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佛教美育之所以成立是由佛教与美育的共通性与佛教之美的独特性决定的,其研究视角既不能简单地用已有美学概念嵌套相关佛学材料而展开演绎推理构成理论体系,也不能将佛教美育仅局限于信仰层面或者文化单一层面讨论。佛教美育的研究视野首要遵从佛教作为信仰存在的现实状况,以入乎其内的视角考察佛教的宇宙观、本体论,信众审美理想境界与达成理想人格境界过程中所遵循的审美活动规律;再以出乎其外的视角,考察其作为中华美育一部分,如何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积淀个体群体审美文化心态以实现主体心性内在转换,践履美好生活之构建,弘扬中华美育之精神。  相似文献   

2.
正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由印度释迦牟尼佛创立,公元前后传入中国,距今有两千多年历史。在这两千多年中,佛教与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相融合。在融合过程中,佛教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对佛教的发展也起到了包容、增上的作用。以下我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一下中华传统文化对佛教文化的浸润。第一个方面是礼敬君主。印度佛教认为僧人不应受世俗伦理的约束,甚至于见了君王都可以不行跪拜之  相似文献   

3.
裴勇 《法音》2004,(4):45-49
本刊讯3月16日至4月2日,中华佛教音乐展演团继在台湾演出获得圆满成功之后,又相继辗转澳门、香港、美国洛杉矶、旧金山和加拿大温哥华进行巡回展演。全部5场演出,复演震撼人心、叹为观止之精彩场面,再现场场爆满、一票难求之空前盛况,不但使率土之滨华夏儿女共享佛乐妙音,而且使普天之下四海兄弟均沾法乳滋养。向世界展示了海峡两岸佛教界的团结与融合,显扬了中华佛教的博大精深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美神韵。濠江法音畅演香江奏乐迎佛3月17日晚,中华佛教音乐展演团在澳门文化中心再度拉开序幕。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立法会主席曹其真…  相似文献   

4.
2004年3月16日至4月2日,中华佛教音乐展演团继在台湾演出获得圆满成功之后,又辗转澳门、香港,并远赴美国洛杉矶、旧金山和加拿大温哥华进行巡回展演。全部5场演出,复演震撼人心、叹为观止之精彩场面,再现场场爆满、一票难求之空前盛况,不但使率土之滨华夏儿女共享佛乐妙音,而且使普天之下四海兄弟均沾法乳滋养。向世界展示了海峡两岸佛教界的团结与融合,显扬了中华佛教的博大精深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美神韵。濠江法音畅演香江奏乐迎佛3月17日晚,中华佛教音乐展演团在澳门文化中心再度拉开序幕。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立法会主席曹其…  相似文献   

5.
正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贵州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佛教发展历程与其他地区也有所不同,体现出佛教中国化的地域性特色。回顾这段历史,可以得到一些特别的启示。一、贵州佛教的历史由于地理原因,佛教传入贵州的时间较晚。最早有据可考的是在西晋末期。当时正值八王之乱,许多南方地区的僧人选择从四川经由贵州、云  相似文献   

6.
2012年6月23日,由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和香港中华密教学会联合主办的"佛教与当代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大学隆重开幕.来自海内外170多人与会.本次会议以佛教与当代文化建设为主题,以历史传承与当代创新为视角,旨在以学术的敏锐、思想的睿智来洞察佛教文化之历史与现状、把握佛教文化之特性与价值、谏言佛教文化之发展与走势,并以此提供智慧资源与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佛教中国化的过程既是佛教不断适应中国社会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对外来的佛教文化创造性吸收和发展的过程。本文认为佛教中国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佛教与中国固有的文化在精神上相融相通,二是佛教为中国社会之所需。文章从政治、佛教义理、僧团制度、民众信仰、文化交流等五个方面,概要论述了佛教中国化的内容,认为佛教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应该继续坚持中国化方向,积极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负时代,发挥其应有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8.
佛教与社会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默雷 《法音》1998,(11)
由台湾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和台湾现代佛教学会联合举办的“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其论文集由前者在1996年1月结集出版。我们曾以《佛教思想与生态哲学》为题,摘编了其中《环境保护之范型转移过程中佛教思想的角色》、《从“境解脱”到“心解脱”》、《心...  相似文献   

