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图》所见另一种《金刚经》"三十二分本"实为失传已久的十二分本。菩提留支依据《金刚仙论》将《金刚经》科判为十二分,形成留支译十二分本,如北敦920号、北敦2465号。流通过程中,罗什译本受留支译本影响,套用留支译十二分本的科分标题与科分起止,又形成罗什译十二分本,如北敦1225号。罗什译和留支译《金刚经》十二分本的重新发现,对我们了解罗什译本与留支译本的相互关系以及《金刚经》不同分本的文本结构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个晨曦微露的早晨,宋太祖赵匡凰早早地就离丹了寝殿,来到书房之中,沐手焚香,认认真真地诵读起《金刚经》来—这部佛经,是他自己毕恭毕敬地书写下来的:他讨厌那种千篇一律的刻本“印刷体”,而宁愿一笔一划地亲自来恭录出这部著名佛经。晨起诵读手书的《金刚经》,这是他多年来生活规律了,满朝文臣武将,居然没有一个人知晓皇上的这个“秘密”。但今天却不幸被一个大臣撞见了。那位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奏事心切,闯入禁中,看见了皇上面前未及掖严实的《金刚经》,一时愕然:他从不知道皇上读佛经。君臣相视,不禁尴…  相似文献   

3.
《金刚经》是专门讲般若的,六祖传授的法要是从《金刚经》来的,悟也是从《金刚经》开悟的。《坛经》第一品专门讲这一点。《坛经》第二品是专讲般若,我们讲禅宗要借教悟宗,宗不能离开教,不能象后来一些讲禅宗的过份强调祖师们所用的那些方便,而把教丢在一边。六祖并没有离开教,东山法门就是从《金刚经》来的。《心经》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  相似文献   

4.
满耕 《法音》2003,(8):37-40
最早接触《金刚经》是在15年前,记得那时候每周必到香港佛教青年协会参加经论研讨班,聆听畅怀法师讲说《金刚经》。印象最深刻的是,法师在解释经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后,我仍然是懵懵懂懂,一头雾水,但这并未减少我对《金刚经》的热爱程度。此后我将《金刚经》作为日课之一,希望藉由每日的持诵,熟能生巧,渐渐了解《金刚经》的真义。不久,我在台湾聆听沈家桢居士讲述他与《金刚经》的一段深厚因缘,接着承蒙同窗挚友、曾任西来寺监院的满兆兄馈赠赵孟瞓手书的《金刚经》复印本于我,这个因缘再次燃起我对《金刚经》一…  相似文献   

5.
《文殊说般若经》在般若类经典中特色鲜明,它在强调般若的同时,也强调禅定,主张"甚深般若"与"一行三昧"的结合,这与南北朝后期佛教界提倡"定慧双修"的新趋势非常契合,因此,此经译出后,逐渐受到佛教界的重视,与《摩诃般若》一起成为最流行的般若类经典。隋唐时期《金刚经》的流传更为普及,一些重要宗派的创始人都很重视《金刚经》,天台智、嘉祥吉藏、牛头法融都有《金刚经》注疏。特别是禅宗神会以《金刚般若经》取代《文殊说般若经》。神秀门下,也都适应这一趋势,以《金刚经》作为般若经的代表。此后,中国佛教主要笼罩在禅宗之下,《金刚经》便成为最为流行的般若类经典。  相似文献   

6.
《文殊说般若经》在般若类经典中特色鲜明,它在强调般若的同时,也强调禅定,主张"甚深般若"与"一行三昧"的结合,这与南北朝后期佛教界提倡"定慧双修"的新趋势非常契合,因此,此经译出后,逐渐受到佛教界的重视,与《摩诃般若》一起成为最流行的般若类经典。隋唐时期《金刚经》的流传更为普及,一些重要宗派的创始人都很重视《金刚经》,天台智、嘉祥吉藏、牛头法融都有《金刚经》注疏。特别是禅宗神会以《金刚般若经》取代《文殊说般若经》。神秀门下,也都适应这一趋势,以《金刚经》作为般若经的代表。此后,中国佛教主要笼罩在禅宗之下,《金刚经》便成为最为流行的般若类经典。  相似文献   

