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理、逼真性和实在论张志林在语义学层面,有两个论题对科学哲学中的实在论具有典型意义,RI.科学理论的命题具有真值。RZ.科学理论的术语具有指称。据此,我把科学哲学中侧重于研究RI的实在论称为真值实在论,把侧重于研究RZ的实在论称为指称实在论。由于许多实在论者强调RZ是RI的必要条件,或RI是RZ的证据,所以研究科学理论的真理性是两类实在论共同的基本任务之一。鉴于断定科学理论真理性的严重困难.实在论者往往以对逼真性的探讨作为补救之策,波普尔主张真值实在论,但当他主张真理和实在可相互定义时,他确实在逻辑上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Harr’e等指称实在论者认为真值实在论者把理论规定为命题集,而命题的无限后承必然导致无限性困难。Harr’e等人把理论规定为自然类有序结构的模型簇,认为理论发展从根本上说是对未知过程类比物的揭示。实际上这一理论隐含着一个先验的预设:可能经验的领域和不能经验的领域必定存在着经验领域客体或事态的类似物。这一未得合理说明的预设实际上也是指称实在论者定义逼真性的基础。他们的逼真性概念不仅在理论上有这一基本性的缺陷,而且在实践上也有困难。他们的所谓一类型相似”和真值实在论者的“相对内容”一样,在实用  相似文献   

2.
论科学活动中的错误徐建龙为了便于分析科学活动中错误产生的原因,我把科学活动简单概括为三个相互连贯的阶段,即成果的形成→成果的检验→成果的承认。成果形成中的错误主要有(1)先入之见;(2)以偏概全;(3)被假象所蒙蔽。检验中的错误根植于检验的复杂性,检验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真伪断定的复杂性;第二,证据力、证伪力判定的复杂性。承认中的错误:评价一个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经验一逻辑标准主要指可检验性标准、功能标准和逻辑性标准,一项科学发现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它是否有可检验性,但由于检验自身的复杂性,对可检验性不能做简单、机械的理解。我们不能把与个别事实是否相符作为制定理论真伪的决定性因素。因为一方面观察实验本身易出错,另一方面任何时候都很难找到一种没有渗透着理论的中性事实。按照经验逻辑标准确认的科学认识成果,不仅符合理性法则,而且使得承认更符合科学的价值,更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但在具体实施中,这三条标准都有其相对性:检验性是原则上的可检验;功能性深深埋于假说一演绎之中,因为单纯的假说,是推不出可观察的命题;逻辑性,就相容性而言,越新越革命性的发现,越难与已有理论相容,故都可能出错。(欣摘自《自然辩  相似文献   

3.
医学经验主义的贫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医学中的经验主义曾给人类带来了巨大损失,也妨碍了医学的发展,经验主义的医学知识是不可靠的,这是因为医学经验主义在认识论,方法论,真理观三个方面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错误,因此在医学工作中,只有自觉掌握并运用唯物辩证法,引入实践的观点,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科学与理性取代经验主义,不能通过对理论的扬弃来推动医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是现代的科学真理理论。虽然列宁没有给我们留下一本专门论述真理问题的著作,但是他在自己的一系列著作中全面发展了有关真理的最重要的思想和原理。这些思想包含着该理论的基本逻辑成分及其最重要概念的必要定义,在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此外,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又是经常变化和不断发展的。这里我们将分析一般真理观中的两个问题:真理的定义和结构。这两个问题决没有囊括真理的全部内容,但它对理解真理却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真理的定义哲学思想一直在探求能够更加  相似文献   

5.
真理是否包含错误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近两年来,一些理论工作者撰写文章,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探讨。这个问题的讨论,现在还在进行之中。现将有关这个问题的主要论点和主要依据综述如下: 关于真理是否包含错误的问题,有两种基本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真理之中包含着错误是符合认识规律、符合真理的发展过程,并为科学发展史所证明了的,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持第一种观点的论者当中,对于真理中为什么包含着错误,也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周抗同志在《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一个黑标本》一文中批判了《哲学小辞典》宣扬“四人帮”的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错误。这当然是必要的、正确的。但他同时却否认了任何真理的阶级性,否认了社会科学真理的阶级性。他把真理的客观性和阶级性完全对立起来,以致  相似文献   

7.
波普尔提出逼真性为科学进步的标准,即如果两个理论都不是完全真的,或许其中一个至少比另一个有更多的真值。对逼真性的哲学讨论,已倾向于把这一论题看作是理  相似文献   

8.
全国第二次真理问题研讨会概述董谊思全国第二次真理问题研讨会于1993年5月ZI日至26日在安徽省歙县召开。这次会是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安徽省委党校等九个单位共同发起的。来自全国各地的160多位同志与会,提供论文80多篇。会议回顾了近年来真理问题的研究状况,并就马克思主义真理论的一些根本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会议及论文中涉及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概述如下。一、关于真理的本质属性问题什么是真理?真理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对此大体上有以下三种见解。第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基本点是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否定主观真理的存在。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我们与坚持真理具有主观性的同志争论的焦点,并不是承认不承认真理是否具有主观形式,问题在于这种主观形式并不是真理的内容。主观形式不是真理的本质属性,此其一。其二,真理的主观形式也是来自客体对象的客观形态和人们实践活动的动作图式。正如列宁所说,“逻辑的格”是在实践活动中经过亿万次的重复而形成的。其三,主体在反映客体的过程中,其思维方式、情感意志、知识结构都使其有明显的倾向性和选择性,这一切都影响着主体对真理的主观形式的创造活动。但主体的这种主观性因素也要受到自身实践活动及  相似文献   

