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3.1-3中提出的运动定义向来是哲学史研究的重点.本文关注的是:在运动定义的讨论中两次出现的一个看似无关的议题,即推动者在何种意义上也被其对象所反向推动.本文从因果性角度出发,论证这一议题对于亚氏运动定义的核心意义:在亚氏看来,运动作为推动者和受动者双方因果关系的实现,仅仅出现在受动者之中,而推动...  相似文献   

2.
原初质料概念是理解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中两大核心问题——本原与自然——的重要视角,当代学者对此多有争论。本文集中于《物理学》前两卷,以原初质料概念为中心,发掘出《物理学》开端处面临的困境与思想努力。首先,通过对巴门尼德等先哲在本原问题上的检讨,亚里士多德利用范畴学说发现了基底概念,此为原初质料问题之背景。其次,三本原学说的建立意味着形式概念的凸显,而基底被降格为有待形式规定的东西,由此基底概念推进至质料概念。进一步,原初质料概念关涉到《物理学》中"自然的定义"问题,通过对自然的形式—质料分析,纯粹无形式的原初质料取消了自然与技艺的差别,只有将质料推进为潜能概念,才能避免这一危险。最后,在厘清基底—质料—潜能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我们将揭示出"持存"与原初质料之两重性。而只有在自然目的论的框架中,原初质料才能找到真正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司徒雷登是近代基督教传教士的典型人物。他一生做了两件对中国社会有影响的大事,一是办教育,尤其是成功创办燕京大学,获得中美各界赞誉;二是当美国驻华大使,以失败告终。他在中国办教育、出任大使,是为了同一个目的:以基督教精神改造中国。他爱中国,但更爱美国。他努力融合中西文化,提倡基督教本色化。从司徒雷登身上,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基督教传教运动是列强对外扩张的组成部分,而传教士往往是出于宗教热情参与其中。传教士主观上是传教,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今天,在殖民体系崩溃、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依附于殖民体系的"差传"模式已成历史,取而代之的只能是相互交流和合作。  相似文献   

4.
"pistis"概念在亚里士多德《修辞术》中具有核心地位。几乎《修辞术》的主要部分都是在对pistis及其诸元素进行分析。亚氏通过这种分析,将修辞术纳入到了自己的实践哲学中,而将以前单纯把说服作为目的的修辞术在一定程度上转变成一门考察各种说服可能性的技艺或知识,这个转变通过对pistis的系统化来完成。借此,亚里士多德就可以描述修辞现象本身。修辞术就成为了亚里士多德哲学视野下重要的组成,直接关联了伦理学和政治学而组建了"关乎人事的哲学"。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认为每一个科学发展阶段都有特殊的内在结构,而体现这种结构的模型即“范式”。并认为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在某一范式的指导下进行的,范式是一个科学部门达到成熟的标志,而科学革命实际上就是范式的转变,指出一种范式经革命向另一种范式逐步过渡,正是成熟科学的通常模式。本文就范式理论对心力衰竭治疗进展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是最早对空间进行详细研究并对其概念予以明确定义的著作。其对空间的解释和定义不但构成了中世纪神学和近代牛顿力学的理论基础,而且至今还统治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空间的理解。从现象学的视角对亚氏的空间概念进行新的分析解读,不仅可以开辟出理解空间的新视野以及空间与时间的内在联系,而且也可以对作为形而上学基本概念的空间与时间概念进行一定程度的正本清源,同时也是一次对现象学方法的实践和检验。依此思路对亚氏的空间概念进行现象学式的考察与解析,可以揭示出其空间概念的内在矛盾并从现象学视角阐明空间现象的真正意义实为"同一性"。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和哲学的一般方法论原则是:从对于我们说来较为易知和明白的东西进到就自然说来较为明白和易知的东西。技艺与自然的类比就是这种方法论的一种体现。所以,亚里士多德通过技艺与自然的类比来解说"四因"。但是亚里士多德仍然严格地从"存在论"上区分了"自然事物"和"人工制品",没有因为这个类比而以己度物,他的哲学也不是人类学。  相似文献   

