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方 《宗教学研究》2007,2(2):99-104
出于唐代李复言《续玄怪录》中的“延州妇人”故事,影响广泛、久远,特别是被不断改写后记载于宋、元两代三种佛教历史著作之中。这一事实,无论是作为宗教事件、文学事件还是文化事件都是极不寻常的。本文从叙事视角和叙事者身份等角度,通过对“延州妇人”这则故事在叙事中的时间、结构、人物、情节、结局和寓意等方面的变化、文学叙事如何在历史的演变中成为历史叙事及其所处文化背景的分析来讨论叙事身份、叙事话语的潜在目的与意识形态关系等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设定并论证考察历史唯物主义叙事方式的"问题式勘察点",由之勘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宏大叙事性质,并在历史叙事的视域中分析马克思对微观描述手法的运用,最终论证历史唯物主义叙事方式中,宏大叙事与微观描述密切交织、相辅相成、表里一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 /思想史进路”看目前的孟学史研究 ,孟子升圣、《孟子》升经之类“宏大叙事”往往较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但一般人却很少关注作为“微小叙事”的三孟升级。但是 ,自从 1 988年以来 ,邹城市孟子学术研究会的刘培桂先生则致力于研究孟子与孟子故里的文物和文献 ,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文史出版社 2 0 0 1年出版的《孟子与孟子故里》 ,尤其体现了作者立足于本土历史文化资源、以“孟子升圣”和“《孟子》升经”为背景去勾勒“三孟升级”、进而拓展孟子学研究范围的治学特征。第一个需要评论的问题是“孟庙建制沿革考”。国家礼仪…  相似文献   

4.
晚清知识分子梁启超在探索“新”的社会制度、启蒙“新民”方面,展现了无比的热情.梁启超力求以“新”的形式,来呈现他对晚清社会走向“宏大叙事”的理解和定位.《新中国未来记》就是按照他的政治理想所想象和展开的,是他的“中国梦”.从该小说对未来国家的构想、小说叙事时间的表现和小说叙事的多重声音中,我们看到该小说集个人的政治诉求、国家政法制度与社会集体想象于一体,显示了政治小说的特有文体特征.因此,它是我们理解近代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实例.同时,它也为我们今天的“中国梦”打开了一扇幻想的大门.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复仇既是一种历史文化话语,也是一种文学叙事资源,可以说"复仇"母题贯穿文学长河。就中国当代长篇小说而言,血亲复仇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复仇叙事范式。在血亲复仇叙事中,道德意义与审美价值、人性内涵与艺术表述恰巧都完美地融于一体,从而为复仇文学叙事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贾樟柯的纪录影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们"口述史"的方式展开了一场文学与历史的"寻根"之旅,以文学名义重返历史现场,用影像之思构筑起横跨70年的作家个人心灵史、文学叙事与当代中国人精神图谱的时代交响,抒发出对乡土的深情眷恋和对理想的执着呼唤。  相似文献   

7.
赵敬鹏 《学海》2022,(6):210-216
“自说自画”堪称中国当代小说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例如范小青在创作《赤脚医生万泉和》的过程中,绘制了“表述时间变化”的空间示意插图,呈现出耐人寻味的文学形式。这些插图绝非装饰或者附属品,而是与小说的叙事融为一体。“我家院子”的空间记忆激发小说创作,记忆的空间属性决定作家采用“立铺讲唱”的传统,并将医疗站的面积、位移线索与小说主旨结合起来。但作家个人记忆的介入,导致赤脚医生历史的文学书写存在诸多叙事矛盾与间性。这些间性遗留在小说与插图之间、特别是小说内部,一方面澄明万泉和无法自为地认识赤脚医生,另一方面又展现出后窑的集体力量,挟裹着万泉和不得不做赤脚医生的“非自由状态”。  相似文献   

