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骨法用笔对于中国的绘画和书法来说都是最为重要的观念和技巧之一,它对于作品的造型、气韵和神采都有深刻影响。从时代背景讲,骨法用笔观念的兴起同汉魏时期的相法方术有密切关联。但从思想来源探究,源头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萨满—巫觋文化的骨骼透视现象。中国书画作品对于骨法用笔的侧重,渊源于原始信仰通过骨骼来再现生命的信念。  相似文献   

2.
夏琳 《美与时代》2014,(12):99-99
“骨法用笔”在中国绘画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形成是遵循自然规律的顺势而生,同时也是中国绘画功夫的具体体现。当代我们要继续和发扬“骨法”,创造更多“风骨盎然”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张海鹰 《美与时代》2013,(11):84-85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没骨花鸟画在表现形式上有两种风格,一种是工笔没骨画,一种是意笔没骨画。工笔没骨画用笔细腻,工整,墨色柔和,生动自然,具有较强的写实性,接近于工笔画。意笔没骨法用笔潇洒秀润,用笔生动自然,具有较强的写意性,接近写意画法。  相似文献   

4.
蒋兆和的国画人物作品,首重骨法用笔,以干练苍辣的线条,勾写精谨的造型,融合中西之长,表现出人物细腻深刻的内心世界,在中国人物画史上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而综观当下大型美展上的国画人物作品,多刻意于画材之新异与拼接、磋磨、浸染等画外手法之出奇。这些炫表面文章,或可美艳于一时,却难以长久遮掩作品笔墨功夫的浅薄与艺术内涵的苍白。  相似文献   

5.
初唐时期,书法大家褚遂良的楷书艺术大放异彩。初唐时期书法崇尚法度,褚遂良师承欧阳询,从欧体中收益颇多,他结合欧阳询书体和虞世南书体,使之得以升华。在全面剖析欧体和虞体的结体规律与用笔方法之后,他加以创新,开启了人们对于美的一种全新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南齐时代的谢赫提出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等六法论,强调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在六法中气韵生动起重要作用。谢赫分析了六法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形需要技巧,神进入品位,从而奠定了中国画理论的艺术标准。  相似文献   

7.
论“原始至上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地评介了西方人类学界对原始至上神的论点。根据我国当代民族志材料,认为原始至上神信仰是信奉原始宗教民族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原始至上神信仰不是一种教,不同于阶级社会一神教的至上神,是原始人基于强烈的求生愿望,对于有序世界的思考而形成的一种信仰,它和万物有灵观念同属于原始宗教的早期形态,却是原始观念两个系统上并行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重屏会棋图》是中国古代优秀的传世人物画作品之一。这幅作品描绘了五代南唐时期帝王的游艺娱乐活动。从作品的图示解读《重屏会棋图》,即从分析作品的形式到分析作品的主题,再到挖掘作品的象征意义三个层次对其进行较为全面地阐释。期望通过对于作品从形式到意义的剖析,使人们对于《重屏会棋图》这幅作品有更深刻地认识。  相似文献   

9.
赵强 《美与时代》2008,(1):77-78
在中国山水画中,线条艺术一直是山水画家们不倦的追求.好的线条往往一笔之下能画出姿致万千.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六法"论就提出"骨法用笔",确立了线条在中国画中的基本语言要素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李安电影长期以来用它独特的东西方两种文化观念及其冲突的展示吸引着全球的观众,特别是他的电影中对于东方文化究竟该走向何方的探讨更是让人深思。本文以其东西方作品为例,解析了李安作为导演在影片中阐述的东西方的文化观念,同时更深入讨论了导演李安自身的东西方文化观念已及伦理问题。李安他作为一个台湾导演,在自身文化的认识方面有他的独到之处,这种认识也表现在他的东西方电影作品中。他的东西方的作品分别从不同角度逐级深入的表达和阐述了在当今世界上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观念的撞击,以及在这种撞击中东方文化的归属问题。本文立足于李安的东西方作品,在解析了影片中东西方文化观念的同时,还结合导演的生平经历进一步解析了其自身的东西方文化观念,以及其对于东方文化走向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吴杨 《美与时代》2023,(2):54-57
萧云从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其山水画的风格在师法前人的基础上,重视书法用笔,他师古却不泥古,自成一家。萧云从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画家,尤其是皖南一带画派影响深远,在当地形成了“姑孰画派”。当下,国内对萧云从的研究多关注他的个人绘画风格和美学思想,以及他所影响下的“姑孰画派”,并且大多是将传统山水画审美风格的角度作为切入点进行探讨的,而对萧云从绘画中书法用笔的剖析甚少。因此,结合元代文人画“以书入画”的影响,对画家萧云从作品的题跋及他画作中的书法用笔进行阐述,同时结合萧云从影响下的皖南画家的艺术风格论证其在皖南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六法论"是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重要的绘画理论,其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和传模移写."六法论"中的前五法,前人已多有论述,并且被普遍肯定.只有最后一法,历代画论家对其褒贬不一,但是从"传模移写"在"六法论"中的地位和它的内在结构方面仍然可以断定:"传模移写"确实像张彦远说的"乃画家末事".  相似文献   

