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我"这个术语指的是在人们不断变化的经验中存续的主体。我们至少将自我视为个体认同的中心,或者是个体的组织功能。假如有"共同体自我"之类的东西,考察文化认同或许是值得期待的。康德认为,存在一个超越我们经验的"先验自我"。我们可以类似地声称,存在一个共同体自我,它超越共同体的历史和文化,凭借提供统一性原则穿越时间、保持其同一性。韩国是一个处于非常动态的文化互化进程中的典型国家。为了在全球化时代获得成功,这样一个国家应该将这个概念应用于其当前的文化境况。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这里提出“人体资源化”的概念 ,就是试图以之来概括新技术条件下 ,人体器官、人体遗传信息的资源化等已经存在的领域 ,并探讨它的一般的伦理策略 (以期在未来的时间里构建一个较为一致的“人的资源化”理论 )。因为它的思辨性 ,也可以用来涵盖尚未出现的人体其他方面的资源化问题。1 现代社会中人的资源化及其形式“资源”一词 ,就其表面的意义而言 ,是指某种可资利用功能属性或实体存在。人作为一种社会性与自然性相结合的二重性存在 ,总是对社会或个人有着某种特殊的功利价值 ,因此人的一切形式的活动与存在 ,都可以被看作是某种…  相似文献   

3.
亲爱的读者们 ,或许您们不曾体察到这一点 ,但是您们至今的生活已经在一个被称为“后现代”的时期度过。[1 ]“后现代”这个词对您们是熟知的。它萦绕在处处已有多年。它几乎总是突然出现在一篇文章的半途 ,出现在一次谈话的中间 ,出现在电台或电视的一次论辩过程中。结果 ,就说某种事物是后现代的 ,说他或她是某种人 ,就因为他或她是后现代的 ;一种奇异、费解的现象就可被解释为后现代的。这个意义可变的、暗示性的、又令人相信的术语 ,看来是暗指某种明确的、专门的事物 ,同时暗示着划时代的意义 ,这个术语说尽了某种事物的所有好的与所有…  相似文献   

4.
我没读过姓氏起源考一类专著,不知道人的姓始于何时。不过,人类从原始群体混沌不分状态,终于有了姓,应该看作是一大进步;虽然最初或许只是氏族集团的某种标志,但这也可看作是人类自我意识发展的一  相似文献   

5.
公民伦理与儒家伦理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一公民伦理也许是公民道德概念的更适合的形式 ,因为我们用这个词指称的必定是人们作为公民的相互间的态度与行为习惯。何谓公民伦理 ?是否可以说 ,公民伦理就是我们在公共生活中可以相互提出的那些有效性要求 ,即每个人对于他人的恰当的尊重态度和出于这种态度的恰当的行为习惯 ?另一方面 ,儒家伦理传统对于公民伦理的发展有何种影响 :是与它根本冲突 ,还是既有冲突又有某种助益 ,抑或是———由于它把一个人同家人等等的关系与同陌生人的关系看作是根本同质的———从根本上解决并取消了公民伦理的问题 ?作为说明这些问题的起点 ,我以为需…  相似文献   

6.
证实原则的倡导们认为,证实原则的含义对上帝的信仰是一种灾难性打击。卡尔纳普说:“在形而上学的用法上,‘上帝’一词是指某种超出经验的存在。这个词被有意地剥夺了与物质存在或内在于物质的精神存在的关系。由于它不能获得新的意义,因而没有意义。”在艾耶尔的《语言·真理与逻辑》中,可以看到关于上帝存在问题的逻辑实证主义方法的另一个例证。他说:“假如‘上帝’是一个形而上学的词,那么,有一个上帝存在甚至不能是或  相似文献   

7.
“晚明”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定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变化,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将这些变化概括为中国“近代性”的发生。如何理解这些变化,特别是如何理解这些变化与现时代的关系,实际上正是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获得某种自我意识的来源。阳明学在一定意义上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它一方面是这个时代的精神表达,另...  相似文献   

8.
宗教信仰与神学之间有一条微妙的分界,如果没有宗教的产生以及它所面对的封闭困境,神学或许无以发展。神学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一种对宗教的挽救和补充,这一点在20世纪的背景下尤为突出。如布尔特曼所认为的,企望现代人在不发一言的前提下就完全接受上帝,相信圣经中那些类似神话描写的故事,似乎已经成为不可能。神学的意义在后现代语境更加凸显出来。信徒的上帝不可言说,而神学家的上帝是必定要被言说的。这里似乎存在着一种应该修正的卡尔·巴似的两难处境。卡尔·巴特说:“作为人,我们不能言说上帝;而作为神学家,我们应该谈论上帝。我…  相似文献   

