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东 《周易研究》2004,(5):37-44
王弼在吸取<易传>乘、承、比、应、当位、中位等说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周易>的体例以及原则,进一步阐发了<易传>所蕴含的取义说、适时说,还提出了主爻说、初上不论位等说,确立了义理派解易的基本思想方法.尽管程颐在对<周易>体例的看法上基本上承袭王说,但亦有发展与创新之处.他在王氏"适时说"基础上强调<易>随时取义的观点,提出了中则正、乾坤卦变以及卦才说等,丰富了义理派解易的方法,增加了解释卦爻象和卦爻辞的灵活度.本文在论述以上观点时,还对前人之说提出了一些异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渐卦卦象的分析,并考《说文》段注“陂陀曰渐”,得出渐卦取名为渐,当取坡渐之意,进而引伸为渐进之意。又从卦爻象出发,对渐卦的卦爻辞作出分析,认为渐卦的卦爻辞是根据其卦爻象而系出,而且其整卦的卦爻辞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主题而展开,且其思想与《诗经》中的《鸿雁》等篇不无关系。这或可为进一步解读《周易》古经及其产生时代问题提供某种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今、帛本《易传》都有一系列关于《坤》卦卦爻辞的解释,这些解释体现出了它们各自解《易》的不同义理或哲学倾向。本文拟通过对今、帛本《易传》关于《坤》卦卦爻辞的解释的对比分析,力图把握它们思想内涵的差异,并由此对今、帛本《易传》的关系尤其是对今、帛本《易传》各篇成书时代与先后的关系做出一个初步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象数范畴论     
象、数、。辞是《周易》经文构成的三大要素。作为符号系统的象数与作为文字系统的卦交辞,两者的互补、互换共同构成了《易经》。就其形成而言,"象数"早于卦爻辞,"象数"是卦爻辞的依托和出发点,卦交辞可看成是"象数"的解释系统。到了《易传》,象数(卦象爻数)系统没有改变,"'辞"系统则发生了质的改变。"象数"是易学的基础或先导,随着"辞"的解释系统的不断丰富和膻变,"象数"的内涵也逐渐增加,"象数"范畴的性质也随之发生改变。"象数"范畴总的嬗变路径是筮法范畴--易学范畴--哲学范畴。虽然"象""数"对称,最早见于《左传·值公十五…  相似文献   

5.
张祥龙提出了与时偕行的“象辞互凑生成法”,用以解释《周易》的卦画与卦爻辞之间的生成意蕴。这一解释方法是现象学的,因为它所从出的思想机缘是张祥龙对现象学之构成性、发生性、边缘性以及非对象化思想特征的揭示。以象辞互凑生成法解卦的核心在于因时因势地对筮例进行取象解释,但此种取象并不因此沦为任意的,相反,它始终紧扣阴阳转化的时机,根据卦画的阴阳排布序列以及爻位的先天成象完成对卦爻辞之后天物象的阐释。它从根本上拒绝对卦爻辞作出纯粹历史的解释或按照个人偏好对物象的肆意发挥。就此而言,张祥龙提出的现象学释《易》法即象辞互凑生成法恰好能够提供一种对《易经》解读方法本身的反思,因为它运用了一种既来自后验的又同时是先天的方法来解释《易经》的卦爻辞与卦爻画。以屯卦为例,可以具体演示这种解读思路。  相似文献   

6.
易学是对《周易》经传所作的种种解释,并通过其解释,发展为一套知识系统或理论体系。它是古代经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凡汉朝以来经学家和哲学家对《周易》经传的解说和注疏,都属于易学的领域。易学作为一门学问,是通过《易传》占筮体例的解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对卦爻象和卦爻辞的解释,从战国时期的《易传》开始,就存在着两种体例,一种是取象说,一种是取义说,以此解释卦爻象和卦爻辞之间的逻辑联系。取象说是以八卦所象征的物象解释《易经》中的卦爻象和卦爻辞。取义说是以八卦和六十四  相似文献   