8.
“历史”是人类世世代代漫长而执著的生命足迹,人类为了把握历史的脉络,为了反思历史形态中的自我形象,进行了长久艰苦的努力,从而使“历史与人”成为人类把握自身的基本思维向度。文学是“人学”,它必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反映着这一存在维度,因此,在文学研究的道路上,“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是学者和哲人们反反复复都绕不开的永恒话题。  相似文献   

9.
安东尼·吉登斯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在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中,吉登斯既肯定了后现代主义对于宏大叙事的"解构",拒斥各种寻求普适性规律的观念及其理论形式,又承认能够对某些确定性的历史事件予以辨认与概括,尝试提出一种与马克思相异的历史解释理论.  相似文献   

10.
刘鸣 《美与时代》2006,(9):34-35
“张力”,在文学活动中,可以增强文学叙事作品的戏剧性和抒情作品的趣味性,引发动人心魄的艺术效应与强大的艺术冲击力。就其实质而言,文学的艺术张力根本上是个借用异质同构的原理实现“陌生化”的艺术过程。  相似文献   

11.
陈赟 《管子学刊》2024,(1):89-101+2
基督宗教的历史意识内蕴着一种基于时间与永恒保持恒久张力和间距的终末论结构,现代性意识将此结构转化为内在主义的历史过程。于是,单一线性机制的历史叙事构成西方历史理解的核心,其本质是将终末论的历史完成转换为历史过程中的终极完美,于是有了历史完成即历史终结的历史终结论,以及基于历史意义不能在历史内部得以解决的历史虚无主义病理。这种历史意识的自我转换在于将历史从开端与终结的限制中解放出来,面向由连续和断裂组构的无尽、开放的历史过程。中国思想正面这一开放历史过程,并不诉诸超越的绝对普遍性,而是探寻在历史内部理解历史中意义的可能性。具体而言,中国思想构建基于天经、地义、人情组构的具体的历史普遍性,以“天下归仁”转换西方的自由为本的历史进程叙事,以“和而不同”“多元一体”构建多元文明的共生秩序。同时,基于中国思想传统,可以发展出一种不同于希腊“人学真理”和以色列“救赎真理”的“中道真理”;中道的生存真理基于仁的横向原理和中的纵向原理,构建了中国的“精神性天下”的根基。  相似文献   

12.
关注叙事医学,必须廓清其学科建构的特质与历史逻辑,从叙事医学创始人丽塔·卡伦的精神发育入手探究叙事医学的创生路径,如何从文学叙事到医学叙事,从叙事疗法到叙事医学,探究了生命书写理论的模式与方法、意义,通过对叙事医学五大特性(时间性、独特性、因果/偶然性、主体间性、伦理性)的分析揭示出工具(实用)的叙事疗法朝着价值(理性)的叙事医学逼近的精神蜕变历程。  相似文献   

13.
《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文学著作,其中的人物传记不仅继承了《左传》优良的叙事传统,开启了后代以人物为中心,“以类相从”的写人文学的不二法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代表作《水浒传》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史记》这一叙事写人的创作传统。本文试从叙事学角度探讨《史记》的人物传记在叙事结构方面对《水浒传》中为英雄立传写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世界缺什么?这一问题的真义是:“我”成为“我们”的精神世界缺什么?缺“伦理”,缺“本性上是普遍的东西”的伦理!这一缺失历史地根源于对人类文明原初经验和童年记忆的误解和误读,因而必须进行中西方民族精神发展的宏大叙事.苏格拉底之死是古希腊文明的集体记忆,作为一次伦理事件,其深远精神意义使它成为西方文化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记忆;“制礼作乐”的西周维新是中华民族的原初经验,礼崩乐坏是中华民族的童年记忆.带着“伦”的世界和“神”的世界的原初经验和童年记忆,中西方民族开启了各自的精神之旅.20世纪初,中西方哲人以不同的话语形态和问题指向诞生了同一个文明觉悟,这就是“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学会伦理地思考”的“伦理觉悟”.行至当代,中西方民族、中西人的精神世界“同是天涯沦落人”,面临同一个难题:伦理缺失,伦理家园失落.由此,“我们如何在一起”的道德追问,便演化为“我们如何在一起”的伦理追寻,最后演变为一场关于人类文明前途的信念危机:“我们能否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长篇叙事诗《王娇》是朱湘创作成熟期的代表作。该诗取材于《今古奇观》中《王娇鸾百年长恨》一篇,除故事情节、主要人物、矛盾发展沿袭原作外,还在许多方面继承了古代传统叙事模式。但同时,诗人在古典叙事文学传统的影响下,从情节、矛盾发展、结构设置等方面对原小说作出了革新。通过回归历史语境,探寻诗人创作的自身文学背景、审美趣味、文学理想与时代背景,则不难发现诗人复兴叙事文学的努力与回击“全盘西化”潮流的企图。  相似文献   

