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社会,科技文化作为一种先进文化与生态文化这种新型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两种文化间有着相互矛盾且统一的关系。作为当下社会的两种主题文化理念,它们都有各自的优势与功能,在科技急速发展和进步的时代,人们除了着手于科技进步,还应该更妥善的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主要探讨科技文化发展与生态文化建设的密切关联性。  相似文献   

2.
《学海》2019,(6):187-192
我国地方戏曲在全国性的传统文化保护过程中并没有获得真正持久的生命力。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表明我国在文化保护过程中缺乏对地方戏曲生态的认真考量。目前,地方戏曲处于现实的文化地理生态和虚拟的文化网络生态所形成的综合生态环境之中。本文通过对北京地方戏曲"柏峪燕歌戏"的生态环境分析,指出应充分认识到现实文化地理特征,从文化生态系统的角度进行传统文化的保存与扩散,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方案。  相似文献   

3.
上千年的道教思想,以其宏大的气魄包容万象。以精深细微的道教生态观为视角,可以发现中华民族文化对生态的关照。  相似文献   

4.
寺庙生态文化由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两个部分构成.自然生态是指寺庙与其所在自然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关系,复有"自然地理取向"与"宗教地理取向"两种形式,从形而下与形而上两方面将寺庙与尘世拉开距离.人文生态是指寺庙与其信众并社会构成的一种生态关系,借助仪式法会、观光朝圣等等活动而在神圣与凡俗之间显现活力,寺庙生态文化的基本原则是寺庙旅游开发恪守的底线.遗憾的是,如老君山等寺庙文化、宗教文化旅游开发并未恪守此一底线.  相似文献   

5.
论生态文化及其价值观基础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生态文化(狭义)是一种文化现象,即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式。生态文化主要包括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科技、生态教育、生态传媒、生态文艺、生态美学、生态宗教文化等要素。这些要素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构成生态文化建设体系。生态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价值观基础是“人与自然和谐”。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源头的齐鲁文化,其实体是由儒、道、法、墨等文脉构成的,它们揭示了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脉络,并以多元理论诠释了实现普遍和谐与稳定的思想。基督教是西方传统文化“基因图谱”的根源,它以宗教的方式阐释了上帝是造就人类社会至善至美的始动者,信奉上帝所言而行是创造和谐的必然。本文通过对不同文化生态模式的比较,析离出中西方和谐观各自产生的本源及对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化自觉、民族复兴与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表明:当今中国要想真正实现民族复兴,不是经济上的第一,也不是军事实力的第一,而是文化的自觉和自强。为了能达到文化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不仅要反思我们的现代化历程,而且要反思源自欧洲的启蒙运动的现代性。我们所要的自觉的文化必须是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脉相连的文化,是体现人类未来发展方向和要求的文化,即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8.
为了使公民道德能在我国整个社会文化生态系统中获得稳定的、可持续的快速发展,必须深入考察、全面审视和正确把握我国现今的文化生态系统,努力探寻使系统保持良性循环并不断优化的最佳途径,从而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一个健康、坚实的客观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9.
简论羌族宗教文化中的生态保护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羌族宗教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的生态保护思想,并以顽强的生命力维系至今,在羌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其宗教文化中的生态保护思想进行挖掘和整理,可为解决当今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提供一些启示和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深入分析生态文化内涵及要求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河北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立足生态文化视角,为构建河北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文化体系,提出进一步加快推进河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包括:科学统筹,合理规划,持续加强物质投入;与时俱进,健全文化产业制度;充分借助新技术,促进河北文化产业可持续性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11.
齐文化中具有深邃的生态哲学与生态美学,具有资源保护与再生思想,而且还将其付诸实践,设立了专门的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管理机构和官职,采取了"禁发必有时"、"罔罟必有正"的切实可行的措施,难能可贵的是还就生态环境进行了立法保护。这些思想和实践活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与现代环境友好意识相通,与现代生态学相合,因而对今人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大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红河上游的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花腰傣,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造就了花腰傣这一支系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文章结合地域环境的影响分析花腰傣文化中的原始崇拜、民居文化、服饰文化、稻作文化,其中体现了新平花腰傣居民与天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这也是新平花腰傣居民的传统生态观,这种利于生态保护的观念对于今天的花腰傣村寨建设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股研究先秦地域文化的热潮,其主要表现为以先秦各大诸侯国所辖地区为中心的地域文化研究的学术机构、学术团体纷纷成立,学术成果大量涌现。不可置疑,齐、鲁、秦、楚、三晋、燕、吴越等各地域文化的研究各自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然而,将各  相似文献   

