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华简《皇门》篇"惟正[月]庚午,公■(格)才(在)■门"句,揭示了周公训诰的时间及场所问题,于周初史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皇门》篇所载训诰应是周公致政后的第一次训诰,时间在周公摄政五年后,成王即政元年的正月庚午;地点为■门,即库门,也就是作为宗庙南门的库门,此与传世本《皇门》篇中代表宗庙之门的"闳门"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2.
清华简中的筮数八、五、九、四,是大衍筮法数,用大衍筮法"挂扐法"可以推演出清华简由一、六构成的卦。一、六卦参杂了筮数八、五、九、四,与战国楚地风俗习惯相关。清华简的筮法应该与《周易》大衍筮法是近亲。清华简虽然为战国简,但从其根源说,其筮法不可能是晚于《周易》的大衍筮法。清华简与之前出土的数字卦,有相似之处,保留了战国前流行的数字的特征,透过清华简可以看到数字卦数字过渡到一、六,再转化为阴阳符号是一个过程。清华简对于数字意义的解释和使用三位数字卦占,是由早期单数占过渡到三位数占,证明了早期数字卦起源于单数占和早期数字卦三位数占的存在,后世的八卦占与清华简数字占一脉相承。清华简与传世辑本和出土《归藏》关系密切,其筮具与筮法应与出土王家台秦简《归藏》一样,以蓍草为筮具的复杂筮法和以刻有数字的骰子为筮具的简化筮法并用,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多是用简化的筮法。  相似文献   

3.
杨朝明 《管子学刊》2012,(2):99-104
在孔子心目中,“文武之政”可谓理想的政治样板.孔子时代,周朝“方策”典章一定还有不少存留,新近问世的“清华简”可以旁证,“清华简”《保训》篇对认识“周政”和儒家思想意义重大,该篇关于“中”的论述,印证了儒家中道思想的源流及其对“周政”的极大影响,说明孔子儒家思想与“文武之政”的确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4.
《论语》一书中有不少章节因缺失语境,导致理解困难。新出的清华简《管仲》篇中管仲有"既佞又仁,此谓成器"之言,似可作为《论语·公冶长》篇"或曰雍也仁而不佞"章的语境背景,"或曰"者与孔子之间的对话应当是以管仲此语为前提的。语境的恢复,对于深入理解《论语》此章的含义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5.
刘光胜 《哲学研究》2023,(11):65-76
“阶段”说的弊端,在于以单线进化的眼光看待早期易学传流。而马王堆帛书《周易》、王家台秦简《归藏》、清华简《筮法》等新见材料的面世,证明先秦易学多线生成,因此分系研究是廓清早期易学面貌的基本方法。辑本《归藏》、王家台秦简《归藏》可能是借鉴殷易的某些元素,又融入后世观念而形成的新传本。马王堆帛书、今传本《周易》彰显德义,阜阳汉简《周易》突出卜筮,象数与义理分途的意蕴已经显现。清华简《筮法》与包山简、天星观简所记筮例虽出自一系,但在除祟、禳灾方法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同一系统之间不断分化,易学思想体系建构日益深化,不同流派之间相互渗透、融合,传流线索纷繁复杂,这些共同构成了早期易学多元生成的瑰丽图景。  相似文献   

6.
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要》篇研究(日)池田知久著牛建科译(一)本论文发表以前的研究状况本论文是关于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要》篇的初步研究。众所周知,1973年12月,从中国湖南省长沙市的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了大量的帛书、竹简和木简。马王堆汉墓帛...  相似文献   

7.
王永昌 《管子学刊》2016,(1):107-108
本文认为清华简《说命上》简3第一个"殹"字当用为介词;清华简《周公之琴舞》简10的"勤"字当依本字读;清华简《汤处于汤丘》简4的"■"字当读为"调",简13的"■"字当读为"谋","禺"字当读为"去"。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清华简《保训》篇的"中"进行了研究。《保训》的"中道"思想就是儒家的"忠恕之道",亦即"中庸"。"中"的意思是内,指内心而言。《保训》"中"和"中庸"作为一种方法论,无论是从内涵("但行于己,则外能及物")、条件(诚)还是其适用范围(人及万物)来看,都是一致的。《保训》"中"的思想就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滥觞。  相似文献   