7.
《京氏易传》是《易》与阴阳家相结合的产物,京房在这部书中极富创造性地建构了一系列新的易学条例.丰富了卦气说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京氏易传》将五行机制输入卦爻之中,以定占断的吉凶之义.从而革新了先秦以卦象与卦爻辞释占的方法,开创了《周易》占筮的新局面。作者还对《京氏易传》与后世纳甲筮法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8.
程氏《易传序》是程颐在完成对《周易》的注释之后所写的序文,是其对《周易》诠释的方法论和思想内容的深入总结和高度概括,可以看作是他整个易学思想体系的精华所在。此文虽仅短短三百多字,但其所涉及的内容却十分广泛,在程颐看来,《周易》是一部教导后世之人如何随着境遇而改变自身行为以使其符合(天或圣人之)道的经典。从《周易》的传承上来看,历代圣人的目标是一致的,至孔子而后大成。而程颐自己则是要接续自孔子之后所丧失的易学传统,让易理重现于世。为此,程颐确立了以释"辞"为路径的解释基础,其特点是:在诠释文本时,首先关注的并不是如何解释《周易》的卦爻辞,而是把握和揭示出孔子所作之《彖传》、《象传》等文本解释《周易》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孔子晚年喜《易》、好《易》,并不代表他早期没有深入研修过《易经》。孔子早期学《易》,以"象数"视之,注重的是卦象的流动和转化所开启的"艺"境。正因为此,孔子晚年虽然抛弃了卜筮之用,却没有抛弃卜筮本身,特别强调卦象、卦变与卦爻辞意义之间彼此共生、相互建构的关系。这种致思取向为孔子晚期发挥阐释《易经》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支撑,使得象数之《易》与演德之《易》的结合成为可能。《易传》沿着孔子开辟的道路前进,在天地相参、天人合一的理论构建中对世间的德性进行观照,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孔子晚年喜《易》、好《易》,并不代表他早期没有深入研修过《易经》。孔子早期学《易》,以"象数"视之,注重的是卦象的流动和转化所开启的"艺"境。正因为此,孔子晚年虽然抛弃了卜筮之用,却没有抛弃卜筮本身,特别强调卦象、卦变与卦爻辞意义之间彼此共生、相互建构的关系。这种致思取向为孔子晚期发挥阐释《易经》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支撑,使得象数之《易》与演德之《易》的结合成为可能。《易传》沿着孔子开辟的道路前进,在天地相参、天人合一的理论构建中对世间的德性进行观照,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易传>是现存系统解释<周易>古经的最早典籍,对后世历代学人诠解<周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周易>古经由卦爻符号和卦爻辞组成,卦爻符号与卦爻辞之间的关系便成为后世<周易>研究的关键问题.在<易传>作者看来,<周易>的卦爻辞是由圣人"观象"而来,圣人通过"观象系辞"来揭示易道.换句话说,<周易>所阐发的义理乃以象数为基础,象数蕴含着义理,义理脱胎于象效,二者如水乳之交融而不可分.而<易传>象数与义理合一的模式是以"三才之道"为其理论架构的.开天道以立人道,法天文以立人文,成为<易传>立论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范长生又名蜀才,是隐居青城山的高道,成汉政权封为西山王、尊称天地太师。精于《易》,后人辑为《周易蜀才注>。或分析《易传》辞语,阐扬易理,或剖析卦爻象,发明易义;其卦变思想,补救虞翻之偏;在易学训诂学上亦颇多贡献。充分反映巴蜀易学同道教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3.
<正>确认识《周易》古经之成书及其作为文本的思想文化史意义,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周易》的基本面貌春秋时已定型。《周易》编纂成书时,已使用、也才使用了两个基本卦符。六十四卦由八卦相重而成,体现出"数"的机械性。六十四卦两两之间是互覆或互变的关系,爻辞相互呼应,甚至共用,体现了编纂者的有意安排。卦爻辞并非随意写就,不能低估其含寓的思想水平与教诫意义。就殷商数字卦而言,张政烺先生的解读存在一定失误。《周易》古经应没有乘、承、应、二五同功而异位等观念,《左传》《国语》无"用九"、"用六",说明当时没有大衍筮法。《彖传》与《大象》从不同角度发展了象数方法,是一种全新的诠释范式。  相似文献   

