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释学的中心问题是解释问题,其内容一是关于解释的应用范围,二是解释的认识论特征。就第一点而言,由于有本文、书面本文和产生特殊困难的自主性,才有解释问题。所谓自主性是指本文对于作者的意图、作品的情境和最初的读者的独立性。书写、阅读关系不同于谈话-聆听关系,这就产生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 ,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新的《合同法》首次全面地确立了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 ,并在合同的订立、解除以及合同效力处理等具体规定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贯彻意思自治原则 ,既是对合同当事人的要求 ,也是对政府主管部门、司法机关和仲裁机构处理合同纠纷工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刘敏 《学海》2005,(1):132-136
为尊重当事人的程序主体地位和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台湾地区制定了<民事诉讼合意选定法官审判暂行条例>,从而修正了传统的法定法官原则,确立了民事诉讼当事人合意选定法官审判的制度.这一制度对于提升民众对司法的信赖度、疏减讼源、减少讼累、促进司法的民主化都有重要意义.台湾地区的当事人合意选定法官制度的背后,隐含着对当事人程序主体地位及程序选择权的尊重.这一现代司法理念是值得我国大陆在民事司法改革中借鉴和吸收的.  相似文献   

4.
所谓“言外之意”是指通过语言间接表达出来的意思。“言外之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在广义上它是指一切在语言中被省略的意思。在狭义上它是指说话者故意把想让别人知道的意思间接表示出来。本文讨论的是狭义上的“言外之意”。造成“言外之意”的技巧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这里仅探讨一下怎样运用逻辑方法以及相应的语言技巧构造“言外之意”。构造“言外之意”的逻辑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省略法,即省略推理  相似文献   

5.
论民事诉讼法上的协议管辖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民事诉讼法上的协议管辖制度刘敏协议管辖又称合意管辖,是指民事诉讼双方当事人在纠纷发生前或纠纷发生后,依照法律规定协商确定第一审管辖法院的民事诉讼法律制度。协议管辖制度因其适应商品经济需要,早在古代的罗马法中就已确立。其后,这一制度被近现代世界上大多...  相似文献   

6.
对合同目的的深层次解释,宜从合同当事人出发而非从规范出发.当事人进入合同的目的在于实现相互间的利益变动.可把通过合同的利益变动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缔约前阶段、缔约阶段、履约阶段、履约后阶段.当事人在各阶段中的利益表现形态各不相同.通过合同的利益变动过程可能会受到法律的阻碍、人的阻碍、客观情况的阻碍等.  相似文献   

7.
病案语言一直是医学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以医学语言的语用规律为理论依据,对103份抽样病案中的语言材料,从语体、语用、语义、语法、文字五个方面切入观察,指出这些语料中的语言失误表现,并重点分析了在语用、语义、文字三方面产生失误的原因,从语言学视角为医院病案管理科学化研究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心理咨询的重要内容。语言探索和词频统计(Language Inquiry and Word Count, LIWC)被广泛用于分析语言使用的心理意义。本研究收集了28名当事人共144次有效咨询录音及每次会谈后当事人的症状自评结果。将录音转录成文本后,抽取当事人的LIWC语言特征,进行主成分降维,结果获得8个因子,解释了总体方差的75.11%。一般线性回归中,躯体感受、功能词、情绪、认知和口语赘词对当事人的症状水平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进一步多层线性模型中,躯体感受和情绪用词显著预测咨询效果。LIWC文本特征能够呈现与当事人症状相关的信息,为未来计算机自动化监控咨询过程和结果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问题是指提出疑问,要求回答的思维形式,问题的语言表现形式是疑问句。问题逻辑主要研究在问句,预设和答案的范围产生的各种逻辑问题。的确“打开一切疑团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谈判的表现形式是语言交流,沟通信息。谈判当事人获得信息最简单、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提问。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对方参加谈判的  相似文献   

10.
李志文 《学海》2023,(2):183-191
因《民法典》和《海商法》欠缺船舶物权变动条件的规定,学界对此形成了“交付说”与“合意说”两种认识,两种认识的分歧缘于交付主义对船舶法律属性的认识偏差及形式主义物权变动模式的思维惯性。在我国《民法典》对物权变动采取形式主义和意思主义二元模式并存的背景下,船舶物权变动“登记对抗”规则与动产物权变动形式主义模式下的“交付说”并不契合。为此,解释船舶物权变动规则,应以船舶作为准不动产且其交易需注重内部安全的价值判断为逻辑基点,综合运用目的解释、比较解释以及体系解释等方法,诠释《民法典》体系下船舶物权变动的意思主义模式,阐明船舶物权变动中“登记对抗”构造的真意,考虑船舶物权与地役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变动规则的一体化,以合意生效弥合我国现有船舶物权变动规范的不完整,并通过未来修改《海商法》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1.
两个疑问     
读你刊去年第2期所载《高中语文逻辑短文习题试析之三》,我有两个疑问。一、“如果天上有黑云,今天就会下雨。”《试析》说:“这是一个恰当的假言判断。——这个“会”是可能的意思。”《试析》的意思大概是说这个假言判断的后件是或然的,因而整个假言判断是恰当的。按,“会”表示有可能实现,但它所表示的可能性却偏重于必然,而不是或然的。它通常用来表示将来实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学海》2015,(3):200-206
对于违反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效力判断,学者们提出了诸多方案,但均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如何将价值判断转化为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对于违反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效力认定问题,笔者认为应当采用法经济学的新视角。根据科斯理论,合同交易过程中不仅存在当事人承担成本,有时可能会涉及第三方(不特定经济主体)利益,产生社会成本,导致合同负外部性产生。合同当事人能否与涉及的第三方谈判来解决?通过比较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大小,这种谈判方式的交易成本巨大而不可能实现,故需借助于低廉成本的组织(国家)行为,即对此类合同作出强制性禁止——禁止交易。换言之,这类合同应当认定无效。通过案例验证,法经济学进路不失为合同效力认定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汉语可以说是世界上内含最丰富、最生动形象的文字之一。有时,同一个意思,别的语言可能只有一个词汇表达,可汉语却可以用多个词汇表述。比如:表示时间短暂的副词或形容词有"迅速"、"立即"、"立刻"、"马上"、"立马"等。  相似文献   

