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辨分析与生态医学模式关系密切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科学的生态医学模式概念。从生态医学模式的自身属性和基本观点出发,演绎出生态医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审视问题的整体性、研究方法的系统性、价值观基础的正确性、和谐健康观的根本性、学理与学科的综合性。这也是其成为引领未来医学发展的主导模式的辩护理由。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生态哲学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从生态文明之生态哲学的新视野透视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中国传统哲学包含了内在关系存在论(“人以自然而存在,自然以人而存在”)的生态存在观、自然无为的生态实践观、道在万物的的生态价值观、人副天数的生态伦理观以及“寡欲”“节葬”的朴素生态主义的适度消费观。  相似文献   

3.
佛教生态观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佛教界十多年来关于佛教生态观的研究所做的主要工作是回应西方生态文化思潮的基本理念,从传统佛教经典、教义中挖掘、整理佛教生态观的相应内容,从佛教整体观、无我论、生命观、内在价值论、慈悲观、净土观、传统佛教生态伦理实践等方面大体勾勒出了佛教生态观的整体轮廓。不足之处是缺乏理论深度,未能把握佛教生态观区别于西方生态文化观念的理论特质,从佛教理论自身的观念出发建构具有佛教自身特质的生态理论体系。相比较而言,港台佛教界关于佛教生态观和环保实践的讨论更为深入。比较引人注目的是杨惠南关于建立人间佛教的深层生态学的主张、“心、境并建”的环保实践观念,以及杨惠南、林朝成等对佛教环保实践社会政治层面的关注等。其研究从大乘佛教理念出发,不仅是对当代佛教生态观和环保实践的批判,而且触及到传统佛教偏重心灵解脱,忽视外在环境建设的偏向,相对而言更深刻、更具有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4.
斯奈德自然社区观、梅西生态自我观,是欧美学界佛教生态整体主义思想的代表。斯奈德主张将佛教修行实践应用于社区生活,将自然万物纳入到社区当中,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社区;梅西从现代心理学及系统论阐释佛教自我观,将自我阐释为时刻与环境互动的开放的动态模式,将对本心的觉悟与参与世界的行动联系起来,与华严宗关于宇宙全息整体图景的觉悟联系起来。斯奈德、梅西佛教生态思想不仅在早期生态环保运动中影响显著,而且对之后佛教生态思想的演进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生态和谐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狄明  詹兆雄 《天风》2007,(3):38-41
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必须从价值观上确立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吸收基督教文化,特别是圣经中的重要思想资源,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从基督教的经典中挖掘其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积极因素,发展基督教生态神学,对于重建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是不无裨益的。本文将近年来学术界对基督教生态思想研究的成果整理概括为“十观”:创世观、平衡观、位序观、回归观、眷顾观、监督观、惩罚观、平等观、一体观、生态观。  相似文献   

6.
《周易》古经是流传至今最古老的一部展示中华先民智慧的著作,包含有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1、把天地万物风调雨顺的生态平衡景象与人类自身崇尚道德紧密联系起来,阐发了“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2、提出生态忧患意识观,反对浪费和破坏资源;3、描绘了“生态之乐”的社会理想蓝图,倡导人与万物友好相处的生态和谐观。这些思想对解决全球生态危机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深生态学作为当代最富魅力的“绿色”哲学思潮,明确主张生态整体主义的实践智慧,在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浅生态运动的“深度追问”和批判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丰富而深刻的伦理实践意蕴,形成了“尊重自然”的资源保护观、“敬畏自然”的科学技术观、“倡导俭朴”的生活消费观和“关怀生命”的生态教育观.  相似文献   

8.
数学模式观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数学抽象的定性分析,并联系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提出了模式观的数学本体论和模式观的数学认识论,这不仅是对于数学的本体论问题和认识论问题的具体解答,也即构成了一种新的数学哲学理论——数学模式观的数学哲学理论的基础部分。  相似文献   

9.
国内大部分学者在进行佛教生态观的理论建构时,仍停留在单纯移植西方生态理论,或者发掘经典教义中有关生态的论述进行诠释上面,而忽略了佛教生态观更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于此借用“批判佛教”所引发的问题,对国内学者进行佛教生态观的理论建构时的若干盲点进行反思。生态保护问题,绝不只是人类群体与大自然间的技术关系问题,它严重地深刻地同人类的社会问题纠搅在一起。它既是科学技术的,也是文化的宗教的,更是政治的社会的问题。因此,在进行佛教生态观建构时,应深入发掘佛教原有的强烈地批判意识,更好地加入社会实践层面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管子》生态伦理思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的天人观,“道为物要”与“德润万物”的伦理观,“人君天地”与“人与天调”的实践观。其深刻的精神理念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些启示我们应从强化生态意识、加强生态制度建设、实施行为生态化建设、坚持生态化修养建设等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