14.
邹广文  李晓白 《孔子研究》2023,(1):53-61+158
儒学思想家们所倡导的“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整体宇宙观、“仁民爱物,民胞物与”的伦理情怀和“取之以时,用之有节”的实践准则,既是儒家生态文化的核心价值诉求,更是儒家生态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儒家文化中的生态理论资源,不但能够为反思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而且能够为摆脱当前的环境伦理学困境提供启迪和借鉴,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文化支撑。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儒家的生态文化观进行现代阐释,实现儒家生态文化的现代转化,以更高的文化自觉推进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5.
高凯 《美与时代》2013,(11):4-4
城市化的进程会引发一系列的变革,这一系列的变革从表象深入到文化以及符号化的层面。或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或作为城市化浪潮中新兴的城市,在这一场变革中,都需要在获得经济发展的同时,重塑或是重新构建全新的城市形象,通过利用固有的“城市历史文化资本”,赋予城市化中民俗文化以更为繁富更为资本的内容,使之肩负起城市经济发展转型的重任。  相似文献   

16.
禅宗作为一种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宗教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中国禅宗文化所蕴含的"同一真性、无情有性"的生态平等观、"性含万法、万法齐观"的生态整体观、"顺应自然、节俭朴素"的生态实践观,倡导众生平等、和谐共处以及绿色、简朴的生态理念对于传统佛教文化的现代性转换,以及新时代生态人的培塑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农耕文明是整个华夏文明的缩影,农耕文化是指由人们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渔浦村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阳和土家族乡,是一个历史厚重、民风淳朴、宜居宜游的传统村落。针对渔浦村村落景观改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合理性的建议,同时立足于农耕文化,紧跟新时代发展潮流,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实现区域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要求,为保护本土资源、弘扬农耕文明精神、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振兴乡村发展等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口译中对于文化负载词的处理策略,以期对此类文化现象的口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格萨尔》史诗蕴藏的丰富的生态文化起源于原始崇拜与宗教信仰,其哲理基础是二元的,藏传佛教“众生平等”的宗教理念是史诗中生态文化的主要哲理基础.古代藏族人民以宗教信仰与宗教惩罚、部落法规及习俗禁忌等社会机制为手段对藏区的自然生态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在藏区建立了和谐的生态环境.在生态问题叠出的今天,探讨史诗中的传统生态文化向现代生态文化的转换则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建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与自然观,转变生态理念,完善生态保护的制度化、规范化则是进行现代转换的三条主要途径.唯此,《格萨尔》史诗才能在生态的21世纪更加凸显其传统生态文化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国的宗教态势,其实是我国国情整体上已经并且还在发生的重大变化通过宗教领域的反射。"宗教生态"在这个时候作为社会文化现象被注意,作为与社会宏观管理有关的话题被提出,正显示了学术界和政策设计部门对于上述重要社会变化的一项共同反应,特别是与被视为西方思想文化载体的基督教在新时期宗教格局中的比重逐渐增大有着密切的关联。只有将促使宗教生态平衡机制的自然形成这项系统工程,纳入国家文化战略(包括国民教育)的框架加以通盘规划设计,才有可能从根本上为构建和谐社会铺设一层张力在安全系数之内的"宗教保护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