13.
书法用笔中,最注重筋骨的体现,古人在他们的作品中把筋骨力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却是一个难题,更不用说这个筋骨力该如何具体体现在书法实践当中。结合古代书论中对筋骨的描述阐述下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14.
对于"用笔千古不易"一说,历来有不同的理解,而大多仅在"用笔"之"易"与否展开探讨,少数从赵氏之书学思想探讨其"用笔"的真正含义并分析是否不变。文章通过考察理学对元代书法批评之风的影响,认为赵氏"用笔千古不易"一说,是理学思想下进一步延伸的体现,它强调的是书法中不变之"理"。  相似文献   

15.
毛焰是中国当代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绘画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用极具辨识度的绘画风格刻画着当代人类共性的精神世界。毛焰凭借着独特的绘画语言与观念,在众多当代艺术家中独树一帜,其绘画作品受到了世人的瞩目。以毛焰的艺术经历为客观依据,从其在不同阶段的绘画观念角度出发,通过对毛焰在不同时期艺术环境下的绘画作品进行分析比较,探究其绘画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麦克斯菲尔德·派黎思是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插画家,在当代绘画从纯艺术发展至商业艺术的过程中,他是创始者、启蒙者与催化者。文章从学习绘画的经历等方面分析了派黎思装饰性绘画观念的形成,并结合作品阐释派黎思绘画作品中重要的几个时期,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美国插画艺术的代表性和派黎思插画艺术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神话-原型批评"为研究方法,以作品解读为基本依据来重新讨论和诠释早期神仙传记中两性关系题材的作品。第一部分考察了早期仙传中这类作品与同时代的宗教观念和"冥婚""死灵回归"信仰的关系;第二部分重点研究了被作者视为这类题材作品"原型"的以两性交合来实现季节变换、动植物生长以及人类繁衍等目标的相关神话和巫术-仪式;第三部分研究了广泛流传于世界各民族神话中的单性繁殖、双性交合的神话以及相关题材的神仙传记作品。认为早期仙传中两性交合故事的大量出现代表的是较晚时期的男神崇拜对于远古时期广泛存在的、以单性繁殖为特征的女神信仰-崇拜的一种渗透和覆盖。这种渗透和覆盖所对应的,则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处于较早阶段的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支配地位逐渐被后来时期的男性控制权和支配权所取代的事实。  相似文献   

18.
静物题材是绘画中重要的绘画题材,水彩静物更是水彩中被经常创作的题材。湖北美术学院的刘寿祥老师在水彩静物画创作上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道路。水彩静物"鲜果"系列作品是他的代表作。他在水彩静物画中将东西方文化相结合,使作品成为中国水彩画民族化的重要代表。文章着重从绘画技巧、用笔、水分控制、色彩和文化背景方面分析刘寿祥老师水彩静物作品的绘画语言,并从中得到启发。  相似文献   

19.
南北朝画家谢赫在一千多年前创作了中国绘画史上第一部有初步理论体系框架的绘画专著《画品》,并在其中提出了著名的"六法论"。将中国绘画的临摹、写生、创作、笔法、美学原则等环节总结在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六个环节之中。  相似文献   

20.
在动物界,性的活动具有明显的时期性和季候性。在未开化的较原始的人类社会中,性活动也有这种明显的时期性。在已开化的人类文明社会中,从外显的性行为来看,这种性活动的时期性就不那么明显了,似乎在一年的任何时候随时随地都可以唤起、接应性的活动。所以对于人类来说,性活动具有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