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和索迪等思想家曾对资本拜物教进行了尖锐批判。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只关注交换价值而非使用价值的生产,并把自然视为一种免费礼物,导致对作为生产基本要素的自然的剥削,造成自然和社会之间新陈代谢的断裂。索迪指出,对资本、货币和金融的极端幻想,正在把世界引向最终的灾难。然而,资本主义的当下现实却是,资本主义借着拯救自然的名义,对自然进行定价、估值、货币化和金融化,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地球金融化的土地掠夺和债务积累行径,在剥夺地球资源和毁灭地球生态的同时,亦产生了被剥夺的全球环境后备军。抵制当前的地球金融化,必要条件就是努力实现工人阶级、人民群众和人类历史上各种运动的最大联盟。  相似文献   

2.
虚拟货币是指不与贵金属储备挂钩的纯粹价值符号,如以获取价值为目的进行投资或投机,虚拟货币就转变为远离实体价值的虚拟资本。虚拟资本在自然历史进程中进行类别化的演变,内含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虚拟价值增殖过程的对立统一,体现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虚拟资本脱离物质生产的直接制约就形成了虚拟经济,并反作用于实体经济,两者构成一种互应关系。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从一个侧面确证和充实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结论。在一个金融化的世界中,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3.
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看 ,经济全球化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内的展开和集中表现 ,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科技进步 ,以国际金融资本为主导资本形态 ,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媒介 ,逐步发展和形成世界市场的过程。它包括商业资本全球化、金融资本全球化和产业资本全球化三个阶段。如今资本要素的全球流动仍然受到许多民族国家的抵制 ,世界市场仅仅处于初步形成阶段。不过 ,不论经济全球化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 ,资本关系向全球扩张的实质并没有改变。因此 ,只有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出发 ,用生产力发展和资本关系扩张两条思维坐标来分析科…  相似文献   

4.
刘顺 《哲学动态》2023,(2):23-34
慈善的性质和底色本质上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标的资本逻辑的支配下,资本主义慈善的动机和行为主要基于利益的交换。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慈善进行了深刻剖析并揭示了其三重悖论:经济悖论体现为后置的分配正义与前端的生产非正义之间的矛盾;政治悖论体现为慈善资本主义与资本权力结构之间的矛盾;意识形态悖论体现为慈善的博爱精神与资本的逐利本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慈善是对慈善的异化,唯有从“资本为王的伪善”走向“人民至上的真善”,才能实现对“慈善悖论”的本质性超越。这对于识别资本逻辑下的慈善话语陷阱、建构社会主义慈善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镜鉴价值和实践效应。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把握时代变化的脉络从而保持对环境性质的清醒认识 ,还是批判地推动社会向更为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在任何一个角度上 ,科学地分析资本主义当代变化都是马克思主义题中应有之义。随着 2 0世纪 80~ 90年代新的全球化趋势的出现 ,西方左派学者认为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即全球资本主义阶段。在这一背景下 ,一种可以称之为“全球资本主义分析”的左派理论思潮逐步凸现 ,它的核心是从资本主义的内在变化来分析和批判当代全球的权力关系 ,也因此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影响实质。就我国而言 ,随着“入世”和进…  相似文献   

6.
《世界哲学》2002,(4):71-71
论自然资本主义 (上 ) / (美 )洛文斯等著 ;张达文译 / /国外社会科学文摘 ,2 0 0 0 4自然资本主义的益处 / (英 )霍尔德著 ;力文译 / /国外社会科学文摘 ,2 0 0 0 4后工业化社会和 /或共产主义社会 / (俄 )阿努林著 ;德新译 / /国外社会科学文摘 ,2 0 0 0 4中产阶级寻踪 /  相似文献   

7.
陈安国 《学海》2001,4(1):83-86
全球化是资本主义企图一统天下的以同一性消解差异性的过程。因此 ,全球化实质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动的以经济全球化为表征的、以资产阶级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等各个方面的全球化全面推进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资本主义的深层矛盾在全球的全面展开和激化 ,最终会导致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崩溃 ,社会主义必将取而代之。这一规律是无法抗拒的、必然的 ,无论资产阶级如何规避 ,也无法逃脱在达到资本主义全球化的“颠峰”的同时 ,坠入自己选择的“深渊”中。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全球扩张过程中 ,必然会侵犯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8.
自从有了人类及人类劳动以后,自然界原有的天然物质循环系统就被改变了。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日益严重,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能量变换的裂缝日益增大,生态危机不断加剧。究其原因,根本就在于资本的扩张和资本家无限追求利润的贪婪本性。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所造成的各种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基础上,指出在生产过程中应该将排泄物再利用、减少废料、清洁生产等。这实际上已经说明了现代循环经济思想的核心,即资源再利用、废物减量化、清洁生产等。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具有重大的伦理价值,它的提出明确了人类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新转向,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兼顾经济、生态、社会等多重效益;循环经济内在地要求社会制度的根本改变,预示着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有利于愈合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过程中产生的巨大裂缝,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解。  相似文献   

