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维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中区分了艺术的第一形式与第二形式,并以第一形式之美为艺术的第一义,这为他在《人间词话》中以"境界"之有无、深浅为评判诗词之高下优劣的依据,提供了理论支持。就诗词而言,境界属第一形式,文辞属第二形式。标举境界,即是标举第一形式之美。"隔"是第二形式之美与第一形式之美的矛盾,"不隔"是第一形式之美与第二形式之美完满契合的状态。这一区分,是理解《人间词话》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诗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色彩意象作为一种典型的情感符号,始终与中国诗画相伴相连,为中国古代诗歌营造了一个美妙的色彩世界.本文拟通过以对古代诗词中的色彩意象表达特点进行解读,以期寻找到古代诗词色彩意象的表达由画面美、意境美到情感美的缤纷的色彩世界,从多个层面认识我国古代诗词所蕴含的独特的民族审美的色彩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古典诗词的美学特质主要表现为凝练的语言美、强烈的抒情美和独特的意境美。语言美主要表现为语言的韵律美、诗人用词的精妙以及语言的含蓄美。诗人采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创造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意境美。只有充分从理论上认识到古典诗词的审美特质,才能真正领略到古典诗词的美,进而为学习、欣赏古典诗词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苏东坡作为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部分诗词散文对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有着特殊亲近与钟爱,每到一地,总会留下许多关于当地风景的佳作,至今仍为后世吟唱。苏轼的诗词散文无不体现着山水地形美、气候天象美、建筑艺术美、色彩音响美和联想意境美。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丰富的革命实践造就了其诗词特有的史诗美和崇高美。毛泽东的诗词几乎涵盖了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阶段,有着史诗般的深刻内涵。毛泽东诗词描绘了大自然的雄浑,塑造了崇高的人物形象,更表现出高尚的精神风貌和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6.
病态美起源于何时,又因何而起,在美学史上并无明确论述,而我们所知的是它与常态美相对,是优美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常常呈现出纤细、小巧、瘦弱、卑下等特征,是阔大、崇高、雄壮等的反义词。而"瘦"作为病态美学的呈现状态之一,可以古典诗词、明清仕女图、园林艺术为切入点,来透视病态美学中所反映出来的文人的精神状态、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普遍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7.
中国书法和诗歌是根源于中国文化的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二者相异相通又相融相生。诗词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书法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诗书的结合,让我们在品读诗词之美时,又能欣赏书法艺术之美。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2024年开始,我们将开设“诗书合璧”专栏,相信会给读者朋友们带来思维的延伸和智慧的启迪。  相似文献   

8.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在产生之初就与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20世纪以来,流行乐坛上正刮起一股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交融的"古风"歌曲。这一现象的出现,不仅促进了古典诗词在现代社会的传播与影响,也为现代流行乐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相融合是一个"互利互惠"的过程,这种融合不仅提高了流行歌曲的意境和品位,同时也促进了大众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和理解。目前,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仍存在很多不足,"古风"歌曲的创作者们更应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以免对受众特别是青少年产生误导。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美"是我们经常用到的词,有些事物我们说它们美,有些我们说它们丑."美"与"丑"是我们容易直观理解的一对概念.但是什么是美,却很少有人能回答.很多研究者都没有研究清楚美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10.
美就是好,而且是完整的.残缺本来就是不美的,所谓"残缺美"是残缺的部分没有影响到事物的美.如果事物本身就不美,又有残缺,那就根本不存在"残缺美".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的美之间到底问什么,是一个值得弄清的问题.这其中,"美"的词性是非常重要的."美"作为名词,其本质问题是不可证实的,这也是几千年来美的本质问题一直没有满意的答案,以及各种答非所问式的错位回答产生的根本原因:"美"作为形容词,美学研究的目标不能是美的本质,而应该是美的原因.美的原因其实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情感沟通.  相似文献   

