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道》2015,(1)
作为帝王之学代表作的《大学衍义》提出:"心者,人君之本。"这个"心"指的乃是君主的主导思想。君主要领导好他的国家,需要君主有一个正确的主导思想。而为了保证君主能有正确的指导思想,真德秀提出了帝王"为治之序"与"为学之本"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2.
《管子》一书是先秦时期管仲学派的言论汇编。我们尝试着从《管子》治国策略思想本源出发,从"为人君者,修官上之道"、"兼而一之,人君之道也;分而职之,人臣之事也。君失其道,无以有其国;臣失其事,无以有其位"、"霸王之所治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等治国策略出发,从中看出管子对国家管理者的素质要求,从其对国家管理者素质要求推出今天企业管理者素质要求,从而使现代的企业管理者能够反思,并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3.
《大学衍义补》是明儒丘濬晚年所著的匡时救世之作,旨在阐发帝王为治的大经大法,教导君主修己以治人,内圣而外王。全书的框架依托于以"君"代"圣",内在的理路可以概括为:由"王"而"圣"始,由"内"而"外"终。  相似文献   

4.
对于先秦时期臣下设宴飨君是否符合礼制的问题,经学史上争论已久。《礼记·郊特牲》中的飨君非礼之说,从者众而驳者少。然《左传》之中就已多见春秋时期臣下飨君之例,效尊铭文中也明确记载了西周时期臣下可以"纳飨于王",说明飨君非礼说不符合西周、春秋时期的史实。《郊特牲》是战国末期的作品,其飨君非礼说是战国后期君权强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古人字前的"伯"、"仲"、"季"或"子",或存或省,并非不可变通。《论语.雍也》篇孔子说"雍也可使南面",上博楚简《仲弓》显示仲弓向孔子请教的多是临民为政之道。《说苑.修文》说"仲弓通于化术,孔子明于王道,而无以加仲弓之言"。《史记.李斯列传》说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这些皆可间接证明荀子承传了孔子、仲弓一系之外王儒学。在《孟子》书中,提到孔门十哲中的九位,唯独少了仲弓,荀子则极力批判子思和孟子。由此看来,弓荀学派之外王儒学,与思孟学派之内圣儒学相区分,似并非向壁虚造。  相似文献   

6.
《鹿鸣》作为《诗经》"四始"之一,在经学中有着重要地位。毛传、郑笺虽然都以小序"忠臣尽心"解诗,但对"忠臣"的理解有着儒法之异。毛传之解基本贴切经文,其最大的败笔是以"至道"解"周行",违背了经文用语的语言学意义。而其所释全诗主旨在于君以宾之位待群臣,群臣方以臣之分报君。这就意味着君不以一己之智治国,而是尊重群臣、倚仗群臣治国,由此必然导向虚君。郑玄则竭力将赴宴者区分为嘉宾与群臣,由群臣招呼贤者成为嘉宾,并置之周之列位。于是在郑玄的经义中,只允许存在君臣之分,绝不容有非臣之宾师,乃是一绝对的君尊臣卑观念。  相似文献   

7.
正清初大儒顾炎武中年北游之后,曾给好友张尔岐等人写过一封《与友人论学书》,书中拈出两句话作为学者士大夫的准则。其一论为学,曰:"博学于文";其一论为人,曰:"行己有耻"。顾炎武对于"有耻"一端极为重视,在《与友人论学书》一文中,他反复说道:"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而在其大著《日知录》"廉耻"条中,顾炎武更是直接说明:"(礼义  相似文献   

8.
有这么一则轶事,原文不长,全引如后: 君山上有美酒,饮者不死。汉武帝使栾巴求得之,未进御,东方朔窃饮。帝怒,欲杀之。对曰:“使酒有验,杀臣亦不死;无验,安用酒为?”帝笑而释之。(引自《湘川记》) 这里说的是东方朔一件事。东方朔,西汉人,官居侍中,诙谐幽默,被称为滑稽大师。他往往采用讽谏的方式,帮助朝廷认识改正缺点错误。从上面这则小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东方朔这种不同寻常的规劝方式。汉武帝迷信美酒可以饮而不死,对这  相似文献   

