情境下损人者和旁观者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发展。结果发现:(1)在损人情境下,6岁儿童能理解损人行为是不对的,但直到8岁儿童才能理解旁观行为是不对的;(2)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判断损人者的愉悦程度逐渐降低,情绪归因从结果定向过渡到道德定向;儿童判断旁观者的愉悦程度逐渐降低,情绪归因从无法有效归因过渡到道德定向;(3)儿童对不同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同时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6岁男孩判断损人者愉悦程度显著高于女孩,6岁男孩判断旁观者愉悦程度显著低于女孩;8岁和10岁儿童对两类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未发现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
作为传统的生命价值观的一种历史确证,人类社会在相当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对人口生育一直保持顺乎自然、鼓励多生的态度,社会普遍通行的是“能生多少就生多少”的模式。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人口生产领域无所谓人权问题。人权在人口生产领域的提出,是人口生产由个人自发生育过渡到社会计划调节、由无节制  相似文献   

9.
关于道德结构问题,目前,有两种说法。 一种相当流行的说法,似乎在道德内部,只限于道德意识才存在着结构问题,也就是说,把道德的内部结构等同于或者缩小到只是道德意识的内部结构;这种说法,同时还把道德意识结构中的各个方面、各个部分,分别看成只是这道德意识的静态“截面”。 这种说法,是不够科学或者是不够准确的。  相似文献   

10.
逄晓婷 《美与时代》2014,(11):134-13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呈现持续偏高的态势,中国传统生育文化中存在的性别偏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眭别偏好需要长期努力,从多个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在自然生殖的范围内,对于没有生育能力的人来说,其生育权利和相应的生育责任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和实在意义。生殖技术的发展突破了自然生殖的传统藩篱,给生育权利和生育责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冲击和伦理挑战。尽管应用生殖技术和拒斥生殖技术都会受到谴责和称赞,但是不应当囿于这样的道德悖论而裹足不前。实际上,生育权利内部的冲突蕴含着生育权利对生殖技术视阈的生育责任的诉求。生育责任源自行动者完成事件的因果属性,这意味着生育技术主体必须对其行为后果做出回应。这种回应主要有三大层面:人类实存律令赋予生殖技术的责任、生育技术自身蕴含的责任以及生殖技术应用的责任。因此,我们应当在把握生育权利和生育责任的内涵和二者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生育技术正当地维系生育权利,勇敢地承担相应的生育责任,进而彰显出崇高无上的人性尊严和道德目的。  相似文献   

12.
采用“校对改错法”对48名五岁至六岁男女幼儿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进行横断和纵向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幼儿期儿童有意注意的稳定性除存在个别差异和年龄差异外还存在性别差异。幼儿阶段女孩的有意注意稳定性优于男孩,五岁时尤为明显,由于五岁到六岁一年中男孩有意注意的发展速度明显超过女孩,因此六岁的女孩有意注意稳定性虽然仍优于男孩,但不如五岁时明显。在适当的作业速度下,五岁男孩有意注意持续时间可达5分钟,五岁女孩和六岁男孩可达10分钟,六岁女孩可达10—15分钟。  相似文献   

13.
个人偏好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道德偏好是指人们在道德上对某一事物、某种活动(或某一状态)的喜好、喜爱或偏爱,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和范围内有选择地履行或践行的道德活动。道德偏好的存在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必然性。在前资本主义的传统社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传统伦理学中,个人的道德偏好被压抑或抑制;进入近现代社会后个人的道德偏好开始得到肯定与张扬,但尚未受到我国理论界的应有重视。正视和肯定人们的道德偏好对于我国现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人格类型及发展特点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野  杨丽珠 《心理科学》2007,30(1):205-208
该文在以往中国儿童人格结构研究基础上,以问卷调查(N=1316)方式,将层次聚类和迭代聚类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同时采用理论分析等方法最终确定我国小学生的人格类型包括认可型、矛盾型、拒绝型及中间型四类。其中认可型属积极人格类型,矛盾型和拒绝型属消极人格类型。研究表明,认可型女孩的人数比重明显高于男孩,而拒绝型男孩的人数比重明显高于女孩。此外,矛盾型女孩的人数比重较明显地高于男孩。  相似文献   

