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尝试以"反君士坦丁主义"理念为切入点,结合当代激进改革派神学家尤达及其耶稣政治的伦理观,展开对激进改革派神学的介绍与阐释,提出激进改革派神学以反君士坦丁主义为基本理论预设,强调自由"联合体"的教会观、宣告以"上帝国"对抗"基督教王国"的终末论、门徒伦理及和平主义等观念,是一种独具伦理性、实践性、教派性、民众性与批判性的神学建构。  相似文献   

2.
在爱克哈特生活的中世纪晚期(13-14世纪),阿奎那为代表的经院神学达到高峰、已近没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爱克哈特作为多明我会的神秘主义者,将希腊哲学、基督教神学和新柏拉图主义融会一体,创造出自己独特而高度灵性化的、以"成形-教化"思想为基础的"神人合一"的神秘主义神学。在源远流长的精神历史里,爱克哈特的灵魂火花、教化循环和神人合一的构想,是德国早期教化观念起源和转化的重要背景。他的教化观念蕴含着一种时代精神的转变,架起了中世纪基督教神秘主义到德国古典观念论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当代基督教神学家尤德尔的基本生平、再洗礼派历史与神学概况以及尤德尔的代表作《耶稣的政治》一书的评介,可以看到脱胎于再洗礼派的反君士坦丁主义思想的尤德尔的和平主义神学乃以"顺服"、"革命"、"合一"与"终末"为基本元素构建而成。"激进"与"革命"的特质让尤德尔的和平主义神学饱含张力与生机。  相似文献   

4.
如何理解《神学政治论》中关于耶稣的论述,涉及斯宾诺莎对哲学与神学关系的论证能否成立。对《神学政治论》以及相关资料的研究显示,斯宾诺莎并未肯定耶稣以理性的方式接受、理解和传授启示,因此他并不认为耶稣是一个哲学家。但是斯宾诺莎也未直接宣称耶稣是一个通俗意义上的先知,而是运用双关、隐喻、错误推理等表述方式模糊处理耶稣的角色,这是宗教迫害环境下的一种写作艺术,但它也使斯宾诺莎的一些表述显得自相抵牾。  相似文献   

5.
《天风》2020,(5)
正前不久,笔者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海外某乡村教堂庭院里复活节前的一则特别告示,上面写道:"乡亲们:此时复活节教堂空无一人亦无妨,那刻坟墓里曾是空空如也。"其中蕴含的深意十分耐人寻味。当年耶稣复活的那个清晨晨曦朦胧,先行抵达埋葬耶稣身体地方的妇女们与闻讯赶来的门徒们,心存与主相遇的愿望反而扑空,对于眼前空坟墓的事实很不容易接受。福音书中记载天使的宣告"他不在这里,已经复活了"(参太28:6;可16:6;路24:6),假如耶稣也需要立  相似文献   

6.
詹森派是对耶稣会在华传教活动进行攻击的主要力量之一,其影响主要局限于西方基督教世界,帕斯卡尔的<致外省人信札>则是双方激烈论战的重要文献.本文以帕斯卡尔信札中涉及中国礼仪的一段文字为切入点,结合詹森派和耶稣会双方各自的神学观点和道德神学立场,尝试剖析帕斯卡尔代表的詹森派攻击耶稣会在华传教活动背后的思想因素,希有助于加深对中国礼仪之争历史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音歆 《天风》2004,(11):27-30
前三福音,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都记载了一些耶稣称呼他自己和别人对耶稣的称谓,如,基督、人子、神的儿子、神的仆人、主和大卫的子孙等等。本文主要就前三福音中所记载的耶稣称谓之一--弥赛亚这个称谓做些神学探讨和神学思考。  相似文献   

8.
任何宗教语言的特征是它的指使性.本文依据约翰神学的文献,即<约翰福音>、<约翰壹书>、<约翰贰书>、<约翰叁书>、<启示录>指出:约翰神学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宗教语言的指使性特征:"我是"的宣告、耶稣的对话性言说、吁请的祈祷;而它在时间观上的长时段的末世论的涵义意味着:作者约翰强调时间中的永恒与现在的关系,换言之,他认为永恒中内含现在、而现在中却内含着永恒.这种语言观、时间观,和约翰神学的以人与上帝的公义关系为基础的神义论的正义论相关,和它把基督信仰看成是上帝之言成为肉身的历史事件与耶稣的肉身成为上帝之言的神学事件的信仰相关.  相似文献   

9.
耶稣基督是每套基督教神学的核心,他既凸显了基督教的独特性,又影响着三位一体、人性、教会论等相关神学概念。但因初期教会强调基督的神性而损害了耶稣的人性、当代人文主义和立足于现世的世界观侵袭、启蒙运动的影响,致命现代神学重寻耶稣人性,由此而生的开始了批判性重估——迦克敦和其本质与位格用语的概念质素和清晰度;历史意识——对耶稣言行历史重构;全球意识——对耶稣生死神义论诠释。凯瑟琳·坦纳洞悉到现代基督论的问题所在:我们与现代性假设已出现批判性距离,人成为意识主体,自然和道德世界均按其角度被整理。但是,今天的大多数中国基督徒仍旧接受由传教士所带来的"传统的"或"教义的"基督论。这个基督论建立在认信"尼西亚信经"和"查尔西敦信经"的基础之上。如何针对这一问题现状进行回应并在基督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对基督论诠释呢?笔者尝试以圣经和教会的实践,而不是以尼西亚和查尔西敦信经作为基督论思考的起点。  相似文献   

