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建议,写完文章至少要看两遍,“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是把文章写短的良策。“说短话,写短文”是工作的需要,读者的希望。有人提出“不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而要‘有话则短,无话则免’”,这实在是高明的见解。也就是说,要把“可有可无”的东西一律删去,毫不可惜。本文试图以一个实例来说这个问题。有一篇谈企业教育培训中心的论文稿子,讲到目前有些企业建立的培训中心,只是换个牌子,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时,说:  相似文献   

2.
“人”字只两笔,一撇一捺,却不好写。从书法角度讲,字的笔画越少,想写好越不易;从社会学角度讲,“人”字这两笔,内涵丰富,哲理深邃,想写好更难。这两笔有一笔没写好,便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完整的人生。  相似文献   

3.
据史载,欧阳修写文章十分认真。有一次,他写了一篇《醉翁亭记》,开头写滁州四面有山,写了几十个字。初稿写好后,他觉得不满意,又反复修改。一连改了几次,最后改定时,只剩下“环滁皆山也”五个字。他的妻子见他改得非常辛苦,便劝他不必自讨苦吃。欧阳修却说:“文章不写好,我怕后生讥笑,更怕给后人留下话柄啊。” 已故著名作家秦牧生前也曾表露过自己的“害怕”心态。在一次他的作品研讨会上,他发言说:“我们这个世界,多的是四舍五入的事情,四和五相差很小,但是五进一而为十,四舍而为零,就仿佛相差很大似的。其实,这并不…  相似文献   

4.
启迪智慧的“缺A”式辞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A”式辞格,古今多用,但是很少有人论及,本文试从自然语言逻辑角度进行探索。先看两个例子: 明亡时,钱谦益腆颜降清,继续当他的大官,告老还乡后,新建了一座家庙,有人在庙堂上挂了一匾一联。横匾写着“三朝元老”,对联上联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联是:“孝悌忠信礼义廉。”按当时的道德观念,下联还应有一个“耻”字,据下联,上联还应补个“八”字,但是当时为什么要缺  相似文献   

5.
老舍先生在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中曾写了这样的一句话:“两个”‘山’摞在一块儿,我请你出去!”作者利用“出”字字形结构的分合来巧妙地表达思想感情,这使语意表达得委婉诙谐,富有风趣,这样的辞格就叫作“析字”。“析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在充分利用汉字结构特点的前题下,通过对汉字字形结构的分解与组合,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析字”常见的有两种类形: 1、离合析字——利用汉字结构的拆离与组合来巧妙地表达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6.
“的”字词组是结构助词“的”附着在词或词组的后边而构成的一种词组,也叫“的”字结构,如“吃的”、“他的”、“木头的”、“送报的”、“老师讲的”等。如果“的”字后边有被修饰的中心词,则“的”前边的词或词组就变成了修饰成分(定语),不再组成“的”字词组,如“吃的东西”、“送报的人”中,“吃”和“送报”都是定语。从这个意义上说,“的”字词组实际上是“定语”加  相似文献   

7.
究竟如何理解尼采的话“上帝死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谁都知道,“上帝死了”是尼采著作中出现的一句重要的话。但如果我们追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尼采说出“上帝死了”这句话,这句话的意义究竟何在,那么就会发现,人们对这些问题其实不甚了了。这种现象很容易使我们联想起黑格尔的一句箴言:“一般说来,熟悉的东西之所以不是真正知道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悉的。”(Hegel,S.35)尽管海德格尔从西方历史、尤其是形而上学史和虚无主义的高度上对“上帝死了”这句话的深远意义做出了新的阐释,但是由于他受到自己的阐释视角的限制,因而导致尼采说出这句话的真正原因及这句话的真正意义仍然处于蔽而不…  相似文献   

8.
大小多少     
这是每一个人在小学时都要学到的四个字。前些天,我在一个博客上看到一幅书法作品,写的就是这四个字。书者在注解里说“大小多少。何为大?何为小?自大不大,知小不小。啥叫多?啥叫少?知足便多,贪得永少”,四字虽然简单,作者却赋予了它深刻的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9.
一座修院中的全体修士象征教会在活着,修士们代表着把一生奉献给天主、为天主及周围的人去服务。我们领受了这大恩,就应该感谢天主。 现在正是礼仪年中的复活期,我们就从一篇关于耶稣复活的叙述开始默想:主要围绕在若望福音中的“是主”这两个字上(若21:7)。目标就  相似文献   

10.
五十年代末有一个日本旅游团来华游览泰山.他们在登临过程中,发现在一处山岩上镌刻有“(?)二”两字.成千上万的游人曾经过这里,但都不注意这是什么意思.这个日本旅游团的人们却认真地问陪同导游人员:“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虫字上加一撇是什么字,什么时候什么人刻上去的?”三个问题把陪同人员问住了.下山回宾馆后,陪同人员  相似文献   

11.
正叶圣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介绍小时候父亲是怎样教授他作文时,用了"不教"这样的字眼。原来,叶老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只要求子女每天要读些书,至于读什么,悉听尊便。但是读了什么书,懂得了什么,都要告诉他。除此之外,叶老还要求子女每天要写一点东西。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或听人唱戏、看人相骂等均可收于笔下。叶老在指导孩子作文、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教中有教,其高明之处在于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启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自觉,让孩子自觉成才,自觉成长,  相似文献   

