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绵延几千年的祖先崇拜跟随华人从祖籍国到东南亚,其宗教伦理在新的时空境遇中传承且变迁。东南亚宗教的现代化和多元化影响,使华人祖先崇拜的人神之道呈现神性隐退,人性增强的发展趋势。华人族群,尤其是华人新生代逐渐倾向于将祭祖、寻根视为一种伦理表达而非宗教行为;人际之道方面,祖先崇拜信仰下的孝道、敦亲、互助等源自"共祖"的伦理观念在华人家庭和宗亲组织中传承、发展着。在未来的历史时期内,祖先崇拜信仰神圣性的弱化势必丧失部分信仰人群,但其内在伦理本质仍是东南亚华人族群安身立命和增强中华认同感的重要精神载体。  相似文献   

2.
由于交流互动的历史更为悠久、参与更为广泛、影响更为深入,因此血缘宗亲及宗教信徒正成为一国公共外交战略体系中颇具特色的跨国社会资本。相对于本土宗教、传统宗教及其他外来宗教,基督宗教在东南亚华人族群中的传播尤为迅速,已成为影响力与日俱增的跨民族宗教和跨文化宗教代表。华人基督宗教社团在积极推进信仰沟通、族群认同、社会凝聚和共同发展的同时,还依托中国-东盟公共外交网络与中国本土民间团体进行跨境互动。我国应将华人基督宗教视为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当中的特殊资源,以期夯实中国-东盟公共外交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民意基础。  相似文献   

3.
东南亚华人传统宗教的构成、特性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宗教是海外华人传承民族文化、加强民族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形式,对华人社会生活有着深远广泛的影响。本文根据东南亚华人传统宗教的特定内涵与构成,分析华人传统宗教具有中华性和当地性的二重特性及其表现,并从内在和外在两个角度对影响华人传统宗教生存发展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探测东南亚华人传统宗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正>人类自形成社会,就开始逐渐出现了适合自己彼时彼地生存和发展的信仰和由信仰派生出的伦理。世界族群众多,分分合合,生生灭灭,更仆难数。而人之能够成为族群,就是靠着共同的信仰和伦理。这也是人之成为人的标志。如果大略观察一下至今还留存于世间的各个著名宗教,就会发现,如果抛开不同信仰现实的具体  相似文献   

5.
东南亚华侨华人宗教作为母文化——中华传统宗教文化在异时空的一种转型和再生,是源于中华传统宗教文化,广泛地吸收了东南亚本土宗教文化和西方宗教文化而形成的;转型后的东南亚华侨华人宗教在华人社会和所居地社会的当代文化价值体现为共有价值的追求,即获得信仰神灵精神力量战胜困难的勇气、整合华族各方资源、和谐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关系、丰富人类文化多样性等四方面。东南亚华侨华人宗教的历史角色与当代价值可以作为包括宗教在内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如何继续发挥应有价值与建构和谐社会的启思。  相似文献   

6.
2008年9月13日-23日,卓新平所长率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东南亚华人宗教文化学术考察团"一行6人,应"东南亚空中大道联谊会"的邀请,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三国,实地考察华人(华族)及华社的宗教信仰及文化生态,进行华人社会之多元宗教及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以期加深对于华人社会的宗教文化形态的"心性之体认"与"同情之理解".  相似文献   

