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图里迪教义学是我国穆斯林主流教义学派,对真主"泰克维尼"属性的论述是其有别于艾什阿里学派的一个特色。中国穆斯林先贤在著述中充分发挥了这一特色,将其与苏非思想的显化理论巧妙地融合起来,形成了中国穆斯林学者对此问题的创见。  相似文献   

2.
在明清时期的伊斯兰教中国本土化进程中,金陵学派与云南学派在"以儒诠经"的学术活动中担负了主要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留下的"汉克塔卜"论著,是今天中国穆斯林社会应当继续弘扬的重要思想遗产。两大学派的经师在学术思想、学术理论等方面相互阐扬,相互继承,各具特色,相得益彰,共同奠定了中国特色的伊斯兰理论体系。本文拟从两派经师的交往和经书刻印流通的角度,对此进行展示。  相似文献   

3.
在明清时期的伊斯兰教中国本土化进程中,金陵学派与云南学派在"以儒诠经"的学术活动中担负了主要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留下的"汉克塔卜"论著,是今天中国穆斯林社会应当继续弘扬的重要思想遗产。两大学派的经师在学术思想、学术理论等方面相互阐扬,相互继承,各具特色,相得益彰,共同奠定了中国特色的伊斯兰理论体系。本文拟从两派经师的交往和经书刻印流通的角度,对此进行展示。  相似文献   

4.
新昌地处嵊新盆地,四周峰峦叠嶂,景色秀丽。晋室南迁之后,佛教玄风传布江左,高人胜士接踵栖此,促进了带有中国特色的般若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开启了"佛教中国化"的新进程。中国佛教的历史本质上是佛教从教理教义、戒律伦理、礼仪轨范等各方面深度中国化的历史,亦是佛教文化吸纳、融合、滋养中国本土文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罕伯里学派传统上被认为只是逊尼伊斯兰四大教法学派之一,其实是一个涵盖教法、教义、伦理等领域并有思想体系的综合性学派。研究罕伯里学派对我国的中东外交事务和国内宗教治理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其学术研究价值亦不容忽视。本文从独特视角呈现罕伯里学派在教义学领域的传统主义立场、代表人物与特色主张,并对其与"凯俩姆"、苏菲主义、瓦哈比运动、当代赛莱菲耶的关系进行新解读,以期推进相关研究,助益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中国穆斯林遵循伊斯兰教“信道而行善”的教义,积极开展兴学襄教、济贫助困、赈灾纾难、施医给药等方面的慈善活动,而教派门宦制度的形成也与中国伊斯兰教慈善事业的兴起密切关联.这促进了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增强了各穆斯林民族的凝聚力,维护了穆斯林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推动了中国穆斯林社会的近代变迁.由于近代中国伊斯兰慈善事业的善款主要源于天课及穆斯林乐捐,且各地区发展极不均衡,其社会影响仍较微弱.  相似文献   

7.
清真女学又称女子经学,是对穆斯林妇女进行伊斯兰教教育的学校,专门为穆斯林妇女设立的学习宗教知识的场所。在中国,以清真女学、女阿訇为代表的女性宗教文化是伊斯兰教本土化过程中较为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元代穆斯林遍布中国,中原是穆斯林较多的地区,伊斯兰经堂教育最先在中原建立、发展,先后形成陕西、山东学派,其影响范围遍及全国所有穆斯林聚居区。  相似文献   

8.
<正>匾联一般指匾额楹联。清真寺匾联是我国穆斯林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伊斯兰文化与之有机融合创造出来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智慧结晶。伊斯兰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在教义教规、礼仪、习俗、服饰、建筑、书法等方面逐渐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使其呈现出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教义学源自"凯拉姆"一词,是穆斯林在以理性思辨的方式阐释信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门伊斯兰教传统学科。伊斯兰教义学一直为中国穆斯林所重视,是明清以来经堂教育和汉文译著的主要内容。当代中国学者对于伊斯兰教义学的研究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恢复,其研究方法局限在于"哲学研究"的框架内。自2000年进入"发展-转型"期以来,伊斯兰教义学研究出现了新的变化,不仅出现了一批新成果,而且逐渐正视伊斯兰教义学的宗教特质,而不再单纯局限在哲学研究范围内,其中一些研究体现出教内人士教义学研究特有的宗旨与关怀。其他传统伊斯兰教以及现代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都对当代伊斯兰教义学及教义学研究提出了重大挑战,但这些挑战蕴含着两者自我超越与自我转化的契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明中期以后中国内地伊斯兰教发展的地域分布,以及南京穆斯林所具有的特殊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明代南京兼容并包的开放环境,南京经堂教育为金陵学派的产生所作的人才上的准备等四面阐述了金陵学派产生的原因.指出金陵学派的思想渊源是<古兰经>、"圣训"以及伊斯兰苏菲思想,同时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精华.最后谈及金陵学派的贡献及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的回族伊斯兰教学者,以富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汉文译著作品,系统地研究、整理、总结伊斯兰教的教义理论与实践,使之系统化、理论化、经学化,并力求使之更趋完备、具体,与中国封建社会相适应,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哲理性,带有浓郁的中国特色。他们建构的这种思想体系,有人称之为“中国伊斯兰哲学”,也有人名之曰“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中国伊斯兰教教义学”。仔细推敲,不难发现这两种名称均不够精确。首先,它仅仅是回族学者根据伊斯兰教传统经学并结合回族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实践提出的思想体系;其次,这套思想体系属于伊斯兰教经学,很难…  相似文献   

