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成性评价是一种以对话协商、相互协作、动态发展等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评价理念,在学前儿童美术游戏活动中,生成性评价能够解决游戏活动中评价缺失的问题,激发学前儿童的美术学习兴趣、艺术感受能力、团体合作意识等,促进学前儿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因此,应以多元化的生成性评价方式、多元化的生成性评价主体、全面化的生成性评价理念等,优化学前儿童美术游戏活动。  相似文献   

2.
对189名3-6年级小学儿童进行半结构的故事情境访谈,从独创性、适当性、有效性、流畅性、变通性、好奇性、挑战性和冒险性八个指数,考察了儿童在同伴交往、师生交往和亲子交往三种典型情境中的社会创造性倾向的发展。结果显示:(1)小学儿童的流畅性、变通性、好奇性、挑战性、冒险性与其实际的年龄呈显著正相关;(2)5、6年级儿童的流畅性和变通性显著地高于3年级,在三种情境中表现出类似特点,4年级前后可能是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发展的转折期。  相似文献   

3.
交往情景下个体对说谎的理解及其道德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研究探讨了个体理解交往情景下说谎/说真话概念及其道德评价上的年龄差异,以及事实成份、交往动机与交往情景因素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3岁到4岁是说谎概念理解的转折点;(2)除3岁儿童外,大部分被试依据事实成份来理解谎前真话;(3)从小学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对“白谎”与直率真话的道德评价中越来越多地考虑到交往动机或情景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用问卷调查法对219名4~6岁蒙汉族城市幼儿进行了交往心理的对比研究,结果发现:70%以上的蒙汉族幼儿都有喜欢交往的倾向;交往中同伴交往占首位;交往以游戏和学习为主要内容,以面对面的直接交往为主要形式,在同伴交往的类型、交往的支配性、交往中能力表现及交往频率等方面,两个民族的幼儿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修订编制适合测量学前儿童的中文版父母报告高敏感儿童量表,并在学前儿童家长群体中进行信效度检验。通过文献分析,建构了学前儿童高感觉加工敏感性的结构模型,在参考国外量表题目的基础上,编制了初始量表。按照量表编制流程先后对1633名3~6岁学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测试,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与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初始量表进行题目删减与维度确定,最终形成了包括易刺激性、审美敏感性和低感觉阈限三个维度的中文版父母报告高敏感儿童量表。进一步分析表明,中文版父母报告高敏感儿童量表信效度符合统计学要求,能够作为测量我国学前儿童感觉加工敏感性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6.
不同年级高师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通过问卷对两所师范大学的351名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其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特点及关系。结果发现,高师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深层型动机为主导,同时也兼有表面型动机和成就型动机。随年级升高,高师学生的三种学习动机都呈现出减退的趋势;并且成就型动机上存在性别差异。另一方面,高师学生的学习策略也以深层型策略为主导,其次是成就型策略,再次是表面型策略。成就型策略和表面型策略表现出年级特征;深层型策略和成就型策略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7.
儿童社交问题解决与其社交地位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宗奎  范翠英 《心理科学》2003,26(5):834-838
本研究初步考察了小学儿童的社交问题解决与其社交地位的关系。采用访谈法研究了小学儿童在发动交往、维持交往和解决冲突三种情境中的社交问题解决。结果发现,不同社交地位的儿童对社交目标的选择并无显著差别;而在发动交往时,被拒绝儿童更倾向于借助他人帮助。被忽视和被拒绝儿童比正常儿童更少选择言语沟通和解释策略。被忽视儿童发动交往的有效性低于其他儿童,被拒绝儿童解决冲突的适当性低于受欢迎儿童和一般型儿童。  相似文献   

8.
人类“性交往”的进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avid   M.   Buss 《心理学报》2007,39(3):502-512
性交往是人类繁衍出现差异的进化“引擎”。现代人继承了祖先成功繁衍后代的性交往策略。这些策略涵盖长期守诺的性交往(如婚姻)、短期性交往(如短暂的外遇)、婚姻外的性交往(如不忠)、私通他人配偶(引诱别人的配偶)以及配偶维持(与单一配偶性交往)等。两性在性交往过程中面临不同的适应问题,性交往问题的进化机制存在极大的性别差异。配偶偏好不同、短期性交往的愿望不同以及性嫉妒的诱因不同等都是性交往具有性别差异的表现。很多实证研究都证实了性交往策略的存在,人类性交往研究是进化心理学研究中较为成熟的一个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以吉林市一所小学1~5年级的251名儿童为被试,通过自行编制的投射测验和个别随访等多种方法探索了小学同性别儿童间互助动机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①与非互助动机相比,互助动机占有绝对优势;②在每一年级的各种互助动机中,均有一种动机是居于主导地位的;③随着年级的增高,互惠性动机逐渐降低而互助利他动机逐渐提高;④男女儿童在各种动机的发展中差异不显着。  相似文献   

