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杨曾文,1939年12月生于山东即墨。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研究系博士生导师。杨曾文先生长期从事中国佛教史、禅宗史和日本佛教史研究,笔耕不辍,著述宏富,主要著作有《中国佛教史》第1—3卷(任继愈主编,合著)、《佛教的起源》《日本佛教史》《唐五代禅宗史》《宋元禅宗史》《隋唐佛教史》等。主编和参与撰写《佛教文化面面观》《当代佛教》《日本近现代佛教史》《中国佛教基础知识》等,校编《敦煌新本六祖坛经》《新版敦煌新  相似文献   

2.
正近代以来,中国的佛学研究者开始着眼于对佛教典籍、义理的思想性分析和历史性考证,试图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规律及其特点。上世纪30年代,汤用彤先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以及后来的《隋唐佛教史稿》以系统研究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佛教的整体历程而奠定了中国佛教通史的基础。至60年代,吕澂先生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和《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以汉藏文资料为基础,分析精确,理论深刻,"标志着老一代佛教学者的最高成就"。①继之而起,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阶级分析法所具有的科学意  相似文献   

3.
近代日本的中国佛教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镰田茂雄  圣凯 《法音》2000,(2):25-29
■田茂雄先生是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国际佛教学大学院大学教授、文学博士,长期以来专门研究中国佛教史及华严思想,是日本研究中国佛教史权威学者。■田茂雄先生著作极丰,有《中国华严思想史研究》、《中国佛教思想史研究》、《宗密教学思想史研究》、《中国佛教通史》(全八卷)、《朝鲜佛教史》等 70余部。 1999年 11月 11日,■田茂雄先生在中国佛学院作了题为《近代日本的中国佛教史研究》的报告,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为了使读者更多了解日本学术界有关中国佛教史研究的情况,特将全文译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评《日本佛教史》黄心川佛教是世界宗教,也是亚洲地区的主要宗教之一。印度佛教自创立后不久,越南及斯里兰卡,然后再进至东南亚诸国;印度佛教北达中国,又入越南(也有部分南传佛教)、朝鲜、日本等国,一部世界佛教史,或者说亚洲佛教史,乃至说各国的佛教史,无不包...  相似文献   

5.
正段玉明教授等撰写的《成都佛教史》最近(2017)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了。这部著作规模宏大、体例完整,细致而完整地再现了成都佛教发展的兴衰起落。作为区域佛教史研究的专著,《成都佛教史》不仅为佛教研究提供了非常有意思的个案探索,其中所展现的编撰体例和学术思想更是拓宽了当前佛教史写作的视野。成都是佛教最早传入的地区之一,早期学者如伯希和、梁启超等都曾对此进行过推测。近年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较为可靠的早期天台宗佛教史料,对中国佛教天台宗的重要先驱人物南岳大师慧思的佛学思想特征作了初步的清理和研究,澄清了中国佛教史上关于早期天台宗思想发展的一些无稽的传说。认为慧思佛学思想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二:一是主张“因定发慧”,在以定为本的基础上倡导“定慧双开”;二是以《大品》为宗旨会通《法华》,特重空谛。而中国佛教天台宗“止观双修”的根本宗风及以“三谛圆融”和“一心三观”为核心的天台教理,则是由慧思的弟子、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顗奠定和确立的。  相似文献   

7.
儒、道、释是我国传统的三大宗教,儒和道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而佛教是由外传入中国的。但关于佛教初传入我国的历史时间,几千年来,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学术界至今还没有确论。汤用彤先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一书所列有十说,黄忏华先生的《中国佛教史》一书列有八说, 任继愈先生的《中国佛教史》一书列有九说,蒋维介先生的《中国佛教史》列有七说。其实,佛教初传之说还不止这些,本文仅就一些主要的、有代表性的说法作一简单罗列, 为读者作一参考。  相似文献   

8.
《法音》2020,(5)
正学派佛教与宗派佛教问题的讨论以及由此引发的相关问题意识[1]应该追溯到汤用彤先生关于宗派问题的论述。汤用彤先生晚年对佛教宗派问题十分重视,不仅在1962和1963年分别发表了《论中国佛教无"十宗"》和《中国佛教宗派问题补论》两篇文章,而且留下大量读佛教典籍的札记,其中亦特别注意佛教宗派问题。[2]据汤一介先生介绍,汤用彤先生之所以如此注意佛教宗派问题,是因为他一直想修改和补充其撰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隋唐佛教史稿》。其中虽然对隋唐佛教的问题做了一些梳  相似文献   

9.
近代佛教名家名著提要──中国佛教史蒋维乔《中国佛教史》,一册。蒋维乔撰于1928年。商务印书馆1931年出版。现收入复旦大学与上海书店合编的《民国丛书》第1辑中(1989年)。蒋维乔(1872—1958),字竹庄,法名显觉,别号因是子。江苏武进人。1...  相似文献   

