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火神庙"非祆庙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华火袄教研究领域的部分学者在论及宋元以后的火祆教遗痕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祆神与中国传统火神相混淆的情况.这种误解最初始自我国火袄教研究的奠基者陈垣先生,但遗憾的是,后来的研究者不但没有将陈垣先生的这一未及深入研究的判断予以厘清,部分学者反而完全混淆了袄神与中国传统火神的区别,以致于将方志文献中所见中国传统的火神庙误作祆庙了.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对此进行了详细考辨,指出宋元以后祆神的内涵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人们并没有将其与中国传统的火神相混淆,明清方志文献中所见的火神庙实是祭祀中国传统火神的场所,与祆神祆庙无涉.学者们实是因自身认识不足而致误,本文因而进一步分析了致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二郎神之祆教来源--兼论二郎神何以成为戏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郎神为诸多戏神之一,其产生与形成,学术界尚争论不一.其中二郎神为李冰、赵煜等说较为流行,在民间也较有影响,而该神与祆神之关系,则不甚为人所知.本文主要论证,二郎神出自四川,其形成与流行于四川与祆教神系有一定关系.元明清以来流传之二郎神形象颇受祆神形象之影响.祆教所以流行四川,则与五代十国前后蜀王室对此教之信奉有很大关系.从中可见祆教在古代文化交流中所起之若干作用.而二郎神所以成为戏神,又与大量胡人充当乐官有关.从中亦折射出中国古代音乐与戏剧曾深受胡乐影响之事实.  相似文献   

3.
中国早期出现的金星神为男性形象,最迟在唐中期,受祆教、密宗与星占术的交融影响,出现了金星神女性形象,并影响了佛教与道教对金星神形象的塑造。但是由于宋代之后文化的世俗化倾向愈加明显,占卜与禳灾的形式更加日常化、多样化,以及小说、戏曲中出现的金星神主要为男性,故造成了百姓认知中的金星神主要是男性形象,仅在宗教文献与艺术中还保留着部分女性形象。孙海桥,文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相似文献   

4.
火与灶神形象嬗变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火神话之考察入手,进而探讨火神与灶神的关系,揭示其演变规律,说明其演变特点。认为灶神与火神本是同源;随着历史发展,火神与灶神才逐步分化,其演变的共性在于都经过了女性神─—两性神、配偶神─—男性神的过程,与火神相比,灶神在演变过程中还具有老龄化、世俗化、队伍扩大化等特点;同时,祭灶习俗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赋予新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民间火神崇拜与灭火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若干火神传说透视中国古代民间火神崇拜现象.指出,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的火神多呈现出赭衣小儿、红衣红裙妇人、妖异之"物"和小动物形象;火神传说形象地反映了古人的避害心理,熔铸了人的生命意识、人道主义精神和人伦理想;古人寄希望于火神对人类的伦理关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火灾的科学认知,在文化观念上阻碍了防火措施完善.  相似文献   

6.
神僧万回生活于唐代贞观至景云年间,当世即多传其神迹,唐时碑文、诗歌、笔记中已有较多记载,其身后不久即被充分神异化。至宋代,万回形象发生变异,因战乱背景下其"万里而回"的特异功能满足了民众渴望团聚的心理需求,于是被民间神化为"和合之神",崇祀甚盛,至明代其信仰则被寒山拾得的"和合二仙"取代。万回其人其事并成为一种文学典故与形象,在诗、文、词、小说、戏剧领域均有表现。  相似文献   

7.
<正>敦煌火神庙,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寿昌北路的中医院北街分院(也是敦煌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大楼东侧的后面,是河西地区现存唯一一座祭祀火神的道教建筑。据清道光辛卯年(1831)版《敦煌县志》记载,敦煌火神庙始建于嘉庆十一年(1806),现仅存大殿一处(图1)。关于敦煌火神庙的研究文章有日本学者小川阳一的《敦煌における祆教庙の祭祀》和姚崇新的《"火神庙"非祆庙辨》~1,以及胡同庆的《敦煌  相似文献   