12.
论“是”的本体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所论之“是” ,依康德的定义 ,为判断中的系词 ;“本体”则被认为是这个“是”的一种哲学意义。 (参见Kant,p .50 4、1 59) 。汉语学者很难把普通的是动词与哲学探讨的大本大源想到一起。许多学人不赞成将西方哲学中的Being翻译成“是” ,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认为Being是本体 ,而“是”决没有本体的意义。可是我们毕竟不能否认西方人所说的Being也有“是” (tobe)的意义。这两个意义———“是”和“本体”摆在一起 ,就迫使我们去想一想 :这个通常用作系词的“是”为什么会有本体的意义 ?哲学要探讨的本体为什么竟然会是“是” ?这两…  相似文献   

13.
一“东西”与“馍馍”同是双音节,但前者是小语素——一个语素,后者是大语素——两个语素。“东西”有两个义项,一个义项是“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例如: (1)干这件工作的同志们就从那口井出  相似文献   

14.
《管子》之“仁”杂说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一“仁”字别解郭沫若先生在其《孔墨的批判》一文中指出:“‘仁’字是春秋时代的新名词,我们在春秋以前的真正古书里面找不出这个字,在金文和甲骨文里面也找不出这个字。”(《十批判书》)这就告诉人们,“仁”这个字相对晚出。赵纪彬先生同意清代大儒阮元“仁”字始自《诗经·国风》时代的观点,并解释说:“此因在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过渡时期,以  相似文献   

15.
一、意念辨色、认字 〔表演过程〕主持人:下一个请大家欣赏的节目叫“意念辨色、认字”。我们这里有一块黑板、一盒彩色粉笔,我们请上台来五位观众,在黑板上写字,您用什么颜色的粉笔写字,就写什么颜色。如果您用的是红粉笔,就写个“红”字,用黄粉笔就写个“黄”字。字写得越大越好,直径最小不少于10公分。我们的“气功大师”在三米以外背对黑板,通过意念会把您写的字和它的颜色同时认出来。欢迎胡“大师”上场! 胡“大师”满脸微笑,迈着矫健的步伐走上台来。他先走到黑板前,用步量出了距离后站定,助手  相似文献   

16.
清乾隆帝博学多才,思维敏捷。一次他到江南巡视,见一农夫扛着锄头,就故意跟身边的宰相张玉书开玩笑:“这是什么人”张回答说:“他是个农夫。”乾隆又问:“农夫的‘夫’字怎么写”张顺口答道:“就是二横一撇一捺,轿夫之夫,孔夫子之夫,夫妻之夫,匹夫之夫都是这么写。”  相似文献   

17.
初到山城,徜徉在陌生的小巷,一抬头见“前方施工,此路不通”的标牌横在路中央,原来我走错了路。错就错了吧,反正我也没有什么目标,只是随便走走。然而,标牌上那个大“路”字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不知书写者出于何动机,八个字中“路”写得又大又潇洒,足足占有两个字的位置,我不禁回头多看了几眼,而这多看几眼竟然使我对“路”字结构产生了如下的联想。  相似文献   

18.
我为女友小丽介绍了一个对象——小张。这天,在我家里,他俩见面。我来了个开场白之后,便撤到外屋去了。约摸过了半个小时,就见小张低着头走了出来,他告诉我要赶回部队去开会,便走了。我忙进到里屋问小丽:“你看小张这人怎么样?”小丽说“人还不错。”“那你怎么也不起身送送人家?”我说。“还送啥,才坐了半个小时,就急着要走,准是他没相中我呗!”我发现桌上有张纸条,便问:“这是什么呀?”“哦,他说,他晚饭后一般都在宿舍里,他宿舍旁边就有个电话,他说着说着,就在纸上写了起来。”“这写的是电话号码呀!”“是吗?”我又问:“你刚才是不是没怎么说话呀?”  相似文献   

19.
孔子创立了“仁”的学说 ,并将“仁”的最基本含义确定为“爱人”。汉字的意义往往同它的字形结构有密切关系 ,作为会意字的“仁”字即是如此。那么“仁”字何以能够表达“爱人”的意义呢 ?这就需要从字形结构入手来探求“仁”字的原初意义。而要深入地讨论“仁”字的构形和本义 ,就难以避开“相人偶”这个棘手的问题。近年来已有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对“相人偶”的进一步讨论来考察“仁”字的构形和本义 ,以期由此提供一种对“仁”的更深层面的理解。一考察“仁”字的初始意义 ,最常见的是引用许…  相似文献   

20.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说:“九十九步是一半,一步是一半。”这是个超数学的概念,但于生活、于人生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国有一句俗话,叫“再掘一寸,就得黄金。”这也颇耐人寻味。我们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就得有不断挖掘下去的精神。浅尝辄止,没有耐心,没有毅力,任何事业都只能半途而废。也常听人说:“坚持下去,就是胜利。”这话说得很好。其实,干什么事情都贵在坚持,贵在求索。不坚持,不求索,即使马上就能到手的宝贵东西,也会与之失之交臂。这在世界科技史上,有过很多深刻的教训。1826年,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西在读完法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