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谁更为有福     
龙尚勇 《天风》2005,(1):6-7
经文:徒20:35 元朝时,福音传到华夏,宫中民间,高官贵胄平民百姓多有信主的,他们被称为"也里可温",意思是"有福之人"。信主的人是有福的人,福成为基督徒的身份标志,每个人信主以后,成了基督徒,都希望自己是个有福的人,在属灵生活上与其他弟兄姊妹共同追求新生命长进的过程,互相激励,彼此推动,更巴不得自己是一个福上加福、更为有福的人。 谁更为有福呢?在使徒行传里,保罗牢牢地记得主耶稣的一句话,那是关于基督徒更为有福的教训。主耶稣说"施比受更为有福"。给予的人是有福的,他的福比先前更多,为什么给予会让人更为有福呢?  相似文献   

2.
张合安 《天风》2005,(5):10-11
"福"是每个人的向往和追求,但不同的人对福的理解不同。有人说健康是福,有人说平安是福,有人说悠闲是福,有人说有钱是福,有人说有个美满的家庭是福……到底什么人有福?在旧约圣经写到:"藐视邻舍的,这人有罪;怜悯贫穷的,这人有福。"(箴14:21)在新约四福音书中,主耶稣讲过许多关于有福的真理,如:在登山宝训中就连续讲了八种人有福,而"施比受更为有福"是唯一在四福音之外主  相似文献   

3.
新年蒙福     
孙天人 《天风》2003,(2):6-7
“福”自古人人向往之。 新年、春节到来时,我国民间常有贴大红“福”字的习俗。连我们基督徒家里,若逢喜庆佳节,或乔迁新居,亦有喜欢贴上一幅“福”字的字画。好消息也称“福音”等等,不胜枚举。这一切都体现着人们对“福”的渴慕和追求。圣经启示上帝就是万有真原,万“福”之本,紧跟“创造”即是“赐福”(创1:28),据统计仅《旧约》提到上帝的赐福或祝福有300多次。新年、春节来临之际,愿上帝的“福”伴随节日的欢乐降临千家万户!  相似文献   

4.
活在世上的每一个人,都希望得福、享福,长命百岁。但很少人去探究福的来处。换句话说,有人所想的就是最好不费力气而能得到一切,不需本钱,不择手段,而能赚到大钱。 什么是“福”?在我的信念里?丰衣足食是福,身体健康是福,家人和乐是福,事业顺达是福。说得更明白:吃饱穿暖足矣,不必山珍海味,名牌服  相似文献   

5.
友谊与福传     
随和的举止、友谊、亲善的交往、劝导慈缓的言语和行为都能够使人很快与你达成朋友,有益于福传事业的开展,是对生命最高奖赏的财富,这就是与生俱来对目标的追求,不论是做什么工作,只要专心致志地友善交往,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和幸福,所以我非常相信苏格拉底的断言:“艺术家们看上去并不聪敏。但事实上却是唯一真正聪明的人。  相似文献   

6.
"荒岛"是英国文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主题,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辛格顿船长》等长篇小说具有鲜明的"荒岛"主题特色,其城市题材小说《摩尔·弗兰德斯》也体现了"荒岛"主题。笛福的思想在他作品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作品的主要框架即主人公通过个人努力,靠智慧和勇敢战胜困难,表现了当时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而笛福小说中的"荒岛"主题,成为笛福表达情感和揭示主题的一种手段。小说中的荒岛及类似荒岛的生活环境,也正是当时资本主义时期充满艰辛与挑战的社会背景的真实写照,身处其中的人们必定为生存不断抗争,积极奋斗进取。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德福思想尤为丰富而深刻,认为德与福都是人们在社会中的价值追求;德是福的基础,福是德的内容;福应是德的结果,但求福并非德行的条件;人不应忧福享,该忧无德行。它以追究本体的方式来阐释德福之辩,体现出儒家的道义精神和孔颜乐处的儒士之风。传统儒家在探讨德福问题时显示出道德理想主义的文化特质、济世救民的思想形态和以德致福的价值取向,在培育人们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各位兄弟姐妹,今天我们在此过诸圣瞻礼,庆祝天堂上的所有圣人圣女,他们都在为我们求天主。其中也有徐家汇的教友,他们过去同我们一样生活,来堂念经、参与弥撒圣祭。如今他们在天堂上享见天主圣三,为我们求天主,为我们求得需要的大量圣宠。 今天弥撒中的福音,读的是耶稣山中圣训中的真福八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不一端一端地讲,只讲第一端:“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耶稣讲神贫的人是有福的,没有讲贫穷的人是有福的,当然贫穷的人是有福的,但耶稣对所有的信徒,对整个人类,讲这道理。所以讲:“神贫的人是有福…  相似文献   

9.
常慧鹏 《天风》2004,(8):38-39
人人都愿得福,人人都想得福;但是却不是人人都知道得福的方法与途径。很多弟兄姊妹认为:只要求就可以得着,然而却没有得着。为什么呢?是不是我们的神失信了呢?从今天我们所读的经文中神将告诉我们书念妇人蒙福的秘诀。  相似文献   