12.
徐蕾 《中国宗教》2023,(4):74-75
<正>自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以来,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穆斯林学者对伊斯兰教的教义、哲学、教法、教制、历史、文化等作了不同程度的探讨。最突出的当然是明清之际中国穆斯林学者用宋明理学阐释伊斯兰教经籍的活动,通常称为“以儒诠经”。  相似文献   

13.
<正>去极端化是当前中国伊斯兰教面临的重要任务。要尊重中国伊斯兰教优良传统,尊重中国穆斯林先贤的智慧选择和遵行,保持中国穆斯林的传承,形成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发展道路。伊斯兰教是谨守正道的宗教。穆斯林走"中道",不偏激、不极端是真主的"嘱咐",是穆斯林敬畏的表现。面对极端化思潮的侵袭,中国伊斯兰教如何抵制各种极端的蛊惑,如何避免极端思想的影响,最关键的就是拥有抵御极端的"武  相似文献   

14.
<正>一扶贫济困、乐善好施是伊斯兰教大力提倡的一种美德,也是广大穆斯林积极实践、完美信仰的一种善行。仁爱、慈善是穆斯林追求的崇高境界。伊斯兰教教义中包含有丰厚、深刻的社会公益慈善思想,如《古兰经》要求穆斯林:"将所爱的财产施济亲戚、孤儿、贫民、旅客、乞丐",又说:"谁赞助善事,谁得一份善报"。  相似文献   

15.
在伊斯兰经济文化中,主要通过《古兰经》教义来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有的学者甚至因此称伊斯兰经济文化属于"规范经济学"范畴。其规范的对象是人们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行为,规范的具体内容从根本上说均来自《古兰经》的经文教义。所以,研究伊斯兰经济文化中的和谐理念,重点就在于《古兰经》中所包含的规范穆斯林经济行为的教  相似文献   

16.
公元9-10世纪,伊斯兰世界出现了三位教义学家:埃及的塔哈维、伊拉克的艾什阿里和中亚的马图里迪。作为逊尼派代表性人物,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人中以艾什尔里影响最大,马图里迪次之。然而,艾马二氏的教义学思想均遭到以"遵贤"著称的罕百里派以及今天的赛莱菲派的质疑,认为他们不同程度地受穆尔太齐赖派思想的影响,有重理性、轻经训之嫌。作为教义学家,塔哈维的影响虽然不及他们,但其教义学思想却得到逊尼派穆斯林的一致认同。本文旨在对塔哈维的生平加以简单介绍,对其教义学思想进行简单梳理,供学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安萨里是伊斯兰教历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以罕见的思辨头脑,清晰辩证的文笔,对伊斯兰教各学科的宏大综合所达到的学术成就,使他获得了"伊斯兰教权威"(hujjat al-Islam)和"圣教文采"(zain al-din)的美誉,被穆斯林公认为继教法学四大教法学派教长之后最重要的宗教学者。确实,他是伊斯兰教最伟大的教义学家,又是伊斯兰教最有创见的思想家之一。在伊斯兰教的智力史上,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产生过如此强烈和广泛的持久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一、经学经学,包括信仰、功修和善行,这三部分构成完整的伊斯兰教教义、教法和宗教制度,核心是"认主学"。中国伊斯兰教经学,其概念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胡登洲创办的经堂教育。当时,通过筛选经典著作来学习宗教知识,也就是通常称的"十三本经"。这"十三本经"成了内地经学的固定课本,为中国伊斯兰教经学奠定了教材基础。近代,穆斯林先贤不断发展经学,达到了"经汉双精、中西贯通"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格亚斯意为类比,是以逻辑推理的理性方式来演绎教法判断的一种方法,是伊斯兰教四大教法学派之首的哈乃斐教法学派创始人艾布·哈尼法惯用的教法判断方法。这种逻辑推理之法使艾布·哈尼法在启示与理性之间得以行使中正之道,也使得哈乃斐学派成为穆斯林世界流行最广的教法学派。本文从格亚斯原则出发来探析艾布·哈尼法及其学派的法学思想,并从具体的案例判断中管窥哈乃斐教法学派的适应性及其实践性,揭示中国穆斯林将艾布·哈尼法的理性类比、中道和灵活变通的思想与中国社会相结合的中国化道路尝试。  相似文献   

20.
在穆斯林看来,《古兰经》是神圣的天启经典,是伊斯兰教的信仰、礼仪、教义学思想和伦理道德的理论基础。"它在穆斯林的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中,具有神圣地位。"正如美国学者希提在《阿拉伯通史》中说:"《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基础,是一切精神问题和伦理问题的根据,故《古兰经》具有重大的宗教影响……"正是由于《古兰经》的神圣性,穆斯林学者都以一种敬畏的心态慎重地对待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