9.
王姝 《学海》2015,(4):16-23
西方现代性发育的现实制度形态是资本主义制度,主体性资本的形成最终形塑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对现代性批判本质上是对资本主体性的揭示。资本对当下人类生存世界的座架没有改变,整个世界在某种意义上被资本所操控。当代社会不平等的根本原因就是人的主体性与资本主体性的双向趋同。《21世纪资本论》对不平等的分析仍然停留在物质化的资本层面。21世纪的当下,整个社会仍然受资本主义精神的驱动,并被锁定在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系统中。资本带来了人性积极解放的同时造成与"他者"关系的异化。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深层次地体现了资本的历史普遍性与历史特殊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仰海峰 《学海》2004,(6):205-206
在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史上,1968年的"红色风暴"似乎构成了一道分水岭.在这一次"革命"的冲击之后,现代资本主义大跨步地进入到了全球化时代,以其无法控制、令人心醉的资本逻辑,将一切都纳入到了这个体系之中.一切真正具有"革命"意义的冲击,都开始变化为抵抗的话语政治,在思想史上,这就是从极具批判性的法兰克福学派转向后现代思潮.这实际上给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后革命氛围中,如何面对全球资本主义?我们是再次回到海德格尔式的形而上学,还是从马克思思想深处,经过一些重要的理论中介,寻求社会批判理论的新的基点?胡大平的近著<后革命氛与全球资本主义>,通过对晚期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德里克的研究,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每个时代的生产方式在生产物质产品的同时,也在生产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而生产出相应的社会精神现象。在由金融资产通过证券的"镜像化"从而产生的虚拟经济时代,资本的内在矛盾从实体经济领域折射到虚拟资本领域,并体现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矛盾之中,由此产生了"金融符号拜物教"等当代精神现象。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由此表现为精神现象上的矛盾:消费主义、福利主义和"唯生产主义"的对立与依存;"符号消费现象"与"山寨现象"的相互映照;"符号炒作"与劳动创造财富的对立和冲突。走出这种精神现象的矛盾的出路,在于通过运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来生产、形成和构建社会主义"人本财富观"。  相似文献   

12.
回到现实是马克思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关键,以斯密为代表的国民经济学家的市民社会理论,从哲学思辨进入经济学研究是马克思借以回到现实的重要环节。但马克思所要走进的现实是否就是斯密的市民社会?斯密的市民社会理论具有怎样的意识形态性?马克思是如何破除斯密的市民社会理论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性而走进现实的?只有弄清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借助于斯密的市民社会理论,深入地把握了社会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现实存在,辩证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具有的二重性,并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所蕴含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矛盾,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关系,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的历史趋势,论证了人类解放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3.
《董仲舒评传》出版该著由王永祥研究员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全书共十二章。该著论述了董仲舒所处时代的社会矛盾、自然科学和秦汉学术思想的沿革,董仲舒建构封建理论大厦的一生及其历史地位。对于董仲舒的自然神论的宇宙观,“天人感应”的目的论,“变而...  相似文献   

14.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社会加速已然成为当前资本主义发展的显著特征。资本主义社会加速有三种独特表现形式,分别是科技加速、社会加速以及人的生活节奏加速。西方加速主义者主张以“加速”超越资本主义,迈向后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提出了建构后资本主义的技术—社会平台、夺取社会技术的领导权、以“共鸣”来对抗资本主义社会加速造成的异化等路径。总的来说,加速主义看到了科技的重要作用,且关注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和生态问题,但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矛盾,对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缺乏关注,所提出的路径也难以超越资本主义,具有一定的空想性。  相似文献   

