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悦笛 《哲学动态》2007,(10):71-72
2007年7月9~13日,第17届国际美学大会在土耳其的安卡拉召开,来自五大洲40多个国家的400余名学者参加了盛会。本次会议以“美学为文化间架起桥梁”为主题,现综述如下:一、艺术与哲学:分析美学的东西视界艺术问题一直是美学研究的重心,分析美学在20世纪为此做出的巨大而独特的贡献有目共睹,分析美学的研究者们仍在该问题上逡巡反思。当代哲学家约瑟夫·马戈利斯在开幕式上以《艺术的状态》,明确反对康德“超验的转向”及其所形成的一种“普世性”追求,认为这种普世性抽掉了历史,最终要回到一种“后康德主义”与黑格尔的“历史主义”那里来重新…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手记     
2007年7月9日-13日,国际美学第17届国际大会在土耳其安卡拉召开,所确定的大会主题是沟通各种文化的美学(Aesthetics Bridging Cultures),相关论题涉及艺术、体育、风景、时尚、科技等各种领域,其重点在于探索多样文化的根源及其不同的表现形态,试图从比较角度来审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当代、艺术与科学、全球与地域、自然与文化、大众与精英、中心与边缘的相互关系,以期松动双方划定的边界或彼此所报的成见,最终拓展美学研究的范围和提升美学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生命活力。有鉴于此,当国际美学协会理事会于2007年在安卡拉委托我主编2010年《国际美学年刊》第14卷时,我有意采用了这样一个专题:美学中的多样性与普遍性(Diversity and Universality in Aesthetics)。此专题隐含三个主要意向:其一是策应2010年由北京大学承办的第18届国际美学大会主题美学的多样性(Diversities in Aesthetics)。其二是从多样性的角度审视多元文化的审美个性与特殊性,从普遍性角度探索美学理论的科学性和普适性,继而从两者的理论博弈中拓宽美学与艺术哲学研究的疆域。其三...  相似文献   

3.
第十三届国际黑格尔大会从1979年8月27日至9月]日在贝尔格莱德举行。来自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33个国家的大约150位哲学家和其他科学家参加了这次会议。大会的总题目是《同一性·差别·矛盾》。全体大会、晚上的讲座和四个小组都热烈地讨论了这个主题,同时在哲学或与哲学相近的学科各不同领域里研究了这些辩证的基本概念。国际黑格尔协会主席伯耶尔(W. R. Beycr)宣布会议开幕。迈耶尔(R. Meycr)教授(瑞士)作了  相似文献   

4.
"艺术的终结"是在20世纪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领域曾引起广泛关注的一个理论问题,其提出者是黑格尔,后来又由丹托重提并加以发挥.彭锋在《回归》中认为,"艺术终结论"是当代美学中引起争论的十一个热点问题之一,并对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艺术终结"命题的提出如同空谷足音,振聋发聩!黑格尔和丹托为什么会做出"艺术终结"的断言?两人的理论观点又有何差异和联系?如何全面认识和评价"艺术终结论"?笔者尝试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据西德《普通哲学杂志》1980年第1期报道,国际黑格尔协会通知:国际黑格尔大会将于1981年6月25日至28日在斯图加特召开。总题目是《康德或黑格尔》。  相似文献   

