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无我之境     
正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越是想把事做好,越是做不好。这在心理学上属于"目的颤抖",也叫"穿针心理"。正如古人所言:"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对一件事长时间地关注、放不下,往往会过,而过犹不及。就是说,过多的用心反而没有效果。而一个人一旦认为自己做得够多了、够好了,往往就会放弃付出、努力,这时候,他可能会对人生来个误判,认为自己不会拥有之前期待的那个结果了。而事实上,只要我  相似文献   

2.
"清初六家"之一的恽寿平被誉为诗、书、画三绝,因开创了以"没骨花卉"为特色的"常州画派"而名扬天下.相对于恽寿平"没骨花卉"研究而言,学术界对其山水画的研究却失之偏颇.目前关于恽寿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没骨花卉"、"画学思想"和"山水画"三个方面.前人对恽氏花乌画研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恽氏山水画相对于"没骨花卉"和"画学思想"研究来说似乎还有值得挖掘之处.如何给恽寿平山水画一个公允的评价?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文化之道     
正112月6日下午,"文化之道"电视论坛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陈鼓应先生,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教授、著名汉学家柏夷先生做客论坛。他们通过阐释道家思想中"水之道"、"辩证思想"、"生死之道",勾连出道家文化对中华文化的重要影响,以及在今天的作用和价值,使观众对道家和道教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中央电视台刘芳菲主持论坛。  相似文献   

4.
从医儒结合入手,剖析了理学对中医治学思想、中医理论方面的影响,诠释了"医之门户分于金元",与"儒之门户分于宋"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文"的古义是"纹理"、"花纹","美"的初文描摹的是一歌人头戴羽饰、手舞足蹈的形象。"文"与"美"在"形美以感目"的意义上存在着悠久的渊源。"文化"和"美育"在使人的生命朝着自由境界的生成过程中和充分对象化的实现过程中,实质上是一回事,没有"文化"就没有促使人类进化的"美育",没有"美育"有就没有超越功利的"文化"。就这个意义而言,如果说文化的实质内容是人化的话(所谓"文而化之"),那么人化的最高境界就是美化(所谓"美而育之")。用"文""化"我们的生存环境,以"美""育"我们的现实生命,我们一旦抓住了阿里阿德涅的彩线,人类便登上了希望的诺亚方舟。  相似文献   

6.
林肯之幽默     
正我的确是一个大笨蛋一日,林肯和他的大儿子罗伯特乘马车上街,街口被路过的军队堵塞了,林肯开门踏出一只脚来,问一位老乡:"这是什么?"林肯的意思是哪个部队,老乡一见他不认识军队,答道:"联邦的军队呗,你真是一个大笨蛋。"林肯说了声"谢谢",关门上车,严肃地对儿子说:"有人在你面前说老实话,这是一种幸福。我的确是一个大笨蛋。"林肯虽然被骂了,但为了不在儿子面前显得尴尬,他以自嘲  相似文献   

7.
与西方传统的立足于"思"的哲学观不同,真正的中国式的哲学观应以"身"为其立足点,并为我们展现出迥然异趣的三个面相。它是从现实出发的"具体之学",而非从意识出发的"抽象之学",是从身行出发的"为己之学",而非从言说出发的"为人之学";是从行止出发的"之间之学",而非从思辨出发的"分辨之学"。在人类哲学业已步入"后形而上学"时代的今天,对上述中国哲学观念的重新开显无疑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其既体现了一种向更为"原生态"的人类哲学形态的历史回归,又作为对人类现代哲学中愈鹜愈远的诸如"本质主义"、"文本主义"、"极端主义"等等取向的纠偏,而为我们指出了未来人类哲学理想重建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2,(2):1
什么是世界的实相?如何通向真实之道?古往今来,人类对终极意义的追求与探索从未停歇,各种宗教、哲学、科学都提出了自己的"科学假说"。其中印度佛教瑜伽行派构建的唯识、法相体系,可说博大而缜密,在今天科学昌明时代仍具有不朽的价值和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期刊登的徐湘霖教授《"自证分"略论》,从多角度对唯识宗关于心识认知的结构与功能的"四分说"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清初至乾嘉时期的学术走向进行了重新考察,试图表明明清之际的学术实质一直存在着学术以"为道"这一本原性价值追求与以博文为形式的单纯"为学"之间的内在紧张.作者首先对明末清初学术之大势进行了概要性叙述,对梁启超关于顾炎武为"清学"开山之说提出了商榷意见,认为乾嘉"汉学"实不足以承续顾氏的学术精神,推顾氏为"清学"开山,也未足以推崇顾氏.文字训诂名物典制的考证之学,本质上是疏离于甚至逸出于"明道"的学术传统的,不仅未能上接顾氏学术的根本义旨,而且也为戴震学术的某种质变形式.而"宋学"的重新张扬与"今文学派"的重登舞台,在思想史的意义上,则表明学术以"明道"这一本原性价值取向在现实性上的重新挺立,所以将"汉宋之争"以及"今古文之争"仅视为"门户之争"并不恰当,是忽略了其思想史意义的."宋学"与"今文学"的合流,既导致以考证为特征的"汉学"衰微,也使"明道"再次成为学术主题,并由此而转向于社会现实的激烈批判,中国学术正由此而进入于近代.  相似文献   