8.
黔娄考     
黔娄多以高洁的形象出现于古代文献中。古代记载黔娄的文献很多,如《列女传》《汉书·艺文志》《高士传》《贫士传》及有关史书、诗文等等,但这些文献在记载黔娄的生活年代与所处地域时出现了不同。即存在春秋与战国的时间差异、齐国与鲁国的地域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齐、鲁黔娄之别。对于这种差异,后人没有留意,常常混淆之。大概是由于古人姓名具有复杂性,加上齐、鲁接壤,后人对黔娄没有细致区分,造成齐、鲁黔娄混淆的现象。甚至,出现了多种黔娄的说法。又由齐、鲁黔娄及文献记载的不同引申出马国翰辑佚本《黔娄子》及其作者与《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黔娄子》及其作者的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9.
阿波罗神形象发展经历了"自然之神"等三个阶段,代表"光明"与"预言"之神形象的阿波罗才真正显示了"日神"风貌;现存的阿波罗神像中以梵蒂冈博物馆贝尔韦德里宫的阿波罗像最为优美;而米开朗基罗所绘《最后的审判》中的耶稣基督形象,是对此神像形态的原样借用;梵蒂冈艺术中阿波罗神与耶稣基督的这种关联,向我们揭示了古希腊文明在基督宗教中的保存与演变,并启发我们深入探究艺术与神学、人性与神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对于女娲偶像及其神话的信仰,深深地刻录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远古的“治水补天”神话将女娲塑造为平息世间战事、自然灾害的英雄之神,“抟土造人”神话及变种则将女娲定位为保佑家族繁衍、香火兴旺的高禖之神,后续的“赐酒作簧”神话将女娲列位于引导个人舒心健体、修身养性的调和之神。女娲神话及其信仰体系并非一成不变,在可以考证的文献中能够发现,女娲的各类传说和民间形象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样貌,共同构成了直至今日社会认知且崇拜女娲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1.
郑学 《宗教学研究》2023,(2):209-216
地府判官崔府君形象起源于唐代北岳山神在华北民间的分化,“府君”之称源自泰山府君,后来逐渐附会为地方贤宦。唐代山川神普遍冥界化,与地狱神合流,崔府君亦兼有山岳神和地狱神双重属性,且逐渐形成帝王保护神的属性。该信仰因南宋皇室提倡而兴盛,在元代受打击而衰落,在此过程中产生“泥马渡康王”等文学故事。元代以后,崔府君形象与北岳的联系逐渐断裂,但由于它在唐代已见于多种文言小说,并写入敦煌残卷中的“太宗游冥”故事,成为《西游记》的组成部分,故仍在文艺作品和民间信仰中保持相当地位。  相似文献   

12.
商周人根据自己对神灵的理解在各类文献中构建祖宗神形象。殷商文献中的祖宗神形象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会保佑、赐福子孙,另一方面又会惩诫、加害后人。西周初,周武王重病,周公祷告太王、王季、文王在天之灵,祈求祖灵护佑武王康复,其祷辞载于《尚书·金縢》。此文扭转了周人心目中的祖宗神形象,在商周人对祖宗神的认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金縢》以后,西周各类文献中的祖宗神多具护佑、赐福功能,鲜有贻害子孙的情形。  相似文献   

13.
苟波 《宗教学研究》2005,1(4):23-28
神仙形象源自于早期神话和信仰中的"神"的形象.因此,早期的道教神仙被描绘为生活在远方异域,与凡人完全不同的特殊群体.随着道教神仙观念的发展,道教的神仙形象也在逐渐"人性化":神仙逐渐摆脱了过去的神秘色彩和"非人"特征,较多地吸收了"人"的形象特征.宋元以后,这一趋势变得更为显著.神仙形象中"神"的特征进一步减弱,而"人"的因素、特别是普通人的特征日益明显.我们通过对不同时期中国古代小说中神仙形象的比较,可以清晰地发现这一变化.在这篇论文中,我们也试图探讨道教的世俗化趋势对神仙形象的影响以及不同的神仙观念在中国古代小说的神仙形象中留下的痕迹.  相似文献   

