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范院校女研究生成就动机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生是青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与社会其它群体相比,他们具有学历高、学术性强、年龄跨度大、社会互动少等特点,而女研究生更是特殊中的特殊。随着高校的扩招,师范女研究生在学校中所占的比例也呈明显地上升趋势。女研究生成就动机制发展状况不仅决定着她们抱负水平的高低、个人潜能的发挥程度,而且对整个女性群体的进步、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起间接的推动作用。本文就当前师范学校女研究生的成就动机状况、成因作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提高成就动机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女人占了人类的一半,她们因文化、职业、年龄、个性以及境遇等方面的差异,又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女性群体。其中,独身女性几乎存在于社会各层面,她们已构成为数不少的、受到关注的女性群体。女性独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因机遇、条件  相似文献   

3.
20年代女性作家以群体写作的方式关注着情爱题材。她们以爱情题材为切入口来反叛女性的压抑,这显示了作家们女性意识的觉醒。然而,以“精神恋爱”为模式的情爱小说创作则彰显了女性作家们女性意识的觉醒是表层的外在的,这也造成了其情爱小说创作反封建反传统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4.
以往关于同性恋的研究大部分是以男同性恋者为研究对象,样本很少涉及女同性恋者,现有有关研究大多也将整个女同性恋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但实际上在女同性恋的生活中,有"T、P"(类似异性恋男-女结构)的普遍角色分工。"T"角色在社会公众的眼中更被看做异类,她们在衣着、躯体、性行为等方面不符合主流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在日常生活和社会评价体系中常常受挫。她们在同性恋中扮演了异性恋中"男性的角色"。通过调查研究作者认为儿时同辈群体、家庭教育、性经历以及同性恋亚文化群体是影响"T"身份认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随着摄影技术设备的发展,女性有了一种表达自己情感、观念的新工具。当女性从被看的位置上鼓足勇气走到照相机的取景框前,女性的作品通过摄影审视着她们周围的世界和她们自己,映现出她们的成就、挫折、她们对社会问题的态度,以及她们为谋求与男性的平等而作的种种努力。摄影的发展为女性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让她们更好地寻找并发现自己独特的说话方式。  相似文献   

6.
《学海》2016,(3):70-82
廓清新中国女性构建国家认同的历史和特征,对于反思当下中国的国家认同理论和实践有着积极意义。兼具建设和保卫国家之责的女民兵是新中国规模最大的女性群体之一,其国家认同构建的具体实践极具代表性,女民兵宣传画则是观察和解释这种实践的重要文本。基于165幅女民兵宣传画的图像政治学分析,本文发现:在建国三十五年间频繁而高效的政治运动中,女民兵组织赋予了新中国女性多元的身份,形塑出雄化的身体,帮助她们理解国际环境。这三者分别侧重于构建她们对国家的空间形态(疆域特征、民族结构、领土和主权)、时间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实践形态(国家的主体能动性)的认同。在当下中国的国家认同构建中,合理使用各种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方式应该继续得到充分地重视。  相似文献   

7.
35岁是最能体现女人魅力的时候,35岁的女性大多已经完成结婚、生育的过程。她们家庭稳定,心态成熟,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然而,现在的失业人员,年龄大多数都在35岁以上,她们将直接走入劳动力市场求职谋生。但在劳动力市场里,我们却看到大多数单位的招聘简章上写着年龄要求“35岁以上者免谈。”面对如今众多企业设置的这道就业门槛,正值35岁的女性感到迷茫,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也开始担心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纲常伦理的制约下,女性的活动空间被严重限制在家中甚至闺房中,当女性患病或生产必须要诊疗时,"不就男医"是尊礼守礼的必然结果。晚清中国被李鸿章誉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革时期,西方的制度、器物和文化冲击极大地改变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诸多方面。在医疗方面,传统时代"不就男医,不就洋医"定例被打破,女性患者开始步入医院治疗,甚至生产。什么原因促使都市中的女性"去医院就洋医"呢?本文以清末杭州广济医院的女性患者及其医疗场景为例,讨论教会医院如何改变清末杭城女性的医疗选择问题。文章认为,杭城女患者群体大致可以划分为"年轻的母亲、女基督教患者、外科手术女患者、吞食鸦片或胭脂自杀的女性以及患恶疾的女性",她们之所以"跨出""去医院就洋医"这一步,是因为"宗教、女性、隐私、母性和手术"五大原因。由于她们处于"宛如己家"、"宛如闺房"和"宛如闺蜜"的医疗场景以及专业的护理和及时改进的医疗制度,令身处其间的女患者很难感受到其医疗选择中的"身体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种种压力:工作、情感、人际交往——其中当属情感压力最大。而在情感压力中,当属婚姻中的挫折最大,尤其是婚外恋问题中的情感困惑。笔者通过心理咨询中所接受的有关案例发现,前来咨询倾诉最多的往往是女性,她们或泣不成声,或忧怨哀伤,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无助和自卑。她们并不都是俗不可耐、面目可憎、素质低下的女性。相反她们中有很多往往具有娇好的容颜,稳定的收入,良好的文化素养。她们为家庭付出了很多很多,可是在感情  相似文献   

