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莎 《美与时代》2014,(10):95-95
陶瓷的造型演变有着各种可能和因素,器形中的造型便是集“器”之用与“道”之意于一体。通过具体描述几种思维方法,并结合陶瓷艺术的特殊性来分析如何将“器”与“道”融于器形之中。只有弄清楚它的特殊性,才能真正深刻体会陶瓷器形之美。  相似文献   

2.
造型是器物功能的载体。仿生陶瓷造型设计的功能内容表现为对设计目的和设计对象的把握,包括了为生活的设计和为神的设计的两个维度。为生活设计的仿生陶瓷造型有“乐生”的情感性因素和热爱生活的审美情怀。为神设计的仿生陶瓷造型体现为“视死如生”的生命关怀,表现为仿生陶瓷造型中的宗教信仰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仿生陶瓷造型设计的两面性特征有助于提升对造物文化内涵的了解和对陶瓷产品设计功能的把握。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的陶瓷文化历史悠久,陶瓷器物一直是古代丝绸之路经济贸易的重要商品。自汉唐以来,中国陶瓷就通过各种渠道销售到世界各地。唐宋之后,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经贸往来的兴盛,加之海运更适合陶瓷这种易碎品的运输,因此陶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中国对外输出的主要货物,而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宗教文化是丝路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  相似文献   

4.
李烨 《管子学刊》2013,(1):91-95
淄博青花鱼盘作为齐鲁文化和北方陶瓷历史的经典代表,是我国鱼文化和陶瓷文化的完美结合,历史悠久,深受齐鲁人民的喜爱。本文从市场的角度通过对淄博青花鱼盘的发展历史,兴盛条件的分析,总结出淄博青花鱼盘受欢迎的原因,同时对复兴淄博青花鱼盘市场给出了自己的看法,通过对市场和产品所具备的优势进行分析,展望未来淄博青花鱼盘的美好发展。  相似文献   

5.
台州藤编工艺是一种民间实用手工艺,其材质美、色彩美和工艺美为现代设计提供了灵感源泉。台州藤编工艺的再生产设计可结合藤编自身的特色和台州发达的机械制造业,从题材创新、工艺创新、材料综合运用创新、科技创新、系列化创新等方面入手,创造出适合现代生活的藤编用品,从而实现民间手工艺与现代设计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6.
服装尤其是女性生活中极其重要的部分,而在日常生活中,与女性生活息息相关的便是实用女装。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实用女装的设计已经成为设计师的重要工作内容。服装的设计需遵循四个设计要素:服装的实用性;服装的流行性;服装的设计定位;服装的商业性。这四大设计要素对实用女装的设计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徽州木雕、砖雕、石雕俗称徽州的雕刻艺术,这些雕刻艺术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是徽州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劳动中的凝结成果。这些雕刻艺术不但有着实用性,而且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文从美学视野下出发来谈徽州艺术,试图给这些在民间静静的呈现的雕刻艺术一个新的审美视角。  相似文献   

8.
闫承恂 《美与时代》2006,(10):43-44
作为山水诗画意境的“象之审美”,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征,这些特征可概括为三点:一是“仰观俯察,游心太玄”的观物取象方式;二是“心物相接”或“外师造化”的感物成象方式;三是“情景交融,境由心生”的由象入境方式。  相似文献   

9.
四、日本传统工艺品产业保护和振兴政策(一)日本《传统的工艺品振兴法》(简称《传产法》)制定和修正的背景1.日本《传产法》制定的背景①追求手工制作的情趣。在日本的风土和历史中哺育的种种传统的工艺品如织物、染品、陶瓷器、漆器、竹制品、木工品、佛坛、人形、日本纸、金属工艺品等,长期以来都是与日本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的用品。这些传统的工艺品,都是作者使用自然材料和手工的传统技术、技法,全身心投入制作而成的,而且,长期使用这些工艺品的人越用越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0.
将“口述史”研究引入非遗的保护和研究,不仅能弥补现有文献史料的不足,还能真实而全面地还原民间社会生活的演变。采用口述史的方法,利用现代的录音、录像等方式将这些“口传心授”的活态文化记录下来、传承下去是端砚非遗保护的重点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宋芳  宋群豹 《管子学刊》2008,(4):119-121
千百年来人们用“声如磬”来形容陶瓷的特殊音色,可见陶瓷和音乐有着很深的渊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陶瓷乐器从远古时代的单音陶埙,逐渐发展成为种类齐全、形式多样的现代陶瓷乐器。本文从陶瓷乐器的起源、形成、历史、分类、性能等方面进行研究,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陶瓷乐器在陶瓷艺术史和音乐史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李烨  张广海 《管子学刊》2016,(2):96-100
博山菜作为中国鲁菜四大构成派系之一,历史悠久,传承有序,有着自身鲜明的地域饮食文化特色。博山菜的发展主要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自身因素,其中外部因素主要是博山丰富的煤矿资源和以陶瓷、琉璃产业为主的发达工业体系和商贸环境所提供的经济基础和饮食风尚;其内部因素分别是受齐文化广收博采、融合会通的影响以及历代齐地历史名人对于博山饮食的研究和推广。作为博山菜的代表""博山四四席,以其近百年的历史传承、完整系统的宴席礼仪规制和风格鲜明的博山菜品体现出淄博当地特有的饮食文化,是齐文化的代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民间收藏的明末还源教宝卷为依据,从题名、内容和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考述。首次从刊记和内容两个方面提出了“六部六册”概念,认为这与称弘阳教全部经卷为“弘阳五部经”,称无为教全部经卷为“五部六册”相类,是明末还源教全部经卷的简称。“六部六册”包括《销释悟性还源宝卷》、《销释开心结果宝卷》、《销释下生叹世宝卷》、《销释明证地狱宝卷》、《销释科意正宗宝卷》、《销释归家报恩宝卷》。这是至今所知仅存的一套完整的明末还源教经典作品,它完整记述了还源教的教义内容,是研究明末民间宗教,特别是还源教情况的第一手珍贵历史文献。在民间宗教、明末农民起义和俗文学等研究领域具有很高价值。另外还介绍了在“六部六册”后夹附的用泥金绘制而成的佛、道、儒三教图册。认为这是当时善男信女诵习“六部六册”时的供物,是明末民间宗教活动的证物,也是现在仅存的一件明代宝卷泥金作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相似文献   

