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耶稣之母     
严锡禹 《天风》2012,(5):46-47
母亲节起源于1907年美国费城,191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设立母亲节的议案,宣布每年5月的第二个礼拜日,为美国人民向母亲表示感谢和敬意的节日。研究者指出,虽然这个节日起源100多年,但人类感恩母亲的习惯早已有之。每当母亲节来临,子女会给自己的母亲送上一束康乃馨。  相似文献   

2.
2000年1月17日,在浙江省金华市,一名17岁的高二男生徐某用榔头砸死了自己的母亲。1月26日晚11时,出逃在外的徐某被金华警方从义乌市擒获。 是什么原因使这位花季少年向自己的亲生母亲举起榔头?他与母亲间有  相似文献   

3.
张永泉  茹雪 《天风》2015,(4):58-59
我的母亲贾青云是一位虔诚侍主的基督徒。她谦卑、顺服、温柔、忍耐、良善,从不张扬自己。她就像无花果树,只结累累硕果,从不开炫耀自己的花。她一生虽未站过讲台,却用自己的好行为为主做了美好的见证,她的一生得到了众人的称赞。虽经幽谷,心存盼望,忍耐等候我的母亲于1952年随父亲从河南老家来到陕西省三原县基督教会。父亲是位牧师,我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1966年"文革"开始,当时的三原县是"文革""重灾区",从此我的家便进入了"寒冬"。一夜  相似文献   

4.
吴兵  吴新望 《天风》2018,(5):8-10
耶稣见母亲和他所爱的那门徒站在旁边,就对他母亲说:"母亲,看,你的儿子!"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经文:约19:25-27每年5月第二个主日,是一个属于所有母亲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歌颂母爱、赞美母爱,并以不同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感恩之情。虽然这个节日来自国外,但它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成为了全人类的节日。  相似文献   

5.
有一个很有趣的有奖征答题目:在一次乘船游览中,母亲、妻子和儿子同时落水,应该先救谁?有人说先救母亲,因为妻子没了可以再娶,儿子没了可以再生,唯有母亲今生今世只有一个;有人说应该先救妻子,因为有了妻子便会有儿子,至于母亲已近人生之途的尽头,死也无憾;还有人说应该先救儿子,因为儿子年龄最小,尚未体验人生的乐趣,而母亲、妻子则不然。三种答案各有其理,但都未获奖。获奖的竟是一名8岁小孩,他的答案是:应该先救离自己最近的人。由此想到另一个同样有趣的有奖征答题:在一个充气不足、开始下降的热气球上载着三位科学家…  相似文献   

6.
顺便     
正1上周末我回老家,中午吃饭时,母亲端出一盘蒸红薯。红薯吃起来像板栗一样绵甜。问她哪里买的红薯如此好吃,母亲笑了:"是你红霞婶送我的。"我差点儿被噎住,谁?红霞婶?怎么可能?若干年前她和母亲发生过口角,两人有近10年没说话,她会给母亲送红薯?我怀疑自己耳  相似文献   

7.
遗漏的档案     
正前几天,参加一个就业培训指导会,讲课的是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刚开场,他在黑板上写下"母亲的档案"五个字,让我们好好想一想,对自己的母亲了解多少。老教授走到学员当中,指着一位衣着时尚的女生说,讲讲你了解你的母亲有多少?教授又问:能说多少就多少,生日、年龄、喜好、身高、体重……女生依旧没开口,羞得满脸通红。偌大的多媒体教室静静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中内隐自大对人际吸引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考察了中国被试的内隐自大是否能够被激发从而影响人际吸引力。通过两个实验,研究者发现,在中国被试当中内隐自大不但会被被试自己的姓所激发,也能被被试母亲的姓所激发;被试会偏好那些和自己或者自己母亲的姓相似的对方,而这种偏好在遭遇自我概念威胁之后更加明显,而在受到自我肯定之后会受到抑制;对母亲概念的威胁和对自我概念的威胁作用基本类似。另外,母亲的姓比起被试自己的姓来,激发了被试更大更一致的受吸引程度。这说明母亲概念属于自我概念当中比较积极正面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意雯 《天风》2013,(2):60-60
[新华网]湖北文理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学生程威,1992年出生于湖北谷城县一个贫寒的衣村家庭,5岁时父亲在一场矿难中不幸遇难。2010年,程威的母亲查出患有癌症,为了给母亲治病,进大学后,程成在学校附近租房,边读书边打工边照顾母亲。2012年10月,因母亲病情恶化,程威向学校请假,停修学业,悉心照顾母亲,陪母亲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他说:“功课以后可以补,但报恩却不能补,毕竟妈妈的生命只有一次。”  相似文献   

10.
出家杂谈     
向你介绍我 我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郊区一个小村庄里。父母都是农民,母亲信佛,母亲的母亲也信佛。这就是我早早就接触佛法的缘起。 我93年毕业于家乡县城第一中学,那时我19岁,在家乡小学里作代课教师。但年少轻狂的我不能安于现状,一年后,我不顾父母及家人的反对,独自一个去了北京,想想那时真是盲目,做了很多违背母亲意愿的事。四年后,我从北京回到家。也是因缘成熟了,家乡居士  相似文献   