9.
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文化,就艺术形式来说,在北宋南渡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个变化对前期有什么继承,而对后期又有什么影响,这是历代都在探讨的问题.而在这段时间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宋徽宗赵佶和南北宋之交的李清照,一代君主却爱艺如命,一家闺颜却深谙词律;一个生不逢时,一个命途多舛.从这二人身上可以看到北宋南渡时所产生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0.
一、少年期在个体发育中的地位少年期在个体发育总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认为,不应把它看作一个按顺序发生的年龄期,而应看作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看作从儿童向成人转变的时期。它的前一时期又包括两个阶段,它们被埃利康宁分别定为儿童早期(3岁以前)和儿童期(10岁以前)。这两个阶段可以作为童年的形成与发展的统一的时期。少年期之后,当成长中的人身上出现制定生活计划的积极过程,并实际参加成人生活的时候,这就是紧接而来的、独立的青年期,它又包括两个阶段:17岁以前为第一阶段,23岁以前为第二阶段。  相似文献   

11.
国家政策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发展所做出的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同时也影响着这一时期学术思想的倾向。通过考察心理学在美国临床心理学、社区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经济心理学领域的形成和发展,探讨了国家政策对心理学发展的深远影响。当前的社会发展对心理学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对心理学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国家政策的支持将促进心理学的飞跃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假设V=终极L,则连续统假设为真,并且所有关于集合论的独立性问题都可以还原为有关更大无穷的公理,它还为集合论提供了一个对科恩力破免疫的公理化基础。在这个意义上,这将是哥德尔纲领的一个实现。更进一步,如果V=终极L是真的,那么就存在一个独特的集合论模型,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真实的集合宇宙。这一事实本身说明集合的宇宙是一个确定的客观实在,可以看作是支持柏拉图主义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历史过程常常表现出惊人的重复性;人们往往在不同历史时期反复地做同一种事情。这实际上是历史发展规律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当某种社会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它就会作为某种历史任务反复地向人们提出来。今天,人们揭穿“法轮大法”的骗局,开展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的宣传教育,难道不正是在重新开始80年前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做过的事情吗?这也正好应了马克思点破的规律性:伟大的历史事件可以说都出现两次:第一次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作为笑剧出现。当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开幕,人们欢呼科学的春天即将来临时,或许连想都不曾想到,…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教的经学思想在其传入中国之后,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唐宋时期,伊斯兰教在中华大地的传播属于外来宗教的传播,“番学”的经学教育方式并未产生出中国伊斯兰教经学思想。明代以前的经学是如何传承无从查考。但是根据史料记载和现实存在的状况可以进行推断,明嘉靖时期的胡登洲之前中国已经存在一种伊斯兰教经学教育的方式,或许是在清真寺里。  相似文献   

15.
学生解决问题,并不一帆风顺。有时,在无效尝试之后,会突然出现“灵感”,一个仿佛偶然的思想在心里瞬时冒了出来,问题便不知起因地得到了解决。苏联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认为,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顿悟现象具有下面三个显著特征:第一,顿悟是过去经验的无意识影响。克氏认为,如果把顿悟看作是无需过去经验而从心里直接抓住本质关系的一种特殊能力,那是唯心主义观点。一个人所体验到的顿悟现象,尽管表面看来没有过去经验的参与,事实上,它是先前延续思维的结果,是先前获得的经验、技能和知识的结果,总之,它需要加工和运用一个人早先积累了的信息。但是,当一个人把过去的经验迁移到  相似文献   

