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书法艺术深受道家、道教思想的影响,而道教亦利用汉字的改造变形,创造了天书云篆,从宗教的目的出发,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形式和内涵。本文由此出发,粗略探讨了道教书法艺术的核心追求和技巧论,并以天书云篆这一特殊的宗教艺术形式作为样本,从其宗教功能和艺术形式两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道教是中国本土所固有的宗教,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教文化中,道教教义思想居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自祖天师立教以来,道教教义思想经历不断丰富发展的几个大的阶段,如魏晋南北朝时的神仙之道、隋唐时期的重玄之  相似文献   

3.
道教与地理学联系之广、结合程度之密切在其他宗教极为罕见,可从道教的地理学、地理学的道教、道教与地理学三个不同的视角辨析道教地理学。相对于其他视角,道教的地理学是道教地理学最具特色部分。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道教建筑意境这一研究新视野出发,以龙虎山天师府为案例,对道教建筑思想与道教思想关系新范式进行考论,揭示道教建筑本质特征。道教建筑深受道教心性、道教科仪等道教体道行法宗教实践影响;在此实践过程中,道教建筑意境主要表现为心性意境、神志意境等仙道意境;而这一仙道意境也为道教建筑本质特征,乃是道教建筑与其他传统建筑本质差异所在。  相似文献   

5.
相对于其他学科,道教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晚,而道教美学研究起步就更晚。1997年之前,道教美学研究领域里可以说是一片荒凉。是潘显一先生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写就了《大美不言——道教美学思想范畴论》一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为这片荒凉的土地带来了生机和希望。又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6.
道教与旅游──道教旅游文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道教神仙思想的产生与旅游的关系,“游”在道教中独具的宗教精神象征意义及旅游在道教宗教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做了分析,指出道教与旅游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道教旅游文化是道教文化的重要内在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7.
今天,举行中国道教学院的成立开学典礼,我代表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向道教界的朋友们表示祝贺。道教是我国五大宗教之一,历史悠久,至今还有许多群众信仰。近年来,全同陆续开放了一批道教宫观,成立了几十个道教协会,需要有一批政治上爱国、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8.
王玄览道教重玄美学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道教美学思想的范畴里,“道”(有时又称为“玄”“一”)是其本体论的核心判断。“道”是一切美的根源与归宿,是修道之人获得宗教化审美体验的源泉。早期道教著名学者葛洪在其所著《抱朴子》中开宗明义地说:“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妙昧乎其深也,故能微焉;绵邈乎其远也,故能妙焉。”妙者,美也;玄即妙即玄即美。在道教哲学里,如何说明作为世界本原的“道”即是内在于万事万物中的本体之“道”,一直是一大难题。这个问题在美学上同样不能避免。作为美的本原的道与作为美的本体之道如何即二即一,即沟通美的本原与美的本体,使作为最…  相似文献   

9.
白玉蟾道教美学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宋代道教美学思想大家,白玉蟾有丰富的道教美学思想.本文从宋代道教美学思想发展的总体特征出发,对白玉蟾三个方面的美学思想即"真快活"的审美高峰体验和道教审美人格论、"其心之乐而乐乎山者"的道教山林美学论和"即心是道"的道教审美心胸和审美人生论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0.
道教内丹诗词是表现道教内丹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工具。道教内丹诗词反映了道教的宗教理论,表现了道教内丹的宗教过程和修道者的宗教感受,体现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审美意象,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1.
1、道教产生于中国 ,在历史上影响波及朝鲜半岛和日本 ① ,在近现代还传播到欧美等地。对道教在中国宗教史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定位 ,已有许多前辈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加以阐扬。但从我们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感到 ,把道教作为一个特有的宗教文化现象加以研究 ,无论对于道教本身的认识 ,还是对于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都是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一个视角。2、在许多人的印象中 ,道教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比较起来 ,是个体系庞杂、支脉繁多的宗教 ,此种观点 ,可以元代学者马端临为代表 :“道家之术杂而多端 ,先儒之论备矣。盖清净一说也 ,…  相似文献   