11.
一个秋风萧瑟的下午,一位中年母亲领着一个面目清秀、身形瘦小的男孩走进了我的咨询室。男孩脸色微微泛黄,一对乌黑的大眼睛中略透出一丝不安和局促;一进门便紧紧依偎着母亲,两手还不停地搓着。一旁的母亲则神情黯淡,坐定后便恳切地要求我给男孩进行心理咨询。接着,男孩的母亲向我诉说了儿子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她始终无法面对自己,当医生毫不留情地要她动手术切除脑瘤时,她一直难以接受。 每次一想到可能的结果,就情不自禁地抱头痛哭,尤其是她母亲,每每归咎於自己的“业障”深重,让女儿受此“业报”而暗泣时,更令她无法自己。 不能再向母亲抱怨了!只能哭泣着向静慧师抱怨:我,二十岁,才刚就读大学,灿烂前景正等待挥洒,佛法不是示意人身难得!而我,就如此这般“难得”吗?  相似文献   

13.
特殊的母爱     
他一直讨厌他的母亲,因为多年来她除了向他要钱还是要钱, 常常打来电话对他破口大骂。更可气的是,他越出名,她索要的钱就越多,骂得也越凶。后来她死了。尽管她只是个死要钱的母亲,但想到自己一直奔波在外,没有好好地孝敬她,他还是忍不住回去奔丧。丧事办完后,他的大哥给他一个小包袱,是母亲留给他的,里面有一本存折和一封信,存折上的数字高达数千万日元。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和母亲知觉的差异及其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从辽宁辽阳市选取605名小学五年级至初中二年级、高中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及其母亲为被试,探讨青少年与其母亲对父母冲突知觉的差异,以及这种知觉差异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要求青少年和其母亲分别报告父母过去一年中在10个方面的冲突频率,同时要求青少年报告自己在过去一年中20种问题行为的发生频率。研究发现:青少年对父母冲突的知觉明显比母亲消极,但是到了高中.两者知觉的差异不再明显;青少年与母亲在指向父母自身冲突方面的知觉差异大于指向孩子的父母冲突方面两者的知觉差异;青少年知觉到的父母冲突多于母亲知觉到的父母冲突的人数比例高于青少年知觉到的父母冲突少于母亲知觉到的父母冲突的人数比例;青少年与母亲对父母冲突知觉的差异会增加青少年出现问题行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正玛丽在美国西雅图经营着一家幼儿园,每天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照顾家人。她80多岁的老母亲凯瑟琳一个人孤零零地住在自己的公寓里,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有一天,玛丽去探望母亲,一个多小时老人没有说一句话,眼神空洞,行动迟缓。玛丽怕母亲一个人会出什么事情,就把她带到了幼儿园。幼儿园的孩子们见到老人很兴奋,围着她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斯蒂芬歪着小脑袋说:  相似文献   

16.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者弗洛伊德指出了儿童大约在3~5岁之间对父母会产生一种性的情结,叫做俄狄蒲斯情结,男孩会产生恋母情结(女孩会产生恋父情结),当他发觉自己不能占有、独享母亲的爱时,会产生焦虑感及对父亲的嫉妒感,可又当他认识到自己的这种性冲动,而感到自己卑劣、无耻时,就慢慢地把这种情结压抑,沉到无意识当中。如果这个时候,父母亲能够理解孩子的心理冲突,给予及时指导,使他对母亲的爱正常化,与父亲的冲突缓合,那么孩子就能顺利地度过这个危险期,将来与父母亲保持一种良好的亲情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丈夫爱自己的母亲有没有错?结婚前的女人会说:“当然没有错!如果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爱,他怎么会爱我。”婚后,烦恼却越来越多,原来丈夫对自己的爱,竟要和自己的婆婆去争夺……  相似文献   

18.
《原道》2010,(0)
<正>如同一个人事业有成,功名利禄一应齐全,别说旁人会刨根究底弄个明白,为什么好运偏偏临到他?恐怕他自己也要为这样的"成功"向他人提供一个看不见的"依据",以炫耀自己原本就是"不寻常",也好让他人在羡慕之余少点嫉妒。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富裕了、强大了,便也会去寻求那看不见的"依据"。当然,对于一个国家来讲,这个"依据"就是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中国当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谈论"文化重建"的。细细想来,这"重建"二字的背后却也透着难以掩饰的  相似文献   

19.
爱迪生,1847年2月11日诞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小镇。从小他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研究精神,是一个“每事问”,什么事都要追根究底。上学时,老师因为无法解答他的“离奇古怪”的问题,便断定是一个无可救药的顽童,当爱迪生的母亲听到老师批评她儿子为“低能儿”时,心中万分难过,于是决定让儿子退学;因为作为母亲她深知自己的儿子是一个“天才儿童”。她决定由自己来教育儿子,这为爱迪生成为世界上第一等的智者打下了坚实基础。爱迪生9岁生日时,母亲买了一本《自然科学大观》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好多年以后,爱迪生提到这本书时还…  相似文献   

20.
小叶和儿子刚从游泳馆出来,便接到了杜松的电话。10年前,一个洒满秋阳的日子,与自己相爱了两年的初恋男友杜松在那家“情缘”餐吧向自己提出了分手,不是不爱,而是他无法说服眼光异常挑剔的母亲接受身高不够标准的小叶。像所有失恋的女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