10.
该项研究揭示了4岁和6岁儿童在分别与同龄伙伴、实验者、教养员和母亲交往的情境下,识记、再现词汇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4岁儿童在教养员在场时熟记材料的成绩较好,在实验者在场时,成绩稍差,在母亲和伙伴在场时,成绩最差;6岁儿童除伙伴在场外,在同各种成人交往时,几乎都能同样地完成熟记任务。在整个实验中,4岁和6岁两个年龄组的女孩再现词汇的数量都比男孩多。研究存分别对4岁和6岁儿童在与不同对象交往时的自我表现进行了饶有兴趣的质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问题小学儿童的思维在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础上,在新的生活条件下,开始了进一步的新的发展。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为了探索这个发展过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儿童各年龄阶段的思维特点,我们在这个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字词概念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2.
首先编制了消费者自我概念量表,对高尔夫球会客人进行了消费者自我概念的测查,将高尔夫消费者划分为事业自我型、交际自我型、精明自我型、家庭自我型和表现自我型五大类,进而分析了这五类消费者在参与高尔夫球运动动机和购买高尔夫球会会籍动机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1)锻炼身体是消费者参与高尔夫球运动的主要动机。不同自我概念消费者参与高尔夫运动的动机的差异表现在事业自我型消费者与其他群体的差异显著;(2)商务交往是消费者购买球会会籍动机的主要动机,不同自我概念消费者购买球会会籍动机的差异表现在家庭自我型消费者与交际自我型、表现自我型消费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以儿童为被试群体,运用元分析的方法对表扬和内在动机的关系进行探讨。通过中英文献检索,共有16篇文献30个独立样本符合元分析标准(N=2339)。元分析的结果表明,表扬与动机、坚持性和自我评价成分皆呈现正向中等效应量,表扬对儿童内在动机具有促进作用。调节效应检验发现,年龄对表扬-坚持性和表扬-自我评价成分不具有显著调节作用,性别(男生比)对表扬-坚持性和表扬-自我评价成分不具有显著调节作用,文化背景对表扬-坚持性具有更显著的预测性,表现为西方文化背景下高于东方。  相似文献   

14.
内部动机、外部动机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277名文科三、四年级的大学生为被试,综合考察在故事、连线和命名任务下,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对创造力表现的影响。多变量方差分析发现,对于三个测验的共同部分,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主效应均显著,但交互作用不显著。分别对每个任务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对于连线任务而言,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主效应均显著;对于命名任务而言,外部动机的主效应显著,内部动机的主效应不显著;对于故事任务而言,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主效应不显著。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之间在三个任务中均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多重回归分析发现,对于不同的任务,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贡献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5.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交往,交往应该有善良的愿望,不良动机是交往的最大障碍,而需要是活动和行为的心理推动力。本将把需要和动机联系起来,对交往的动机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友谊在学前儿童的社会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能帮助儿童学习社会化技巧,促进社会性比较,以及使得幼儿得到团体的归属感。然而早期幼儿间的相互关系往往被忽略,直到1970年代才再度出现一些相关研究。笔者通过对有关学前儿童友谊研究的梳理,从学前儿童友谊概念,学前儿童友谊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等方面整理出关于学前儿童友谊的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17.
学前和小学低段不同识字量儿童的认知能力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93名学前儿童和291名一到三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 比较了不同年级、不同识字量儿童在语音意识、语素意识、快速命名、视觉技能和正字法意识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 不同年级、不同识字量儿童分别在语音意识和语素意识的不同层面存在差异, 学前主要表现在音节删除和语素建构任务中, 小学阶段表现在韵母识别、音位删除以及语素判断和语素产生方面;快速命名能力是区分各阶段儿童汉字识别能力的有效指标, 学前儿童的视觉能力与识字量密切相关, 而小学儿童的正字法意识与识字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施建农  徐凡 《心理学报》1997,30(3):271-277
在超常儿童研究领域存在着许多争议的问题,超常儿童的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更好地解释超常儿童的创造力与智力的本质关系,我们曾提出了“创造性系统模型”。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证实模型提出的假设。本研究以超常和常态儿童为被试对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考察。结果发现:(1)超常儿童的图形、数字和实用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和独创性成绩都明显高于常态儿童;(2)超常和常态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与兴趣、动机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3)兴趣和动机得分较高的被拭的创造性思维得分显著高于兴趣和动机得分较低的被试;(4)超常儿童中有相当部分处于低兴趣和低动机水平,而常态儿童中却有相当部分处于高兴趣和高动机水平。因此,本研究从一个侧面进一步支持了系统模型中提出的有关儿童创造性的假设  相似文献   

19.
4~7岁儿童内在动机的追踪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把内在动机看作是一种特质,将其划分为物为定向内在动机和人为定向内在动机.对110名儿童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追踪(从4岁到7岁).在儿童4岁和7岁时,实验室的自由游戏情境中对他们进行录像观察,编码他们的两种内在动机.由父母报告他们对儿童的控制.结果表明:(1)儿童从4岁到7岁,物为定向内在动机和人为定向内在动机均呈显著上升趋势.(2)在儿童4岁、7岁时,物为定向内在动机和人为定向内在动机均呈显著负相关.(3)在儿童4岁、7岁时,物为定向内在动机均显著高于人为定向内在动机.(4)在儿童4岁和7岁时,父母控制与儿童物为定向内在动机和人为定向内在动机均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0.
以92名小学五年级的儿童为被试,考察了不同归因取向的表扬对儿童遭遇失败前的心理效应。结果表明,在遭遇失败前,能力取向表扬和努力取向表扬对儿童的自我评价、坚持性、对题目的喜欢程度、任务评价、效能预期以及测试焦虑水平等指标均不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但能力取向表扬使儿童更倾向于关注同伴成绩信息,而努力取向表扬使儿童更倾向于关注解题策略信息。上述结果表明,在遭遇失败前,能力取向的表扬并未对儿童产生更为积极的心理效应,这与人们的内隐观相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