12.
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道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作者在长期研究中国道教史的基础上,就中国道教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中国道教发展史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的,研究中国道教史的科学方法等问题提出新的思考.认为开展中国道教史的研究,对于全面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丁希勤 《社会心理科学》2008,23(1):47-50,108
徽州道教思想以宿世因缘为因,以清静无为为体,以经教符箓为用,以先花后果为实,旨在说明有缘来成仙,仙不度无缘之人;清静乃真常本性,一切得道仙人以此为本;人品对道品之重要性,有道心方成道术;以及道教成仙不离世间觉,红尘即道场等。  相似文献   

14.
刘艺 《宗教学研究》2004,2(2):65-71
在我国,萨满教、苯教、道教、佛教等各形态宗教都对镜有极广泛的运用,其中以道教表现得最为突出.道教在科仪法术中、自身修炼中以及道教玄理的阐发中对镜展开了全方位的运用,这对镜本身的形制、纹饰、铭文以及功用的扩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道教与镜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积极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道教历来将“至乐”作为修道的审美愉悦来追求,虽其美学思想上祖述道家,但其哲学思想上却本先秦神仙家和巫鬼文化。道教对“至乐”的界定、对“苦乐”转化的阐发、对“乐怒”关系的分析以及追求“至乐”的方法和途径,又与道教修炼直接相关。因此,从其宗教思想中抽取其传统美学思想精神,从其审美论述中掌握宗教神学思想内核,正是笔者研究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6.
对生命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长生成仙的热烈追求是道教最具特色的教义.元代道教戏剧以独特的视角和艺术的手法对道教乐生思想进行了全方位地形象图解.面对成仙诱惑,凡人的怀疑、拒绝与诘问,正是因为对生的热切渴望对生命的价值强烈认同感使然.情欲乃是人之常情,道教贵生,当然包括对生命基本需求的尊重,对世俗情欲的眷恋与渴望是元代道教戏剧对道教乐生思想的又一诠释.元代道教戏剧着力展现体道之人对山水的乐好,而其乐山好水的审美情趣又与澄心遣欲的宗教追求和隐逸归真的宗教旨意一脉相承.本文以全新的角度阐释元代道教戏剧中体现出的道教乐生思想,以期在加深对道教生命意识的认识的同时,彰显元代道教戏剧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义理之学具有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的内涵特质与表现特色。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吸吮中华民族的人文乳汁而产生发展。其义理之学具有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的内涵特质与表现特色。一、鲜明的民族性特征道教以道为根基,具有很强融摄性。它凝聚了我国古代诸  相似文献   

18.
《道教唱道情与中国民间文化研究》一书,是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张泽洪教授的新成果,由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张泽洪是当今国内外勤于学术创作的学者,他对道教斋醮科仪、道教史之道派关系、道教与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等领域的研究,以考证精审、思想锐利为学界所注意。道教唱道情与中国民间文化的研究,就是张泽洪学术创新的一个有益探索。该书所研究的主题是道教唱道情,道情从宋元时期开始流行于中国社会,作为一种宣扬道家思想的说唱形式,  相似文献   

19.
法印与令牌是中华道教最重要的两种法器。凡举行斋蘸法会,修真护身,通灵达神,驱邪伏魔,炼度济人等道教科仪与宗教活动中,都必须使用,故历来为道教中人所推重。正如台湾中华道教总会秘书长张柽先生说:“宗教法物是宗教文物之一部分,就道教法物而言,通常所使用者,不出剑、印、尺、令,是行法时之必要道具,道教特性之一,是道教仪式中多有函牒文书的使用,类别众多,而符文凭等等及涉及阴阳各界之书函,均须用印,是以法印用途既广,种类亦众,绝非常人所能理解。印者信也,令者权也,是道教神职人员演法时役使鬼神之必备法物,故道士奏领法职,师长必授…  相似文献   

20.
道家和道教的关系问题,这是一个近年来曾引起学术界重视和较多讨论的问题。第一、二届国际道教大会对道家和道教之关系问题给予了较多讨论。一般来说,"欧美学者将以老庄思想为中心的道家与作为宗教的道教视为一体,而在日本则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