7.
《金刚经》的道德观,具体体现在平等观、慈悲观、福德观、功德观诸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金刚经》义理就是人生道德学说。《金刚经》诸道德观都受般若智慧统摄,都是建立在《金刚经》所宣扬的“无住生心”、“空有不二”等宗教义理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8.
《金刚经》乃佛学大乘之经典,其言小旨大,内蕴丰厚。如《金刚经》在语言背后所展示出佛之平实、自然的生活境界;《金刚经》透射出"当下见性"、直至人心的"空慧"之智;《金刚经》"空"慧所蕴藏着圆融无碍、闪烁辩证光辉的"中道"思想乃至其以"心灵教育"普度苍生的大乘境界,仍旧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值得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9.
《金刚经》的现代意义(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刚经》的现代意义(上)济群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金刚经》与禅宗成佛是智慧的成就日常生活中的修行《金刚经》解决什么四相与人生发菩提心与行菩萨道如何得见如来《金刚经》的信仰如何奉持般若法门如何理解如来实无说法从无所得中求证佛法般若正观无住生心《金刚经》...  相似文献   

10.
《金刚经说什么》南怀瑾讲述这是一本超越哲学宗教的书!是一本彻底消除宗教界线的书!千余年来,无数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悟道,因金刚经而得到不可思议的感应,为什么?四句偈到底是哪四句?禅宗为什么提倡金刚经?金刚经的威力是什么?本书解答你一切的疑问……《圆觉经略说》南怀瑾讲述圆觉经是可以彻底解决人生痛苦烦恼的经典。  相似文献   

11.
明成祖朱棣所编之《金刚经集注》,是众多《金刚经》注本的集大成之作。但明清以来,由于对其成书过程和版本演变情况梳理不清,致使该书的载录存在诸多混乱。经过对有关版本进行详细比勘,可以判定该书的版本演变过程为:南宋杨圭编纂有《金刚经十七家释义》,朱棣《金刚经集注》即以该书为基础辑录其他注文修订而成,后洪莲又以朱棣《金刚经集注》本为底本进行重刊,这就是署名洪莲编的《金刚经五十三家注解》(或称《金刚经注解》)。朱棣本中所辑之注家,并非如传闻所说的百家或五十三家,实际上仅十八家而已,即在杨圭本十七家的基础上,增补了李文会一家。后人对朱棣本成书过程之误判,与杨圭本、朱棣本、洪莲本版式之编排相关。  相似文献   

12.
邓莉雅 《法音》2022,(12):46-51
<正>憨山德清(1546-1623)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吕澂曾经评价其为四高僧中最为出色者,因为他,“由台贤所代表的中国义学在此时又来了个回光返照”[1]。憨山一生著述丰富,其中他的《金刚经决疑》在众多关于《金刚经》的注疏中是较为特别的一部。其特别在于,一方面,他不再延续过去逐字逐句地注解经文的方式,而是以高度融合与概括性的思想来论述《金刚经》的主旨,这其实也是宋明以后的许多《金刚经》注疏不同于唐及以前对此经的注疏之处;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3.
《金刚经说什么》南怀瑾讲述这是一本超越哲学宗教的书!是一本彻底消除宗教界线的书!千余年来,无数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悟道,因金刚经而得到不可思议的感应,为什么?四句偈到底是哪四句?禅宗为什么提倡金刚经?金刚经的威力是什么?本书解答你一切的疑问……《圆觉经略说》南怀瑾讲述圆觉经是可以彻底解决人生痛苦烦恼的经典,是指  相似文献   