9.
清华简《命训》篇论述了“大命有常,小命日成”和“司德司义”“赐之福”“降之祸”的天命观,此与墨家的天志、明鬼、非命等思想多有相似之处。这两者皆是对西周以来道德本位的天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除了揭示道德与非命之间的关系外,清华简《命训》还强调“道天莫如无极”以树立天的权威,并通过“明王”来“道天正人”。在这一点上,墨家思想与其存在较大不同,这体现出两者对西周天命观念的不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张利军 《管子学刊》2016,(3):103-111
最近公布的清华简《厚父》,学界基本认同其为《尚书》类文献,但有《夏书》说、《商书》说、《周书》说,通过分析三说,判断《厚父》可能是源于创作于商初的"语"体档案,是商汤灭夏后,访夏王室贵族厚父,借鉴夏代贤王恭明德事迹,以史为鉴的产物。商汤与厚父的对话,经商代史官记录整理成为商代典册,在商代官学教育中传习而得以保存,成为《商书》的一篇。经历商周王朝鼎革,周对包括《厚父》在内的商代典册档案进行整理,因其载有夏代贤王明德事迹,具有较强的史鉴意义而得以继续流传于世。至战国中后期,《厚父》依然存世,见引于《孟子·梁惠王下》,而清华简《厚父》则可能是战国时流传于楚地的《商书》抄本。《厚父》对于判断《商书》时代、证明夏王朝存在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新书架     
《帛书〈易传〉初探》廖名春著 ,台湾文史哲出版社 1 998年出版。该书收集了作者自 1 992年至 1 995年期间发表在海内外学术期刊上研究帛书《易传》的 1 9篇论文和 6篇释文。全书按照内容共分五编 :第一编“帛书《易传》简说” ,收有四篇论文 ,主要介绍了帛书《易传》中《易之义》、《要》、《二三子问》、《缪和》、《昭力》的基本内容。第二编“帛书《系辞》论辩” ,收有 5篇关于帛书《系辞》的论文。重点探讨了帛本《系辞》和今本《系辞》的关系、帛本《系辞》的学派性质及今本大衍章的问题 ,提出了今本《系辞》早于帛本《系辞》、帛本《…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继续对帛书《系辞》下半部分进行了解读,一方面在对照今本《系辞》的基础上,运用文字学、训诂学的方法,对帛书《系辞》中异于今本或晦涩难解之字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训释;另一方面,由帛书《系辞》之易旨,结合历史背景,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和看法。如,由帛本"易有大恒",及师卦"开国承家"一句的今、帛、竹本异文,探讨对刘邦、刘恒、刘启之避讳,以证今、帛本确为汉人所抄成;今本改"爱民安行"为"禁民为非",体现了儒生们在整理今本《系辞》时,为迎合皇权政治的需要所进行的文字修改;观象制器章中,针对观离卦之象"作结绳而为罔罟",结合今本《说卦》、帛书《衷》篇、清华简《筮法》等资料,探讨离卦作"罗"为水、而坎卦为火的古义。与今本《系辞》相比,帛本缺少"大衍之数"章,我们认为,此非帛书本漏抄,而是其原本就无此章内容;今本之"大衍之数"章乃是汉代博士整理《易传》时所添入的。  相似文献   

13.
清华简《心是谓中》提供了先秦心论与命论的新材料,其中首章对心之地位、功能的阐论与传世文献多有牵连。该篇所讨论的心并非伦理心性,与思孟学派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但《五行·经》崇尚圣智以及心具有主导性的观念可能为《心是谓中》提供了直接启发。该篇的心论与《管子》诸书也有相似之处,然不甚合黄老的思想倾向。从心论和命论两方面看,该篇与《荀子》的思想可为同调,当为后来的《荀子》提供了思想资源。《心是谓中》总体而言更接近儒家的旨趣,具体来说处于《五行·经》与《荀子》之间,且与稷下之学多有交集,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战国中晚期思想交融过程中的复杂面向。  相似文献   

14.
《论语·子路》记载孔子回答仲弓问政时提出的"先有司"主张,也见于上博简《仲弓》《颜渊问于孔子》篇。三种文献所记内容相近,可以对读,但学者对"先有司"所指仍有不同看法。受清华简《系年》篇"先建"读为"选建"的启发,将"先有司"释为"选有司",不仅能够贯通文献,也使得文义更加顺畅。"选有司"是孔子针对时弊提出的,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清华简《筮法》的问世,使我们在探索"卦气"思想来龙去脉的进程中又迈进了一步。首先,清华简《筮法·至》的"四正之卦见,乃至"及相关卦象,与卦气思想中"四正卦"之说相契合。其次,从挂扐数"五、九、四、八"及"太乙九宫占盘"来看,《筮法·得》所谓春夏秋冬"见八"、"见五"、"见九"、"见四"与《淮南子》等所记各月对应数字"八、七、五、九、六",皆言"卦气"并用于占。再次,《筮法·卦位图、人身图》中"雷树收藏"对应"震劳兑罗",与《易纬·稽览图》中《震》《离》《兑》《坎》表征"生长收藏"相类;《筮法·四季吉凶》中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按"八卦卦气图"顺时、逆时方向发生由吉(大吉、小吉)转凶(小凶、大凶)的变化过程,又与《春秋繁露》所载阴阳二气消长盈虚同途,再次证实简文中"卦气"思想的印记。清华简《筮法》多节内容,汉代皆有所承,且与今本《周易》"卦气说"存在诸多相融、相通之处,"卦气说"由来已久。  相似文献   

