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来自河南省农村的400名双亲外出、单亲外出和非留守青少年为被试,考察了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状况,及其与青少年抑郁、孤独的关系.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分析均表明,青少年所知觉的来自父亲、母亲、同学和老师的支持具有一致性,同一环境中各类社会支持的一致性更高.变量中心的分析发现,总体上,老师支持和父亲支持能够显著地预测青少年的抑郁水平,母亲支持和同学支持能够显著地预测青少年的孤独.但是,不同社会支持源的预测作用因青少年留守状况的不同而不同.个体中心的分析发现,处于高母亲/高父亲/高同学/高老师支持网络下青少年的抑郁和孤独水平低于其他支持网络中的青少年.  相似文献   

2.
以1177名农村留守青少年为被试(包括394名双亲外出青少年和783名父亲外出青少年),考察其歧视知觉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亲子分离年龄和分离时长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双亲外出青少年的歧视知觉水平显著高于父亲外出青少年,留守男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女生;(2)歧视知觉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留守青少年的孤独感,且对双亲外出青少年孤独感的预测作用强于父亲外出青少年;(3)与亲子分离年龄较大相比,在亲子分离年龄较小的情况下,歧视知觉对双亲外出青少年孤独感的预测作用更强;与亲子分离时间较长的青少年相比,在亲子分离时间较短的情况下,歧视知觉对两类留守青少年孤独感的预测作用更高;(4)亲子分离时长对歧视知觉与父亲外出青少年孤独感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因亲子分离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3.
以河南和陕西两省3812名4~9年级农村学生为研究样本, 考察其在抑郁、自尊、问题行为、幸福感、未来压力感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社会适应状况, 并运用倾向值匹配方法探讨了父母外出务工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 在倾向值匹配之前, 双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在未来压力感知、抑郁和幸福感3方面的适应状况均比非留守儿童差, 在师生关系上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单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感知到的未来压力及抑郁水平也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经过倾向值匹配处理后, 双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幸福感仍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 单亲外出留守儿童的未来压力感知也高于非留守儿童, 但其他方面的差异不再显著。研究结果提示对于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存在的社会适应差异不能完全归咎于父母的外出务工状态。  相似文献   

4.
采用父母自主支持量表、自尊量表和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评估问卷,对1888名青少年进行调查,考察青少年感知到的父亲和母亲自主支持的年级特点,并探查父母自主支持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以及自尊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青少年感知到父亲和母亲自主支持发展趋势一致,均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并在初二时期出现拐点。(2)父亲和母亲的自主支持与青少年自尊及社会适应各领域的发展均呈正相关,而且父亲和母亲自主支持的作用不仅具有累加效应,还可以相互补偿。(3)自尊在父亲和母亲自主支持与社会适应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农村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和孤独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826名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儿童为被试,考察了留守儿童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留守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友谊冲突或背叛,双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孤独感体验显著高于单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但单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间差异不显著;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回归比较表明,留守儿童同伴关系对孤独感的预测力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6.
以来自河南省农村的410名农村留守儿童(双亲外出和单亲外出)和非留守儿童为被试,考察了日常烦恼这一危险因素与儿童抑郁、反社会行为的关系,并探讨了日常积极事件在其中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儿童经历的日常烦恼越多,其抑郁和反社会行为水平越高。日常积极事件表现出了对儿童抑郁和反社会行为的改善效应,但是因儿童留守类别的不同而不同:日常积极事件对单亲外出儿童和非留守儿童抑郁的改善效应较强,对双亲外出儿童反社会行为的改善效应较强。此外,日常积极事件还可以有效抵抗日常烦恼对儿童反社会行为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问卷法对894名农村留守初中生进行调查,探讨歧视知觉与留守初中生孤独感和问题行为的关系,并考察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作用。结果表明,歧视知觉正向预测留守初中生的孤独感和问题行为,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负向预测留守初中生的孤独感和问题行为;师生关系削弱了歧视知觉对母亲外出留守初中生孤独感的作用,同学关系削弱了歧视知觉对双亲外出留守初中生孤独感的作用;但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增强了歧视知觉对母亲外出和双亲外出留守初中生问题行为的作用。研究结果提示,歧视知觉是影响留守初中生孤独感和问题行为的危险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有利于降低留守初中生的孤独感、有利于预防和减少留守初中生的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8.
分别以173名双亲外出儿童和167名父亲外出儿童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探讨了父子/母子亲合、逆境信念与两类留守儿童积极/消极情绪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双亲外出儿童的逆境信念水平显著低于父亲外出儿童;(2)在双亲外出儿童群体中,父子亲合能够显著预测其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而母子亲合仅能显著预测其积极情绪;在父亲外出儿童群体中,父子亲合仅能够预测其消极情绪,母子亲合则能够预测其积极情绪;(3)逆境信念在父子亲合/母子亲合与积极情绪之间起中介作用,但这种中介作用只存在于双亲外出儿童群体中。  相似文献   