9.
武汉大学张巨青教授主编的《辩证逻辑导论》(以下简称《导论》)是受国家教委委托编写的大学文科教材,同时也是一部辩证逻辑的学术专著。这本书由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全书共十二章,它以科学认识过程中的理论思维为主要的研究领域,对理论思维形式,如判断、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对理论思维的逻辑方法及其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最后归结到这样一点:辩证逻辑不是别的,而是科学认识活动中探求具体真理的方法论。它作为人类认识史的总结和概括,是随着不同时代科学认识的发展而历史地发展着的。通读全书,《导论》在以下三方面给人以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0.
当人们通观我国心理学的研究现状之后,就会发现存在着五大理论盲区。就是指,在科学活动中,由于人们接受了特定的哲学和科学观念,致使在所研究的科学中形成了错误的理论观念,然而并没有意识到这种错误,反而内化为从事其科学研究的潜意识。人们都知道,哲学和科学的理论观念是科学研究的预设前提和出发点。科学家往往是把这个前提作为不证自明的公理接受的,而把思考这个前提能否成立的任务交给了哲学家,以示哲学和科学的区别,维护科学的纯洁。然而科学自身的发展历史却无情证明了,正是研究前提和出发点的不断改变构成了科学上下几千年。这就要求科学家也应成为哲学家,要深入地  相似文献   

11.
真理总是和错误相区别,相对立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真理是客观的,它是人的表象中的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在人的表象中的主观成分,与客观不符的内容,是错误。真理和错误是绝对对立的。真理必须是客观的。判断一切知识是否为真理,唯一的标准就是实践,即经过实践看它们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的规律,只有正确地反映客观规律性的科学知识,才能称为其理。如果某一种学说与客观规律不符,尽管在一个时期内为一般人所承认,也只能是谬说。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四人帮”伙同林彪反革命集团把理论是非搞得极其混乱。他们在真理的标准问题上,也是形而上学猖獗、唯心主义横行。“四人帮”一伙不仅大肆宣扬实用主义的真理观,鼓吹有用就是真理,否定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否定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他们也大搞绝对主义,否定人类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否定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因此,正确阐明实践  相似文献   

13.
列宁在批判唯我论的时候曾经指出,不能把实践和认识论分割开来考察。因为在日常生活领域中,许多唯心主义者也可以承认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要不要把实践范畴列入认识论?这才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分歧所在。(参见《列宁选集》第二卷,第138—141页)所以,讨论实践问题必须把实践与认识论密切联系起来。研究实践的社会性也是如此。把实践与科学认识的产生和发展问题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这应是我们的基本出发点。只有这样,才可能抓住问题的本质,纠缠于日常生活中的看、听是否实践,没有多少意义。这也是本文在“社会主体”之前冠以“科学认识”的原因。实践的社会性,首先表现在作为认识主体的每一个人都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这是极浅显的道理。但更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周抗同志发表在1978年第8期《哲学研究》杂志上的《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一个黑标本》一文,在批判“四人帮”炮制的《哲学小辞典》的一个条目(《真理的阶级性》)的同时,对真理有无阶级性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周文第四节集中谈了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真理为什么没有阶级性的问题,基本论点是哲学、社会科学学说的内容分为反映阶级性和反映科学性即真理性这样各自独立存在的两个部分。对于这种“两重反映”的论点,读后有若干不解之处,特提出就教于周抗同志。 一、周文承认“一定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是被政治和经济所决  相似文献   

15.
《反杜林论》未论述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关系,可从三个方面见出。一、恩格斯针对杜林绝对主义的真理观,只着力论述了真理的相对性问题,指出任何真理都是不断发展的,人类永远不可能获得具有思维的至上性和无条件真理权的“永恒真理”,人的认识成果总具有相对  相似文献   

16.
何谓真理?     
在早期基督宗教哲学中存在有两种对立的真理观。一种以奥古斯丁为代表,主张“真理即是存在”。另一种以波爱修为代表,主张“真理并非存在”。阿奎那既反对奥古斯丁的也反对波爱修的真理观,主张真理乃事物或存在与理智的符合或一致。阿奎那之所以反对奥古斯丁的真理观,乃是:勾了强调真理与事物或存在的差异性,更好地阐述他的存在先于本质的原则。他之所以反对波爱修的真理观,乃是为了强调真理与事物或存在的同一性,强调真理的存在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六、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原则,尊重真理和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发扬理论工作中的科学精神和民主作风,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党的“百家争鸣”方针在本文前五个部分中,结合本刊的经验和体会,分别就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和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现实问题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哲学研究同其他科学部门,哲学  相似文献   

18.
关于社会科学的真理有无产阶级性的问题,关键就在于社会科学的真理有无客观的阶级内容。认为社会科学的真理没有阶级内容,当然就否定其阶级性,承认社会科学的真理有阶级内容,也就会承认社会科学真理的阶级性(当然,不具有阶级内容的社会科学真理,也是没有阶级性的)。 社会科学的真理有阶级内容,绝不是说在其客观内容之外又多了一个阶级内容,而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哲学史上,关于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斗争。一切唯心主义者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从认识中寻找真理的标准,这是完全错误的。旧唯物主义者一般地以是否符合客观事物作为真理的标准。但是由于他们不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所以也不能科学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回顾一下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斗争,对于总结思维发展规律,吸取经验教训,对于当前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更好地理解和坚持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20.
系统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承认客观实在,承认物质的存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可以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那末,物质是以怎样的方式存在的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已经指明,世界是在时间和空间中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运动、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基本属性。这是一条一再被并将继续被科学发展的实践所证实的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