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淮南子》对《管子》四篇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南子》对《管子》四篇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丁原明《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淮南王刘安招集宾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约成于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汉志把它列为杂家。表面看来,《淮南子》与代表先秦齐稷下道家哲学思想的《管子》书中的《心术》上下、...  相似文献   

2.
高旭 《管子学刊》2013,(1):44-50
《淮南子》对墨子持有复杂的政治认识与态度,这在秦汉思想史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黄老道家的根本立场出发,“批墨”是《淮南子》政治思想的基本主张,但与此同时,《淮南子》也内在地显示出“尊墨”的政治情怀,进而试图对墨子政治思想有所借鉴和汲取,达到“融墨”之理论目的。对待墨子及其政治思想的历史态度,既凸显出《淮南子》立足黄老,融通诸子的博大精神,也彰显出墨子在秦汉政治思想发展中独特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3.
《管子》书非管仲所著已成学界公论,但其具体著者和成书年代当前却无一致认识,同时《管子》书的学派归属问题也存在着很大争议。笔者认为,《管子》为齐国稷下部分学者集体创作而成,其成书于战国晚期。《管子》的学派归属既非"齐法家",亦不是"道家黄老",而是先秦杂家。《管子》对于中国哲学、中国封建政治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它所体现出的"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对当代文化现代化的建设具有时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管子》对《淮南子》的影响,体现在文本和思想两个方面。《淮南子》中,既有对《管子》文本的袭用,也有对《管子》思想的继承。这与汉初的社会思潮和该书的编撰意图有关,也与淮南王刘安门下聚集了一部分来自齐地的学者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5.
《淮南子》中保存了大量的关于五行思想的资料,通过分析排比这些资料,我们能够勾勒出《淮南子》阴阳五行的大致框架,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它的内容。同时,在五行思想上,《淮南子》与《管子》、《吕氏春秋》、《春秋繁露》等书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论述《淮南子》中的五行思想,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序《淮南子》系自前汉景帝至武帝时期在淮南地区,由当时的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编著而成的。据《史记》的《货殖列传》、《楚世家》等所述,楚俗分东、西、南三地,淮南地区属于其中的南楚(衡山、九江、豫章、长沙)。淮南国的都城寿春,系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时,为秦所迫从都城郢迁都而建的大都市,可以说文化上与楚也同属一个领域。这可以从淮南王刘安本身通晓《楚辞》以及《淮南子》中大量使用楚语,极其浓厚地反映出楚文化的存在中得到证实。顺而言之,彭城,即现在的江苏省徐州市以东称为“东楚”,此地离齐最近,其风俗亦与齐相同。由此我们发现,齐与楚虽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领域,但它们都相互接壤,共同处在远离中原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7.
《淮南子》作为秦汉时期新道家的集大成者,其思想笼络万有,博采百家,对后世学术多有影响。以《淮南子》为主要思想体系所形成的黄老道家,在汉中期以后,逐渐成为了早期道教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黄老道成为了早期道教的前身。因此,《淮南子》所具有的思想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被早期道教所吸收。特别是《淮南子》在宇宙论、天人同构论、形神论、重人贵生论等思想方面对早期道经如《太平经》《老子想尔注》等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西汉司马迁《史记·孟子苟卿列传冲,记载墨子只有二十四个字:"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而比《史记》稍早的"集道家之大成"(胡适们江南王书》)的《淮南子》中,却有二十四条关于墨子言行事迹的记述。史实之丰富,评价之公正,在诸子之林中无出其右者。可以这样说.《淮南子》的观点是正确解"墨"之权舆。对墨家学派思想渊源,与儒家学派的关系、人物以及主要的学术思想.《淮南子》中都有较为完整的描述。《淮南子·主术训》中说:"孔丘、墨翟,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论。"《要略)中写道:"墨子学…  相似文献   

9.
《管子》是我国齐文化一部重要著述。21世纪是追求“和”之精神的时代,重新审视《管子》乐论,从《地员》、《宙合》、《幼宫》三篇有关乐论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和”之精神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现存《管子》一书部分篇章被认为属于法家系统著作。一些学者认为《管子》是齐法家的代表,甚至认为《管子》以齐法家政治思想为主导,其特点是"法教并重",强调《管子》法家与商、申、韩等为代表的三晋法家思想有别。而另一些学者则将《管子》中的一些篇章与三晋法家同等看待。事实上,《管子》中的法家作品应分属不同的两派,一派体现出"法教并重"的特点,可用"齐法家"概念概括;而《法禁》《重令》《法法》《任法》《明法》《明法解》《正世》等7篇则并不体现"法教并重"观念,应属于三晋法家一派。  相似文献   

11.
《管子》《经言》组包括《牧民》、《形势》、《权修》、《立政》、《乘马》、《七法》、《版法》、《幼官》和《幼官图》,共9篇。就其政治理论、政治体系、方针政策而言,《经言》集中体现了齐法家管理国家的系统学说,该学说的核心可以称之为“牧民”学说。它表现出三个鲜明的特色:1、它体现了对儒家思想的密切传承。2、它体现了法家政治的法治精神;3、它体现了道家对齐法家思想的哲理基础作用。本文就这三个特点作浅陋的阐述,以求大家方正。  一、孟子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变异列宁在《论国家》中指出:“国家一直是从社会中分化出…  相似文献   

