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积极心理学的繁荣与演变——阴阳辩证哲理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萍 《心理学探新》2019,(5):406-410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适应社会生活中的积极特质、积极主观体验以及实现积极自我和成长的适应性认知和行为的科学。由Seligman(1998)兴起的积极心理学运动经过十年繁荣,在三个研究支柱的基础上增加第四个支柱积极的关系。由于积极心理学拒绝消极作为其中的范畴,Wong(2011)掀起积极心理学第二次浪潮,转向研究积极-消极的共生关系。并且,引用中国哲学思想,把阴阳之间的辩证互动原则作为积极心理学第二次浪潮的基础,研究积极和消极之间的动态平衡,以实现人类美好幸福生活和繁荣。  相似文献   

2.
随着第二代认知科学思潮的出现,延展认知作为其中的代表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延展认知论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可以超越颅骨和体肤的限制,延展到外部实体上,认知主体和外部世界构成了巨型的认知耦合系统。延展认知论的出现有助于拓宽研究者的理论视野,使人们对"心-身-环境"的关系产生新的认识,并对认知科学的实际应用有重要贡献。然而同任何心理学的新理论一样,延展认知论观点一经提出也引起了广泛争议。  相似文献   

3.
王平 《哲学动态》2012,(9):49-54
女权主义主义的发展经过第一波、第二波的发展之后,目前已经进入了第三波女权主义时期。第三波女权主义又被称为"后女权主义",因为这一波女权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第三波女权主义当中,后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是一股比较强劲的力量,有很多的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经过了两次转向(语言转向和心灵转向)之后,目前心灵哲学代替了语言哲学,并在当代英美分析哲学的论域中占据了一个中心的位置。本文关注的正是心灵哲学里的一个热点话题——知识论证。心灵哲学里两个重要的对立阵营是,物理主义和反物理主义。而在二者的争论中,知识论证可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教在美国传播迅速,统计表明,伊斯兰教是增长最快的宗教,大约有1千万穆斯林。考察其来历,第一位到达美国的穆斯林是在公元10世纪,之后有四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在10世纪早期,据说,许多穆斯林是伴随着1492年哥伦布和其他探险家的探险而来的。  穆斯林第二次涌入美国主要是在1530—1850年间,数以千计的西非奴隶输入。同一时期,一些白人皈依了伊斯兰教,其中知名人士如1893年建立了美国伊斯兰教宣教运动的穆罕默德·亚历山大·韦博(MuhammadAlexanderWebb)。  第三次移民浪潮发生于1875—1960年,主要是中东和南亚国家寻找…  相似文献   

6.
魏屹东  武锐 《世界哲学》2015,(2):113-120
物理主义与反物理主义的争论是当代心灵哲学的焦点。后者提出知识论证、僵尸论证和解释鸿沟论证攻击前者,前者则提出"现象概念策略"并运用知识二元论原则合理地反驳了反物理主义论证。反物理主义论证的本质是把人类认知层面的二元直觉不合理地扩大到了本体论层面,而现象概念策略正是把认知层面和本体层面隔离开来有效地保卫了物理主义。  相似文献   

7.
首先,本文将伍兹的谬误思想划分为前、近两个时期:前期谬误研究的基本原则诉诸于形式的方法,具有多元主义特征;近期思想则转向了基于实践推理与认知经济的谬误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然化的逻辑理论,带有心理和认知色彩。其次,本文搜集、整理学界近年来对伍兹不同时期谬误思想的研究情况,对它们给予批判性地比较和评价。最后,本文对伍兹谬误思想的历史意义、最新发展以及未来走向做一般性总结,着重指出显现于伍兹新近理论中的逻辑"自然转向"思想。  相似文献   

8.
自齐硕姆将意向性概念从布伦塔诺那里引入到心灵哲学之后,出现了语言意向性、物理意向性以及现象意向性三种主要意向性概念或者研究路径。三个路径的支持者都曾论证其意向性概念是本源的,由此产生本源性问题。本文试图设计一个理论预设缓解这个难题,它包含三个要素:第一,三种意向性认知、本体论和语言实践角度来讲都有其本源性;但第二,没有任何一种是绝对本源性的或者具有无限制的本源性;第三,三者一起构成意向性三个不可或缺的维度,提供对意向性的完整理解。  相似文献   

