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黑格尔社会哲学的兴起存在着两个外在维度:现代性与虚无主义。现代性是在"信仰与知识"的矛盾中,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理性不断取得奠基地位的过程。随着科学理性与实证精神的不断取得支配地位,作为超感性世界的最高价值遭到贬黜,造成植根于形而上学的价值论的虚无主义的兴起。 相似文献
3.
“虚无主义、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会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2月13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办的"虚无主义、现代性与当代中国"学术会议在中山大学顺利举行. 相似文献
4.
在对现代文明的本质和面相的反思上,施特劳斯的解读迥异于马克思。施特劳斯认为,现代文明的危机就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危机,就是现代虚无主义,而马克思作为现代政治哲学的继承者,同样从属于现代虚无主义的谱系。施特劳斯对马克思的诘难尤为集中地体现在“自由”这一概念上。施特劳斯没有意识到,马克思早已经超越了资产阶级政治哲学的范畴,把现代文明的症结回溯到资本主义固有的政治经济制度上,并由此强调只有在推翻旧世界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人的自由,才能克服虚无主义。在如何应对虚无主义这一重大课题上,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把希望寄托在“重新追问存在”的全新思路上。《资本论》由于澄清了“现实的历史”的“存在”,因而从根本上超越了现代虚无主义。施特劳斯误读了马克思克服虚无主义的思路,所以大大低估了马克思学说的理论性质及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价值虚无主义精神危机,它侵蚀着社会的精神基础。价值虚无主义在心灵结构中表现为终极价值的贬损、规范价值的逃遁和功利价值的独尊。公共精神、制度伦理的匮乏是导致伦理环境恶化的重要现实根源。因此,重建良性价值秩序的路径只能是公正社会秩序的构建与公共理性的培育,并辅之以意识形态的信念重塑。 相似文献
6.
伯曼与马克思的根本不同在于,他虽然批判资本主义的虚无主义,但不是把共产主义看作虚无主义的克服,而是看作一种虚无主义的变种,从而提出共产主义的虚无主义一词。伯曼的主要问题在于,他过分强调马克思的现代主义者形象,按照现代资产阶级的方式想象共产主义,从而把共产主义错误地理解为比资产阶级先驱更具破坏性和激进的乌托邦。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共产主义使得人们摆脱了自身仅仅是生产-消费机器的异化状态和无意义感,摆脱虚假意识形态的束缚,摈弃超验的价值、意义和真理的理论预设,破除资本逻辑的统治和霸权,变革现存世界并实现人的解放,因而是破解虚无主义的密钥。 相似文献
7.
反思性唯我主义是现代性的运作机制;现代性的一些基本现象,技术主义、资本主义、自由主义和历史主义只有根据反思性唯我主义才能得到恰当的理解;要克服现代性的困境即普遍的异化现象和虚无主义,首先要克服反思性唯我主义。 相似文献
8.
异常心理病理机制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现代心理学、异常心理学、心理哲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对异常心理病理机制的哲学分析,探讨异常心理病理机制的哲学本质.异常心理同正常心理一样不仅有自然物质世界的各种特性,还有许多自然物质世界不具有的高级和复杂特性.异常心理病理机制的哲学本质是它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 相似文献
9.
10.
尼采和德里达对虚无主义危机做出了不同的回应.这是因为作为主体解读活动及其结果,虚无主义危机本身表现出两可性:一方面,形而上学的真理意志已经演变为一种桎梏,带来了虚无主义的"虚无化"或人类创造性和历史的终结;另一方面,危机也构成主体走出形而上学的条件.德里达更注重对前者进行否定性批判,揭开了形而上学追求超验真理所带的虚无性,或追问本源所掩盖的"本源"缺失.尼采开启了这种批判,不过他更渴望逆转这种潮流,进行更具建设性的重构,而不只是把主体抛在丧失了"意义"的空场上.其目的是脱离消极的虚无主义,复兴各种冲动在主体创造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价值虚无主义表现为宗教的衰微、信仰的丧失,否定一切绝对价值的功利主义、以及相伴而生的道德主义、反文化倾向的广泛潮流.别尔嘉耶夫作为俄罗斯精神的守护者,坚持一种完整的、包容一切的、具体的总体性,以及对终极价值与基础的意向追求,诉诸于最高的、神秘的"绝对存在"--精神的实在性,通过神秘的宗教体验、非理性的直觉主义,将宗教本体主义贯彻到底.同时还延续了黑格尔宗教本体主义的内在超越路向,在宗教本体主义的层面上使被遮蔽的"精神实在性",即人的最高价值和绝对自由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虚无主义是现代社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绕不开的时代命题。马克思从哲学批判的视角澄清了虚无主义的哲学性质,并通过经济学的科学分析论证了虚无主义的存在空间与历史限度,具体展示出虚无主义就是负载于资本逻辑之上的意识形态。由此可见,马克思的虚无主义批判并未简单停留于“超感性世界塌陷”的价值论否定或存在论批判,而是深入至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现实,以破解虚无主义的发生机制,即消灭资本逻辑与超越虚无主义的辩证统一,从而全面反驳了海德格尔与阿伦特的“马克思是最大的虚无主义者”的论断。 相似文献
14.