14.
民间信仰是一种原生态的乡土文化.它不具有制度化宗教的坚硬外壳,但具有泛宗教形态的内涵因素.当代福建地区民间信仰神灵繁杂,多达千余种,根基深厚,其规模和影响远远超过制度化传统宗教.民间信仰的地域性鲜明,宗族性浓重,以祖先崇拜和圣贤崇拜为核心, 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世俗性取向.民众实用功利性的信仰心态根深蒂固,至今仍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民间信仰中"以神压人"等复杂因素,与当代社会主流文化之间,潜在着某种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15.
重新认识和挖掘中国传统陶瓷灯具并进行适应于现代生活需求的情感化应用与转换是当前陶瓷灯具设计的必由之路。从现代陶瓷灯具创新遇到的问题出发,通过分析传统陶瓷灯具推广进程中的当代审美需求,并立足传统文化探讨当代陶瓷灯具情感化设计的创新方法,让传统陶瓷材质注入现代灯具设计并帮助其活化再生,融入现代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理念,这一切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正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就与陶瓷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造像、法器、供器到普通的日用器皿,很多都采用陶瓷制作。从传世和出土的陶瓷文物中,可以发现不同时期的佛教陶瓷艺术品,这些作品传承有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手段日渐丰富的情况下,如何在保留传统方法的同时,又有所创新突破,从而更好地推动传统佛教陶瓷艺术的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前瞻性无可质疑,但在使用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许多传统课堂所没有的“新现象”,如课堂“乱哄哄”,学生高谈阔论,情绪高扬;数学课象物理、化学课一样,做起了实验;学生常制作一些工艺品、小制作等。另一方面,许多学生在学习上出现“问题”,如计算能力差、易出错,表达能力不强,思维不严密等等。这些与传统课堂隋景和“效果”形成鲜明对照,让许多学生家长忧心忡忡:学生到底学到些什么?我本人也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曾一度的困惑着我,因此,我就在一线教学实践中边学习教育教学理念,边结合学生的实际研究和解决这些困惑,并从中总结了一些较为行之有效的经验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8.
民间年画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先河,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反映。清代为民间木版年画的鼎盛期,形成了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苏州桃花坞、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等几个大的年画产地。这些民间木版年画均构图饱满、形象夸张、色彩鲜艳、线条粗犷流畅、乡士气息浓郁、生动拙朴,特色十分鲜明。民间木版年画艺术风格的形成是由两大因素造成的:一是受中国传统绘画以及文人绘画的影响;二是由于民间艺人自身的因素造成的造型设色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9.
闫丹婷 《美与时代》2013,(6):100-102
渝东南是巴蜀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而渝东南民间家具受传统中原文化的影响则源远流长。一方面,它借鉴和吸取了中原传统家具中的优秀元素;另一方面,由于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民俗特征,其民间家具发展并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民间家具文化。在家具的设计、风格、功能和用途等方面都表现出了鲜明的区域特征,充分反映了渝东南地区的民俗文化和生活习惯。搜集整理这些日渐消失的家具,研究它们与当地文化和民俗、民风的联系与相互作用,对我们整理完善民族家具有重要意义,又能给现代的创意设计以启迪。  相似文献   

20.
早在建国前,中国民间就有“吃教”一说,例如称信仰基督教的人为“吃耶稣”的。近几年,笔者阅读了一些宗教书籍、宗教研究论文和宗教网站的报道,感到除宗教信仰者外,另一类“吃教”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一些专家、学者、教授,本身并不信仰宗教,但在宗教研究中却竭力夸大宗教的作用,夸大宗教的善良和智慧,掩盖宗教的残忍和愚昧,为的是迎合某种社会思潮,追求硕果累累、著作等身,等而下者,甚至是为了从富起来的一些宗教人士口袋里掏出更多的钱,这是学术上的“吃教”;一些出版商迎合社会潮流,大量出版宗教著作及其通俗读物,以致鱼龙混杂,禅书泛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