9.
伦理是“是”实现其“应当”的生活实践,也是“应当”扬弃其“是”的历史进程。它体现为三次觉醒:第一次觉醒(自然主义谬误的提出)表明,整体伦理遮蔽了事实与价值的区别;第二次觉醒(人为主义谬误的伦理诊断)指出,分析伦理隔离了事实与价值的联系;第三次觉醒(自然主义谬误与人为主义谬误的扬弃)探究事实与价值的共同根源与本质区别,把握事实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寻求人类伦理命运的天下大道。伦理的三次觉醒既是伦理理论的自我提升,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由航程。  相似文献   

10.
"美诺悖论"意味着探究是不可能的,因此它对苏格拉底追寻美德的定义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学者们指明"美诺悖论"没有考虑"认知空白"之外的情况,从而认定它存在着致命的缺陷。本文试图证明"美诺悖论"是有效的。该结论基于以下三个论证:第一,苏格拉底承认他对于"美德"是"毫无所知"的,这就证明他是处于"认知空白"状态的,所以"美诺悖论"忽略"认知空白"之外的情况是合理的。第二,"美诺悖论"提出的主要目的就是质疑"第一次探究是如何可能的",而非"探究是如何可能的"。第三,从苏格拉底对该悖论的回应看,苏格拉底显然认为"美诺悖论"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刘星  张欣 《伦理学研究》2017,(4):121-125
伦理等价原则是神经伦理学中一个重要且唯一的伦理原则,为解决神经干预中最具争议的伦理问题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法,但它完全不必建基于延展心智论题,从而陷入理论争议的漩涡。认知与环境是相互作用和联系的,技术和环境都是负载价值的,这是伦理等价原则不断完善的重要理论前提,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弱EPP Ⅲ,成了神经干预道德合理性分析的强而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2.
王雷 《天风》2010,(8):14-16
<正>尽管在教会历史上时不时地有人(或教会)追求"灵恩",但把追求"灵恩"和推动"灵恩"成为一项运动并逐步推广,却始于二十世纪初。"灵恩运动"发轫于1901年的美国,先后经历三次浪潮。目前的"灵恩运动"还处于第三次  相似文献   

13.
国际上五次企业兼并浪潮的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司增绰  王铮 《学海》2005,(1):119-123
自国际上第一次企业兼并浪潮发生以来 ,企业兼并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企业兼并作为一种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和企业经营的有效手段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发展与飞跃。国际上企业兼并大体上经历了五次较大的兼并浪潮。第一次是 1 897- 1 90 3年的以同行业间横向兼并为主的企业兼并浪潮 ,这次兼并使美国完成了企业结构由传统结构向现代结构的转变 ,为企业规模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经营方式奠定了基础。第二次是 1 92 0 - 1 92 9年以横向兼并为主的兼并浪潮 ,这次兼并使规模扩大的企业间竞争进一步加剧 ,同时也促进了证券市场的…  相似文献   

14.
陈安娜  陈巍 《心理科学》2013,36(1):251-255
伴随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兴起,大量研究者开始在具身认知这一主张上达成共识,即有机体的身体运动以及与身体运动相关的特征和感觉经验(或称身体经验)在认知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有机体的身体又嵌入到其所处的动态环境之中,从而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杜威在《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念》一文中的论证蕴含了上述具身认知思想的雏形,主要体现在:(1)身体运动协调构成了感觉运动回路。(2)在身体运动协调基础上形成的身体经验在感觉运动回路中具有连续性。(3)感觉运动回路中的身体运动与经验以环境为背景,最终目的是为了适应环境。未来的具身认知研究可以借鉴杜威所论证的反射弧概念,对上述三个方面作出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合作行为是指个体或群体之间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而进行的协同行为或意向。本文基于行为-认知-大脑的三重映射关系,对合作行为的文化差异性进行了深入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文化影响合作行为的社会认知中介模型;未来研究可从实证视角对合作行为文化差异的社会认知内容、认知神经机制等方面进行验证、挖掘和改善。  相似文献   