16.
在人们试图阐明的(审美)情境中,大多数的美学理论与分析趋向于将注意力倾注在其接受的方面,而不是其创作的方面。因此,注意力通常是集中在审美经验(强调知觉)、欣赏、以及评论家在此过程中的作用等问题上。当然,对于另一方面,即关于艺术家创造能力的本质,人们也做了一些工作,这种努力或许发轫于柏拉图的《伊安篇》。不过总的说来,人们的注意力大多被前一方面所吸引。而我希望在此强调审美创作的方面,因此还有必要作点初步的解释。譬如,我不打算更多涉及另一种常见的理论兴趣,它所关注的是通常认为由文学、音乐及美术所构成的艺术世界,不管它们的趣味是高雅还是拙劣。在《艺术即经验》中,杜威正确地将艺术活动看作一个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以来,在我国研究科学哲学的为数不多的哲学家中,金岳霖是较系统地介绍和探讨早期科学哲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知识论》就是这方面的一个范例。知识论,主要是对科学知识的研究。可以说它是当代科学哲学的先声。哲学从对一般认识问题的研究,转向对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的研究,是认识论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金岳霖正是在这个转折时期,从事知识论研究,这就决定了他在我国科学认识论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他的研究顺应了世界哲学发展的潮流,获得了某种国际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卡西勒(Ernst Cassirer)是新康德主义馬堡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1874年生于德国的布累斯劳,1899年获得博士学位,1919年任汉堡大学教授,其后到英国牛津大学和瑞士頁泰堡大学讲学,第二次大战后迁居美国,先后在耶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授,1945年死于美国。其主要著作有《近代哲学与科学中的认識問題》(1906—1927)、《实体概念与函数概念》(1910)、《符号形式的哲学》(1923—1929)、等等。《符号形式的哲学》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共三大卷:第一卷《語言》;第二卷《神話思維》;第三卷《知識的现象学》。在这部著作里,作者企图把新康德主义的认識論原則推广到語言、神話、宗教、艺术、科学等領域,把它們看作是一些有創造能力的、符号化的活动和結构,人們通过这些活动和結构来表现自己,并賦与自己的經驗以一种可以理解的客观形式。这里譯出的,是第一卷“导言”中的第一节。作者在这一节里仅仅为符号形式的哲学提出問题,还沒有詳細地展开他的思想,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的一些与弁証唯物主义反映論根本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一、哲学思辨是以存在概念开始的。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把存在和存在着的个別事物等同起来,把存在看作一个固定的出发点,而柏拉图則头一次承认存在是一个問題。他不再单純研究存在的順序、条件和結构,而是探索存在概念以及这个概念的意义。二、当这种见解日益发展并在科学本身中得到承认的时候,朴素的认識模写論(即反映論)便声誉扫地了。每门科学的基本概念以及科学借以提出問題和表述对問題的解答的工具,不再被看作某种所与物的被动映象,而是看作理智自身所創造的符号。对于映象和事物之間的內容上的相似性的那种模糊要求,被一种十分复杂的邏輯关系所代替了。三、认識不单純是模写,而毋宁是体现一种本原的、构成的力量。它不是被动地表现出某种东西存在着这个单純的事实,而是包含有一种独立的人类精神力量,通过这种力量,现象的单純存在获得了明确的“意义”,获得了特殊的、观念化的內容。四、一切都生活在特殊的映象世界中,映象世界不单純反映經驗所与之物,而毋宁根据一个独立的原則創造所与之物。人类精神的每种功能都創造了自己的符号形式,而每种符号形式都选定一种特殊手段,并通过这种手段来构成它自己的“实在”的一个方面。五、当哲学思維找到一种处于文化生活的各种形式之上、同时又不是单純地处于这些形式之外的观点时,它就能把所有这些形式包括到一种见解之中,它力求洞察的不外是所有这些形式相互之間的純粹內在形式,而不是它們与任何外在的、超驗的存在或原則的关系。那时,我們就能够有一种系統的关于人类文化的哲学,在这种哲学中,每种单一的形式都仅仅从它所处的地位中获得自己的意义。而这种哲学就是他所提出的“符号形式的哲学”。“导言”部分除这一节外,还有三节:即“符号的普遍功能。意义問題”;“‘表述’問題和意識的結构”;“符号的观念內容。超越认識模写論”。  相似文献   

19.
孙晔   《心理科学进展》1983,1(3):3-11
记忆心理学问题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领域。认知心理学家把记忆看作是信息在某时某处的保持。并把记忆划分为两种类型:情节记忆(episodic memory)和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前者指自性的记忆,它保持着人们过去经验的时间空间特点。后者指人们关于符号、概念的一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符号、概念的规则。这个分  相似文献   

20.
论人的主体性与主体性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由于科学技术革命所引起的社会巨变 ,人的“主体性问题”成了当代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一个生长点 ,弘扬人的主体性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呼声 ,这就要求担负着“培育人”的重任的教育界把高扬主体性作为当今教育倡导的基础和核心。但是 ,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 ,长期以来 ,在我国教育界存在着一种可以称之为“主体性缺位”的现象 ,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现象及其成因的剖析 ,把哲学理论所探讨的主体性问题与当今教育理论相结合 ,认为应在当今教育中贯彻“主体性教育”的理念 ,这既是教育理论的发展所趋 ,也是当今社会实践状况的要求。一、主体性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