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哲学研究》1987年第12期发表了李光程同志的文章《哲学究竟是什么——从元哲学角度看》(以下简称“李文”)。在文章中,作者把对“哲学”的讨论放在元哲学的视野中,这是颇能令人深省的。但是,作者对“元哲学”(metaphilosophy)的规定有失清晰、缜密,而这个缺陷立刻使作者对元哲学的看法在许多方面成为可疑了。本文愿先澄清一些问题,然后对元哲学发表自己的一得之见。  相似文献   

2.
颜一 《世界哲学》2002,2(2):71-78
正如巴门尼德使存在成为哲学中一个主导性概念一样.亚里士多德使得实体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哲学词汇。《形而上学)中有一个名的论断:那个很久以前直至如今永远在被追问却永远令人疑惑的问题“存在(to on)是什么”,不过是在问“实体(ousia)是什么”(《形》1028^b2)。亚里士多德哲学完全建立在关于实体问题的讨论上,我们可以贴切地称之为“实体论”。在这里,“实体”看来比“存在”更加重要,甚至不啻于此。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哲学看意像语言把握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康德问题”与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的意义康德哲学思考的是如下几个问题 :( 1 )我能够认识什么 ?( 2 )我应该做什么 ?( 3)我可以希望什么 ?( 4 )人是什么 ?它们分别由康德在“三大批判”和《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这几部书中作了回答。假如我们不是囿于康德的框架 ,而是从更广义的哲学形而上学高度来思考康德提出和试图解决的问题 ,那么 ,它们其实可以归结为这么一个核心问题 :知识世界与价值世界的关系。假如进一步明晰化和加以疏理 ,它又可以展示为如下问题 :( 1 )人对外部世界的知识能否转化为人的生存智慧 ;( 2 )假如知识可以…  相似文献   

4.
陆杰荣教授所著《形而上学与境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下引仅注页码)一书集中研究了与时代特质和问题相关的三个重要哲学范畴:形而上学、哲学境界和真实性问题。在围绕这些问题的多重讨论中,始终隐含着这样一个深刻的时代性诘问:究竟什么是真实的生活或生活的真实?这是一个扑朔迷离而又深度模糊的理论难题,该书力图以哲学的方式来厘清并回答这个问题,表现了作者面向“事情”本身的哲学追求。纵观作者的思考轨迹,本书重点研究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形而上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建构当代形而上学的理论形态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二是对…  相似文献   

5.
民众心理学研究与当代哲学的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众心理学”是当代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争论的热点和焦点。正如威尔逊 (R .A .Wilson)所说 :最近 2 0年来 ,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所思考的三个传统问题 (心 -物关系、心灵结构、第一人称观点 )“均会聚于一个问题之中 ,即分别被称之为常识心理学、命题态度或民众心理学的本质、地位和前途问题。”[1] 那么 ,什么是“民众心理学” ?其含义、内容、特征是什么 ?其地位和前途如何 ?研究民众心理学有何意义和价值 ?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民众心理学的形式、内容和实质“民众心理学” (FolkPsychology ,以下…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追问,是一个关于哲学到底是什么,以及中国哲学到底是什么的“元问题”。哲学作为对形而上学或者说本体的追问,由于思维态势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对本体”与“自本体”两大类型。这两大类型决定了中西哲学各有其不同的基本特征,即西方哲学的思考方式是主客“二分”的,中国哲学的思考方式是“天人合一”取向的;西方哲学借助于形式逻辑的三段论论证,中国哲学则强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主体间性;西方哲学运用定义精确的概念语言,中国哲学则采取含义丰富的“意像语言”。未来中国哲学学术范式的创新,应当充分考虑到中国哲学的特质,并在融会中西不同哲学范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7.
哈:心灵哲学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心灵哲学和诸如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有什么区别? 普:象哲学的所有其他分支一样,心灵哲学是对一大堆松散的问题的讨论,这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有时也会减少)。“心灵”概念本身,几千年来,变化极大,使事情更为复杂。例如,亚里士多德并没有与我们的“心灵”概念确切对应的概念。赛克(Psyche),或灵魂,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和我们的“心灵”并不等同,因为它包括诸如消化生殖等一些‘非精神”的功能。(其所以如此,是由于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灵魂”就是生命有机体的形式。这一概念明显地不如我们目前的“心灵”概念吗?)而且,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奴斯(nous),或理性,排除了许多我们认为是精神的功能(这些功能中的一部分被萨姆斯[thumos]取代,它是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于心中的整合中心)。  相似文献   

8.
在哲学的性质、对象、功能等问题的讨论中,有一派观点认为“哲学的对象是世界及其一般规律”,“本体论是哲学的核心部分”。我们称之为本体论哲学,其主要失误在于(1)混淆了哲学和科学的区别。哲学  相似文献   

9.
元哲学与哲学——与李光程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光程同志在《哲学究竟是什么?——从元哲学的观点看来》(载《哲学研究》1987年第12期)一文中指出,元哲学“就是以哲学自身作为对象的次一级的研究,或者称为‘哲学的哲学’”,“元哲学的观点就是一种超越。它是站在各派哲学之外,从一个客观的、公正的和总体的观点、立场来重新审视哲学”;“从元哲学的观点看,哲学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没有一个适  相似文献   

