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学是封建时代的官学 ,是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指导思想 ,它与传统社会的关系极其密切 ,值得深入研究。张涛先生最近出版了《经学与汉代社会》(河北人民出版社 2 0 0 1年版 )一书 ,选取经学与汉代社会这一课题作了一次全新的考察 ,尤其是对汉代经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阐释。通读该书 ,我们深感这是一部创发精深、颇具学术见地的经学史研究力作。该书的主要特色 ,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该书编著体例、叙述体例系统清晰 ,结构安排合理。全书 2 6万余言 ,共分两部分、六个章节。前三章依次为“经学的早期发展”、“汉代…  相似文献   

2.
经学从西汉开始盛行,纵贯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在伦常道德规范、思想、行为方式和人生价值观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儒学就历史而言较经学为长,就内容而言较经学为广。但是,儒学在封建时期的发展同样依赖于对“六经”的诠释,呈现出和经学大致相同的演  相似文献   

3.
胡旭 《学海》2002,(4):111-114
两汉时期 ,经学与政治的关系十分密切 ,经今古文学派之间的斗争异常激烈、尖锐。《春秋》三传在两汉时期的沿革 ,反映出特定的政治内涵 ,简言之 :西汉时期 ,政治更多地依赖于经学 ;而东汉时期 ,经学更多地依赖于政治。二者的关系是互为功利的。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郑杰文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儒学学科建设"的最终成果《中国经学学术编年》的先秦部分,刘爱敏、梁涛、曹峰、赵琳四人合著的《先秦经学学术编年》(上、下两册,近百万字)于2015年由凤凰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以编年体的形式,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21年周秦800多年间中国儒家经学学术的发展情况。本书既是一部有关周秦时期儒家经学的编年体学术史巨著,也可作为一部有关周秦时期儒家经学的百科全书性质的工具书来使用,  相似文献   

5.
齐鲁书社新近出版的严正先生所著《五经哲学及其文化学的阐释》一书 ,是近年来经学研究中出现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作者在系统地阅读儒家经典的基础上 ,详细地剖析了经学的起源和儒家经典确立的过程 ,并运用现代哲学的研究方法 ,对经学在传统文化研究中的意义和作用进行深入的探讨 ,极大地拓展了经学研究的空间。经学研究是近年来国学研究热潮中出现的新领域。经学是自汉代以来传统儒学的存在形态 ,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 ,因此经学思想对于传统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但是 ,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 ,特别是自…  相似文献   

6.
儒家经学在西汉中后期发生了学术性格上的巨大转变,即经学的阴阳五行化。在此背景下,儒生们纷纷结合经典来谈论灾异问题,创立了诸如《春秋》公羊灾异说、《易》阴阳灾异论、《齐诗》"四始五际"说、《洪范五行》灾异论等多种形态的经学阴阳灾异思想。这些新思想并不符合孔门一贯的宗旨,与汉初诸儒坚守的儒学传统也存在巨大的差异。然而它们一经系统地提出,却很快赢得了儒学团体内部乃至帝国官僚系统的共同承认,并长期被奉为官方意识形态。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灾异思想悠久而丰富的理论来源、西汉政权合法性论证的需要、儒生们对君权膨胀的警惕、元成以后相对自由与宽松的学术政治氛围、以阴阳五行为框架的知识体系的"科学性"与强大解释力等,共同构成了西汉经学灾异思潮倾动一时的历史根源与现实契机。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英国学者巴雷特教授代表作《唐朝道教研究——中国历史上黄金时期的宗教与帝国》一书的第二部分,从宗教与政治的角度论证了唐高宗及武则天时期道教与皇权之间的关系,着重梳理了当时著名道观的源流,分析了嵩山以及上清派在唐朝道教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正>刘丰著《北宋礼学研究》一书于2016年4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著在北宋时期特定的政治背景和历史发展的基础上,以北宋时期的儒家礼学为主要内容,将礼学放在宋代儒学发展和哲学思想演变的脉络当中,以哲学思想分析为主线,并结合经学文献、社会政治以及礼仪制度研究,从而形成一种较为综合的研究。作者重点研究了《周礼》与北宋儒学发展的关系,宋代学者围绕王安石《周官新义》而引发的争论及其思想史意义,宋代新兴的理学与传统礼学  相似文献   

