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交往历史悠久。唐宋时大量日本僧人来华学习生活,这些僧人不但将中国佛教带回日本,还使许多中国的文化习俗扎根日本,演变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茶便是其中之一。一、来华日僧与茶在日本的流行茶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在唐朝时流入日本。茶的流入与来华日僧密切相关,这些僧人因仰慕中国佛教而来华,归国时除了佛法还把茶与中  相似文献   

2.
贾静 《中国道教》2011,(4):20-22
道教与中国茶文化渊源颇深。尤其是道教繁荣发展的唐代,当时的文人士大夫甚至僧人也多受道教思想影响,而唐代也是中国茶文化与诗歌发展的光辉时期。所以,道教、茶、诗歌三者的有机结合在唐代诗人、茶人群体身上有诸多表现,比如李白、温庭筠、李商隐、皎然、卢仝等人。作为唐代著名诗僧、茶僧的皎然,虽属禅门中人,也深受道教思想文化的熏染和浸润,在其表达茶文化思想的主要方式——茶诗中体现了丰  相似文献   

3.
理净 《法音》2012,(10):61-65
一、佛教"慈爱"与"孝道"佛教自东汉初传入中国之后,就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融入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新的思想和内容,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佛教同样发挥的淋漓尽致,在很多方面更有甚之。  相似文献   

4.
佛教创生于印度,传入中国已有2000年。佛教传入中国,全面地影响了中国社会方方面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可以说改变了中国社会,中国佛教徒在弘扬佛教中充分吸收与改造外来佛教,又结合中国传统思想做了创造性地发挥,撰写大量经书,建造大量寺院,创立中国宗派,为繁荣中国传统文化做出贡献,并  相似文献   

5.
《五台山研究》2000,(1):41-44
五台山不仅是中国佛教圣地,也是蕴藏着丰富自然资源的宝山。雪水茶就是五台山著名的特产之一。  相似文献   

6.
肖永明 《法音》2008,(9):25-29
时至近现代.以杨仁山居士创办金陵刻经处印经、讲学、弘法为机枢,中国佛教一改明清以来衰敝不振的状况,全面复兴。其波推浪涌、波澜壮阔之势,运承隋唐中国佛教之盛.而有别于隋唐佛教的则是.近现代中国佛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深度.在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乃至社会政治领域中.大放异彩.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金素芳 《法音》2020,(3):52-55
佛教于西汉末年开始从古代印度传到中国,随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逐渐成为对中国思想、文化、习俗乃至民族精神产生深刻影响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宗教。[1]长期以来,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始终保持着一种双向互动、相互影响的关系,并最终融合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张新进 《中国宗教》2018,(10):10-11
佛教自公元前后两汊之际,从印度传入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文化不断融合,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中国化的本土佛教。纵观历史,中国佛教的传承与发展,与其历来主张的爱国爱教思想分不开。  相似文献   

9.
孙栗  周风 《中国宗教》2022,(10):62-64
茶禅文化是中国佛教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泰山灵岩寺茶禅文化的兴起,是佛教中国化的一次展现,也是宗教中国化的一个典型例证。放眼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追寻灵岩寺茶禅文化的历史踪影,汲取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益西 《佛教文化》2013,(1):72-74
佛教自东汉传人中国以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与中华文化融会贯通,共同构建了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也受到佛教文化的深刻影响,诞生了“塔”、“石窟”等许多新的建筑样式。同样,中国文化也对原本来自印度的佛教建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千百年的相互影响中,形成并创造出独具魅力的佛教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1.
苏志明 《中国宗教》2017,(10):80-81
茶文化和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平民布丁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文人雅士的"琴棋书画诗酒茶",都体现着茶文化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喝茶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品茗则是高尚的精神享受。茶文化是修身养性的文化,是清心和谐的象征。茶兴盛世,盛世品茗。茶文化因着与儒释道文化的关联,形成了不同内涵的茶道哲学和茶道美学;同样,茶文化也可以与基督教文化相关联,形成具有中国文化因素与基督教文化内涵的茶道文化。  相似文献   

12.
智文 《中国宗教》2017,(2):42-43
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流传的过程中,中国佛教成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文化自信的增强,自然也需要中国佛教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另一方面,中国佛教既来自于传统,又立足于当代,  相似文献   

13.
许效正 《中国宗教》1995,(收录汇总):35-37
关于佛教中国化的思考与探讨,已经成为政界、学界和教界的共同热门话题。从历史学的角度看,佛教在中国2000多年的演变,就是不断与中国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相适应的动态化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既表现为佛教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切合,又表现为佛教的组织形式及社会活动方式的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4.
释庆道 《法音》2021,(4):21-24
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历经两千多年与本土文化逐渐融合的过程,既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又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使佛教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块丰沃的土壤中,渐渐地根深蒂固、枝繁叶茂、蓬勃发展,实现了中国化、本土化的过程。因此,佛教不仅是第一个实现中国化的外来宗教,并且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又成功地融入了本土的社会价值观中;而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化的佛教,已经融入我国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无论是在建筑、绘画、雕塑、书法、园林景观。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12,(7):63-64
中新网北京6月8日电(记者刘舒凌)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7日晚应邀在中国政法大学校园做题为"中国佛教与文化自信"的讲座。学诚法师围绕中国佛教与文化自信,从五个方面来阐释:中国佛教的兴衰与展望;文化自信的内涵和意义;中国文化的内容和自信;中国佛教在近现代的意义和自信;中国佛教推进现代中国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6.
中国20世纪佛学研究的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近百年来中国佛教界内外佛教学术研究的丰硕成果,对佛教史、佛教思想、佛教文献、制度、文化等方面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佛学的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佛学的精神是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是外来佛教与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碰撞、冲突、交流、融合的产物,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文化在中国佛学精神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佛学的圆融精神、伦理精神、人文精神是中国佛学精神的主要方面。圆融精神是佛教调和其内部思想学说及其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关系的产物,对不同思想学说的调和、包容和融合态度以及圆融性的理论是其基本内涵;伦理精神融合吸收了与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相适应的儒家世俗伦理,具有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相结合的特征;人文精神融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社会人生的精神特质,从而使出世的宗教融入了更多的关注现实人心、人生、人间的思想内容。中国佛学的精神对于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当代社会的道德伦理建设、佛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等均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宗教中国化的根本属性是长期性,当代中国宗教依旧面临着中国化的问题,具体而言中国宗教要达成对当代中国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核心价值文化认同。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集中体现了佛教的当代中国认同,它将"人间佛教"的核心内容(佛教人本关怀哲学和人学菩萨道教法)置于社会主义文化语境中重新涵化,表达了中国佛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接契,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认同;进而倡导中国佛教自利利他、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服从服务国家民族最高整体利益,服务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中外友好交往。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可为当代中国宗教中国化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走出去",这是一种具有时代要求、中国特色、亚洲特征、国际影响的"全球文化意识"。它作为一种文化对话与合作的路径,能够为中国社会的和平发展奠定文化精神资源,塑造一个和谐共享的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佛教以人间佛教的社会姿态,积极主动地走出去,与海外相关地区的佛教信仰体系展开不同形式的对话与合作,从而在倡导国际文化新秩序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佛教伦理文化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佛教伦理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去恶行善、慈悲利他、克己、孝亲等基本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中国佛教伦理文化的这些观念,对个人道德境界的提升、和谐家庭的构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