7.
宗教世俗化是宗教发展的必然趋势.华侨华人传统宗教世俗化的主要表现是:传统宗教信仰内容的淡化;宗教崇拜形式的简单化和现代化;传统宗教的伦理化和当地化等.华侨华人传统宗教的世俗化与非世俗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宗教仍将继续在华侨华人宗教文化中居主流地位,继续成为海外华侨华人族群认同的重要标志和民族文化认同、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8.
海外华人坚守"叶落归根"、"祖先崇拜"等传统观念,信仰基督教的人数并不多。遥远的新西兰淘金华工与基督教的经历,呈现了中国基督教史上特殊面相之最。淘金华工信仰基督教引发了新西兰基督教长老会的海外传教热情和拓展行动,确定华工的广东故乡作为新传教地区,逆性"回向"地开拓传教地区,成为中国基督教史上惟一一例。20世纪30年代新西兰华侨信教人数竟高达1/5强,堪称海内外华人信仰基督教比例之最。传教士与华侨之间的良好关系,为华侨得偿所愿最终留居新西兰提供了重要帮助。通过宗教,打破了新西兰华人社会的封闭和孤立状态,成为融入当地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对各大宗教来说,如何在信仰框架内确定商业的伦理正当性,始终是一个普遍的问题。道教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为此问题提供了一个中国式答案。本文以广泛流传于江西乃至移居各地的赣民的净明道为个案,探讨中国道教对商业的伦理讨论及其实际影响等。本文认为,净明忠孝道以"忠孝"为核心的"净明八宝"宗教伦理,在江西移民社会中发挥着强大的凝聚作用。江右商人将净明道忠孝伦理的宗教神圣性与经济实践的社会世俗性紧密结合起来,在神圣信仰力量的感召下,建立起江西万寿宫这种地缘性的社会组织,并借以有效敦睦和谐江西移民群体,传承发扬净明道商业文化。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合作视角来看,关帝信仰于唐宋之后兴起与兴盛,有其必然性。一是民间社会出现了对普遍性"横向合作伦理"的诉求,亦出现了对能同时表达个体福祉与地方社区、团体、国家多层面集体福祉之信仰象征的诉求。二是主流社会形成的儒、释、道"三教圆融"为关羽神祇发展提供了外部环境,从而使他能够集合三教优势伦理,由一个社区神逐步发展为全国性全能神。关羽具备普遍性"横向合作伦理"的构建潜质,是关帝信仰能够发展成为大众宗教之典型形态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青云亭为明清之际马六甲华人领袖“甲必丹”所创建,兼具华人神庙与治理华人事务官署的双重功能;而《六十甲子灵签》是青云亭用以供华人信众进行签占活动的签谱,因与该亭所祀主神“观音菩萨”相配合,又名《观音灵签》.这部签谱传自中国沿海闽南地区,随着移民的步伐传入东南亚以后,为适应海外华人的信仰需求与生存需要,被赋予了具有海外华人宗教文化特征的“神性”解读与丰富内涵,起到了凝聚人心、团结族群、施行教育、传播文化等多种作用,长期以来对该地区华人族群的社会生活诸方面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翚 《法音》2023,(1):65-69
<正>东南亚各国是华人的主要迁徙、聚居之地,也是民族与信仰多元化的复杂地区。华人迁居到东南亚各国后,在主动融入当地宗教信仰体系的同时,又保有、传承着中华文化的传统,无论是在泰国、缅甸等以崇信佛教为主的国家,还是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伊斯兰教国家,亦或是菲律宾等基督教国家,中国式佛教都随着华人在各地流传、扎根。  相似文献   

13.
在族群共同体原生性社会认同的表达与维系方面,土族的萨满信仰遗俗"孛"通过界定和限制特定群体或个人的仪式性行为,构建"神圣"与"世俗"的二元边界来确保宗教内部合法性传统的有效性和权威性,这也是民间宗教践行的社会功能之一。此外,"孛"作为特定群体的民俗事项与族群文化的象征性符号,也是族群历史记忆与民间宗教信仰体系有效传承的场域。  相似文献   

14.
日本鹿儿岛南萨摩地区曾经是早期中日两国宗教、文化与贸易的热门汇聚点。当时的华人移民随着贸易航线而来,在此地谋生、定居的华人逐渐增加,华人的原乡宗教信仰也在此传播扩散。在当地的日本神社中也开始出现妈祖与日本神祇并祀之现象。妈祖信仰进一步在往来鹿儿岛的航海人之间传播,使得此地成为日本海神信仰最为浓厚的地区之一。伴随着归顺日本国籍的南萨摩华人逐渐融入日本社会,妈祖信仰也逐步与当地宗教信仰融合。南萨摩笠沙町片浦地区的林家妈祖信仰被林家后裔传承延续,并被南萨摩市政府重视,成为南萨摩笠沙町所指定的文化遗产之一。本文通过对其调查研究,发现现今林家妈祖的神圣性消逝与华人的身份文化认同有着莫大之关系。华人在移民之初,原乡神祇原被视为非物质性祈求航海安全的宗教寄托;转至近代,由于原乡宗教信仰的消逝与断层,原乡神祇逐渐转变为物质性承继华人身份认同的遗产象征。  相似文献   