14.
帛书《易传》对乾坤之义作出了独特的阐发,在和今本一样充分肯定乾坤的核心地位和特殊作用的同时,以键川为卦名,从宇宙的动态功能的角度呈现出乾坤所统摄的天人之道。《衷》篇着眼于万物的动静存亡,凸显了乾坤的刚柔动静之义,并举证卦爻辞来阐明其刚柔之义,尤有进者,《衷》又将乾坤刚柔动静之义下贯于人事之文武之道。帛书《易传》最终将乾坤二卦所含之义理发挥为阴阳合德、刚柔相济、动静有时、文武兼施的天人之学,并从中体现出人文德性的精神和天人和谐的价值追求。不仅如此,帛本对乾坤卦爻辞的解释较之今本及传世注疏也可谓别开生面,向我们呈现了卦爻辞背后更为丰富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5.
通观《周易》文本,我们可以发现它使用了两种符号,一种是卦爻符号。另一种是汉字符号。在这两种符号中有三层意义平面:卦象与它的“所指”是第一意义平面,卦爻辞与卦象之间是第二意义平面;《易传》与卦爻辞、卦象之间是第三意义平面。如果我们把卦爻符号叫做对象语言的话,那么卦爻辞就是元语言,《易传》就是元元语言。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分析了《二三子》、《要》、《衷》等帛书《易传》中所蕴含的卦气思想,说明帛书《易传》与今本《易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卦气思想是与其前的卦气思想一脉相承的,汉代的卦气思想,就是在此基础上建构完善起来的。探讨帛书《易传》中卦气说的存在,对于推进两汉象数易学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周易》六十四卦卦名取自卦爻辞,包括"数字卦"在内的诸多证据说明传统的"重卦说"有其合理性,三画八经卦卦象早于六画八纯卦,但卦名却是袭自六画八纯卦;《周易古经》成书之前,作为符号系统的卦象与作为文字系统的卦爻辞各自经过了相对独立的历史发展阶段,最终由《周易古经》的编纂者加以整合。八卦卦义产生在卦名之后,是通过对卦名用字的训诂而来;六十四卦皆是如此。  相似文献   

18.
卦变在易学史上争议很大,有人认为卦变存在,有人否定卦变存在。承认和否定卦变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待《彖传》的态度,即《彖传》是否具有解释卦爻辞的权威性。如果认为解释卦爻辞不能离开《彖传》的提示,那么,不承认卦变就站不住脚。《彖传》有很多爻变的提示,纵观历代《易》注,不承认卦变者几乎都注得模棱两可,甚至作者自己都不知所云。不承认卦变的存在,就不符合《周易》卦爻辞成书的实际过程,因为只有通过卦变引发的象的变化,才能把卦爻辞每个字的来源讲明确。  相似文献   

19.
《周易》第四十九卦《革》卦的“革”字作什么解,整个卦爻辞作什么解,卦爻辞的含义与《彖传》《象传》是否一致,有不同看法,是值得探讨的.倘这“革”字指皮革,即卦爻辞讲皮革,与《彖传》《象传》讲改革的不一致,那末卦爻辞的意义就不大了.倘这“革”字指变革、改革讲,即卦爻辞也讲改革,那末这个卦爻辞就比较重要,值得探讨,看它对改革提出什么经验教训,可供探索,再看《象传》又是否在理论上对  相似文献   

20.
卦爻辞与卜筮之辞从内容到形式都大不同,它不是由筮人总结卜筮之辞而来,从内容上看更可能是当时的"黄历"式的记录。孔子用"赋诗断章"式阐释方法对卦爻辞的引申发挥使《易经》地位有了质性提升,《易传》最终奠定了《周易》"大道之源"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