10.
<正>朱权,明太祖朱元璋之十七子。史称"夙有道缘","尤好道术"。改封南昌后,为了避祸全身,委身黄老之术,雅尚神仙之乐。晚年简默恬淡,托志翀举,一意于道教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路加福音》4∶18-19的经文,论述耶稣有关社会关怀的教导。通过探讨耶稣对社会关怀的有关教导,以及耶稣的教导所有的神学意义,反思中国教会社会关怀事工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荷兰神学家亚伯拉罕·凯伯和美国神学家马克斯?斯塔克豪思在理解和促进神学与社会生活关联上各自的贡献:前者以"普遍恩典"和"领域主权"的观念为中心,后者则以"全球化与恩典"为考察重点。两者的公共神学存在着一定的思想联系,本文将进一步探析凯伯对斯塔克豪思的影响。这一研究意在表明公共生活领域对于神学思考的重要性,而时代的处境会提出神学必须面对的不同公共议题及其指向的特定神学信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邓福村 《天风》2007,(3):20-22
在华人教会中,有部分信徒对耶稣的认识存在着偏颇:只关注耶稣是基督,是神子,是救赎主,而忽略了耶稣同时也是人子。在基督教的信仰、教义和神学中都明确地指出:道成肉身的基督耶稣既是神子,又是人子。在基督耶稣身上既有完全的神  相似文献   

14.
雪峰 《天风》2023,(2):36-37
<正>道成肉身的耶稣既有完全的神性,又有完全的人性,耶稣的神性和人性互不混淆、互不割裂、互不分开,这是基督教教义的奥秘、基督教神学的精髓。然而,历史上的基督教会却一直很难将“神人二性”的教义理解得“合乎中道”。纵观教会历史,我们会看到形形色色的关于基督论的异端,这些异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耶稣的神子身份和人子身份的理解犯了厚此薄彼或顾此失彼的错误。  相似文献   

15.
文昌本是天上星神,后来衍变为主司科举文运、劝善教化的人格神。明清时期,伴随着文昌信仰的兴盛,文昌信仰与传统孝道的结合越发紧密,逐渐形成了以文昌信仰为中心的劝孝教化机制。文昌信仰与传统孝道的结合实则是道教神学与儒家传统孝道的结合。道教神学体系是儒家传统孝道的载体,儒家传统孝道思想则通过道教神学的形式得到强化和贯彻。特别是在明中叶以后社会出现信仰危机时,这种融合儒道宣扬孝道的方式更易于被寻常百姓所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儒家孝道教化功能的不足,对明清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转眼间,金陵协和神学院建院已65周年。今天在这里举行"金陵协和神学院65周年院庆暨教堂落成感恩庆典",双喜临门,喜不胜收。作为母校的学子,对母校65华诞及教堂落成表示热烈地祝贺!借此良机,母校举办"神学教育与基督教中国化研讨会"并建议我在神学教育与教会建设方面进行思考,我深感荣幸!神学教育是教会建设的引擎,它为教会建设提供生命的活力,帮助教会完成耶稣的大使命,扶持教会传承福音事工。作为一种特殊教  相似文献   

17.
陈金镛先生是金陵神学院历史上的第一位中国籍教员,在金陵神学院工作超过10年,主要从事教学和文字两方面的工作。在教学方面,陈先生主要教授"讲道法"和"中国的宗教观"两类课程;文字方面最为突出的贡献莫过于创办并主编《神学志》(后更名为《金陵神学志》)。本文主要简述陈金镛先生神学教育的背景,与金陵神学院的关系,创办并主编《神学志》的基本情形,并进而探讨了金陵神学院早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学医感想     
赵庆芬 《天风》1994,(11):39-39
我奉献来读神学,希望将来为主传福音,引人信耶稣。但神学班开设了医学课,当地医院的专家医生在假期给我们讲了200多个课时,平时每周又学习两个课时,课余时间到“仁爱诊所”实习,两个月后,我已能熟练地操作各种注射(包括输液)等技术。 神学班为什么要开医学课呢?有许多人产生疑问。圣经中记载耶稣在世传道,还医治人各种疾病(太8:7)。写《使徒行传》和《路加福音》  相似文献   

19.
李韦 《宗教学研究》2012,(2):227-232
吴雷川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界的著名人士,他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对于非基运动的回应中,形成了以耶稣人格为中心的宗教教育观。吴雷川努力将他的宗教教育观应用于中国救亡图强的实践中,他的宗教教育观是其处境化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宗教作为一门学问进行客观科学的观察研究,就是我们所讲的"宗教学",基督教也理应置于"宗教学"的视域。构成基督宗教的元素至少有四个:一圣经,二上帝,三教会,四神学。对前两个元素的学术性的研究,从18世纪的西方就开始了,有关著作数不胜数,翻译成中文的也有一些,比如《基督教的基础》、《耶稣传》、《耶稣是何许人也》等。中国人以赞赏目光写的有《圣经鉴赏》等;本文则是从批评视角来阅读圣经的,全文有7万多字,此处作摘要发表,以供"宗教学"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