10.
正关于《牟子理惑论》(以下简称《牟子》)真伪的讨论一直受到学界和教界的重视,因为这本佛教典籍的考证关涉到佛教初传中国的情况,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佛教史的书写。自明清以来,不少学者从文献学、历史学、语言学等不同角度围绕此书做了讨论,但关于《牟子》的成书年代仍难以定论。本文不再赘述学者们围绕《牟子》真伪的考证,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崔正森研究员所著《五台山佛教史》,是近年来中国佛教史研究中的一部引人注目的学术著作,如黄心川先生在序言中云:“作为我国第一本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五台山佛教历史的专著,我认为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佛教史,这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事。在上世纪上半叶,中-国佛教史的研究基本上是日本学者的天下,以境野哲、常般大定、宇井伯寿、本善隆等为代表的日本学者,著述了包括中国佛教通史、断代史、宗派思想史等诸方面的大量著作,相比之下,中国佛学界的研究成果就少得可怜,蒋维乔据日本学者境界哲所著《中…  相似文献   

12.
理净 《中国宗教》2022,(2):48-49
《大乘起信论》相传为印度马鸣菩萨所造,现今流行的版本为南朝梁代真谛译。这是以如来藏为中心理论,为发起大乘信根而作的一部大乘佛法概要的论书。《大乘起信论》是中国佛教的根本经典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大乘佛教思想的建立有很大影响。它不仅影响了中国佛教各大宗派的思想发展,而且影响了中国佛教整体思想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是我国古代首部仿《资治通鉴》而撰成的编年体佛教通史。全书除了编年叙事之外,还多阐发史论,其中品评人物、褒贬史事,表现出了佛教史家受传统史学影响下的良史观、在佛教中国化背景之下调和儒佛的思想以及对佛教与政治关系的思考。其思想内涵在编年体佛教史籍中具有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它对中国佛教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日本佛教史上著名的“入唐八家”之一的日僧圆仁,在唐文宗时以“请益僧”的身份来华参学,曾于唐开成五年(840年)四月来到五台山,他在五台山巡礼朝拜文殊菩萨圣迹,参观瞻仰五台山佛教寺院,前后逗留将近两个月。在他所作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不仅大量记叙了唐代中国佛教的状况,也对五台山佛教作了翔实具体的记载,为我们研究五台山佛教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是我国古代首部仿《资治通鉴》而撰成的编年体佛教通史。全书除了编年叙事之外,还多阐发史论,其中品评人物、褒贬史事,表现出了佛教史家受传统史学影响下的良史观、在佛教中国化背景之下调和儒佛的思想以及对佛教与政治关系的思考。其思想内涵在编年体佛教史籍中具有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以创新、改革著称的禅宗,以适应由古代佛教向现代转变的时代发展的需要,率先开始了以“人间佛教”为核心的革新运动。寄禅、太虚、印顺都是中国佛教时代精神和理论创建的杰出代表,构成了鼎力于佛教改革的三个时代。从佛教的出世到入世,到“人生佛教”的提出,进而“人间佛教”理论的完善和实践,是禅宗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又一次创新,而且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现代佛教的社会化发展,在客观上起到了振兴佛教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峰 《科学与无神论》2020,(3):34-36,62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开创了佛教哲学研究的新范式。该书坚持"以历史解释宗教"的原则,通过感性和理性相结合,揭示了汉译佛经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彰显了中国人对佛教文化的贡献。通过史料和思想相结合,以期最大可能地还原佛教史的真实图景和复杂面向。通过本源和流变相结合,实现了对佛教史的整体建构。通过历史和现实相结合,警醒我们要重视分析思维、科学理性的培养和提升。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04,(9):18-18
本刊讯由中国佛教协会编辑的《中国佛教》第五卷近日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佛教》第五卷是继《中国佛教》一至四卷之后编辑出版的重要文献。《中国佛教》的文稿原是五六十年代受周总理委托,由赵朴初居士任主编、吕澂居士任副主编,汇集国内著名佛教学者为斯里  相似文献   

19.
陈熵 《中国宗教》2006,(7):27-30
杨曾文先生1939年12月7日生于山东即墨,1959年至1964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1964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1978年改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历任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主任、中国社科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现为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杨曾文先生从事佛学研究40多年,笔耕不辍,著述宏富,学术造诣精湛,尤以历史考辨见长。其代表作有:专著《佛教的起源》(1991)、《日本佛教史》(1995)、《唐五代禅宗史》(1999)等;合著《中国佛教史》(任继愈主编,已出版第一、二、三卷,1981-1988);主编并参与编写《佛教文化面面观》(1989)、《日本近现代佛教史》(1996)、“中国禅宗典籍丛刊”(始于2001年)等;合编《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宗教卷》(1996);校勘《敦煌新本六祖坛经》(1993)、《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2001年)、《临济录》(2001);另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140篇。日前,杨先生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本刊专访。  相似文献   

20.
早期佛像是古代中印初期交流史研究的重要载体。首先,在我国发现早期佛像的大部分地区缺乏佛教传播的记载,早期佛像作为第一手考古资料,填补了这些地区佛教艺术传播的空白。东汉佛像是我国最早的佛像,它有助于解决中国佛教和佛教艺术起源的问题,因此,早期佛像研究将改写中国佛教史的第一章。其次,学术界对印度佛像起源时间一直存在争议,早期佛像中最早有确切纪年的佛像非常接近印度佛像的起始时间,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