14.
《金刚经》的叙述方式,是运用边说边扫的方法来克服语言的局限性,表达超越概念和语言的实相;其次说明《金刚经》中菩萨的修行次第,《金刚经》中佛陀教诫诸大菩萨悲智双运,阐发广大的菩提心,包括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开显出破除种种执著的般若智慧;最后探讨《金刚经》在现代人生活中的作用,理性的大智慧可以提供现代人身心的安顿和喜悦,使人以无所得的心行善,拥有自在洒脱的人生。  相似文献   

15.
《法音》1991,(9)
汉译佛典中,若论历来持诵者最多,感应最为昭著者,当首推《金刚经》。尤其从达磨门下五祖、六祖盛倡以来,随禅宗之风靡四海,读诵此经者益加普遍。不仅佛门弟子受持者无算,即文士淑女、村夫农妇,乃至外道旁门,供养书写持诵者亦不在少数。其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实有过于道家老子之《道德经》,可称佛家之五千文。古人谓“东国首重般若”,更详切点,应该说“东国首重《金刚般若》”。  相似文献   

16.
《金刚经》被罗什首次译为汉文,佛学思想倡“毕竟空”。后被多次重译,讲“空”取向渐变,兼顾“法有”。隋唐对《金刚经》的应用具有宗化和世俗化,吉藏《金刚般若疏》领引此势。这部经疏采用十重释经法建构中观法门,继承了罗什本《金刚经》之“毕竟空”思想,将其作为方法论。经疏亦从因果着手,认为此岸信众根性各异、身存十障,须修法到达彼岸。福德观度化信众,含“法有”底色。吉藏糅合“空”“有”思想,释经理念偏离罗什本专注于“空”的本意。此举影响了唐代《金刚经》注疏的释经趋势,使社会对《金刚经》的接受趋于世俗化。  相似文献   

17.
妙觉 《佛教文化》1994,(1):46-47
看过南怀瑾先生的《金刚经说什么》一书,又看见孙玺龙先生《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一文,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二者所表达对金刚经的解释,虽然言辞不同,但表达的意思并无大区别。倒是不太清楚孙先生要“遥祈南老先生慈谅法正”之处究竟何在。  相似文献   

18.
一、《金刚经》的由来善逝逝后五六百年顷,印度佛教界出现改革的新思潮,从佛法理论到宗教实践等各方面都有新的创造与发展,佛教史上称为大乘运动。  相似文献   

19.
外婆有部《金刚经》,是一种石版繁体的经书。这经书如同她的命,谁也不敢去摸一摸,碰一碰。其实全家压根就没有谁想去动一动它,只是外婆将书看得如此重罢了。全家跟随父亲的调动,从湖南到贵州,一路上外婆把《金刚经》捂在心口上,颠颠簸簸又是汽车又是火车,从不曾掉以轻心。外婆的珍宝唯独我可以随意动一动,例如她那几块光洋,就唯独我见过,还有她的一些金银首饰及玛瑙之类,也只有我开过眼界。即使是那本在她看来比命还贵重的《金刚经》,我也可以翻翻。外婆若看见我翻经书,脸上即刻露出少有的笑容:“翻一翻也好,那是要长功德的。”倘若家里其他人动。  相似文献   

20.
历代学者多用"获麟绝笔""获麟乃书"指向"西狩获麟"及《春秋》文本的结束,指出孔子书写《春秋》与"麟"的关系。《春秋穀梁传》未曾出现关于"绝笔""始书"等有关书写的词汇,但范宁以降的《穀梁》家多以"文成麟至"诠释《穀梁》"西狩获麟"义,然而这种诠释并不能从《穀梁》传文体系中获得依据。就传文而言,其要点在于诠释"麟"而不是"获麟",其目的在于论证"麟"之于"中国"的意义,用"不使麟不恒有于中国"诠释"麟"之于"中国"的象征与永恒。传文虽然没有提及孔子及其书写,但从《穀梁》的诠释中,仍可以看出孔子撰写《春秋》之所以在"西狩获麟"搁笔,饱含孔子对中国文化与未来的期许与守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