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志华 《天风》2010,(11):39-39
<正>《利未记》对以色列百姓信仰生活中的各类祭祀和礼仪,有着详尽的记载和要求。其中,在16章关于赎罪日的祭祀中有一颇为令人费解的记载:"从以色列会众取两只公山羊为赎罪祭……也要把两只公山羊安置在会幕门口、耶和华面前。为那两只羊拈阄,一阄归与耶和华,一阄归与阿撒泻勒。亚伦要把那拈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朱子与同道的往来书信、语录,恢复了朱子佚著《祭礼》一书的纂修经过以及三个稿本的主体内容。这部著作以程颐的祖先祭祀观念为蓝本,采取以义起例、缘情制礼、化俗为礼的礼学方法,建构出一个经礼和俗礼、正祭和小祭相结合的祭祀体系,规定了具体的祭祀名目、仪节、祝文,完善了家庙、神主制度。《祭礼》完整体现了新兴庶民社会的祖先祭祀需求,并通过整体纳入《家礼》的方式,成为传统礼治社会的主要祭祀规范。  相似文献   

3.
烝祭在商周时期并不是后世礼书中所说的冬祭。殷商时期,商王对祖先行烝祭的时间并不固定,进献的祭品也有变化。周代铜器铭文及《尚书》、《诗经》中所记的烝祭多行于秋收时节,应是王室贵族向祖先报丰收的祭祀。  相似文献   

4.
祭祀在日本阴阳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天曹地府祭是阴阳道的主要祭祀之一,也是含有大量道教因素的祭祀。本文着眼于天曹地府祭中所用祭文,从结构与内容上与道教斋醮所用青词作对比,解析其对青词文本的借鉴吸收。通过考察《诸祭文故实抄》《祭文部类》中的天曹地府祭文,及以《广成集》为首的斋醮青词,结果发现,无论从结构还是文体上,天曹地府祭文都对青词进行了高度的吸收借鉴。  相似文献   

5.
试论楚简《鲁邦大旱》篇的内容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简《鲁邦大旱》篇一、二简 ,是写孔子借“鲁邦大旱”之机 ,在不坚持反对以“说之事鬼”的情况下 ,向鲁哀公提出了“正刑与德”的政治改革对策。三至六简 ,通过写孔子与子贡是否要祭祀求雨的辨难 ,表现了孔子对待祭祀鬼神现实而理性的态度。这与《论语》、帛书《要》篇的记载若合符节 ,可谓信而有征。以此来看孔子的天命观 ,知其“以鬼为不神” ;而不废鬼神之祭是“君子以为文” ,有“神道设教”的用心 ;其虽有“道德之天”的观念 ,但“上天”的主宰只是虚悬一格 ,实质还是强调人事  相似文献   

6.
杨华 《孔子研究》2023,(2):54-66+157-158
先秦时期,中国的山川崇拜非常盛行,不仅《山海经》等传世文献多有记载,而且在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等古文字中也得到确切证明。先秦各诸侯国都进行过山川祭祀,但这在诸子学派的言说中,却缺乏系统的记载。在山川祭祀的理论阐述、过程描述和制度设计三个方面,只有儒家之记载比较系统完整。在“三礼”、《尚书》、《左传》等文献中,对山川祭祀的时间、频率、空间、仪式等都有非常具体的说明。这些文献记载都成为后来历代“制礼作乐”的理论资源;随着儒学的官方化,山川祭祀自然也被列入汉代以后的国家制度中了。  相似文献   

7.
《尚书·盘庚》"凡尔众"之"凡"当为"同"字之讹。甲骨文"凡""同"字形相似,隶释时常致讹误。"同尔众,其惟致告"即"召集你们的族众并加以告诫"之意。《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旧释"商先世有典册图籍,记载着殷革夏命",添加了谓语"记载",属增字解经。"册""典"当为动词,指册命职事,"有"是语助,非"有无"之"有"。该段所述为周人简选商遗民任职之事,与图籍无甚关系。《洛诰》"王在新邑"一段可与卜辞相较,其中"祭"是专门祭名,非泛称;"岁"即"刿",是"祭"的具体内容;"祝""册"是两种求告神灵的方式;"惟告周公"指为周公求取福佑;"其后"为时间副词,单独成句。该段谓周王在新邑举行"烝""祭"等祭祀,并在"祭"中为文王、武王各刿割一头牛牲。王命作册逸进行"祝""册",向先王"告",为周公求取福佑。之后,周王傧导神尸入位,举行"杀""禋"之祭,神尸都到位了,周王进入宗庙大室举行祼祭。  相似文献   

8.
从汉到唐,五岳祭祀时间经历了从一祷三祠到以五郊迎气日致祭的转变。在此期间,五岳祭祀一度从汉制一祷三祠降为春秋两祠,似受地方祭祀及民俗影响。北周时,朝野流行五行思想,朝廷重视《周礼》及郑玄五精帝之说,这些思想落实在礼制上便是扩充五郊兆。北周五郊从祀之神遍及天地诸神祇,五岳因从祀五郊开始按五郊迎气日享祀。以五郊迎气日祭五岳摆脱了秦汉以祭祀次数区别礼秩的制度设计,突出了五岳的五行内涵。  相似文献   

9.
茶之境     
正《红楼梦》中妙玉有泡茶三杯论:"一杯为品,二杯既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这种超凡脱俗的品茶论道,在我看来有点不近人情的诙谐,也有点自命不凡的孤傲。"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饮茶起源于神农氏的传说,这说法真假难辨。古人把饮茶归功于神农,我想不过是想赋予茶以文化气息,后人也沿袭这种理性的  相似文献   