16.
张程  许苏明  陈良斌 《学海》2011,(3):170-175
社会批判是贯穿马克思思想发展始终的精髓。马克思思想的生命与活力,始终是在宏大的社会批判和强烈的现实关照过程中得以体现和验证的。当代法国马克思主义承继并重构了马克思的社会批判话语,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不断发起深刻的批判,他们以现代性反思作为批判叙事的话语基点,以重构的"异化"作为批判叙事的工具,以意识形态向度的批判作为批判叙事的旨趣,以日常生活视阈的拓展作为批判叙事的解构和发展,从而全面复兴与重构马克思的社会批判叙事。  相似文献   

17.
叶涛 《美与时代》2005,(5):71-72
本文从文学的视角分析了舞蹈(舞剧)的脚本结构,揭示了经过脚本加工的舞蹈(舞剧)也同样和文学的文本结构一样,具有叙事、抒情等特征。作者认为舞蹈(舞剧)的脚本最好要具有文学性,并呼吁中国舞蹈编导者能够在文学作品中挖掘编创舞蹈脚本的潜能,使创作的舞蹈(舞剧)作品达到“文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巩伟  相似文献   

18.
《天风》2016,(3)
正西方电影艺术家利用电影艺术语言表现圣经重大事件和思想,总和了文学和历史研究成果及电影制作技术。然而,在当代人看来,圣经叙事虽然自成一体,但是仍然存在某些叙事空白。这些空白为电影艺术家发挥想象、展示艺术表现提供了空间。因此,或为了保持圣经叙事的完整,或为了贴近时代精神和观众审美的需求,或为了展示艺术家对圣经叙事的个性化解读,编剧和导演有时会对圣经文本的叙事加以改写、添加和演绎。  相似文献   

19.
转向语言学:1960-1975年的历史与理论和《历史与理论》(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人们对叙事是否是历史编纂的必要条件、叙事是否进行解释、怎样进行解释等等这些问题达不成共识,那么人们普遍同意,大多数历史作品,尤其是某些有中心主题的作品的特色在于采用叙事的形式。然而,没有哪位哲学家提出过任何令人信服的准则来决定组成叙事的是什么,或如何认识叙事。另外,在明克或德雷这样乐观的多元论者与像曼德尔鲍姆或麦克库拉那样有科学倾向的人之间,关于叙事是否是解释性的观点看来已经两极分化了。麦克库拉认为,叙事只是一种为历史学家表现其发现的东西增添情趣的文学手法。事实上,他这种轻视性的言论是从一…  相似文献   

20.
一、导论西方哲学的历史到了黑格尔那里第一次成为极为宏大的体系。在黑格尔的哲学史空间里面,从东方到西方,从一个哲学家到另一个哲学家,都是一环扣一环地紧密联系起来的,其联系之紧密犹如逻辑学里的概念范畴之间的连接。事实上,在黑格尔那里,逻辑正是规定着历史的原则。正是从逻辑的规定而来,历史才能成其为历史,才能把诸多哲学家联结成一个宏大的链状系统。当然,根据黑格尔的辩证历史观,这个巨大的链条并非形成一种直线式的结构,而是形成一个巨大的旋转上升的圆圈。在这个圆圈“中心点”高踞着“绝对精神”,而历代哲学家们,包括西方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