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管子》四篇并非专门注解《老子》的著作,只是为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而解读、发挥老子思想、注解《老子》文本。《管子》四篇的"《老子》注"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分散于《管子》四篇。并且,主要是对《老子》"道经"的部分内容的注解。而且,其注解《老子》具有主观性。这种主观性构成了其注解《老子》的特色,也是其注解《老子》新意之所在。从《管子》四篇注解《老子》的文字,并结合《管子》四篇对老子思想的阐发来看,《管子》四篇认为老子思想包括道、圣人、人生修持等方面。这些,大体不谬。《管子》四篇把老子道之无为解读为"道贵因",以"因"释"无为",是其《老子》注的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2.
郭沂先生的《从郭店楚简〈老子〉看老子其书其人》(载《哲学研究》,1998年第7期),读后颇受启发,获益良多。但是,“简本优于今本”诸论断,又甚感失之偏颇。现不揣冒昧,就教于郭先生及诸同仁。(一)能否断言“完整”郭文认为“简本是一本完整的《老子》传本”,看来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下面是楚简《老子》各篇情况对照表:为什么长短不一,形状不一?是否用以标明分篇与篇次之先后上下?看来很有这种可能。整理者很可能就是据此排列并定名为甲、乙、丙的。这种先后次序是符合古意的。竹简是否有缺失?先看楚简本“甲”篇。…  相似文献   

3.
《老子》自面世至今,版本繁多,各家注释解译之数量更是汗牛充栋。《老子》又名《道德经》,为道教最高经典,老子被奉为道教教主。但是,道教界并不否认老子的无神论思想.老子的“道”的立场、观点是唯物主义,《老子》八十一章没给所谓真的鬼神留一点位置,老子不信鬼神,《老子》深奥的哲理否定了。鬼神的存在。《老子》鲜明的无神论思想在先秦诸子百家中领先。《老子》的无神论思想在无神论史上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正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尤其是英语世界翻译传播的角度看,《老子》当排名第一。关于《老子》在西方的传播,目前所知,西方较早的《老子》传本是比利时传教士卫方济(1651-1729)的拉丁文译本。1842年,儒莲在巴黎出版了《老子》的法文译本。1870年,维克多·斯特劳斯的《老子》德文译本问世。1884年,在伦敦出版的巴尔福的《道书》是《老子》较早的英文译本。至上世纪"60年代,(《老子》)  相似文献   

5.
《老子》《庄子》及《管子》稷下道家在论述人性善、恶方面,属于同一类型。《老子》《庄子》以"道""德"为人性,认为世俗的善、恶不但不是人性,而且伤性害命,因此主张性超善恶论。《管子》稷下道家一方面继承了《老子》《庄子》以"道""德"为人性的思路,另一方面又发展和完善了它们的人性论思想,认为义、礼、法由"道""德"所生,是"道""德"在人道的表现,因此它与《老子》《庄子》一样,都主张人性超越世俗的善恶,或称之人性纯善论。  相似文献   

6.
《老子》首章在《老子》思想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代讨论的论作不胜枚举。但对《老子》首章的本义究竟如何解读,仍然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下面,本文试对《老子》首章的各句逐一讨论,并对其主旨作一辨析。不妥之处,敬请批评。  相似文献   

7.
《周诰》诸篇次序考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诰》诸篇次序考订杨朝明本文是对《尚书》中有关周公和周初诸篇诰辞次序的重新研究。今、古文《尚书》都基本与《书序》所说的次序相同,但这个次序是靠不住的,《周诰》中有不少篇章的次序被后人误置。经过逐次分析,本文落实了其中一些篇章的写作年代,对其次序进行...  相似文献   

8.
刘季冬 《现代哲学》2007,(1):130-135
王弼《老子注》是代表《老子》的思想,还是属于王弼本人的思想,学术界的认识存在着较大分歧。文章在对比王弼《老子注》思想与《老子》思想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论证了《老子注》思想属于王弼本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北大汉简《老子》的公布发行,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历史上曾出土过项羽妾冢本老子,傅奕的古本《老子》据说本于它,但今天已经不复见古简原貌。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弥足珍贵,可惜残损严重,而且有不少抄写错误。郭店楚简本《老子》甲乙丙三组是战国时代的本子,但是合起来的全文只有今本的三分之一①,如何看待还有不同意见。现在的北大本汉简《老子》,是目前所见最完整、最接近今传本《老子》的汉代古本。整理者韩巍已经根据各种重要的《老子》传本,对北大简《老子》做了相当认真的整理工作,并且仔细分析了北大简《老子》与几个重要的早期传本之间的关系,持论甚平,断语审慎,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北大汉简《老子》的出土,不仅有助于解决以往将郭店简、马王堆帛书与传世本《老子》对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难点,而且对于《老子》的形成也很有参考价值。下面不揣浅陋,谈一点我们的浅见。  相似文献   