6.
崇高作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自朗吉弩斯、博克、康德、黑格尔以至于后现代美学理论家利奥塔都对崇高进行过论述,然而学者们在研究崇高时主要是围绕朗吉弩斯、博克、康德以及利奥塔的崇高观进行研究,而对黑格尔的崇高观的研究却很欠缺。黑格尔美学是德国古典美学发展的高峰,而崇高是在艺术发展类型中的第一阶段象征型艺术中提出的,崇高作为美学范畴与象征型艺术密不可分。因此,有必要对黑格尔的崇高理论进一步梳理和阐释。通过对黑格尔《美学》第二卷象征型艺术中的"崇高"文本的细读,可以从崇高的来源、分类、特征、批判与反思四个方面探讨黑格尔"崇高"理论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国际医学决策学会第30届年会将于2008年10月18日~22日在美国费城召开。今年的国际医学决策学会年会的主题是“比较有效性:挑战与机遇”。围绕这一主题,大会将着重讨论以下沦题:(1)比较有效性研究;(2)风险沟通;(3)应用贝叶斯或其他非实验方法评估临床有效性。大会的主旨演讲发言人为美国医学研究院(IOM)循证医学圆桌会议主任J.Michael McGinnis博士。McGinnis博士将对比较有效性应用以及将比较有效性具体化于政策和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关键挑战与机遇做说明。主旨演讲之后.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时代,艺术与文化创意已经成为当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创意与文化批评紧密相关,在当代社会中将获得新的理论与实践增长空间。2017年7月14日至15日,第六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在英国威尔士卡迪夫大学举行,会议主题是:创意、批评与全球化。在此次会议中,不同国家、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围绕着全球化时代创意与批评的互动关系以及审美与政治、文化与经济之间内在而微妙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对话,向学术界呈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学者立足于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学科前沿所产生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由“国际美学协会”主办、日本美学学会承办 ,主题为“2 1世纪的美学”的第 1 5届国际美学大会于 2 0 0 1年 8月 2 7- 31日在日本东京地区的海滨幕张举行 ,来自世界 4 2个国家和地区的约 50 0位美学家参加了大会。本届大会作为新世纪的第一次世界性的美学大会最大的变化是首次在东方国家举行 ,因此亚洲国家代表人数大大增加 ,大会专门设计了亚洲地区的日本、中国、韩国、东南亚、印度五个专题讨论会 ,来自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美学家分别进行大会发言 ,从而使世界美学界更加了解亚洲美学的发展状况。作为中国专题组 ,大会邀请了中华美学学会副主…  相似文献   

10.
由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和韩国成均馆大学东洋哲学科BK21事业团联合主办的"东方美学和文化产业的当代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1月22~24日在山东大学召开.来自韩国、日本、美国及国内的40余位东方美学和文化产业研究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围绕"东方美学和文化产业的当代发展"这一主题进行研讨,分设了"亚洲美学的历史与现状"、"亚洲美学的新生长点"与"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三个分议题,会议讨论热烈,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今年8月21日至27日,我有幸参加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在英国的海滨胜地布拉顿举行的第18届世界哲学大会。布拉顿的会议中心,云集了来自62个国家和地区的约一千名学者,汇集了当今世界哲学的各种思潮。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对人的哲学理解”。在众多的大会演讲、专题讨论会和圆桌会议中,哲学家们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人类的重大问题和哲学的使命作了深刻的理论思考,在各学科领域广泛进行对话和相互理解,这无疑有益于人类进步事业和世界哲学的演进。  相似文献   

12.
传统美学观以及分析美学受康德、黑格尔美学的影响,把美学等同于艺术哲学,并把自然美置于美学之外。艺术品被置于博物馆、展览馆等场所之中,"审美静观"成为审美的原则。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美学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入,这些原则在阐释当代美学问题时显得捉襟见肘。所以在环境美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一是要力图突破艺术审美的单一场域,将美学置于更广阔的场域之中;二是要力图突破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命题束缚,为自然美提供必要的哲学美学基础;三是要力图突破艺术审美的静观特质,从而在实践层面为美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近代文艺美学的两个教条,即"审美经验论"和"艺术的自主性",是导致当代艺术衰落的理论根源。其中的审美经验论导致了审美享乐主义,艺术的自主性则导致了艺术品拜物教,这两点都通向资本主义的市场逻辑,使艺术被资本主义文化产业彻底吸收。当代资本主义从艺术中汲取灵感和动力,把艺术的要素引入生产领域,将艺术的魅力灌注于工业品的生产中,使工业资本主义变成了"审美资本主义"。从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看,艺术的衰落宣告了近代文艺美学的失败,同时也预示了美学获得新生的理论契机,这就是:艺术之原初本质的先验重建如何可能?这一课题需要在马克思政治美学的新平台上展开。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美学史上,黑格尔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他对“美学”一词作了新的诠释.作为美的艺术哲学,黑格尔对艺术美、音乐美的见解独到,其主张至今发人深省并对音乐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黑格尔关于自然美与主体性的观点,至今仍是音乐教学需要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当代美学的中心转向艺术,研究和探索艺术美和艺术创造问题成了主题。第9届国际美学会议(1980)就是以“艺术创造”作为中心问题的。我国近几年美学研究也开始注重艺术问题,出版了不少有关艺术美和艺术心理的专著和译著。《门类艺术探美》一书正是适应美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开宗明义地以各门艺术的审美特性作为探索的重点,把美学研究和艺术研究结合起来,融科学探索与审美鉴赏于一体。书中表明,无论在研究的重点上还是在表述的形式上,作者能以深刻新颖的观点取胜,以生动流畅的文笔诱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美学研究的中心刚转到艺术,虽然有从整体上的、一般性的角度研究艺术的专著,如《艺术哲学》、《艺  相似文献   