14.
本文立足于对索伦鄂温克人岁时仪式中火神祭祀仪式的田野调查资料,借鉴了范·杰内普和特纳的仪式研究理论及方法,从象征的角度分析了火神祭祀的仪式过程、仪式结构与秩序,从而描述仪式所表达的深层意义: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并非毫不相干,人也并不总在被动地接受神的安排,神秘甚至是危险的世界在仪式中变得可以接触。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仪式的参与者来说,一切行为都是可以解释的,而不是毫无理性地随意而为。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了道教教义和道教的宗教思维方式对“神魔小说”中二元对立的神—魔形象的影响。文章指出,“神魔小说”大都具有双重主题,即宣传“神仙救世”和“修道成仙”的道教观念。同时,“神魔小说”情节结构的独特性不仅具有文学功能,而且是为了更好地宣传道教“济世”与“修仙”相通,“利他”也“利己”不悖的宗教观念。  相似文献   

16.
周郢 《管子学刊》2012,(2):79-84
楚辞中的巫山神女原型,与泰山有着密切关系——最早见于经籍的巫山在齐国泰山附近,巫山之名又源自齐地的“巫儿”风俗,而传说中之巫山神女与巫儿相比,身世、行为、职司及男女遇合都非常相似.因此可以推断,巫山神女的原型之一,即是来源于齐地巫儿,后来随着楚国北进,齐地巫儿“远嫁”荆楚,但其神格依然在故乡部分遗存.通过对历代关于泰山玉女大量文献的追索后发现,后世出现的泰山女神玉女元君形象中,便依稀可见巫山神女的影子.  相似文献   

17.
民间信仰文献及其类型海峡两岸民众在沧桑岁月中,对信仰观念、心理、情感与习俗乃至生活方式有着共同的理解和认识,他们从中总结出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以不同的方式记载、积累于不同形式的文献载体,并进行传承、交流。由此产生了数量众多、体现闽台两地独具特色民间信仰与神崇拜的文献。  相似文献   

18.
契丹是古代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辽是契丹人建立的政权。学界对契丹人萨满教信仰问题的研究受诸多因素所限,未能深入展开。本文通过分析史料中有关辽代契丹人神事活动的记载,探讨契丹萨满教信仰形式及性质概念等问题。本文认为《辽史》等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展示了辽代契丹萨满教信仰及契丹萨满的活动内容,由此分析史料中有关古代民族萨满教信仰记载的路径和影响界定契丹萨满教性质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张圣君信仰的形成约在两宋之交。张圣君历史上真有其人,被民众神化,是在唐宋之际福建造神浪潮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宋代张圣君信仰的文人化气息非常浓厚,这与文献记载者的身份和当时社会背景有莫大的关系。进入明清,张圣君信仰的俗民化特征日趋明显,在传说和民俗方面则不折不扣地体现出农业神信仰的实质。张圣君由人而神的过程在造神时代也只是沧海一粟,而他能在众多的神灵中脱颖而出,信仰突破原有的空间、地域,辐射到更加广袤的地区,其传说和在信仰基础上形成的民俗对其助力甚大。  相似文献   

20.
泰山是五岳独尊的东岳,其神以“大帝”称之,地位显赫。历代帝王或巡狩、或封禅、或神祭、或褒封,奠定了泰山神———东岳大帝在道教诸神中的崇高地位,“被供奉为神灵界的王者”①。正史中有许多关于东岳大帝的记载,东岳庙也遍及全国大多数地方。本文将从泰山神———东岳大帝信仰的起源、东岳大帝的身世和职司、对泰山神的祭祀和褒封以及东岳大帝信仰的影响等问题入手,从东岳大帝信仰具体而微地反观道教神仙信仰所蕴含的敬畏自然、师法自然的人文精神、以及这种信仰对于人类社会进步所产生的积极意义。一、泰山神信仰源于对泰山的自然崇拜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