12.
柏拉图的"美之问"到底是问"美的本质",还是问"美的原因"?这是一个值得弄清楚的重要问题.此问题也导致其后的历代美学家对美本质问题的似是而非的解答.通过对西方的柏拉图.狄德罗、车尔尼雪夫斯基,以及中国的蔡仪、朱光潜等美学家有关美的本质的解答等进行分析,不难看出他们的回答与结论,大都是错位的."美"作为形容词.美学研究的目标不应该是美的本质,而应该是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早期全真道创立者"不倦写诗词"的根本动因是诗词的象征、隐喻、意象等与内丹修炼的宗教体验之间可以互相阐释说明,诗词创作在教化弟子、劝讽世俗方面也具有便于记诵、流传等各种方便。全真道诗词内容不能从"纯文学"立场划分,应结合全真道修行观念,从真功、真行两个层面切入。全真道描述劝讽世人、行善救济等外修"真行"类诗歌具有"俗文学"特质。王重阳对《乐章集》的接受是顺理成章的,对柳永的情色作品既不是刻意回避,也不是全盘认可,而是把这种描写内化在丹道修炼的宗教体验上,创造出大量异于《周易参同契》、《悟真篇》的富有象征意味和情感体验的丹道诗词。金元南宋时期,丹道诗歌突破固有格式,走向世俗,发生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书法是一种线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抽象表现艺术.因此,它既不是"纯形式",也不是再现性的绘画或装饰性的图案.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说,书法与绘画虽有相似的一面,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古人所谓"书画同源"或"书画同体",实际上并不是指书与画在形体、结构、笔画和表现方法上的趋同.书与画的"同",从根本上讲,是"同"在对生命意趣的表现上面.中国书法的美本质上更应该说是一种动态的美、内容的美、意蕴的美或表现的美.  相似文献   

15.
美育何为     
一、审美实践:实现自我价值 从古到今,我们有不少的美学家,也有不少的美育家,但对"美是什么"以及"美育何为"他们没能讲清楚,反而是越讲人们越糊涂了.为什么?这就在于他们总是离开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做人"谈论美,谈论美育,没有看到美乃至美育在根本上都以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做人"为前提,没有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做人",美乃至美育都不存在.美乃至美育问题,实际上都与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做人"密切相关!为改变此一局面,真正弄清"美是什么"以及"美育何为"问题,我们首先必须解决人的本质问题,从人的"做人"谈起.解决人的本质问题,弄清人生何为,无疑是揭示"美是什么"以及"美育何为"的唯一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6.
意境是境与意的统一,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这是偏重于意境"实"的方面;意境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境生象外,强调其空间美、动态美和传神美,这是偏重于意境的"虚"的方面.虚实结合,方得意境.  相似文献   

17.
<正>审美教学对学生很重要,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可以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提升审美情趣。选编的教材,无论哪种文体都含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尤其是作为人类语言艺术精华的诗词,作者以饱满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富于美感的语言,高度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笔者认为,要提升初中生对诗词的审美能力,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点品鉴四“美”。一、形象美:赏析描写,走进心灵诗人是借助形象来思考的,通过形象的思考与展示,将真理蕴含其中。形象是意境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我国文化历史十分悠久,反映在商业上也形成风格独特的“商业文化”,尤其以诗词、楹联为美。  相似文献   

19.
正春有桃花,一如夏有荷花、秋有菊花、冬有梅花,又如鸟有双翼、鱼有游鳍、人有青春,若无后者,于前者而言将是一种无法补救的缺憾。于是,春天来了,桃花开了,开在晴空丽日之下,开在古典诗词之中。杏花也美。"雨洗杏花红欲滴""西园雨打杏花稀""社雨  相似文献   

20.
一 美是什么?很难下定义.自古以来,有很多人下了很多定义,但都难令人满意,这可以说是美学界的"歌德巴赫猜想". 人们对自己喜爱的形象感觉很美,就称之为"美".他们所说的这"美",实际上是自己的一种感觉.比如,人的身体皮肤感到痒,也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怎样的?要用概念、理论说明它的性质、状况是很难的,只能描述其大概,很难给它下定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