14.
"语境"是知识论、语言哲学和逻辑学领域的经典话题。当我们谈论语境的时候,存在两层意思:首先,语境指在进行解释时的物理或沟通环境,这种环境会为时间、空间、名字、记号、符号所决定;第二,语境指进行讨论所基于的基本理论框架。在本文中,我们通过预设一种理想语言,来避免对语境在第一层含义之下所导致的问题进行讨论。然后,我们将从特定的文本语料库构造第二层含义之下的语境。在构造的过程中,我们借鉴数据挖掘领域"聚类分析"的思想,将语境视为基于语句之间互信息的语句聚类。  相似文献   

15.
公孙龙所谓的"指",通常释为共相、观念(概念)或意义,虽各有道理,却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这些解释很难表明"指"在《指物论》中的意思与在先秦的通义(用手指具体指出某物)之间有何关联;二是这些对"指"的解释也适合表达公孙龙所谓的"实",遂令"指""实"之别不显。结合文本,有理由认为公孙龙论"指",是从手指的"具体指出"引申为事物的"可被具体指出",并将"可被具体指出"看作经验对象的普遍性质,即事物的可指性。如此,就能看到"指"在指物篇的使用与其先秦日常用法的关联,也能呈现"指""实"之别:"实"是规定事物内容的经验性质(如马之色形、石之坚白),"指"则规定了事物内容或经验性质得以被把握的条件。故《指物论》强调事物皆有可指性("物莫非指"),这正是以"名"谓"物"的前提("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但"指"不同于"名"所表达的"实"("物之各有名,不为指"),不可在经验上亲知。故《指物论》又主张可指性本身没有可指性("指非指"),即不能因为"指"是"物"的性质,就要求它能与事物一同在经验上被具体指出("奚待于物而乃与为指")。  相似文献   

16.
言语产生是指个体通过口头言语表达想法、感受,而通达过程是言语产生的关键过程。本文以言语产生的不同语言水平为线索,综合分析双语经验对言语产生过程中通达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双语经验降低了言语产生中的通达效率。在此基础上,从跨语言干扰、语言使用频率和词汇量三个角度归纳双语通达劣势的原因。未来的研究应该考察双语经验对言语加工中不同方面的影响,并且对相关解释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17.
论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是哲学界历来争论得很激烈的问题。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把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哲学的内容分开。一门学科的对象和内容是两个有联系、但又截然不同的概念:研究对象是指研究活动所需的经验知识的来源;学科的内容是研究的结果,往往是以文字形态记录下来的知识,这种知识是后继者学习的对象,但不是学科研究的对象。例如动物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动物,而内容是记载在书本和文献中的有关知识。本文在对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作这种区分的基础上,就哲学的对象、特点、内容和体系等问题谈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8.
从国内近几年已经发表的有关解释学的论文中,论述伽达默尔解释学思想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研究者在不同角度的探讨中,产生了对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正确“理解”与“解释”问题.下面就将有关的不同看法综述如下.江怡强调,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核心是语言问题,而且,书面语言是其解释学对象的决定因素.他认为,伽达默尔解释学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着语言与理解、语言与世界这两个关系范  相似文献   

19.
李少利 《美与时代》2004,(10):42-43
一、创意贯穿汉字的发展过程 文字的创造和产生,是人类文明的起点.在人类社会中,文字的起源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信息交流的载体.汉代著名文学家许慎著的<说文解字>序曰:"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视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解释了汉字的由来,认为汉字是古人从自然万物中"博采众美"而抽象概括形成的一种标识符号.汉字产生的开端具有形象的依据性,因而其造型反映它所包含的信息和意念,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本质美尽显其中.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书法的发展从文字的产生到独立成为一门艺术一直延续到今天,每个时代的书法发展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人尚朴。那如今的书法时代风尚又是什么呢?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的探讨。一、书法艺术的产生书法创作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文字的产生与演变,唐代以前主要是文字的演变发展历史。文字作为语言的书面形式,是记录人们语言符号和日常交流的工具。自古以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