8.
曹龙虎 《学海》2014,(3):81-87
作为革命时代的政治运作方式在后革命时代的延续,运动式治理的盛行体现为对传统革命动员逻辑的路径依赖,其运作逻辑体现为权威体制下的权力实践。由于运动式治理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家治理的基本目标,所以在政治实用主义的考量之下,运动式治理很难在政策工具中被摒除,这种一定程度上的有效性也成为国家治理范式转型的艰难所在。但是,作为一种非制度化的治理实践,运动式治理与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目标相悖,具有突出的局限性,从而使范式转换具有突出的必要性。从长远发展来看,中国现代国家治理的目标是制度化治理。  相似文献   

9.
葛天勤 《哲学研究》2021,(10):95-106
亚里士多德在《论动物的部分》中提出了一种"多重原因论"。对于某些动物的身体部分和特征而言,存在多个在因果优先性上不相互关联的原因。本文认为,这种多重原因论可以通过两种模型来理解:合取模型和析取模型。进而本文主张,多重原因论不符合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等著作中强调的本质主义理论。这说明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没有预设本质主义,而是根据生物对象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符合本质主义的基本框架。因此,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探究体现出一种开放性。  相似文献   

10.
库恩范式学说的哲理依据是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说和语言游戏说.由此才能理解库恩讲的竞争范式之间“不可公度性”的不可避免,并看出他前后期思想的连续性.“语言游戏”中的“游戏”意味着:一个语言活动总在参与着此语言表达的意义构成,所以“语词运用”总走在“遵守规则”之前.家族相似出自家族的生活形式,而这种生活形式也正是一种范式,但却是柔性的范式,即在保持家族共同体的结构一致性的同时,还能够读解与之不可公度的其他范式并与之交流的原范式.儒家文化是一种高深的家族范式,将家族范式中隐含的范式间性和文化间性发扬光大,由此而赋予中国古代文化以独特的风貌.库恩和维特根斯坦关于亲缘相似性(Ahn-lichkeiten)的学说能够提供理解这种柔性范式的一条哲理线索.  相似文献   

11.
苏峻 《世界哲学》2023,(1):48-56+161
在《形而上学》Θ6的1048b18-35中,亚里士多德区分了运动和现实,认为同一项活动不可能既是运动又是“严格意义的现实”。本文旨在阐明这一区分的内涵。通过考察“观看”这一典型例子,可以发现一项活动是运动还是“严格意义的现实”,取决于我们所采取的视角。从动力的角度来看,所有的现实都是运动;而从形式的角度来看,只有一些运动,因其在形式上具有完备性,而成为“严格意义的现实”。因此,“观看”以及其他许多类似的活动可以同时被称为运动和“严格意义的现实”。  相似文献   

12.
俗文学二人转在现阶段的火爆,原因诸多,既有本文学样式的特点,如土野文学、喜乐传统的体现;也有本行业艺人的与时俱进、善于学习,如融合诸艺、准确定位。它体现了“尚俗”“尚性”的大众审美趣味,为普通大众提供了实现心理诉求的平台。  相似文献   

13.
在规范性问题上,出现过诸如规则主义和规律主义这样的解决方案,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库恩曾有意无意地通过"常规科学"概念表达了一种新的、类似于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的方案。到了后期,库恩从生态学中借用了"小生境"概念,用以揭示规范赖以产生、践行和演化的境域条件。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把"小生境"拓展为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概念工具,呈现其中隐含着的反身性结构。  相似文献   

14.
<正>一问题的由来及其演进"发现"与"辩护"的关系是科学哲学中一个重要问题。按照经典归纳主义的观点,归纳法是科学发现的一条重要途径。归纳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其结论的范围有可能超出前提,因此具有一种扩散和创造的可能性。逻辑经验主义继承了古典经验主义的观点,但只保留了归纳的辩护功能,却抛弃了其  相似文献   