9.
佛教思想与生态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思想与生态哲学默雷摘编1996年1月,台湾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结集出版《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收释传道《菩萨社会关怀的二大任务———庄严国土、成熟众生》,释恒清《草木有性与深层生态学》,王俊秀、江灿腾《环境保护之范型转移过程中佛教...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08,(7)
书名价格佛光大辞典(精装16开,16册)2600元(内含邮资)佛光大辞典(精装32开,8册)480元(内含邮资)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目录索引(精装16开,5册)3000元(内含邮资)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精装16开,209册)88000元(内含邮资)中华佛教二千年(精装大4开)56000元(内含邮资)中国佛寺志丛刊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08,(2):68-70
书名价格佛光大辞典(精装16开,16册)2600元(内含邮资)佛光大辞典(精装32开,8册)480元(内含邮资)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目录索引(精装16开,5册)3000元(内含邮资)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精装16开,209册)88000元(内含邮资)中华佛教二千年(精装大4开)56000元(内含邮资)中国佛寺志丛刊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08,(8)
书名价格佛光大辞典(精装16开,16册)2600元(内含邮资)佛光大辞典(精装32开,8册)480元(内含邮资)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目录索引(精装16开,5册)3000元(内含邮资)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精装16开,209册)88000元(内含邮资)中华佛教二千年(精装大4开)56000元(内含邮资)中国佛寺志丛刊  相似文献   

13.
童纬 《佛学研究》2004,(1):86-109
童纬(1917—1994)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佛学家,以治大藏经目录版本学和傣族佛教为主。20世纪50年代,他所发表的有关介绍云南上座部佛教的藏经目录和僧阶的文章,开创了我国当代云南上座部佛教研究之先河,有不可磨灭之功。改革开放以后,童纬先生致力于《中华大藏经》目录的整理,对《中华大藏经》的编撰做出了贡献。这里发表的译经目录和译者小史即是当年童纬先生辛勤成果。前人之师不可没,我们今天能取得不少佛学研究的成果,除了依靠党和政府的改革开放与完全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外,还与老一辈佛学家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发表已故的老学者的遗著,让他们的辛勤劳动没有偏废,是我们后来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金易明在《觉群》2004年第1期撰写文章,探讨佛教两千多年来对我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已经两千余年,恢宏博大的佛教文化已融入底蕴深厚的中国文化之中。中华思想体系的儒、释、道三足鼎立之态势,无可辩驳地说明了佛教对国人民族心理构成和思维模式的巨大影响力。两千余年来,佛教在其弘化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思想互补互融,并在民众中也适应中国的民俗,形成了广泛流传的富有中国特色的、与民众心态相吻合的仪式仪规。佛教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其千古独步的思想体系对中华哲学思想体系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不仅对道教、魏晋…  相似文献   

15.
唐红丽 《法音》2010,(7):35-39
<正>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下,佛教界出现了一股文化的热潮,有一大批佛教期刊也伴随时代风潮产生、发展起来。《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与《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补编》两套丛书收集与整理了民国时佛教期刊,为当今的佛教界与学术界提供了宝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佛教建筑,以其保存的情况和各自的特点可分为佛寺、佛塔和石窟寺三大类型。佛塔从佛教意义上说是最早最为神圣的建筑,大约公元一世纪随佛教传人我国,并与我国传统建筑相结合,成为中华古建筑中一束绚丽的奇葩,也是中华大地上一道独特的景观。  相似文献   

17.
李楠 《中国宗教》2023,(6):76-77
<正>佛教音乐是古代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丝路僧人将佛教音乐传入中国,逐步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音乐。另一方面,中国佛教音乐也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不同地域文化交流的纽带,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平台。传承发展好佛教音乐,有助于“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18.
何绵山 《法音》2006,(9):54-63
台湾解严后佛教的兴盛与居士团体的勃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现将其居士团体的勃兴具体情况陈述如下。(一)居士团体的兴起。台湾解严前最主要的居士团体是“中华佛教居士会”,创办者李謇居士,河北顺义人,出生于1908年,1998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去世,他曾任国民党中央警官学校校长等职,1963年皈依印顺法师,主理“中华佛教居士会”达18年之久。“中华佛教居士会”成立于1968年1月5日,至1978年9月才于台中市成立台湾省分会。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华佛教居士会”实际上是由国民党掌控的两大佛教团体之一(另一个为“中国佛教会”),一开始就有着浓郁…  相似文献   

19.
正佛教文学研究自上世纪初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在如此数量的成果中,有关佛教文学史的研究则相形见绌。此前较令人可喜的成果是孙昌武先生《中华佛教史·佛教文学卷》,此书初具"佛教文学史"的雏形,是这一领域的代表性著作。李小荣先生《晋唐佛教文学史》进一步推动了佛教文学史的研究,为佛教文学史的撰写引入了新的理论架构,突出晋唐佛教文学之特点,体系完整,是一部高水平的开拓性著作,为撰写中国佛教文学通史提供了重要参考。该书有如下主要特点。一、初  相似文献   

20.
<正> 《佛教文化》一八万四千法门之舟楫《佛教文化》一三大语系佛教之园地《佛教文化》期刊是由国家宗教局主管、中国佛教协会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双月期刊。是以全面、系统的方式介绍中外佛教文化、学修体验、艺术种类、佛教文史、佛教文化交流等为主的佛教文化刊物。《佛教文化》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家以"佛教文化"命名的专业性期刊杂志。自1992年创刊以来,深受海内外广大信众和佛教文化艺术爱好者的欢迎和青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