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唯心净土”是唐宋时期汉地佛教思想家在解释经典、构建修行体系过程中形成的语汇。研究者们常将其作为一个既定的概念看待,却难以阐明其真实意涵。实际上,唯心净土从未形成固定词义,历史上的佛教思想家们通过对其不断定义、诠释、使用、批判,表达自己对于弥陀净土信仰和念佛往生修行的态度。“唯心净土”话题的开展,激发了僧团之间的对话交流。弥陀净土信仰在此过程中逐步得到汉地各大佛教宗派的重视与认可。  相似文献   

2.
木杉 《佛教文化》2016,(4):92-97
“修行修的是自己,生活中无时无刻不是在修行,我希望自己可以以身作则,从眼前做起,从当下做起,传递正能量,让每个人都心存善念。”  相似文献   

3.
藏传佛教主张显密兼修,但更重视密教的修行,而各教派都有自己的密教修行方法,从而形成了修行方法的多元性和各派自身的特色。无论是显教的修行还是密教的修行,都是在一定的宗教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修行的过程不仅是宗教理论的指导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实践宗教理论的过程,而这种实践还是修行者亲证、体现甚至发展宗教理论的过程。藏传佛教宗教理论践履指向的终极目标就是觉悟成佛。  相似文献   

4.
乘一 《法音》2009,(9):17-24
定期潜修是出家众的必修功课.是僧团的必行制度。从声闻乘的角度说.出家是为了争取更多的个人修行时间。僧众非常需要这样的定时定量的专注修行.藉着时空范围的设定。收摄身心。克期取证。虽然这一修行方式不是佛陀特别发明.但佛陀善于“再利用再开发”,使印度这一原有方式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而成为佛教出家弟子们长期遵循的一种重要的修行制度。  相似文献   

5.
中国佛学院——造就中国学僧的最高学府。青年出家人潜心般若、刻意精进。但只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僧人,再经过一次次严格考试,才能迈进这座学府之门。中国佛学院——浸润佛教文化的象牙之塔。学僧们在这里孜孜不倦、刻苦修习,将完成大学本科或研究生的学业,并在净化心灵的历程中登上新的高度。中国佛学院——体味人间佛教的菩提树荫。学僧们在这里强烈地意识到让佛法重新为中华大地增辉的历史使命,他们将绍隆佛种、续佛慧命,从这里走向祖国南北、面向社会上下,弘扬佛教文化。为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进程中的文明建设再加一点甘霖。最高学府,象牙之塔、菩提树荫——一代学僧就是在这里苦学、修行、深造。  相似文献   

6.
《法音》2016,(1)
正所有宗教都有自己别具一格的修行方式。基督教的灵修与佛教的禅修就是这两个世界性宗教分别创造并传承下来的两种特别重要的修行方式,并分别构成其宗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种修行方式在远离世俗、默念信仰的神灵、追求心灵的清净与生命解脱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在一些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从宗教的修行方式、修行目标和宗教体验等角度对这两种修行方式进行对比研究,既可以解读基督教灵修与佛教禅修的  相似文献   

7.
在佛门中有一首流传久远的偈诵:“今日示尔修道法,即在吃饭穿衣间。一言说破无别事,饥来吃饭困来眠。”这首偈诵说出了禅宗学徒修行的基本途径与方法。禅宗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历代禅宗祖师都认为,禅宗的修行是在日常习见的行为中实现的,一切都是平淡自然。禅师们既不主张弟子们通过读诵经典而逐渐悟入佛之知见,也反对弟子们通过参禅打坐的方式来证道。  相似文献   

8.
马立华 《中国宗教》2014,(11):70-72
扬州高旻寺是中国四大古禅宗道场之一,长江流域素来有"上有文殊宝光,下有金山高旻"之说。高旻寺"冬禅夏学"、"农禅并重"的修行方式,素来为无数海内外信众所敬仰,每年有许多东南亚和欧洲国家的信众来这里坐禅修行,海内外许多禅宗道场都是以高旻寺为模板和榜样。一说起高旻寺禅宗修行,最具特色的就是"冬季结制禅七活动"。高旻寺是临济宗法脉,至今已历传四十七世,每年越冬打"禅七"是高旻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佛事活动。此制度依佛制而立,秋尽冬至,  相似文献   

9.
释果也 《法音》2022,(3):63-67
<正>在佛教中,读诵经典是极为普遍的修行。想当初出家时,见师父们除了早晚殿外,平常还都会读诵各种常见经典。于是,自己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懵懵懂懂地也跟着读经。慢慢地开始知道读诵经典有巨大功德,但究竟有哪些功德却一直不明白,更不知道为什么读诵经典是一种殊胜的修行。后来,上佛学院学习,见闻的经典多了,法障亦消减了些,才明白了读诵经典的殊胜。因为读诵经典除了能获得福德之外,还能成就智德,亦能深研教义、受持法义,是修六度之行,成就菩提之道。如是,  相似文献   

