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认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实践和理论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如何认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理论这些东西的反作用,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长期以来,林彪、“四人帮”无限地夸大反作用,完全颠倒了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炮制和推销“上层建筑决定论”、“权力决定论”、“唯意志论”等反动谬论,推行一条唯心主义的思想路线和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的经济,是中国经济迈向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民国经济史的研究中,尚有不少问题亟需我们去深入探讨。今仅就其中几个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看法。一、关于经济发展和政治的关系早在50年代曾有一种意见认为,“经济史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不包括生产力”,或者说经济史是“研究生产关系递变的科学”,  相似文献   

3.
自本刊开展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能否对生产力、经济基础起决定作用的讨论以来,我们收到了不少参加讨论的来稿,由于篇幅有限,除一部分已刊登外,现对其他来稿作简要综述,以供参考。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究竟是什么关系? 对于这个问题,来稿中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不同意见。 (一) 一些来稿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按照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应该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上  相似文献   

4.
在1984年年会上,与会代表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我国社会基本矛盾是否基本适应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对这个问题要作具体分析,其主要观点是:(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逐渐偏离了“八大”的正确路线,尤其是在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丁继续革命的理论”指导下,使我国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束缚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甚至发生尖锐的冲突。应该说这时候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上是不相适应的。和五七年以前相比是有很大不同的。  相似文献   

5.
一九五三年,中共中央公布了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理论界不少同志开始探讨我国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问题。一九五六年苏共二十大召开以后,报刊上对此问题的讨论更加深入和活跃了。这场讨论可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侧重在我国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什么的问题上;后一阶段则侧重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本身上。当时讨论的重心则是“综合经济基础论”和“单一经济基础论”问题。所谓“综合经济基础论”,就是主张迄今为止的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几种生产关系并存,其中以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为主,构成一个统一的经济基础。我国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应该是以社会主义经济成份为领导,包括其它四种经济成份的综合。  相似文献   

6.
关于精神、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下能否起决定作用,是学术界正在讨论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我认为,探讨这一问题,首先必须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决定作用”和“反作用”这两个概念的特定含义,搞清楚这两种作用之间的关系。如果仔细研究一下主张精神、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观点,就不难发现,这种观点正是由于混淆了“决定作用”和“反作用”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针对有人否认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仍然存在着矛盾而讲的,并没有把这两对矛盾概括为一个什么概念。后来我们在许多文章中,把这两对矛盾概括为“社会基本矛盾”这个概括是否恰当呢?它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1、我们知道,这两对矛盾包括了社会上绝大多数矛盾(阶级矛盾是体现在生产关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本质讨论述要鲍刚毅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阐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和建设步伐提供了理论依据。现将理论界对此问题的讨论情况综述于后。一、邓小平研究社会主义本质的方法、视角。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1.邓小平是用社会主义的实际目标来界定社会主义本质的。马克思曾讲过“共产主义是用实践手段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践的运动”。人类最全面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极高度发展是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直接有关的社会主义的两大目标,二者是目的与基础的关系。人们只能在生产力所决定的范围之内逐步实现全面发展,共同富裕。从根本上讲,二者是统一的,而现实生活中又经常发生矛盾,先富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是现阶段使两大目标统一起来的有效途径。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过去人们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只讲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不讲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割断了两者的有机联系。现在有人又以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提法只讲生产力,其实他是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上加以阐述的。同时,这一概括体现了社会主义的运动和制度、本质与现象、革命与改革、  相似文献   

9.
理论内容的丰富是这部著作的特点。比如,在许多章节中,对于一些很迫切的理论问题,如“异化”概念的历史命运问题、生产关系的客观性问题、历史发展的方向问题以及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书中还提到一些其他问题,如:《1857—1859年经济学手稿》中关于在共产主义条件下劳动分工的历史作用和命运问题,马克思对俄罗斯农村公社命运的态度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10.
本书围绕“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这一唯物史观的核心,对当代国际、国内一些与这一理论有关的现实问题,作了深入探讨,对来自资产阶级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作了应有的问答;同时,作者在回答当代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也提出了一些新概念、新观点,在充实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全书共分五章。第一、二章,结合我国建国以来学术界的各种分歧意见,系统地考察和阐述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概  相似文献   