15.
为回应近代西方学者关于儒学非哲学亦非宗教的观点,清末民初的文化名人辜鸿铭提出儒学既是哲学也是宗教的观点予以反驳。他认为儒学中的"皇权信仰"与"祖先崇拜"为中国人带来安全感与永恒感是儒学被信仰的心理学原因;儒学建立在遵循"人之真性"的人性关怀基础上是儒学被信仰的人性原因;学校与家庭对亲情之爱的教育与熏陶是儒学被信仰的情感原因;儒学对民众道德感的培育是其取代宗教教化功能的道德原因;能以道德教化维持社会良序是儒学成为被统治者推崇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6.
"神圣"问题是宗教研究的核心议题。"神圣"可以视为一个社会范畴的概念,反映着人际关系、人神关系的交往方式和逻辑,是社会结构的再现。故不同信仰体系下的"神圣"内涵及其结构有所不同。祖先崇拜是中华文明信仰体系的宗教原型,亦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作为一种信仰方式形塑社会结构。本文认为应以中国祖先崇拜为载体,探究本土的神圣话语体系,进而为中西"神圣"对话与比较搭建研究桥梁。  相似文献   

17.
瑶族游梅山书是送亡灵回归梅山祖地的经书,是瑶人在丧葬仪式中使用的科仪本。笔者通过收集的国内外九种游梅山书文本的比较,尝试解读瑶族游梅山书宗教叙事与族群记忆的文化内涵。游梅山书的宗教叙事具有表现族群迁徙、祖先崇拜、圣地崇拜的多重内涵和价值。瑶族游梅山书的梅山为祖先居住之地,作为瑶人集体记忆的梅山"神圣历史",也显示深受道教、佛教思想的浸润影响,此"小传统"的民间手抄本是瑶族先民精神世界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信仰?就本文而言,是对道的忠诚。以道自任,是士族区别于其他阶层(农、工、商)的本质特征。这个“道”是先王之道、圣人之道,其根本问题是两个:一是种族问题,二是文化问题。身系种族的盛衰和文化的兴废,是中国士阶层的职责与使命。汉晋之际,中国士大夫在思想信仰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以道自任的道不再仅仅是圣人之道,还有玄道和佛道。本文认为两晋士族由儒而玄、由玄而佛,是一个由族群信仰到个体信仰的进步。一、礼教是族群信仰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与正统是礼乐文化,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正统信仰是礼教。礼教在汉晋时期多称名教,实际上是礼教…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尝试概述当代东南亚华人基督教的形成背景,归纳其主要特点,分析其发展趋势。文章认为,东南亚华人基督教曾是西方对华传教工作的副产品,也是华侨华人在海外落地生根,社会现代化、价值多元化的结果。东南亚地区种族复杂,宗教多元。在多元异质文化的冲击交荡中,东南亚华人基督教呈现出与其它地区华人基督教相异的特点。当前,基督教在东南亚华人社会影响日增,但难以成为华人社会的主流文化,华文文化、华人佛教和伊斯兰教复兴力量则是影响东南亚华人基督教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以"捆绑以撒"为主题,克尔凯郭尔为伦理与宗教二者关系的疑难提出了解决之道。首先,克尔凯郭尔突显了"捆绑以撒"叙事的生存论维度,个体需要直面作为"杀人犯"的亚伯拉罕和作为"信仰之父"的亚伯拉罕之间的冲突。其次,针对伦理的理性,克尔凯郭尔认为,宗教不能化约为伦理,个体性高于普遍性。再次,针对宗教的权威,克尔凯郭尔认为,宗教不能缺失伦理的他者之维,个体在信仰的悖论中实现了上帝之爱和他者之爱的和解。最后,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对克尔凯郭尔的独特进路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