9.
采用追踪设计,对贵州省487名留守青少年进行间隔6个月的两次追踪调查,考察同伴侵害对男女留守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自尊、教师支持和朋友支持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同伴侵害不仅能显著负向预测半年后留守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还能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主观幸福感;(2)朋友支持可以显著缓解同伴侵害对男女留守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消极影响:当朋友支持较低时,同伴侵害对男女留守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消极作用显著,当朋友支持较高时则不存在显著影响;(3)教师支持可以显著缓解同伴侵害对留守女生主观幸福感的直接作用:相对于高教师支持的女生,同伴侵害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低教师支持的女生中更强;教师支持还可以调节留守女生同伴侵害与自尊之间的关系:相对于低教师支持的女生,同伴侵害对自尊的影响在高教师支持的女生中更显著。  相似文献   

10.
采用追踪设计,对贵州省487名留守青少年进行间隔6个月的两次追踪调查,考察同伴侵害对男女留守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自尊、教师支持和朋友支持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同伴侵害不仅能显著负向预测半年后留守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还能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主观幸福感;(2)朋友支持可以显著缓解同伴侵害对男女留守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消极影响:当朋友支持较低时,同伴侵害对男女留守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消极作用显著,当朋友支持较高时则不存在显著影响;(3)教师支持可以显著缓解同伴侵害对留守女生主观幸福感的直接作用:相对于高教师支持的女生,同伴侵害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低教师支持的女生中更强;教师支持还可以调节留守女生同伴侵害与自尊之间的关系:相对于低教师支持的女生,同伴侵害对自尊的影响在高教师支持的女生中更显著。  相似文献   

11.
12.
李迎生 《学海》2004,58(2):64-69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结构转型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发展与模式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 ,工业化的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等是导致这种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这不仅决定了西方早期的社会保障制度采取以社会保险为重点和社会救助为补充的模式 ,而且决定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完善与城乡整合的特点。这些具有规律性的经验对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改革 ,具有明显的参考价值。而西方各国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不恰当处理 ,以及一味推行“福利国家”模式而在一定意义上牺牲了效率等 ,也为我们提供了值得记取的教训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Witkin, H. A., Hertzman, M., Machover, K., Meissner, P. B., &; Wapner, S. Personality Through Perception. New York: Harper, 1954. Pp. 571.) Reviewed by Murray H. Sherman.  相似文献   

14.
社会评价:社会学在项目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阿江 《学海》2002,(6):81-85
社会评价不是公众评价 ,不是经济评价的剩余 ,也不同于纯粹的社会学学术研究。它是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在项目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其功能为 :(1)给出项目能否成立的基本判断 ;(2 )实现项目的社会发展目标 ;(3 )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评价没有超出社会学方法论范畴。它的方法 ,除了常用的文献研究、观察、访谈、问卷、座谈会等方法外 ,也发展出一些有自身特色的如协商、公众参与等方法。社会评价的内容 ,通常包括项目社会影响分析 ,利益相关者分析 ,土地与居民生计调查 ,项目机构设置 ,少数民族发展等。  相似文献   

15.
论社会公正与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公正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以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平等与差异的统一、自由与秩序的统一、竞争与协作的统一、民主与集中的统一、内容与程序的统一为特征的新时代的社会公正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是确立社会发展目标,构建社会发展框架的根本原则,也是保持社会活力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坚持社会公正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是社会公正理论进步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公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企业何以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价值指归于何处?又如何能保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持续后劲?诸如此类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在本质上命系于社会公正或公正的社会环境。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公正是一个交融渗透、共生互动的德性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1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ren's social status/sex and their moral judgments was examined. Sixty-four second- and third-grade children (33 boys, 31 girls) who were identified as popular or rejected by peer sociometric measures were shown pictures of children engaged in moral and second-order transgressions. The children were asked to rate each event on (a) the degree of seriousness for other and self, (b) the amount of punishment for other and self, and (c) rule alterability. The children were also asked for justification of the transgressions (why they thought the transgressions were wrong). The popular and rejected children differentiated between moral and second-order transgressions based upon criterion ratings and justifications. Differences emerged between the popular and the rejected children's ratings and justifications for moral transgressions, suggesting that children's moral judgments are related to social experiences associated with peer acceptance and rejection.  相似文献   

19.
企业家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角,他们对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而企业家在现代社会中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一地位同时也赋予了他们相应的发展经济、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道德水平提高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