10.
残缺之美     
正几天前,妻子在收拾衣柜的时候,拎出一件暗红色的大衣,这件大衣是妻子几年前去南方旅游时给自己买的。我扫了一眼,发现大衣已经变得土里土气,早就失去了原来的华丽和时髦。我遂随口对妻子说道:"还留着它做什么,款式和颜色都不好看,不如再重新买一件新的。"妻子听了我的话后,微笑着摇了摇头,然后开口道:"你知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儒释之辩,对吕才"有了因,不再立生因",以及"去体留依而为喻"的合理性作了分析与论证,并指出了对因明传播与发展的贡献和弊端。同时,也肯定了玄奘将新因明传入中土的伟大业绩,以及在汉传因明本土化过程中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美国汉学家倪德卫提出了一个类似于美诺"知识悖论"的"德性悖论":如果一个人愿意接受道德教育,他一定已经有了德性;如果他没有德性,就根本不会去接受道德教育。如此,则道德教育和学习似乎要么不必要,要么不可能。"德性悖论"对儒家思想提出了某种挑战:不"欲仁"者如何可能转变为"欲仁","小人"如何可能"立乎其大"?但是"德性悖论"预设了错误的前提,道德教养可以在没有明确的道德意向的时候就发生,它可能是出于理性自我利益的考虑,也可能是先天本性的自然流露,或者习焉不察地受到社会影响。伴随着道德经验和反思能力的发展,人才会对道德和自我形成一种总体性的理解,发生自我作为道德主体以及道德意向的顿悟。孟荀殊途而同归,可以消解"德性悖论"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天风》2015,(3)
<正>换届工作是关乎全体会众的大事,我们应当本着大公无私的精神来运作,充分发扬民主,任人唯贤,使堂会通过换届及时更新调整,补充新鲜血液,与时俱进。"堂会"是教会自身管理组织的简称,其全称通常有两种形式:一为"堂务管理委员会",二为"堂务管理小组"。堂会管理是教职人员乃至信徒代表对教会实行管理的主要方式和途径。现今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教会都已设立了"堂会"或"管堂小组"。目前已有很多地区的堂会实行定  相似文献   

14.
旦暮之遇     
正《庄子·齐物论》里说:"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这句话是"梦饮酒者"的结尾。万世漫长,旦暮短暂,这句话似乎也在企图颠覆我们固有的时间观念。好在句中还有一种假设,模糊了万世与旦暮的界限,假若有一天,一旦遇上一位大圣人,悟出了"梦饮酒者"那一番话的道理,可说是"旦暮遇之"了。  相似文献   

15.
终极之问     
《天风》2011,(8):65-65
<正>·很多人不喜欢"灵魂"这个词。这也不奇怪,从我们的文化奠基人孔老夫子那儿,"灵魂"这个词就被"敬鬼神而远之"地一笔画出去了。后来的两千多年,大家一直在为抢"馒头"而忙活,"灵魂"自然就算不存在了!其实两千年前还有人也谈到过这事儿,耶稣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当然,你可以否认耶稣,也可以回避"灵  相似文献   

16.
颜真卿是唐代书法家,其作品是楷书风格的典范。颜书是中国书法审美研究的核心板块之一。但是古今书论中对崇高书风的研究一直语焉不详。因此,引入"崇高"这一西方美学范畴,尝试对崇高的书风进行新的阐释。颜真卿的书法不仅雍容方正,而且体现了崇高的书风与人格。颜书有雄浑之气、正大之象,书风的"尽美"与人格的"尽善"相结合形成独特的书法风格。  相似文献   

17.
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愉快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我们只有抓住小学生"好奇"的特性,积极引导,才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能乐于求知,积极思考。皮亚杰说:所有智力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对学生智力具有促进作用。兴趣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的前提,学生对数学有了的兴趣,才会想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因此,兴趣在数学教育中  相似文献   

18.
"甜"病是"绘画四病"之一,最早由黄公望提出。不同的画家对"甜"病的解释出现了差别。"甜"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步发展丰富。这种改变与时代主张与审美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一说成为宋代诗人创作的精神内蕴,他们不仅在诗的创作中体现了"穷而后工"的律己悯人,还在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中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神形交会,更是在对"文以载道"的践行中表现出对古今苍生的形上关怀。其"民胞物与"实为以天下生命为一体,贯古今精神成一线,在中华诗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20.
略论中国哲学之开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炼西方哲学史家关于西方哲学开端的观点,形成一个有关哲学开端的假说,然后以此假说在比较哲学意义上来探讨中国哲学的开端.通过分析"绝地天通"、"武王克商"、"怨天忧人"三个重要历史事件对中国哲学产生的影响和考察伯阳父论地震、叔兴论吉凶等数个中国哲学开端标志性事件,认为在中国哲学开端问题上的"突破说"和"巫史说"两种代表性说法并不矛盾,前者可以有效地解释中国哲学如何开端,后者可以有效地说明中国哲学开端相较于西方哲学之特色.虽然人类思想都经历了"轴心期"的文化突破,但中国和古希腊的思想实现突破的具体机缘、表现形式和实际结果各不相同,西方哲学采取了哲学这种方式,而中国人的思想则采取了有别于西方哲学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