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一种决定论还是一种目的论?本文认为应是一种决定论,它清楚地体现在“社会经济形态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表述中。但唯物史观昀决定论又不是机械的,而是辩证的。关键在于怎样全面、科学地理解和解说人的意识、自由意志和自由自觉的活动等本质规定性,尤其它与自然规律的相互联系。本文认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既是人的活动之自由或不自由的现实的限制,同时也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具体的现实的展开和呈现形式;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被理解为自由自觉活动的规律性,被理解为自由自觉活动的社会的现实结构和实现形式。这里,人的社会性及其在历史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是对人与自然作辩证的统一的理解的重要中介环节。与其相关,本文还讨论了唯物史观决定论的人学与宇宙论前提,并结合近年来的有关讨论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自然规律”概念。  相似文献   

2.
社会规律的规定性刘福森要正确规定社会规律,必须对下面三个问题做出正确解释;(一)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的本质关系与社会规律是社会的本质关系,这两种提法应是统一的。因为社会本来就是人的社会总体活动。但在讨论中却发生了分歧。因为他们的出发点不同。强调社会规律是社会的本质关系者,意在强调社会同人的活动的区别,强调社会的客体性和客观性,把社会看成是在人的主体活动之外的自在客体,排除社会过程的主体性,从而把社会同人的活动、社会客体和主体绝对对立起来,否认了二者的统一。而强调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的本质关系的论者,则意在强调社会历史的主体性。但有些论者没有看到社会中人的活动与社会、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矛盾的统一,从而把社会同一般意义上的活动、实践等同起来。其实,历史观讲的实践是个体实践相互作用所产生社会总体实践和“改造前人实践的实践。”前者从横的方面反映了实践的社会性,与之相对应的是恩格斯的“合力论”;后者从纵的方面反映了实践的历史性,与之相对应的是马克思的“历史制约性”的观点。(二)规律与趋势的关系。二者是相联系的一个概念,但并不等同。趋势是规律的属性,是一种可能的趋向和态势。趋势也是规律在事物运动中的表现,在这个意义上,趋势  相似文献   

3.
“文化”这个概念,与“劳动”之类的概念~样,正因为它的抽象而“适用于一切时代”(马克思语)。但是,“文化”这个概念本身不是纯粹思辨的结果,它是历史的产物。在从事文化研究时,要注意把文化概念的历史同文化本身的历史区别开来。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文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它标志着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发展,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把握历史过程的本质。我们认为,在当前文化研究中,应当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先分别对文化与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人本身发展这几方面的关系作深入分析,然后再进一步将这几方面的关系综…  相似文献   

4.
人的自觉活动和历史规律的辩证统一的表现庄国雄根据恩格斯晚年提出的"合力论"思想,人的自觉活动和历史规律的辩证统一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历史规律制约着人的自觉活动。每一代人创造自己历史的时候,都有其十分确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等方面的前提和条件。这些历史前提既是前一代人活动的结果,又是这一代人历史活动的舞台,制约着人们活动的具体状况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向。每一代人的活动改造了现有的历史条件,又为下一代人留下了既定的前提。其次,历史规律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得到实现。历史规律不会自行创造历史,历史是无数个人活动的"合力"造就的。总的"合力"随着人们选择的不同而有所波动,历史必然性实现的形式、程度、范围、时间也会因此而发生变化。所以人并不是历史必然性操纵的木偶或工具。再次,历史规律在人们的自觉活动中形成或产生。历史规律不仅会随着人的自觉活动而实现,而且随着人们活动的改变而产生或消失。在人类产生之前,根本不存在什么历史规律,人类产生后也不是有意识地去创造历史规律,而是通过自己活动创造或改变了历史规律赖以存在的一定条件,历史规律也就随之形成或消失。(田摘自《复旦学报》1993年第2期,原题为《"合力论"思想渊源谈》)人的自觉活动  相似文献   

5.
1、实践本体论。马克思正是以“实践”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才揭示了历史运动的一般规律。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在实践活动中,人们改造、认识着自然界,同时也改造、创造和认识着自己本身——他的肉体组织、思维结构和社会关系。历史无非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中的展开;历史规律无非是  相似文献   

6.
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及其自觉能动活动,是社会中各种要素、关系、组织等得以  相似文献   

7.
交往的历史形式及其根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初创立唯物史观时,极为重视对交往的历史形式的考察。因为,它一方面与生产力直接发生着关系,“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3页)。另一方面又从社会的方式上体现着人类特性“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和个人现实的本质规定“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理论上说,只有弄清楚交往的历史形式及其发展变化的深刻根据,才可能从根本上揭示人与社会统一发展的辩证否定过程,具体阐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趋势,展现人的自主活动和全面发展。在此,本文不避粗浅,略陈管见,就教于各位同仁。  相似文献   

8.
应当:真理性和目的性的统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践的过程正是主体与客体不断矛盾又不断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不断地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达到对世界的真理性的把握,使得人的活动合乎客观规律。同时,由于主体具有“自觉的能动性”(毛泽东语),使得其活动也是一个合乎自身目的的过程;人总希望把世界的现实状态改变成自己所期望的状态,而不希望把它变成一种“异己物”。只有这样,  相似文献   

9.
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发展有其自身所固有的规律,这是毫无疑问的。当我们说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时候,实际上也就是在说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和方向“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由社会发展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决定的。这样一来,由于全部历史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8—119页)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历史及其发展变化,最终都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因此,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人  相似文献   