10.
米兰·昆德拉是法籍捷裔著名作家,他的笔下涌现出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笑忘录》也不例外,比如兹德娜、玛尔凯塔、卡莱尔的妈妈、拉斐尔夫人、塔米娜以及克里斯蒂娜等等.她们性格迥异,命运也不尽相同,但是她们的身上都承载着过去的影子,她们在无奈或苦楚的笑中遗忘,在遗忘中找寻失落的国家和自己,这些女性仿佛一个个缩影,共同构成了一幅最美的女性生存画卷.  相似文献   

11.
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挫折的产生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表现,然而,对于研究生中的学习挫折心理现象却往往被忽视了。研究生学习挫折有消极表现、积极表现和妥协表现等三种,在此主要分析研究生学习挫折的消极表现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2.
2008年魏德圣首次执导的电影《海角七号》获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赢,引起大家对台湾新的导演的关注,其中同一阶段的女性导演也凭借她们的优秀作品,进入关注的视野。"商业"与"艺术"的平衡,是这一时期的女性导演所面临的困惑,也决定着她们以后的发展方向。或许对于每位导演而言,她们都有各自的取舍,但这探寻的过程也正是她们个人风格的形成与体现。  相似文献   

13.
李鹏 《美与时代》2007,(12):54-56
对于一名女性艺术家来说,人格的独立、独特的观察视角、生理特性与社会特征是艺术创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我们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她们在叙事意识上的巨大变化.她们在借鉴西方女性主义艺术观念和语言方式的同时,试图结合自身的女性感受加以再创造,使女性视角东方化、本土化.  相似文献   

14.
石小英 《法音》2019,(8):44-47
正源于古印度的佛教,经过传播和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信众日益增多,由此也产生了一大批女性群体尼僧。这些尼僧中有很多杰出名尼,她们不但深信佛法、游心经律、精勤苦修、禅律俱精,而且积极弘扬践行佛法、讲经说法、修寺造像、慈悲济世,有力地推动了佛教的发展,促进了僧俗关  相似文献   

15.
女研究生宿舍关系的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宿舍关系是大学生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本文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三名一年级女研究生进行个案访谈,发现女研究生们宿舍关系的情况,以及探讨宿舍关系对她们个人的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客家传统女性区别于同时代其他汉民系女性的文化品格,为其赢得了世界声誉。尝试从生活习俗中解读她们创造的服饰文化,也从服饰文化视角透析客家传统女性的特点。生活习俗与服饰文化的关系,要求我们在保护客家传统服饰文化的时候不能只保留几件物品,而要结合动态、活态的生活习俗一起记录、留存  相似文献   

17.
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中的研究生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虹 《学海》2006,(6):193-195
研究型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项职能,是教育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研究生教育是研究型大学的核心,应该充分发挥研究生群体的创新优势,以学科建设为目标,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家庭女佣是西方工业化时期劳动妇女人数最多的群体,也是最缺少社会关注的群体.她们从事着无休无止的长时间劳作,却忍受着中世纪的人身束缚,没有起码的人身自由.19世纪社会改革者未尝将目光投向她们,西方各国的工厂立法也将她们排除在外.因此,家庭女佣与工厂女工一样,承担了早期工业化的苦难,却更晚才享受到社会改革所带来的福祉.  相似文献   

19.
姜平 《美与时代》2006,(9):82-84
在封建宗法社会中,女性一生扮演着“从人者”的角色:“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红楼梦》一反传统的悖谬,让贾母、王熙凤、探春等几位女性居于贾府的中心地位。这些女性当权者,一方面拥有了某种程度上的自主身份、地位和权力,这种地位的获得靠的是她们自身出色的胆识和才能,她们意图与传统的父系主导文化抗争,渴望能实践自我主体的愿望,提高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又是传统的屈从者,不自觉地扮演着传统的“刽子手”角色,扼杀女儿们自主的意识,扼杀了她们自主追求的爱情,葬送了许多年轻的生命。这种双重身份是社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管健  柴民权 《心理科学》2013,36(4):928-935
为了探讨外来务工女性群体刻板印象威胁的应对策略和认同管理,从天津市WX社区通过滚雪球抽样方法选取124名外来务工女性作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测查了外来务工女性群体刻板印象应对策略和认同管理模式,尤其考察了认同基线水平、认同融合、否定策略和榜样策略对于应对和认同管理的有效性。结果表明:(1)外来务工女性群体具有双重认同趋势;具有较高城市认同融合的外来务工女性群体具有显著的认同维护倾向;(2)不同印象管理水平的外来务工女性对否定策略的使用差异性很小,反而是刻板印象威胁的长期性和暴露性是引发否定策略的重要因素;(3)角色榜样成功的应得性对外来务工女性城市认同感的提高具有积极效应;(4)城市务工年数和收入成为这一群体城市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