16.
叶浩生  苏佳佳  苏得权 《心理学报》2021,53(12):1393-1404
生成论的情绪学说从“意义建构”的视角看待情绪的动力作用, 主张情绪与认知相互交织, 与有机体适应环境的身体活动密切联系。情绪是身体的情绪, 身体是情绪体验中的身体。身体在情绪体验中扮演着构成性角色。根据这一观点, 情绪是一种积极的行动倾向, 是在理解环境意义基础上的具身行动。情绪并非发生于有机体头颅内, 而是产生于大脑、身体和环境的互动与耦合之中。由于认知与情绪在生成论的视域下统一在有机体意义建构的活动之中, 因而认知的4E属性也必然反映到情绪上, 使得情绪和情感也具有了具身、嵌入、延展和生成特征。情绪的生成理论为了解情绪, 进而理解意识的本质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怀疑论既可以理解为某种不充分决定性(underdetermination)原理的必然结果,也可以理解为某种演绎闭合(closure)原理的产物。这两种认知原理以及论证方式有何关系呢?在深入分析怀疑论论证结构的基础上,布鲁克勒(Anthony Brueckner)认为怀疑论论证必须求助于不充分决定性原理,但不必求助于演绎闭合原理(Brueckner,pp.827-835)。科恩(Stewart Cohen)则认为这两种认知原理为两种独立的怀疑论论证提供了基础,但逻辑上基于演绎闭合原理的怀疑论论证(简称为演绎闭合论证)比基于不充分决定性原理的怀疑论论证(简称为不充分决定性论证)更难以反驳(…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17,(3):30-38
在第三波民主化中,资本主义被作为民主的推动因素和前提条件嵌入到各种民主理论之中,民主化被看作是市场化、私有化和自由化的三化运动向全世界推广。在这一过程中,民主内含的平等诉求被压到最低程度,从而使第三波民主化呈现出民主去社会主义化的核心特征,造成了民主与大众利益的分离。与第三波民主化不同,第一波民主化进程无论是民主运动的推动者、民主内含的价值倾向和民主化的结果都表现出了遏制资本主义的特征。在第一波民主化进程中,民主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交织,民主化改变了资本和劳工之间的力量对比,致使资本主义不断在社会主义的威慑下进行着内部改良,民主得以从政治领域突破到社会领域和经济领域,进而对财富再分配产生影响,改变了发达国家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资本强势和贫富分化是当今时代的核心特征,民主若想在新的历史时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力量,重申民主与社会主义的相关性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绩效、能力、职位对组织分配公平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曦  马剑虹  时勘 《心理学报》2007,39(5):901-908
旨在探索基于组织分配公平的认知评价和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此提出了不公平阈限的概念,即在追求公平和谋求自我利益的动机权衡中,个体为了追求公平而愿意放弃的最高限度的个人利益。采用最后通牒博弈和独裁者博弈的二阶段实验范式,样本量为60。结果发现,工作绩效、工作能力均对个体的不公平阈限有显著的影响;对于公平判断和基于公平的回应行为,工作绩效起着首要作用,工作能力的影响次之,再次是对方的提议数额的影响。第一阶段对方提议的分配方案对被试越有利,则第二阶段被试的回应行为越有利于对方。排除能力差别的作用之后,职位差别并未引起不公平阈限的显著差异。根据研究结果,总结出分配公平的三项原则:绩效原则、能力原则和互惠原则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教在美国传播迅速,有统计表明,伊斯兰教是美国增长最快的宗教,大约有1千万穆斯林。考察其来历,第一位到达美国的穆斯林是在10世纪,之后出现了四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在16世纪早期,据说,许多穆斯林是伴随着1492年哥伦布和其他探险家的探险而来的。 穆斯林第二次涌人美国是在1530-1850年间,数以千计的西非奴隶输入。同一时期,一些白人皈依伊斯兰教,其中知名人士如1893年领导美国伊斯兰教宣教运动的穆罕默德·亚历山大·韦博(Muhammad Alexander Webb)。 第三次移民浪潮发生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