11.
关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能否起决定作用的问题,涉及到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理论问题,有必要通过学术界的自由讨论加以解决。下面我们发表沈步、李哲二同志的来稿,并欢迎理论工作者踊跃参加这一讨论。  相似文献   

12.
论新技术革命与旧式分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本刊发起“现代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这一问题的讨论以来,收到并陆续发表了一些论文,着重探讨了现代技术革命所引起的社会变革的本质,它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等方面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影响,以及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性,提出了某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见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基础理论研究。显然,这些问题的讨论还仅仅是开始,有必要再深入一步去研究和探讨,并且还可以考虑从更多的侧面或角度去研究和探讨。 本期发表的这两篇论文则涉及这样一些课题:现代技术革命对劳动过程、劳动的性质和劳动分工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影响?它会给工人阶级的素质及历史作用带来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同整个社会变革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勿庸讳言,这类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其重要性却是不可低估的。因为从根本上说,人类历史就是劳动的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就是从劳动发展史中找到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而分工又是劳动的重要形式。对劳动及其分工等问题的探讨,可能成为研究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社会变革机制的基础一环。 “现代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是一个大题目,就中牵涉到劳动、分工、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社会形态等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整套范畴,当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逐一加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哲学家中,对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在苏联哲学家中也一样,他们正在进一步展开争论)。在这里的问题有如下一些:基础是什么?是否仅指生产关系?是否包括生产力?基础、生产方式、社会存在这三个概念有何区别及联系?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所组成的社会经济结构是社会的基础中的生产关系总和应怎样了解?是指该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诸要素、诸方面的总和呢,还是指该社会形态中现实地存在着的诸种生产关系的总和?什么是上层建筑?是仅  相似文献   

14.
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生产力里面当然包括科学在内”和科学是“一般社会生产力”的思想,对于深入揭批“四人帮”、把科学技术搞上去和实现四个现代化都有重大意义。目前报刊上发表的有关文章中,在共同批判“四人帮”的前提下,对这一问题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理解,现将一些主要论点简介如下,供同志们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15.
关于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在解放初期就进行了讨论。特别是从一九五六年至六十年代,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继续进行了热烈、深入的探讨。但是,分歧仍然存在。今天,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时候,全面深入地研究,讲清楚生产力和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是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本刊近来不断收到有关“动力”问题的稿件,下面登了两篇,以便进一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6.
自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就成为理论界热烈讨论的课题之一。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物质文明”包含一些什么内容,生产关系是否包含在内?党的十二大以后,广大理论工作者在学习和宣传十二大精神中,继续探讨了这一问题,发表了不少好的意见;但是也有少数同志认为,“物质文明”不仅包括了生产关系,而且还具有阶级性,物质文明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分。这里,我们想就这个问题谈些看法,同持这一观点的词志讨论。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否属于上层建筑的问题,并不是一个新的问题。早在五十年代初期,苏联理论界就对这个问题开展过讨论,并于一九五二年被介绍到中国来。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理论界在讨论、研究科学是生产力问题的同时,也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问题。有的同志在论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中,认为“教育的主要属性不是一定社会形态的上层建筑”,“教育是现代化的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引起了教育是不是上层建筑的争论。争论中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种不同意见,争论主要围绕着教育是由什么决定的?教育与生产力有没有直接联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什么?等等问题。现将几种不同意见的主要论点和论据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8.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问题是,人们长期以来对于这一矛盾运动本身的内在作用机制重视不够,大都停留在抽象认识和表面讨论中,较少有人去做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一般而言,我们对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研究往往局限于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在关于能否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的讨论中,学术界不少人认为,生产关系发展阶段可以超越,而生产力发展阶段却不可以超越。这种观点似乎比较全面:它既确认了某些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国家已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的这一事实,又强调了这些走  相似文献   

20.
今年以来,上海市哲学学会理事会以及所属的辩证唯物主义研究组为了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讨论继续深入,讨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三十年来,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经验教训”、“从经济工作看党的思想路线”等问题。在讨论中,逐渐集中到“三十年来,党的思想路线的回颐和分析”这个问题上。讨论中有下列一些意见: 有些同志认为,我党在近二十年中出现如此严重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从理论上看主要是离开本体论,强调认识论;离开唯物论,强调辩证法;并进而引伸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夸大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