10.
《易经》与《老子》在世界文化史上被视为中国古人的智慧结晶,它们有着共同的源头活水。《老子》作为中国第一部有体系的哲学著作,又从《易经》中吸取了智慧,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辩证思维。老子从《易经》中吸取了哪些辩证思想因素?作为老子辩证思维的源头之一,《易经》给予老子哪些启发?本文拟对此进行简要论述。《易经》属占筮之书,由符号和文字两部分构成。符号包括八经卦和六十四别卦,文字有卦辞和交辞。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中蕴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因素,直观地表达了中国先民的科学、理性思想。这些思想为周守藏室之史、在…  相似文献   

11.
通行本第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句在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中分别写作"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和"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对此,有学者认为,帛书甲、乙本均为误写,《老子》原文当从通行本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亦有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帛书《老子》并非误写,乙本中的"争"字乃甲本中"静"字的假借,《老子》原文当如帛书甲本作"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关于此一问题,新近发布的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以下简称北大《老子》)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以北大《老子》为参考,并参照其他《老子》版本,对此句作出了新的探讨。通过对比与分析,文章认为,此句本应作"水善利万物而有争"。但因其在字面意义上似与《老子》思想相抵牾,在文本流传过程中,最终被改作了"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另外,通过考察《老子》第八章在文本流传过程中的变化,文章亦将《老子》文本的发展与演变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12.
《老子》成书新论──《德经》成于稷下学者周广庆对《老子》上下篇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学者们见仁见智,有一人一时说,有多人多时说。有春秋说,有战国说,形成了鲜明的对立。笔者曾撰文通过对上下篇的考异,论证了《老子》一书实为《道经》和《德经》的合编。对于《道经...  相似文献   

13.
《彖传》《大象传》释卦次序考廖名春一、引言《周易·彖传》与《大象传》解释上下经卦的次序问题,前人罕有论及,黄沛荣先生著《周易彖象传义理探微》一书 ̄①,首次全面而系统地进行了分析。黄先生说:《家传》释卦,除少数特例以外,其叙述之次序,皆自下卦而上卦;反...  相似文献   

14.
东汉灵帝光和年间(公元178—184),汉中五斗米道(天师道)兴起。据《后汉节·刘焉传》、《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说,五斗米道“使人为奸令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这就是说,五斗米道以《老子五千文》为信奉的主要经典,教徒们都要诵习。《老子五千文》即《老子道德经》,因经张鲁定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①《老子变化经》有关老子:“变化”的思想源于永兴元年(153)王阜所立的《老子圣母李夫人碑》,在永兴元年之前,老子变化的思想已在老子故里流传;②《变化经》吸取了《列子》的有关思想,老子“变化”的本领,有的即据〈列子》改编而来;③《变化经》与蜀中天师道有密切关系,《变化经》至早应在三国时出世。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为基本资料。帛书字形不同于今体者,一律转写为今体。帛书中划分章节用的圆点,大都残缺,为了便于指明引文出处,仍然沿用今本章次。 帛书《老子》甲本、乙本都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韩非子·解老》所引《老子》原文顺序,正是这样。王弼注《老子》所用底本顺序,大概也是这样。 《德》篇在前,则《老子》首章是今本第三十八章。这个事实,有助于提醒我们重视此章本有的意义,就是它明确提出并初步解释了《老子》哲学的基本结构。此章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老子指归》是西汉末年四川著名学者严遵的重要著作,从其哲学逻辑发展关系来看,应当作于秦之后,《太平经》之前,是传承秦汉优秀传统文化的津梁。《老子指归》是一部道家著作,将其与早期道经《太平经》比对研读,可以发现《老子指归》援《易》入道,是以《易经》的优秀传统文化概念阐发道家思想,并由此成为秦汉优秀传统思想与道教相衔接的理论著作。其中某些重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概念即经由《老子指归》而进入道教,在《太平经》中完善成为一套传统文化理论。这些传统概念对后世道教思想理  相似文献   

18.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简《老子》的整理出版,对于《老子》一书文献和思想方面的研究,都是一个极大的贡献和推动。整理者韩巍先生已经对此进行了很深入的讨论,书末还附有《老子》九个重要版本的对比,极方便于读者。整理者根据内容和字体等因素综合判断,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的抄写年代“应主要在汉武帝后期,下限不晚于宣帝”。《老子》似乎略早一些,“《老子》的字体在这批竹书的各种文献中属于相对较早的一种,但仍然明显晚于银雀山汉简,估计其抄写年代有可能到武帝前期,但不太可能早到景帝。”①竹简《老子》分上下两篇,上篇称“老子上经”,下篇称“老子下经”,与帛书两本同中有异。帛书也分上下两篇,甲本无篇题,乙本的篇题是“德”和“道”。  相似文献   

19.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对《老子》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完整地保留了《老子》原文,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此书对《老子》的诠释内容和方法取决于其预设的读者。作者隐去自身而托名神人以加强其诠释的权威性,突出身国同治以增加其吸引力,将"自然长生之道"升格为常道,以突破原文边界而开拓出新领域,下启了道教的产生。《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表面上看不过是对《老子》的"解释",其学术地位依附于被解释的《老子》,但它有完全独立的价值,使这部注经作品本身也成为了经典。  相似文献   

20.
《老子》与《管子》[日]谷中信一著王海清译一、《管子》与《老子》的媒点──道家首先,自战国末期至汉代时,《管子》曾被看作是怎样的一部书籍的呢?"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韩非子·五蠹篇》)从这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