16.
由相关内容来看,清华简《筮法》篇应是战国时代数术之士的作品,其中有些内容可以与《鹖冠子》等书相印证。该篇第二十二节和第三节所载内容,显示战国时代就有了以八卦纳甲言月亮晦朔盈亏的理论,汉人所讲的天体八卦纳甲确为先秦有传之说。简文第十二节的内容,证明汉代象数易学中的八卦互体之说战国时代早已有之,再结合第十一节、第八节的内容,可以看到《筮法》中的八卦取象与《说卦传》及汉易有同有异,且由其筮占之独特性来看,当属于今传本《周易》之外的筮占术。  相似文献   

17.
清华简《筮法》的问世,使我们在探索"卦气"思想来龙去脉的进程中又迈进了一步。首先,清华简《筮法·至》的"四正之卦见,乃至"及相关卦象,与卦气思想中"四正卦"之说相契合。其次,从挂扐数"五、九、四、八"及"太乙九宫占盘"来看,《筮法·得》所谓春夏秋冬"见八"、"见五"、"见九"、"见四"与《淮南子》等所记各月对应数字"八、七、五、九、六",皆言"卦气"并用于占。再次,《筮法·卦位图、人身图》中"雷树收藏"对应"震劳兑罗",与《易纬·稽览图》中《震》《离》《兑》《坎》表征"生长收藏"相类;《筮法·四季吉凶》中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按"八卦卦气图"顺时、逆时方向发生由吉(大吉、小吉)转凶(小凶、大凶)的变化过程,又与《春秋繁露》所载阴阳二气消长盈虚同途,再次证实简文中"卦气"思想的印记。清华简《筮法》多节内容,汉代皆有所承,且与今本《周易》"卦气说"存在诸多相融、相通之处,"卦气说"由来已久。  相似文献   

18.
刘震 《周易研究》2015,(3):47-54
《左传》《国语》所载数十条《周易》占筮记录,是我们研究先秦时代《周易》发展脉络与情况的重要依据,而清华简《筮法》的出现,则方便我们借助于新的资料而对于既往文献从新的视域加以考量。通过两者的比较,可以发现,在春秋时期,人们对于以占筮为主要内容的《周易》在理解上出现了不同路径,而这种分野起初表现为解读《周易》占筮结果上有所不同,而更进一步的则逐步将《周易》变成了阐发人伦道德的哲学典籍。同时,在这一时期,卦象与四时五行的对应,也直接引导出现了卦象方位图,而透过清华简《筮法》,我们也可以更为完整的理顺伏羲八卦方位与文王八卦方位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左传》《国语》所载数十条《周易》占筮记录,是我们研究先秦时代《周易》发展脉络与情况的重要依据,而清华简《筮法》的出现,则方便我们借助于新的资料而对于既往文献从新的视域加以考量。通过两者的比较,可以发现,在春秋时期,人们对于以占筮为主要内容的《周易》在理解上出现了不同路径,而这种分野起初表现为解读《周易》占筮结果上有所不同,而更进一步的则逐步将《周易》变成了阐发人伦道德的哲学典籍。同时,在这一时期,卦象与四时五行的对应,也直接引导出现了卦象方位图,而透过清华简《筮法》,我们也可以更为完整的理顺伏羲八卦方位与文王八卦方位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20.
程浩 《周易研究》2015,(2):40-45
《归藏》被《周礼》称作"三易"之一,但其在先秦两汉绝少被称引,直到六朝才受到广泛关注。从《归藏》的流传路径来看,无论是六朝时的评论与称引还是清人的辑佚,其源头都是汲冢所出的易类文献。所谓的传世《归藏》,其实就是汲冢所出的类似"清华简《别卦》"、"王家台《易占》"以及"北大简《荆决》"、"清华简《筮法》"等易类文献的汇编,它包含了一种在战国时非常流行的筮占理论体系,但不一定与《周礼》所说的《归藏》有实际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