10.
广松涉以海德格尔式术语"历史-之中-存在"来阐明马克思"人"的概念。在这一视域中,人是一个历史生成过程,具有特定生产方式的经济社会的规定性,阶级觉悟是实现人类解放的条件和前提。在总体上,广松涉强调,作为唯物主义历史观前提的现实个人乃是处在特定历史关系中改造世界的联合起来的个人,在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中,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从自在状态走向自为状态(即自由王国)。在现代社会,人类解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自觉的联合打破资产阶级社会的物象化结构。基于此,作为历史发展客观趋势的共产主义(自由人联合体)与作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就获得了统一。这种解读对我们坚持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理解人与共同体的关系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活动”是个常用的概念,可以泛指活物之运功过程。在马、恩的论著中,这个概念也是常常出现的。翻开马、恩选集第1卷,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多处提到“人的活动”、“人的感性活动”、“理论的活动”、人们的“共同活动”、“历史活动”、“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生产活动”、“自主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彰显马克思的“类存在物”及其“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自由自觉的活动”等概念的意蕴可以使其被遮蔽了的道德哲学批判得到澄明。人作为“类存在物” ,不但指认了人是社会的存在物 ,而且指证了永恒不变之人性观的虚幻性 ,从而超越了亚里士多德的“人是政治动物”的内涵 ;使人成为“类存在物”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则内置了马克思对道德准则的理解 ,使他对任何的非人格化的超历史的道德形式主义的合法性产生质疑 ;而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体现了手段性活动与目的性活动统一 ,因而成为人的终极价值和道德本体 ,这构成了对各种形式的道德目的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13.
郭安沁:也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人的因素第一”之关系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人的因素第一”之关系的讨论中,有人认为科学技术与人共处于生产力之中,只能有一个第一。更有二种“发展论”者,力图人人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或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诸要素在现代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论证用前者取代后者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否定“人的因素第一”的现实意义。这实质上是把科学技术与人完全对立起来去研究这两个命题的关系。笔者认为,必须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从马克思本人对“人”与“科学技术”关系的理解入手力口以研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把科学技术看作人在生产力的客体化和对象化,科学技术构成了人的社会现实体,成为社会化和历史化了的人,它以人的本质力量的面貌出现在自然界面前。而现实中活动着的人,只不过是历史化了的人的过程,社会化了的人的局部,系统化了的人的元素。因此,在自然界面前,人的社会现实体──科学技术与具体的人是一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指在一般生产劳动过程中,科学技术是全部人类改造自然界能力的主要部分,它在现实财富的创造和增长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科学技术活动在人们直接面向自然的斗争中越来越  相似文献   

14.
社会规律区别于自然规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总是以“群”的形式存在,表现为规律间的有机联系。原因在于:(1)人的社会活动是多层次的,所以在活动巾总是构成表现为“高、低层次”且又相互作用的多种社会规律;(2)人的社会活动是分化性的,即在不断地拓宽或开辟新的人类活动领域,而每开辟一个“新大陆”,达到一个新层次,树立一个新目标,运用一种新手段,就往往会焕发出某种新的社会关系本质,体现为某种新的社会活动规律,构成为社会规  相似文献   

15.
申永贞 《现代哲学》2001,23(4):140-14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表明,实践活动是种双向化的过程,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人自身及人自身的内在世界也在受着实践活动自觉不自觉的改造,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双向改造中不断进步发展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越来越得到更多的关注,这不仅是因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6.
波普尔否认社会历史规律的存在是以他的“规律观”为基础的。要批判波普尔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就必须分析他的“规律观”。否则,便不能彻底驳倒他。波普尔是一个非决定论者,然而他的“规律观”却带有明显的机械决定论倾向。现代科学的发展要求改造传统的规律概念,使规律概念作适应于复杂性的转型。因此,批判机械的规律观与论述规律观念转型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人的社会本能和社会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社会本能”概念引入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使用这一概念,我们才能合理地解释在自发运动的社会中人的目的性活动同社会规律的契合机制,从主客体  相似文献   

18.
面向后工业社会的德制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两大历史阶段,与这两大历史阶段相伴随的是“权制”和“法制”两种基本制度.权制是建立在人的等级关系的基础上的,也是人的等级关系的保障.法制是以人的平等的设定为前提的,反过来,又以对人的平等等人权的维护为其基本功能.现在,人类正走向后工业社会,社会的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决定了人的共生共在是制度建设的基本前提.因而,建立起一种既不同于农业社会也不同于工业社会的“德制”(道德制度),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自觉承担起来的任务.德制建设不是精英创制的过程,而是在真正民主的途径中由民众在合作实践中加以创制的.  相似文献   

19.
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历来都侧重于其客观规律的表述,力求把人类历史当作一种能够以严整科学的方法加以规定和把握的客观运动过程来进行透视和描述。这是自本世纪30年代以来人们较普遍采用的研究视角。这种研究视角,近来人们把它看作“历史辩证法的客观向度”。但是,历史毕竟是人类本身活动的结果,在致力于揭示和探索一向隐没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深处的客观规律的同时,人们不应该忽视这些规律终究是人的活动的规律,是通过人们为追求和达到自己的自觉意图和理想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才得以形成并发挥其作用的。因此,客观的历史规律一方面作…  相似文献   

20.
主体·主体质·主体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以为,关于主体概念的对象域之规定是不言而喻的.既然我们的对象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须把这些人当做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研究”,难道这些“在历史中行动的人”不正是主体,不正是“发动和完成任何社会过程的人”?主体既然是在历史中行动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是发动和完成任何社会过程的人,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