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伊斯兰教作为世界性的宗教,在中国传播已有136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唐、宋、元、明、清、中华民国和新中国等时期,至今已成为我国10个民族的2300多万穆斯林信奉的宗教。一、门宦的形成与发展"门宦"一词是苏菲主义教团传入我国内地后产生的一个称呼,是明末清初随着苏非派各种修道思想在中国有了比较广泛的传播以后,在西北地区首先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一定中国伊斯兰教特色的宗教组织。它的出  相似文献   

2.
以往对中国西北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的研究中,很多学者也都提到了西北甘宁青门宦传说中的穆罕默德的第"二十五辈圣裔"——赫达耶·统拉西。这位在西北门宦历史中非常重要的宗教人物,就是新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白山派宗教领袖阿帕克和卓,很有必要对其在西北的门宦记载、姓名尊号、传教经历、世系血统等做一番深入探究,以便更好的研究新疆与内地伊斯兰教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哲赫忍耶门宦第七辈穆热什德马元章的“复教”方略对该教群有着深远影响.《陇右光复记》中收录了秦州起义领导人黄钺致马元章的两封书牍,表明黄钺深谙哲赫忍耶门宦及其马元章的宗教情结.书牍内容解开了宁夏辛亥起义间马元章“出兵灵武”之谜;还原了川军进入徽县时由地方民团对抗所引发的“毁回房屋七百有奇”的事件真相;也为兰州赵惟熙与天水黄钺“争夺”甘肃光复成果的历史疑案增添佐证.面对清末民初的时代大变革,马元章竭诚保持中立,坚守其“振兴教道”“惟在安民”的宗教主张.解析此事件对于认识当下哲赫忍耶教群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石塘岭苏菲派是中国伊斯兰教苏菲主义嘎德忍耶学派支系之一,作为一个有着特殊历史渊源的苏菲门宦,在苏菲宗教功修和礼仪等方面,与嘎德忍耶主流支系有着较大的差异,学界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对石塘岭苏菲派的关注,以至于对嘎德忍耶石塘岭的理解不乏有舛误。因此,从历史的角度追溯和辨析嘎德忍耶石塘岭的历史源流,既可以还原嘎德忍耶石塘岭的演进历史,又可以认识该苏菲学派的特殊性所在。  相似文献   

5.
胡门门宦的宗教学理、遵行与虎菲耶苏菲思想基本一致,与其他虎菲耶支系的派别例如洪门、华寺等门宦学理相似.如:胡门在教义上属逊尼派,教法上属哈乃斐耶派,以<古兰经>和圣训为基本依据,遵行天命五功,默念迪克尔(赞主词),教内分穆勒什德(导师)与穆勒迪(寻道者),实行道统继承制.它重视教乘与道乘并重,提倡先奉教乘,再行道乘等等.但胡门门宦的始传人马伏海在西安化觉巷清真寺[1]学习数年,受到格迪目的影响,使胡门门宦的宗教思想具有了格迪目教派和苏菲学派相混合的内容,形成了胡门门宦独特的苏菲学理和遵行特点.本文就胡门门宦的学理和遵行特点作一简要介绍,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
尔曼里作为回族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多元的文化类型,是伊斯兰教中国本土化的产物,在中国回族多元教派门宦的社会中,尔曼里具有着地域性和教派门宦的特征,其多元的文化类型是回族人多元认同的中国化表达。笔者认为,尔曼里作为一种回族民俗与宗教兼顾的族群行为,其形成的特定场景和历程决定着这一华俗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四分法"是伊斯兰教苏菲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该概念在一种古代波斯宗教哲学和新柏拉图主义思想相调和的背景下,结合认主学而形成了一种哲学,也可以叫宗教哲学。苏菲主义的"四分法"在伊斯兰教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不同。笔者认为,中国学界尽管对苏菲主义有详尽的研究,但对苏菲主义的"四分法"介绍的并不多。  相似文献   

8.
"四分法"是伊斯兰教苏菲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该概念在一种古代波斯宗教哲学和新柏拉图主义思想相调和的背景下,结合认主学而形成了一种哲学,也可以叫宗教哲学。苏菲主义的"四分法"在伊斯兰教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不同。笔者认为,中国学界尽管对苏菲主义有详尽的研究,但对苏菲主义的"四分法"介绍的并不多。  相似文献   

9.
“尔麦里”仪式中妇女是不能缺席的,她们既要参与“尔麦里”的各项活动,如:给亡人点香,听阿訇诵经等,但最主要的是在厨房里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基于对甘肃省广河县胡门拱北的人类学考察,试图通过对伊斯兰教“尔麦里”仪式中信奉门宦的穆斯林妇女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探讨“尔麦里”仪式对当地穆斯林妇女所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了解门宦穆斯林妇女的宗教行为和宗教生活.  相似文献   

10.
胡门门宦的历史沿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门门宦公元1749年发端于临夏州的东乡县红泥滩,发展于临夏州的广河县,迄今已有256年的历史,该门宦自形成和发展以来,历经清朝、民国和新中国,广泛分布于甘、宁、青、新等省区的临夏州各县、兰州市、玉门市、银川市、西宁市、伊犁、塔城等地区,还有部分人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胡门穆斯林包括东乡族、回族、东干族等民族。该门宦现有穆斯林15万余人,清真寺300多座,拱北14处,教职人员近千人。目前是临夏地区穆斯林最多的一个门宦,也是我国伊斯兰教苏菲派别人数较多、传播区域较广、流传时间较长的一个苏菲派别。  相似文献   