12.
《淮南子·天文训》承接《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的生成论表述,提出"道曰规始于一"。《老子》"道生一"与《淮南子》"道曰规始于一",皆通过辨正"道"与"一"的关系,各自表达出对"道生物"过程的理解:《老子》"道生一"通过数理推论建构起万物生成的形式框架;《淮南子》"道曰规始于一"在对万物生成做出结构上规定的同时,进一步充实了"气化流行"的材质意象。此外,"曰规"二字的出现将《淮南子》的本源之"道",内在嵌入了对本体之"道"的确证。《淮南子》"道曰规始于一"是关于"道"的本体和生成、形式和内容的综合发明,是对《老子》"道生一"生成思想的理论发挥,反映出汉代道家由玄思到务实的思维转向。  相似文献   

13.
在以往《管子》的研究中,言稷下黄老学派者有之,论齐法家者亦有之,唯不见稷下儒家。本文试从政治思想方面对《管子》中稷下儒家流派作一番探讨。一、行德政——“顺民心”的思想路线行“德政”、“顺民心”是儒家的基本思想路线。孔子讲“德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孟轲讲“仁政”:“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孟子·离娄》上)“德政”、“仁政”  相似文献   

14.
《管子》的改革创新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子》的改革创新精神张玉书《管子》一书不仅具备了齐文化所固有的务实性、兼容性等特色,而且充分体现出了独具一格的改革开创的新精神。这种新精神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今选其要论列如下。一、对国家政权形式的改革周武王灭商后,实行的是分封制,这种政权形式给地...  相似文献   

15.
梁宗华 《管子学刊》2016,(1):127-128
正《淮南子》是西汉前期黄老道家的经典著作,处于子学到经学的转折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学界目前研究成果颇为丰硕,而专门以道论为主线对该书思想体系及来源、发展、影响等作系统深入诠析的著作,并不多见。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刘爱敏副教授近著《〈淮南子〉道论研究》[1]全方位、多层次地揭示了《淮南子》道论的内容和源流,内中多有真知灼见,而其所着力于《淮南子》与齐学关系研究的角度尤为其创新之处,是  相似文献   

16.
米靖 《管子学刊》2001,(3):27-33
《管子》黄老道家学者推天道、察人性,既倡导无为而治,又标榜顺应人性。他们立足于时代的形势和趋利避害、仰慕礼义的人性论,建构起德法相辅的政治论。教育总是基于人性论,并反映政治的要求且为之服务的。因此,《管子》黄老学者提出德刑相辅的教育思想,其“不言之教”的意义在于德教注重榜样感化,培养道德情操;法教强调无形约束,形成道德习惯。  相似文献   

17.
会议由山东社科院等单位联合发起,于989年10月在齐国的故都——山东临淄召开,参加这次盛会的有国内外学者100余人。现将研究、探讨情况略述如下: 关于《管子》与会者认为《管子》是一部驳杂难辨的典籍,对其内容的看法未趋一致。一些学者认为,《管子》由三部分组成:管仲遗著、后人对管仲遗说的记载和阐发、后人伪托之笔;一些学者则认为《管子》中没有管仲遗著,只有管仲遗说和伪托之笔; 关于齐文化多数学者认为齐文化源于上古的东夷文化;亦有人认为齐文化由姜尚肇始,传至管  相似文献   

18.
《管子》中《水地》、《度地》、《地员》诸篇论水的见解继承了《周易》原理,发挥了稷下学派阴阳家之言,并应用在相桓公、霸诸侯的大业中。《管子》一书无论对于水性和水色、水味、水重的论述,以及根据水性开发水利和防治水害,其论点对后世均有较大的影响。本文主要对《管子》以及与其关系密切的《礼记》、《大戴记》、《吕氏春秋》、《淮南子》等著作中关于论述自然水的认识加以探讨,从中可以窥见《管子》论水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戴黍 《现代哲学》2007,(2):86-91
《淮南子》以论“治”为全书主旨,而其论治又从“道”、“人”、“史”三个维度展开:其一,道为《淮南子》论治的基础,道有能治之功;其二,人为《淮南子》论治的中心,人有可治之性;其三,史为《淮南子》论治的起点,史有证治之用。其书对“道”、“人”、“史”概念的理解与使用,既体现了先秦思想资源的深切影响,也表明了汉初学术务实致用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老子为春秋时入,他著的《道德经》问世,标志着道家学派的形成。道家学派经老响、关尹、杨朱、列御寇、庄周、稷下黄老学派,迟至《吕氏春秋》、《淮南子》的问世,可以说是道家在学术史上的辉煌时期。在这期间道家诸子虽各有不同的思想倾向,但大致不离道家之旨。特别是汉代开国之初曹参、汉文帝等还有一段以黄老之术治国的实践,更证明道家之学是综合哲学、社会、自然、生命多种领域的大学问,可以穷理,可以经世,可以摄生,可以修道。然而自汉武帝以来儒家学派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士大夫藉诵习孔孟之书为晋身之资,老庄的学说遂被曲解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