15.
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颠覆了传统的资本概念,提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质是资本收益率(r)经济增长率(g),此判断揭示了当今金融资本主义的基本事实,显示了政治经济学传统的某种回复趋向,但著作显然不可同《资本论》同日而语。著作将技术摒弃于资本收益率之外,实是无视技术的资本化。著作提出的征收全球累进税与实现社会国家方案有较强的针对性,但不切实际且学理粗疏。著作对当下中国制度建设及其反腐行动做了有一定启发价值的分析,但其rg的判断无法解释中国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及其持续的市场活力。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资本论》提出用"全球累进资本税"这一工具来解决资本主义长期悬而未决的分配正义问题,本文基于资本逻辑推动现代性发育这一视角,梳理资本成长和扩张的世界历史进程,对资本的本性、权力等进行哲学追问,探讨这一工具短时间内不能实施的缘由、中国如何应对公平问题及其未来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马克思将他最重要的著作命名为资本论,在他看来,资本是解开资本主义社会全部秘密的钥匙,只有揭示出资本的本质与运行规律才能真正理解并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在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历程中,他对资本概念的理解与认识是不断发展和深入的;他所探讨的资本不是  相似文献   

18.
通过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揭示出,资本主义现存社会关系是在历史运动中,通过人们的感性交往活动被创生、并且不断改变着的。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剩余价值的秘密,马克思进而指出,资本是私有财产运动的感性表现,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其生成是历史的;作为抽象劳动的积累,其生命力就在于不断的自我增殖和扩张。进入21世纪,普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已经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即晚期资本主义、消费社会莅临了,马克思的生产决定论不能自圆其说。因此,澄清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物质生产进行批判的要义,对于重新阐释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是非常必要的。马克思在《剩余价值学说史》这一要著中,通过对"物质生产"这一经济学范畴之规定的前提性批判,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物质生产是被生产性所规定的,其存在的前提是资本作为一种抽象的社会权力统治具体活劳动,劳动力和劳动条件发生分离,而国民经济学家逻辑的、抽象的表达了现实中真实发生的关系,把具有社会-历史规定的现实变成了永恒的自然规律。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了,整个资本主义现存关系是如何落入生产强制的"支架"中,资本主义生产强制、需求强制和消费强制又是如何内在勾连的。  相似文献   

19.
作者宣称:本文试图研究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的某些特点及其基本矛盾的最重要特征。作者在分析了现时代的特点后说:彼此更替的对抗性的阶级形态,就剥削的实质来说是一样的,所以它们之间的矛盾不能有当前过渡时代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所具有的那种深刻性、尖锐性和经常性。以两个体系斗争为其主要战场的世界革命过程,客观上使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成为国内和国际生活的一切领域内争论的参加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是基本的、最深刻的矛盾。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具有全面性质,它深入到生活的一切方面,民族解放运动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却没有这种普遍性。只有当民族斗争和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融合起来的时候,这个矛盾才开始逐渐具有普遍性和全面性。作者还断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力量和威力的增长,不仅对于社会主义各国人民,而且对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命运以及资本主义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也就是对于全人类的命运都有决定性的意义。殖民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之间的矛盾,不仅在现时代之前很久就产生了,而且在全世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结束之前,当社会主义对帝国主义占压倒优势,而帝国主义最终失去其掠夺其他民族的可能性的时候,就能得到克服。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就所有最重要的特征来说,最深刻地表现着现时代的实质,决定着现时代的发展,因此,它是现时代的基本矛盾。作者接着分析了现时代的基本矛盾在经济、政治等领域中的表现,认为:资本主义的和前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是这个矛盾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一切为私有制所统治的国家在客观上都同社会主义对立。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是现代政治中最重要的问题,在这里,帝国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相对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矛盾,同时代的其他矛盾——帝国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里劳动和资本之间的矛盾、垄断组织和大多数人民之间的矛盾——互相起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融合起来。战争与和平问题变为全人类头等重要的问题,它超出了狭隘的阶级利益范围。作者最后作出结论说:现时代的基本矛盾就是两个对立的社会体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这个定义,是最完全、最确切的。  相似文献   

20.
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一书中以经济大数据为依据,讨论了在国民财富的分配中,资本利润率总是大于国民经济总增长率(即rg)的现象,这导致了资本的增长比整体经济增长更快,以此论证在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体制下,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在拥有资本的少数人手上逐渐集中的发展趋势。皮凯蒂将批判的锋芒指向这一趋势,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代民主社会劳动致富价值观的否定,并且导致了这一价值观向承袭制的回归。皮凯蒂的这一论证从某种角度印证了马克思的基本观点:剩余价值在资本一端以利润的方式被积累。然而,与马克思的批判锋芒指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同,皮凯蒂的研究归宿是修缮资本主义制度,提倡不仅用资本累进税、甚而用全球资本累进税的方式来抑制资本利润的无限累进幅度。在资本全球化而世界体制并不存在的情况下,人们只能将皮凯蒂的这一设想看作一种乌托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