10.
日本伊斯兰教简况马惠禹据《日本书纪》记载,公元653年,伊朗穆斯林船民曾上日本海岸避海难。《续日本书纪》中又有公元736年"波斯人李密医等授位有差"的记载。又据《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唐朝鉴真高僧东渡日本时,有一名叫安如宝的随员被史学家推断为西域穆斯...  相似文献   

11.
2月14日,在我国传统的新春佳节,银川天主堂由李晶主教主祭,荣休主教刘静山及五位神父共祭的感谢天主大礼弥撒。  相似文献   

12.
江新 《中国哲学史》2012,(1):113-118
《春秋繁露》中《求雨》、《止雨》两篇文章详细记载了求雨、止雨仪式,一般认为是董仲舒的作品。然而,《求雨》篇的内容与现存有关董仲舒求雨的可靠材料有不一致的地方;大量段落和《神农求雨书》相似,说明它不是董仲舒的作品,而是魏晋南北朝时的作者根据董仲舒求雨指令、《神农求雨书》以及其它相关求雨材料按照五行学说整编而成。《止雨》篇由三个相互独立的段落组成。最后两个段落是董仲舒为江都王时下达的止雨指令,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其真实性,然而,第一段记载的止雨日期、止雨时所穿衣服的颜色和最后两个段落不一致,说明其不是董仲舒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笔者根据《勒俄特依》、《祭祀因由经》、《彝族历史谱牒》等彝文典籍的记载 ,对凉山彝族宗教的起源 ,和历史上著名毕摩大师的活动 ,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  相似文献   

14.
正3月19日,时逢圣若瑟瞻礼日,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举行大礼弥撒,以此庆贺中国主保圣若瑟瞻礼。大礼弥撒由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主席马英林主教主持,沈斌主教、"一会一团"全体神父参与共祭。马英林主教在弥撒圣祭证道中说,今天,我们欢聚一堂举行感恩圣祭,庆祝普世教会的总主保和中国教会的大主保圣若瑟瞻礼,一是要学习圣若瑟谦卑、服从的精神,全心全意忠诚于天主托付的使  相似文献   

15.
全文首先略述炎帝神农氏与香的起源,进一步肯定肖磊博士的"中华传统香文化祖师——神农"的观点;其次重点论述炎帝神农氏在南岳衡山的活动,并且在当地流传了大量关于炎帝神农氏的传说和遗迹,其历史贡献很大。千百年来,建造了无数祠庙,终年祭祀,香火不绝;再次梳理南岳进香朝圣习俗;最后2016年农历八月笔者问卷调查。凡此种种说明"南岳进香"是远古人们祭祀中华始祖炎帝神农氏的活化石,表明香祖师文脉在民间社会的延续及发展。南岳衡山是香祖师炎帝神农氏为民造福的圣地,是中华香祖文化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16.
<正>敦煌火神庙,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寿昌北路的中医院北街分院(也是敦煌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大楼东侧的后面,是河西地区现存唯一一座祭祀火神的道教建筑。据清道光辛卯年(1831)版《敦煌县志》记载,敦煌火神庙始建于嘉庆十一年(1806),现仅存大殿一处(图1)。关于敦煌火神庙的研究文章有日本学者小川阳一的《敦煌における祆教庙の祭祀》和姚崇新的《"火神庙"非祆庙辨》~1,以及胡同庆的《敦煌  相似文献   

17.
正吃茶喝茶品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当我们细细品啜一杯清香的茶时,似乎也品味出中华文化的厚重和广博。道教与茶文化渊源深厚,以下对此作一探求。一、"茶""道"相辅(一)道以茶为佐——茶的自然功用与宗教功用茶之性,益于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陆羽:《茶经》)作为历史悠久的饮品,茶最早的功能就是药,这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以得到证实。除了解毒,茶还别有养生特效,"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  相似文献   

18.
黄帝祭典的历史及其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早期典籍《竹书纪年》有“左彻削木为黄帝之像”;《大戴礼记》有孔子答宰我“黄帝精神三百年”之论;《史记》、《汉书》均有“祭黄帝”和“祠黄帝”之述.由此形成于以黄帝为祭祀客体、历代官民为祭杷主体的黄帝祭典仪礼文化。历代官民祭奠黄帝的意义取向呈现出多层面性:即有帝王层面、先圣层面、神灵层面。这些层面体现中华民族历代成员将黄帝尊崇为“以劳定国、能御大灾、能捍大患、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的民族最高偶像。祭杷的偶像层次、祭杷的仪礼制体以及祭杷主体的迭代相沿,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心理。祭杷的价值实质是倡民尽孝,敬祖尊先,使民族后世成员践行“善继前人之志,善述前人之事”,深识先民前言往行,厚蓄传统美德。本文旨在发掘祭杷主体思想情感的历史变化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古《韶乐》嬗变为《齐韶乐舞》之管见──兼述孔子与《齐韶乐舞》王川昆一古《韶乐》是中国古代很有名的一部大型乐舞。其流传与艺术形式,是极其悠久和灿烂堂皇的,历来被称作"美哉韶乐稀世国宝",足见其非同一般。据《周礼》记载,此乐舞为上古时期帝王虞舜所作。其实...  相似文献   

20.
"后土"的概念,随着"皇天后土"一词深植于华夏子孙的血液中。从古至今,从帝王贵族到黎民百姓,后土的信仰及祭祀有着其独特、相互交织的发展脉络。而西汉一代,自汉武帝设泰一坛、立汾阴后土祠,设立乐府,并亲祀,完善国家郊祀体系,到王莽于汉平帝元始年间所改革制定的礼制,皆为后世的国家郊祀礼奠定基础,并对后土祭祀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西汉国家祭祀的递变谈起,以正史文献如《周礼》《史记》《汉书》《后汉书》等为主轴,梳理与祭祀后土相关的记载,一探在西汉国家祭祀中所见后土地祇的典故与礼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