9.
<正> 中国传统哲学可以概括为“天人之学”。“心性之学”是“天人之学”的重要内容或主要发展趋向。“心性之学”的内容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殊性质,也反映了不同学派和思想家之间的重要分歧。《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些都是先秦时期儒家关于“天人”关系的重要“心性”思想。儒家“心性”思想的实质是要为伦理  相似文献   

10.
上古“鬼”“神”的分别是:“鬼”指人鬼,其他为“神”。《易经》有“鬼”字无“神”字,并非没有神的观念,而是没有“神”的概念。《易经》的“天”“帝”即神。“天”是至上神,即超凡存在者;“帝”与“天”同义,同位同格。“天”“帝”不仅是至上神,而且是唯一神。蓍筮不是超凡的,而是超验的,即人的一种超越经验世界而通达超凡者的努力。《易经》的超越观念存在矛盾:一方面肯定帝王的超验性、神圣性,另一方面又解构帝王的超验性,否定帝王的神圣性。  相似文献   

11.
晋南北朝道教特别是上清派中广为流行一种“壬辰之运”的说法,直到唐初尚有流风余韵。对此,一些研究者作了种种猜测,并结合史实推考“壬辰”所指的具体年代。如日本吉冈义丰先生据《太平经复文序》所讲的“壬辰之运”认为是唐太宗贞观壬辰年以前所制作,台湾李丰懋先生也认为此段文字极具影射的用意,预示唐太宗当为太平天子。李又说:陶弘景所撰《胡笳曲》中的“甲辰君”具有现实意义,即指梁武帝,因为梁武帝普通五年(524)恰逢甲辰年;配合上清经中一再强调的太平愿望,梁武帝天监  相似文献   

12.
《论语·八佾篇》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历来有两种解释:一为,文化落后国家虽然有个君主,还不如中国没有君主;一为,夷狄还有贤明之君,不像中原诸国却没有。解决这种疑难从句法结构入手,是正确的办法。先秦与此相关的句子,有三种结构:前两种是,"NP+不如+NP"结构和它的变式"(VP+)不如+VP"结构,前者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后者如: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第三种是,"NP+不如+NP+之+VP"结构,如: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我们认为,"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是特殊的"NP+不如+NP"结构,它与"NP+不如+NP+之+VP"结构似同而实异:"夷狄之有君"对应的是整个"诸夏之亡(君)",而"纣之不善"对应的是"是";即,前者对应的包括"之+VP"(之亡)而后者不包括它(之甚)。先秦两汉典籍中存在的诸如"星之昭昭,不如月之噎噎"一类句子也能证成此说。  相似文献   

13.
《高识传》是傅奕编纂的排佛著作,成书于贞观年间。其书虽佚,然释道宣《列代王臣滞惑解》保留了许多信息,可窥其概貌。《高识传》内容为魏晋至唐初25位帝王大臣排斥佛教之事迹。编排体例上,《高识传》分帝王、臣子两部分,每一部分又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编纂方法上,以辑录排佛言行、事迹为主,间以傅奕个人的评议。《高识传》对于研究傅奕排佛思想、唐初三帝宗教政策,以及唐初三教论衡,均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4.
张载认为现实社会中的人之所以有恶行,是因其不知善反、不知存养善性,因此不能开显人生在世的价值。"性于人无不善,系其善反不善反而已。"人之为人在于追寻天地之性与太虚之善,实现人生的价值。在价值实现理路中,人应该通过寡欲、为学、行实等手段去消解自身的消极因素,如是,不仅为"立心"创造条件,而且可以使自我无限地切近太虚之善,进而实现理想人格与价值超越。其中,"寡欲"是成就"善反"的道德修养工夫,"为学"是打通"善反"之路的关键,"行实"则是实现"善反"之价值目标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5.
<正> 《周易》旅卦上九爻辞曰:“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咷,丧牛于易,凶。”顾颉刚先生以为此爻是记商之先祖王亥丧牛羊于有易的故事。(《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载于《燕京学报》第六期) 据《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易杀王亥,取仆牛。”《竹书纪年》载:“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緜臣杀而放之。”这与“旅人先笑后号咷,丧牛于易,凶。”相符,故此爻辞为王亥之事说可从。顾先生更以《周易》大壮卦六五爻辞:“丧羊于易,无悔。”亦为王亥故事。细  相似文献   