《哲学分析》2022,(1)
二战后的日本弥漫着何去何从的虚无氛围。面对此历史现实的京都学派哲学家西谷启治,以自身的虚无情境出发检视源自欧洲的虚无主义之历史脉络,借以追寻克服虚无主义的道路。在欧洲虚无主义的历史脉络中,尼采与海德格尔的虚无主义最为重要。因为两者的虚无主义,皆不离人类的实存。唯一不同的是,尼采从自身实存出发,海德格尔则从其存在论出发。然而,先于西谷对两者提出批判的是同学派哲学家田边元。田边以其忏悔道哲学立场分判尼采与海德格尔的哲学属于智者哲学,两者的虚无主义论述尚未完全脱离理性主体立场,因此无法走向彻底的否定即肯定无即有之道路。田边这一思路为西谷对尼采与海德格尔的批判提供了一个指引。西谷主张以空的立场来克服两者的虚无主义立场便是明证。 相似文献
15.
延长哀伤障碍是一种由亲近的人去世引发的病理性哀伤反应, 即死亡发生6个月后, 个体对死者的想念影响到了生活各方面, 且社会功能受损, 其最近20年才开始受到临床心理学研究者关注和探讨。本文首先回顾了概念提出及后续发展, 并讨论了其与持续性复杂哀伤相关障碍的区别与联系。随后, 本文综述了其独立的诊断标准、评估工具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及与正常哀伤、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区别。接下来, 本文对其病理机制的理论思考和实证研究进行了讨论。最后, 本文指出未来可考察诊断标准的跨文化适用性、丰富病理机制的理论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虚无主义作为重要的哲学问题,与现代性、人的当下生存紧密相关,是现代化进程中须直面的重要问题。论文结合史实性与思想性关系,首先梳理了众多思想家关于虚无主义的内涵、形式和历史的相关争辩,尤其着重分析克尔凯郭尔、尼采和海德格尔三位大师关于虚无主义的洞见和争辩,展示了历代思想家对虚无主义问题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并总结了海德格尔之后关于虚无主义争辩的四大路向:1.海德格尔的弟子们对其导师的解释与发展;2.主张回归古典的施特劳斯对虚无主义的诊断;3.后现代主义者对虚无主义的理解;4.批判理论在批判基础本体论的基础上对虚无主义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伯曼指出:对于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虚无主义力量,马克思的理解要比尼采深刻的多。然而,尼采和虚无主义的内在关系已经昭然于天下,马克思的相关思想却因种种原因而被遮蔽和耽搁了。现代人精神上的死亡状况表明,从马克思哲学的角度探寻虚无主义蔓延的根源乃是一个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作为个体的人在自我意识觉醒的同时也出现新的自我迷失,映照出现代性带来的时代精神的危机。马克思、尼采等现代思想家深入研究了自我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从社会文化结构的整体及其变迁中探讨了现象背后的微观和宏观机制。借助对现代社会精神结构尤其是各种病态现象的分析,他们发现了自我的深层结构,揭示了道德文化塑造自我的微观机制;同时,借助对资本及权力的批判,他们又揭示了个体迷失自我的宏观机制。这种自我迷失不仅使人难以形成自我的同一性,也直接导致人的病态。对上述问题的反思构成现代性批判的一条中心线索,而在启蒙中推动自我的觉醒则成为“治疗的学问”的哲学的使命。 相似文献
19.
20.
徐尔干和韦伯可以称之为是社会学界的名匠,他们对现代性的思想至今都有着长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景下对现代性的观点都会随着变化。涂尔干的现代性观点和韦伯的现代性观点都是有所不同的,因此通过对他们两位思想的挖掘和比较,让我们对现代性的认识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