16.
五、黑格尔的政治论和法哲学近百年来,由于人们一直把研究重点放在黑格尔的逻辑学和思辨哲学体系上,导致了一种错误的看法,即认为黑格尔是逻辑主义者,他忽视人和人的自由解放问题。这纯粹是对黑格尔的误解。终生偏爱政治事实上,黑格尔一生都关心当时的政治形势,追踪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的发展,潜心研究其中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政治见解,从而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哲学。他发表的第一部作品是加了评语的政治译文(《关于瓦特邦和伯尔尼城先前国法关系的密信》1797),临终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论政治问题的(《论英国改革法案》1831)。他的一生,如同他自己在给友人信中表明的那样,“都对政治有一种偏爱”。因此,可以说,不了解黑格尔的政治哲学,就不能了解他的思辨哲学。另一方面,从来没有一个哲学家  相似文献   

17.
通过梳理从黑格尔到马克思再到当代实践哲学的发展历程,本文首先指出对现代伦理生活的二次重构是当代西方实践哲学的主题,而且它以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和激进革命思想传统的自觉回避为特征。以此为参照,本文进一步阐明对中国现代经验的批判性重构同样也是当代中国思想的主题。落实到对市场经济领域的规定性原则的重新界定和对社会主义国家与市场经济领域之间关系的重新解析这两大难题,本文强调由于中国现代经验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实践传统的多重深入影响,如果我们要在思想上回应这两大难题,就不可能回避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统,就必须重新展开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的思想对话。  相似文献   

18.
胡民众 《学海》2002,(2):163-168
本文从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创造、艺术的欣赏三个方面入手 ,对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想进行了全面探讨。文章指出 ,在以往的研究中 ,对费尔巴哈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公允的评价。文章认为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艺术思想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之间的中间环节 ,并透过这个环节对费尔巴哈在美学艺术领域的贡献、地位及局限重新作出了评价。文章还认为 ,加强对费尔巴哈美学、艺术思想的研究 ,无论对马克思美学、艺术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还是对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美学、艺术思潮的借鉴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国际政治科学协会常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研究小组,于1985年4月1—3日,以“当代全球性问题与政治科学”为题在利布利采(捷克斯洛伐克)召开了一次会议。会晤是为准备国际政治科学协会第13次大会(1985年7月15—20日,巴黎)的计划而举行的。并谈了大会议程四个细目中的一个。参加会晤的有来自苏、捷、保、匈、波、民主  相似文献   

20.
纪念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二百周年和黑格尔逝世一百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于9月9日至9月12日在北京举行。这次学术讨论会是由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贺麟教授在会上致开幕词。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于光远出席了大会并发表了讲话。来自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国际黑格尔协会主席柏耶尔教授、国际康德学会主席冯克教授、国际黑格尔联合会主席亨利希教授应邀出席了会议并作了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