10.
静修主义人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本组讲座的第二讲,主要是对东方基督教的核心内容——静修主义进行人学的重建。从组成部分上说,作为一种精神实践活动的静修主义人学包含三个方面,即修行活动的组织,对修行所获得经验的解释及检验。静修主义人学实践过程呈阶梯式,其开端的关键问题是"皈依",之后进入中间阶段,主要任务是制造修行动力,即祷告和注意力的结合,最后是修行的终点,修行者达到自己的目的,与神结合,即神化。  相似文献   

11.
一般来讲,诵经有两种目的,一是为了解佛教义理作为自己的修行指南。或者是为弘经说教而读经及参阅古德注疏等,详研经义。二是以诵经作为修行,这是大乘佛教的传统,佛教史传中就有许多关于诵经可增长福慧功德乃至开悟的记载。印光大师曾特别说到这一方  相似文献   

12.
“班主任专栏”是本刊为各中小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们提供的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在这里,我们可以提出自己的困惑与疑难,献出自己的建议和良策,交换彼此的经验与心得。在这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是一个分享与收获的契机,期待您的参与。  相似文献   

13.
“班主任专栏”是本刊为各中小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们提供的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在这里,我们可以提出自己的困惑与疑难,献出自己的建议和良策,交换彼此的经验与心得。在这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是一个分享与收获的契机,期待您的参与。  相似文献   

14.
《佛教文化》2011,(6):112-113
高僧名禅,常借高山深岩以修行,或结茅篷,筑泥室,或辟岩洞,过着与青山为伴,白云为友的淡泊生活.他们远离世尘的行迹,引起俗人的推重和尊崇.士大夫们喜欢与之结交.或应请出山,或推荐住寺,或纳为幕宾……禅僧们为表达坚志修行和继续深修的决心,常巧以诗偈委婉答谢,演绎成种种趣闻.  相似文献   

15.
分享认真     
佛教里面有一个修行法门叫做“回向”,把自己修行或诵经所积的功德,回向给亲朋好友、远戚近邻、乃至冤家债主……,将小小的功德回向给众多的人,让自己的修行功德可以利益更多的人,能够回小向大。 我常常将“回向”解释为“分享”。 在佛前虔心地将所受功德利益.藉由仪式回向给某某人是一种方式,而我总觉得,另一种更直接的回向方式却是分享出去,藉由语言、文字或行动,把内在的喜悦传达给他人,让他人也能分享你的快乐。 我常做的比喻是:每个人手中都有一根  相似文献   

16.
怎么入禅     
禅林寺院里,古木参天,清泉绕石,自然环境特别幽静。可是,一到傍晚,投宿归来的鸟雀们就聚集而来,嘁嘁喳喳叫个不停。新来的小沙弥在修行傍晚的功课时,怎么也无法入静,被鸟雀们吵得烦躁不安,苦不堪言。  相似文献   

17.
一、密宗前行修法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183;普贤上师言教》是一本非常著名的藏传佛教典籍,是宁玛派修行佛法所依据的重要经典,是开始修行所必须的基础课程和重要的修行教法,也是一切密法修行的基础,其内容包括藏传佛教各个教派修行的重要理论和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对别人,她始终慈悲为怀,自己则总是一身布衣,从不浪费。有活干时总是在前,吃东西时总是在后。嘴上从不讲什么大道理,但一言一行皆符合大道。她老人家常说,修行不是高谈阔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修行,行住坐卧皆不离道。我的师爷李永贤,是位老修行。她1928年出生在河南省获嘉县位庄乡一个虔诚奉道的家庭里,受家庭环境熏陶,自幼跟随父母持斋诵经、积德行善。11岁拜入道门,礼吕丹禄道长为师,道名志清。她志向坚决、诚  相似文献   

19.
"修行"是一种实践活动。道教所谓"修行"说到底就是"修道",力图通过伦理道德实践和养生技术手段来调理身心,最终达到"与道合真"的理想境界。从这个角度讲,道教修行也可称为"大道修行"。  相似文献   

20.
本文藉清末民初民间儒教的典籍,探讨民间儒教的修行观。指出,"修心、修炼、修道"是民间儒教修行观的轴心思想,三者间在最初阶有次序、层级之分,但进入真实的修行后,三者之间是连续的整体,呈现出民间儒教关照部分与整体,不偏一隅的修行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