9.
蔡方鹿先生的《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一书,2004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洋洋洒洒,有49万字之巨,是作者花费数载对朱熹经学思想及其影响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的又一部力作。本书作者立足于朱熹著作的“文本”,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在充分吸取国内外学术界有关成果和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以朱熹经学为点,以宋学为面,以整个中国儒家经学发展史为线,通过点、面、线三者相结合,将朱熹经学置于中国经学发展史和宋学思潮的大背景视域来加以审视,着重厘清和诠释朱熹的“四书”学、易学、《诗经》学、《尚书》学、《礼》学、《春秋》学、《…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656千字。本书将北宋时期的儒家礼学放在宋代儒学发展和哲学思想演变的脉络当中,将礼学与北宋时期特定的政治背景和历史发展联系起来,采取以哲学思想的分析为主,结合经学文献、社会政治以及礼仪制度而形成的一种较为综合的研究,对礼学与宋代儒学的发展作了综合的考察。书中重点研究了《周礼》  相似文献   

11.
贾名党 《学海》2005,(2):193-194
南京出版社 2 0 0 3年 1 2月出版 ,5+42 4页  儒家之经学、道家之玄学 ,是六朝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它们相互斗争 ,相互交融 ,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共同支配着道德观念、价值标准、行为准则 ,从而在一定层面上构成人们的精神支柱。历代学人对经学或玄学的研究 ,投入了大量精力 ,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对经学与玄学作比较研究 ,似乎仍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而田汉云教授的《六朝经学与玄学》 ,从这一方面显著推进了六朝学术史研究。该书分上、下编两部分 ,其中上编四章 ,下编五章 ,共32万字。该书持论公允 ,逻辑严密…  相似文献   

12.
廖平与经学的终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以某种形式开端,也往往以某种形式结束。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用春秋公羊学开创了经学,两千年后,近代经学大师廖平又用公羊学的素王改制说,建立了一个具有内在矛盾的尊孔尊经的经学理论,从反面宣告了经学的终结。在近代中国,廖平不但是著名的经学家,而且是一位奇特的思想家,以思想多变和怪诞闻名于世。他一生学经六变,一变平分今古,二变尊今抑古,三变大统小统,四变天学人学,五变天人大小,六变以五运六气解《诗》、《易》。他的经学六变,愈往后就愈是玄虚怪  相似文献   

13.
《潜夫论》与汉代经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汉王符的《潜夫伦》,是一部政论性的古典名著。严格说来,王符本人并非专注一经或几经的经学家,《潜夫论》亦不属于说经解经的经学著作。但由于这部名著是在汉代经学统治时代完成的,其人其书同其时代有密切的联系,我们今天从中亦可“观见”当时经学的情况,包括经学统治所造成的思想影响、经学两派在后来的融合、经学复杂的社会作用以及经学的衰落和经学向玄学的过渡,等等。汉代经学的统治,从政治思想开始,遍及整个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我们从王符《潜夫论》中可以看到,这在当时的思想界和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学史上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分,但以前学术界将二者之间的分歧夸大了,如前辈学者周予同先生所列诸多内容虽然看似泾渭分明,但多似是而非之论,今天有重新认识和纠正的必要。就今、古文经的传承谱系而言,基本上都只可考到汉初。两汉今、古文经学之分,始于经传文字内容或版本、文本的不同,后来演变为两种不同学风或研究进路上的差异。今文经学往往采取"政治义理学"的诠释或研究进路,追求的是"通经致用";古文经学通常采取"历史考证学"的进路,追求的是"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5.
《原道》2017,(1)
<正>西汉以降,历史上的经学往往带有政治性,这一点毋庸置疑。以往一些经学史研究,倾向于一种"抽离"的方式,或考证著者、版本,或辨析经解异同,都是把经学当作一种纯粹"学术"。此外,还有一些经学史研究,因受到后来某个历史阶段学术趣味或价值取向的影响,得到的对某一时期的经学认识与实际情况差别较  相似文献   