10.
“愿天主给我们赐福,愿万民都敬畏天主。”(咏66:8)迎春接福,张贴“福”字,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每逢新春佳节来到,家家户户都要在房门上、箱柜上、门相上、墙壁上等处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有些人家购买或请人精描细作有图案的“福”字;不少人家把大红纸裁成方块  相似文献   

11.
孔孟有自己的生死观.他们将人的生死与"命"、(生死)祸福与"德"联系起来确立了"乐天知命"、"修身以俟之"的生死态度.以"德"取福的延伸就是生死以"义"的生死价值观.这种生死价值观最终决定于生死的目的.孔孟认为,人的目的在于"仁",修德行义都来源于对"仁"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新春谈福     
张亮 《天风》2008,(2):28
世人求福,灵胞喜爱,一般说来都是如此.这是我在春节时集中受到的体验.世人都喜欢在自家的门上贴福字,而且是倒着贴,说是福到了;信主的人家都贴爱字.  相似文献   

13.
宗教活动在和林有相应的展开,有兴国寺等寺院。河南嵩山少林寺是禅宗祖庭,在中原地区有巨大影响。1248年少林寺住持、中兴之祖雪庭福裕禅师奉蒙古政权之诏,北上蒙古上都和林,住持兴国寺。资料记载雪庭福裕在和林又创建了一所少林寺,号称北少林寺。雪庭福裕是元代汉传佛教与蒙古政权相结合的具有代表性的高僧,而禅宗祖庭少林寺在和林建立北少林寺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山西省灵石县王家大院建筑装饰艺术是集王氏家族价值观、生活追求、民间思想情感于一体的艺术形式,体现在石雕、砖雕、木雕等形式中。通过考察分析,王家大院门枕石可归类为箱子型门枕石、抱鼓型门枕石、狮子门枕石、正方体小型门枕石四种表现形式,在造型、题材、雕刻技法方面有鲜明的特征。该装饰艺术与传统手工艺紧密结合,展现了极高的民间底蕴,加深人们对民间"福"文化的认同与理解,致力于为创造更多富有现代意义的"福"文化艺术形式提供思路和灵感,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5.
葛蕤 《天风》2006,(10):12-13
蒙大恩的女子。(路1:28) 经文:路1:28;路1:42;路1:48 我们从圣经中看见,耶稣的母亲马利亚是有福的人。天使、别人、她自己都这样认为。天使称她是“蒙大恩的女子”(路1:28),施洗约翰的母亲——伊利沙伯赞她是“在妇女中是有福的”(路1: 42),她见证自己“万代要称我有福”(路1:48)。福的源头是神马利亚的福来自于神。因为神是万福的源头,允许赐福与人。  相似文献   

16.
古人的警戒     
李铭约 《天风》1994,(2):16-17
读经:诗篇第一篇、犹大书 诗篇是颂赞神的诗歌集,第一篇是说一个有福的人是喜爱神的律法的人。说到“福”字,我们中国人是特别喜爱的,我们过春节总是写了许多福字,贴在门上、窗户上、墙上、缸上。圣经里说神的子民遵行神的诫命就会得到神的赐福,连筐子、抟面盆都蒙福。  相似文献   

17.
忘记是福     
记得在一位同事的客厅见到一幅匾额,上书“忘记是福”。当时,不解其意,又不好意思询问, 此事就这样在心中搁了多年。随着年龄渐长和对世事的洞察,我对“忘记是福”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忘记是福,真是至理明言。忘记年龄。人的生理年龄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心理年龄则不同,它反映了人的  相似文献   

18.
任重道远     
孙锡培 《天风》2002,(3):1-1
“耶稣的智慧和身量,并神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路2:54),这是路加对道成肉身的耶稣成长的描述,这里强调了“一齐增长”,说明作为人子的主耶稣的成长是全面的发展,既有“智慧”的增长,又有“身量”的增长,既有“神的喜爱”,又有“人的喜爱”。作为道成肉身的继续,教会的成长也应该是数量与质量的“一齐增长”。追求数量的增加而忽视质量的提高,这决非教会之福,也不是神所喜悦的。目前中国教会当务之急是如何努力  相似文献   

19.
甄来山 《天风》2008,(4):28-28
世人求福,灵胞喜爱,一般说来都是如此.这是我在春节时集中受到的体验.世人都喜欢在自家的门上贴福字,而且是倒着贴,说是福到了;信主的人家都贴爱字.一看就知道谁家信主,谁家不信主.  相似文献   

20.
《天风》2020,(5)
正虽然"有福"(■)与"祝福"(■)这两个词之间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它们在含义和用法上却是有内在联系的。在某些情况下"有福"与"祝福"的被动分词形式"蒙福"(■)甚至可以彼此通用。这种关联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祝福"的内容构成了"有福"的基础"祝福"和"有福"在所指的内容方面是一致的。"祝福"的内容构成了"有福"的基础。收到"祝福"所赐予的福分使一个人或团体被称为是"有福"的。一个"蒙福"的人或团体就是一个"有福"的人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