16.
王小明 《法音》2000,(2):18-24
《比丘尼传》,凡四卷,为南朝梁代僧宝唱所撰。宝唱,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俗姓岑。生卒年不详。少投建初寺僧 出家,遍学经律。后住庄严寺,博采群言,酌取精理。天监四年(505)入京,奉敕住新安寺,参与僧 之《众经要抄》八十八卷、僧朗之《注大般涅槃经》七十二卷之述作。又列席僧伽婆罗译场,笔受《阿育王经》以下十一部经。改订安乐寺僧绍之《华林佛殿众经目录》(世称"宝唱录")。帝嘉赏之,敕掌华林园宝云经藏。师博学能文,名冠当世,著作颇多,另有《众经饭供圣僧法》五卷、《众经忏悔罪方法》三卷、《法集》一百四十…  相似文献   

17.
孔子强调“学” ,认为学是一切美德的基础 ,他对子路说 :“好仁不好学 ,其蔽也愚 ;好知不好学 ,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 ,其蔽也贼 ;好直不好学 ,其蔽也绞 ;好勇不好学 ,其蔽也乱 ;好刚不好学 ,其蔽也狂。”(《论语·阳货》)将学看成是修身之本。“好学”则是孔门对人的最高评价之一。孔子在回答鲁哀公哪个弟子最好学的问题时说 :“有颜回者好学 ,不迁怒 ,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 ,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唯有颜回被孔子称为好学。好学 ,孔子自称也是其最大的长处 ,他说 :“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不如丘之好学也。”…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王开祖《儒志编》管窥永嘉之学的豪杰面向。四库全书本《儒志编》书前提要称许王开祖为"豪杰",而此评价在《总目》提要中却失落了。永嘉学派将豪杰标举为理想人格。豪杰之士兼有豪气、逸气、英气和卓识。豪气者,对文化使命的传承当仁不让。英气者,不迷信权威,是独立人格在理智上的体现。逸气者,不囿习见,是风流人格在理智上的体现。按照王开祖的卓识,心性涵养(成己)还必须展开在事功(成己成物)的过程之中。正是这一点,鲜明地体现了永嘉学派特有的精神取向,同时也构成了永嘉学派豪杰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在重建思想范式的过程中,永嘉豪杰精神在事功中展开心性的面向不幸失落了,而王开祖所表彰的孟子绝学的要义即贵民轻君、挺立士道尊严则一开始就落在汪循、四库全书馆臣对"豪杰"的理解之外。居今之世,人类整体如欲向死而生,必须在根本处转变思想范式,创造出有别于现代性的新的思想范式。新时代召唤着豪杰之士毅然奋起。  相似文献   

19.
"学"在孔子的思想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孔子之"学"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至今鲜有严格依托《论语》及相关经典文本的论证。通过文本证据考察孔子所志与所好,可以证知,孔子"学"的本质是"为己之学",主体是以"周学"为代表的"古学",目的是修习君子;孔子"学"之灵魂特色在于其方法,尤见于《学而》开篇三问,其中"学而时习之"指明"学必力行"的方法总纲,"有朋自远方来"提出以"友善士"作为外部手段,"人不知而不愠"则强调树立"为己"的根本修习目的。  相似文献   

20.
正《后汉书》记载,东汉永初二年(108年),邓太后下诏褒扬洛阳令王涣"秉清修之节,蹈羔羊之义,尽心奉公,务在惠民"。这是"羔羊之义"这个词语的由来。汉代大儒董仲舒认为,羊有角不触人,杀之而不悲啼,跪享母乳,知仁、知义、知礼,集各种美德于一身,是仁人君子学习的榜样。"羔羊之义"指为人清白有节操。那么,这位"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