15.
卢俊豪 《哲学动态》2023,(3):99-108
当前的元伦理学争辩在很大程度上呈现了以语言分析为特征的哲学思辨方式。其中,以道德推理之逻辑有效性为焦点的“弗雷格-吉奇难题”对强调情感态度的非认知主义理论构成了核心挑战,而布莱克本的实践功能主义是对该挑战最有力的回应之一。一方面,通过重新阐释道德语句的实践意涵,布莱克本为道德假言推理的逻辑有效性提供了有力辩护;另一方面,通过厘清道德情感的实践攀升机制,布莱克本的理论构想着重突出了道德命题背后的人类情感和伦理道德的实践本质。尽管这种实践功能主义在处理人类纯粹偏好方面仍有待完善,但对这一回应思路的具体剖析,可在一定程度上为伦理学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一种以“实践”为核心的批判性参照。  相似文献   

16.
以345名12~17岁初中阶段流动儿童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学校道德氛围感知在流动儿童父母心理控制与道德推脱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父母心理控制正向预测流动儿童道德推脱;(2)学校道德氛围感知在父母心理控制和流动儿童道德推脱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性别在父母心理控制与学校道德氛围感知间起调节作用,性别调节了中介模型的前半路径,具体而言,与男孩相较,女孩的学校道德氛围感知受到父母心理控制的影响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7.
本采用修订的欺负行为问卷对3332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欺负行为的发生频率上随年级增高而减少,并存在起伏现象,男女间和重点校与普通校之间差异显;在欺负的类型上,随年级增高,男生由直接的身体欺负为主转化为直接的言语欺负为主;女生由直接的言语欺负为主转化为间接的言语欺负为主。欺负的方式男孩多是被一个男孩或多个男孩所欺负;女孩则是被一个男孩或多个男孩,或一个女孩或多个男女孩所欺负。并且表明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被老师、家长和同学所忽视,应引起教育工作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研究采用同伴提名法,从2004年到2008年对三个自然班幼儿(71名)群体水平的同伴关系分别在三个时间点开始从小班到大班的追踪,考察学前期幼儿同伴关系连续变量的稳定性,结果发现:(1)幼儿同伴接纳、同伴拒绝、社会偏好和社会影响的稳定性受年龄和时间间隔的影响,在中班与大班之间均存在中等相关,而社会偏好和同伴接纳在小班与中班也存在中等相关,社会偏好在小班与大班也存在中等相关;(2)幼儿社会偏好发展模式经聚类分析为4组:一般偏好稳定组、高偏好稳定组、一般到高偏好变化组和低偏好变化组,64.79%的幼儿社会偏好发展保持稳定;(3)幼儿从小班起,女孩比男孩一直更少受到同伴拒绝,更多受到同伴偏爱。总体而言,学前期幼儿同伴关系发展具有中等稳定性,中班是稳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9.
正有个女孩,喜欢上了一个开花店的帅气男孩。她有事没事就去花店,还对男孩说:"我上辈子大概是一朵花,要不然怎么跟花这么亲。"男孩爱开玩笑,说:"你呀,是花也一定是朵丰腴的牡丹花!"女孩很胖,她以为男孩是在笑话她的身材,于是下决心减肥。其实她曾经多次减肥,可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这次,她坚决要把减肥进行到底。接下来,女孩开始艰苦卓绝的减肥工程,其中艰辛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20.
所谓道德评价,就是指人们在道德意识的支配下,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通过社会舆论或个人心理活动等形式,对道德行为所进行的善恶评判。在道德生活中,人们对任何道德行为,总是有着道德评价的。可见,道德评价不仅是一种单纯的道德意识,而且也是道德生活中一种广泛的、基本的道德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