10.
“元哲学”就是一种专门分析哲学命题和哲学陈述的形式结构和形式系统的“元理论”,“元哲学”的思考则是对哲学思考的思考。首先,“元哲学”的思考可任选一经验事物作为思考的“出发点”,把关于它的种种描述加以分类,可划出三种最基本的描  相似文献   

11.
克尔凯郭尔与尼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哲学中两个富有特征的基本概念,“生存”和“存在”,最初是由尼采和克尔凯郭尔创造的。尼采的哲学思考始终围绕着“生存”的现象,克尔凯郭尔的思考活动不断深入“存在”的问题。因此,他们二人的兴趣都首先而且几乎只是指向人,指向人的生存和人的存在的。所以,他们的哲学不是一个以封闭方式包括人类学的形而上学体系,相反,其哲学活动的内在系统的基础完全在于将一切问题都概括为这样一个基本问题:“人是什么?”和人成为了什么。这样,二者的哲学都是在一种实验“心理学”的名义下的哲学人类学。  相似文献   

12.
维特根斯坦的本体论:对Can-be的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对哲学的改革和哲学中的改革大多数哲学家所致力的是在哲学中的改革,而维特根斯坦所致力的是对哲学的改革。“对哲学的改革”与“哲学中的改革”之根本不同在于前者力图改变哲学这一概念或者说改变哲学活动的根本性质。一个能够被回答的问题是一个知识的(比如说科学的)问题,一种知识总是具有真值。哲学问题恰好缺少这种性质。如果说一个问题可以科学地解决还可以哲学地解决,这种奇怪的  相似文献   

13.
1997年8月国际中世纪哲学研究学会第10次大会在德国埃尔富特举行。作为课题主席,我有意选择了“什么是中世纪哲学?”这个问题作为大会的总论题,目的是更新本学会建立伊始就开始的关于中世纪哲学地位的讨论。卢汶天主教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C.斯迪尔(Carlos Steel)讲演的题目是“中世纪哲学:一项不可能的计划”,这个题目具有启发性,它把一个新的视角引入了讨论:为了把它置于逻辑的条件下,这个问题不再关心中世纪哲学的“是”[“存在”],而是关心“可能”。  相似文献   

14.
赵汀阳的《哲学的元性质》(载《哲学研究》1993年第6期,以下简称“《哲》文”)一文,在一些根本性的哲学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表现了作者的深层次的思考以及较为突出的思想创造力。中国哲学要发展,就得拿出自己的理论。所谓“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其中的一个基本内容,应是对哲学问题做出当代知识背景下的解答。因此,《哲》文在这方面的尝试是十分有益的。我愿意在此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想法,以期使《哲》文中做出的有价值的探索得到进一步的讨论。《哲》文的目的,简单说来就是寻求建立一种判定哲学观念的有效性的证明论。这…  相似文献   

15.
当我们说起“某某哲学”(如艺术哲学、宗教哲学、历史哲学)时,我们意指的是一类源自我们思考这某某事物时的想法。这些想法必定是哲学的,也就是说,它们一定是普遍的和必然的。诸观念意外地联系起来,例如,框定的讨论与艺术思想联系在一  相似文献   

16.
陈少明 《现代哲学》2022,(3):132-138
<正>在《“做中国哲学”再思考》(《哲学动态》2019年第9期)一文中,我尝试对论题的由来及我本人的思考,作一个初步的概述。感谢这个工作坊,在得到朋友们的鼓励之余,让我有缘直接面对更具体的问题。虽然这些提问不完全是针对我本人,而且很多重要问题,朋友们也没有期待我能够解决。但是,这给我进一步反思问题的机会,我们可以把它视作讨论的延续。  相似文献   

17.
现代日本的医学医疗明显地表现出偏重“技”即偏重机械和技术的倾向,这与老庄道家的“道”哲学明显不同。“道”哲学是以与“技”相对应的“道”为中心,探究人的生命根源(即人的生命本来是什么)的问题。我是一个专门研究中国思想的学者,据我所知,“道”哲学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在日本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今天我将站在老庄道家的“道”哲学的立场,围绕“技”和“道”的实践哲学问题,着重讨论以“道”为核心的道教生命哲学的内容及其在日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实体(ousia)是什么?——从术语解析看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如巴门尼德使存在成为哲学中一个主导性概念一样 ,亚里士多德使得实体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哲学词汇。《形而上学》中有一个著名的论断 :那个很久以前直至如今永远在被追问却永远令人疑惑的问题“存在 (toon )是什么” ,不过是在问“实体 (ousia)是什么” (《形》 10  相似文献   

19.
哲学究竟是什么?——从元哲学的观点看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1.近些年来,“元哲学”(metaphilosophy)一词越来越频繁地见诸于各语种的哲学文献。在美国,有以“元哲学”命名的专门刊物和专著。至于专辟一章讨论元哲学的论著就更为普遍。例如,著名美籍华裔数理逻辑学家和哲学家王浩先生的近著《超越分析哲学》(Beyond Analytic Philosophy,1986)就有一章专讲“元哲学观察”。在我国,元哲学也开始为人所知。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哲学的和谐观念与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长二千多年的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很多研究过中国哲学的人回答:“和谐”。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很多研究过中国近代史的人回答:“动乱”。中国的传统哲学具有和谐的本性,而中国近代史却是充满动乱的现实。这究竟是什么缘故?究竟应该对此做出怎样的评价?中国的前途究竟如何?这些问题引起很多中国哲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