11.
清朝中后期,河湟地区伊斯兰教内部纷争不断.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在对这些宗教冲突进行解决的过程中,清政府缺乏基本的人权保障理念,没有充分体现出对基本人权的尊重.以史为鉴,从人权的视角对花寺门宦和哲合忍耶门宦之间的宗教冲突进行分析,对于当前保障少数民族的基本人权及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伊斯兰教在历史上同儒家文化的碰撞和融汇中兼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宽厚仁爱的诸多优点。但是由于伊斯兰教在历史上有老派———格底木,新派———伊赫瓦尼;在西北地区还有各类门宦教派,就是在一个门宦里也有各种不同道堂。虽然在认主独一的教义上是一致的,念、礼、斋、课、朝的五功也是相同的,然而长期的中国封建社会,落后的农村经济和与历史潮流背道而驰的宗法制度也让各教派门宦保存了一些不适应时代的内容,影响了穆斯林自身的形象。历史上,也曾有统治阶级(如清朝)利用新旧教派不同,门宦利益各异,制造过伊斯兰教内部的斗争…  相似文献   

13.
阿卜杜勒·嘎德尔·吉拉尼是十一世纪下半叶享誉伊斯兰世界的著名苏菲学者,嘎德忍耶(Q(a)diriyyah)苏菲教团的奠基者.其思想影响颇为广泛,遍及伊斯兰世界,是我国"嘎迪林耶"门宦的主要思想来源.本文在追述阿卜杜勒·嘎德尔生平及其苏菲思想形成过程的同时,以阿卜杜勒·嘎德尔的三部论集(<真道寻求者们的满足>、<主的启示>和<开启幽玄>)为基础,重点探讨了阿卜杜勒·嘎德尔的苏菲思想及嘎德忍耶教团的苏菲学理、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教团的祷文和修行仪式等.  相似文献   

14.
由于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美国华人基督教会形成了一种无根的宗教意识形态。本文追溯该意识形态的源头,将其历史形成过程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这三个阶段的代表性意识形态分别为:种族歧视与宗教歧视(1849年至1942年);清教原教旨主义与福音化中国(1942年至1989年);神权政治与新冷战意识形态(1989年至今)。这三个阶段的意识形态演变突出体现为一种缺乏文化自觉的攀附心态,以及由攀附心态带来的失落感和危机意识。  相似文献   

15.
伊斯兰教法门门宦是一个传入中国较晚的小门宦,然而,其第一代传教人法明德和第二代传教人法真都在朝觐后从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带回了隶属于乃格什班顶耶道统的阿拉伯文苏菲文字性“伊扎泽提”(■)传教凭证。这两份传教凭证的发现填补了中国苏菲研究方面的一个空白。本文作者把它们翻译为中文,分析了它们的文献价值,并以其所提供的信息为依据,对现有的有关法门门宦的文献研究资料作了一些必要的补正。  相似文献   

16.
李晓瞳 《世界宗教研究》2012,(1):143-151,194
已有的学术研究一致认为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创传人马启西的思想受到了清代穆斯林学者刘智和哲赫忍耶道祖马明心的影响,进而指出马启西思想与苏非主义有某种关联,但并未探讨其具体受哪个苏非教团的影响.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结合新发现的资料,认为马启西的苏非思想可以追溯至纳格什班迪苏非教团.他从多个方面间接地吸收了该教团的思想,在新的历史境遇下,对其作了一定的继承和扬弃,付诸实践,使其呈现出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回顾中国美术史教材的近百年编撰出版史,经历了最初的变古与革新,到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反思与批判,再到多种方法论思想的融合与创新的三个阶段。中国美术史教材的演进代表了中国美术史史学研究的历程,然而其存在"问题情境"的缺失也不容忽视,通过从史脉结构安排、史料编排与叙史方式等方面深入分析,揭示中国美术史教材编撰的不足,探讨应对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明清之际,临夏地区道教为主流的地方性知识,影响到伊斯兰教在该地区开展跨宗教对话和交流的范式,并借助砖雕艺术的形式加以呈现,称为回道对话。苏菲行知中的"诸教统一论""一神多圣论"以及民族学有关伊斯兰教本土化的研究,为回道对话的开展和解读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以临夏市伊斯兰教大拱北门宦建筑中的砖雕图案为案例,展开对回道对话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民间信仰(宗教)具有制度化程度低、分散性强等特点,且与其他宗教的界限不清晰,因此学术研究中很难对其进行社会学意义上的统计和测量.这也是中国学术界对中国民间信仰及其研究存在许多争议的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Center) 2012年发布的全世界宗教信仰人口数据的分析,并通过观察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间(传统)宗教信仰,尝试通过"他山之石"认识中国的民间信仰,并关照其相关研究.本文所言之"世界宗教”视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从"世界宗教格局”定位中国民间信仰;其二,从非洲宗教的变迁,从作为世界第三大宗教的印度教的角度,审视中国的民间信仰的变迁,思考中国民间信仰的持续兴盛的动因,并认识中国民间信仰的"中国性”.  相似文献   

20.
受怀特海宗教哲学的影响,谢扶雅转向个人内在的宗教体验和沉思,逐渐形成自己的宗教思想。谢扶雅的宗教思想,大体可分为"宗教的哲学反省"与"神学思想的综合创新"两个阶段。1926-1946是"由社会倾向而至个独沉思"时期,此即"宗教的哲学反省"阶段,他对宗教的本质、演进及理性化等问题的思考,其中可见怀特海宗教哲学的清晰烙印。1946年之后的阶段是"由沉思而更至综合"时期,此即"综合创新阶段",他把中国传统的"中和思想"与怀特海的"过程上帝观"相互融会而形成"中和神学",这是中国基督教本土化的代表理论之一。就上帝观来说,谢扶雅与怀特海之间有很大的相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