15.
密尔对边沁的最著名的背离是他关于高等快乐和低等快乐的区分。事实上,密尔并没有坚持认为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快乐,或者高等快乐必然地主宰低等快乐,并且这种区分与快乐主义是相互兼容的。关于"快乐"有两种解释:精神状态说和亚里士多德式的解释,后一种解读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密尔,而且可以使他回应一些有名的问题,如克里斯普的"海顿和牡蛎"问题以及诺齐克的"体验机"难题,而且与密尔的道德和政治理论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张会永 《哲学分析》2022,(3):70-85+197
虽然“应当意味着能够”被广泛认为是一个康德式原则,但是康德并没有对它进行详细的论证,这给人们准确理解它带来了不少困难。通过分析康德文本,本文将指出“应当”乃是道德法则对作为有限理性存在者的人的命令,而“能够”是指“应当”在现实世界发生的“可能性”。与当代康德研究者更多是从“能力”角度出发讨论“应当”与“能够”的关系不同,本文试图指出,在康德那里,“应当意味着能够”同时预设了自然条件和人的能力条件,其中自然的一般条件和人的一般能力能够保证“应当”在经验世界中“能够”发生,而自然的特殊条件和人的特殊能力的限制也会导致“应当”具有在经验世界中并不发生的可能性。本文最后将指出,“应当意味着能够”与康德从两个世界看待人的视角密切相关,这明显区别于当代学者对该原则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17.
近十几年来,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如何理解“体育”的概念,已成为广大体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国体育理论界争议最激烈的问题之一。就国内而言,直到一九八二年在烟台“体育科学理论专题讨论会”上,才对“体育”概念的定义取得了统一的意见。体育理论方面的专家、学者运用逻辑学、语言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依据科学性、大众性,和概念具有发展性等原则,指出“体育”(或称“体育运动”)的内涵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尼采的视角理解和评价卢梭的道德哲学,尤其是卢梭关于自爱和同情的思想。卢梭不仅将同情看作一种同自我保存或自爱一样原初和基本的情感,而且认为同情是人类一切道德的基础。但从尼采的视角来看,卢梭所说的同情并不是一种原始和基本的情感,而是一种从自爱和"私有之爱"中衍生出来的情感。不仅如此,同情这种情感将痛苦而不是快乐当作人对世界和自身的基本体验,隐含了对于生命和世界的否定。在这个意义上说,尼采认为卢梭的同情学说及其道德哲学最终体现了一种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9.
环境中的运动刺激往往多变, 更好的方向感知需要同时依赖当前信息和先验信息。然而, 当前刺激的不确定性与先验线索的预期有效性在运动方向感知决策中如何整合尚不清楚。研究采用随机点运动范式, 要求被试判断散点群的整体运动方向, 方向一致的散点为相干点, 其比例越低, 不确定性越高。实验1比较了不同相干点比例下的感知准确度。根据实验1的结果, 选出20%和60%的相干点比例分别对应实验2中散点群的高、低不确定性水平。实验2比较了高、低不确定性和高、低预期有效性(线索正确预测目标的概率)下的感知准确度。结果发现, 随着不确定性的降低和预期有效性的增加, 感知准确度显著提高; 预期效应(高、低有效性下感知准确度的差异)随不确定性的提高而增加。结果表明, 先验信息与感觉信息能在运动方向感知决策中整合。研究为双重控制机制(DMC)理论下主动性与反应性控制协同工作的观点提供了实证支持, 并为交通事故的解释与预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做中国伦理学,只有扎根于中国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与当代社会生活,打通观念世界与生活 世界,才是促成中国伦理思想创发的“源头活水”;只有运用新的理念和问题框架对传统伦 理话语进行理解和呈现,并在当代伦理学的理论光谱中加以辨析,才能书写出有生命力的当 代中国伦理学。由此观之,当代中国伦理学的研究和书写范式亟待突破。既要告别单纯哲学 史的心态,又要警惕过度理论化的陷阱;应该重返中国伦理学的精神“原乡”,立足中国伦 理思想原典,探究元问题和元概念,重建中国人自己的伦理精神家园。以“情”的概念史寻 绎为例,可以管窥中国伦理学书写中“厚概念”的生成创化及其对伦理学范式创新的典范意 义,从而回归一种“温暖”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