16.
<正> 在近年来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热潮中,迎来了累累硕果。齐鲁书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思想研究丛书”中的《洛学源流》一书,就是这批硕果中之一种。徐远和同志所著《洛学源流》一书,从我国古代儒学发展演变的宏观高度去探讨和论述作为理学主干之一的“洛学”的形成和它的源流。作者明确地指出,“理学”是社会时代的思潮,理学的形成过程就是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期复兴的历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理学”也可看作是唐宋时代经学更  相似文献   

17.
近代经学以复古的形式表达创新的内容。形式和内容的矛盾与统一,尤其突出了它的时代特征。仅就形式而言,近代经学继乾嘉时期复东汉之古以后,先是复西汉今文之古,继而复先秦诸子之古,最终又转向金石之学而复殷商之古。此时的经学大师又多承乾嘉请老之遗韵,也以考据、小学为治经之途。因此,近代经学在形式上表现为各种学派并存、交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大致说包括有:今文经学的崛起,乾嘉考据之学的发展。诸子之学的复活与优劣异同的比较;理学趋于汉家兼容而从旁路摸入以及考古学的勃兴。一、今文经学的崛起近代经学从形式到内容最显…  相似文献   

18.
南北朝经学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北朝经学上承汉魏两晋,南朝重魏晋传统,北朝重汉末传统,但南朝亦习郑学,北朝亦有王弼《易》学与杜预《左氏》。刘宋最重礼学,萧齐因之。南朝经学最盛于梁代,武帝会通三教,尤重经术,学风自由,尚慕玄风。皇侃《论语义疏》是南朝流传至今的最完满的经学义疏体作品,表现出南朝学风。陈代经师多喜老庄。总括南朝经学,可称为开放型经学,不拘守一家一教,层次丰富,不仅仅是玄学的影响。传世的十三经,从内容上可分为六类:文字训诂学、典章制度学、政治历史学、政治文学、政治伦理学和哲学;从政治方式上又可将经学分为训诂、义理、实用三种。在南朝,这三种经学都较发达。北朝经学与河西文化、关陇文化血缘密切,又得力于北方世家大族,保存汉末经学传统较多。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热心提倡训诂经学与典章制度学,力图按照汉族既有纲常名教,加速社会封建化进程,实行自上而下的儒家文化洗礼。其中以徐遵明所传郑学影响最大,后之经师多出其门下。北周熊安生《礼》疏,已有综合南北经学倾向。  相似文献   

19.
<正> 一、隋与唐初统一形势对经学的推动和要求儒家经学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经历了一次大的转变,从现象上看,最显著的变化如皮锡瑞所说,经学从分立的时代进入了统一的时代,以孔颖达《五经正义》为标志,开始了经学统一最长的新时期。这种情况是经学自身演变的结果,更受到中国政治上重新统一的决定性  相似文献   

20.
周海天 《孔子研究》2023,(1):91-100+159
从“五四”至今,“经学的现代化”的进程始终伴随着研究者们对西方理论之冲击的回应。然而,对西方理论的误读性应用却贯穿了“经学现代化”之历程:“五四”时期的“实证主义”颠覆了经学的统治地位,并产生了至今依然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方面,经学被视为一种研究注疏的技艺科学;另一方面,经学被判定为政权证明自身合法性的文化伪装。新时代的经学研究应追溯、立足并发展经学的源始定位,在此基础上讨论一种未来经学研究的可能范式,通过“自我阐释”使作为学术的经学、作为政治的经学、作为伦理的经学与作为历史的经学成为经学中有差异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